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文明学科化的本土话语构建——基于“黄河学”学科平台的文本分析
1
作者 尹全海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10,共10页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及其出版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主办的“黄河学”高层论坛等学科平台,在黄河文明学科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科资源,形成了自主性知识体系。从“黄学”“黄河学”到“黄河文明”学科群,以...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及其出版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主办的“黄河学”高层论坛等学科平台,在黄河文明学科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科资源,形成了自主性知识体系。从“黄学”“黄河学”到“黄河文明”学科群,以自主设置“黄河学”交叉学科博士点为标志,黄河学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通过界定“黄河学”交叉学科性质,确认黄河、黄河流域和黄河文明为“黄河学”主要研究内容,明确提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黄河学”建设目标等,初步构建了“黄河学”学科体系。关于黄河文明标识性概念、黄河文明话语表达和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重大命题的构建,构成黄河文明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文明 大河文明 黄河学 科化 本土话语
下载PDF
黄河学研究新进展与黄河学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朋飞 赵晓雨 杨帆 《天中学刊》 2022年第6期152-156,共5页
黄河学课程建设是构建黄河学学科体系、加强黄河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利于黄河沿岸高校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鉴于多数学生对黄河文化、黄河学、黄河国家战略了解甚少的现实,在黄河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应通过“黄河”教育... 黄河学课程建设是构建黄河学学科体系、加强黄河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利于黄河沿岸高校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鉴于多数学生对黄河文化、黄河学、黄河国家战略了解甚少的现实,在黄河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应通过“黄河”教育使学生了解与黄河相关的知识,强化保护黄河的意识,激发学习黄河学课程的兴趣;应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应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为实现课程教学质的飞跃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学 黄河学课程 效果
下载PDF
“黄河学”论纲 被引量:8
3
作者 管华 张大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7,共3页
黄河和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单元,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建立和发展以黄河及其流域为研究对象的“黄河学”,具有固植黄河根源、发扬黄河精神、发展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明、促进黄河综合研究、推动黄河开发整治等... 黄河和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单元,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建立和发展以黄河及其流域为研究对象的“黄河学”,具有固植黄河根源、发扬黄河精神、发展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明、促进黄河综合研究、推动黄河开发整治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并且有着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研究基础方面的可能性。“黄河学”应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科学及技术科学之上的综合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具象性特征,包括自身基本理论、黄河及其流域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文化艺术、自然-社会系统和研究方法6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为了建立“黄河学”,应尽快开展有关理论、实践和方法等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学 黄河文化 黄河治理 科性质 黄河
下载PDF
关于创建新黄河学的构思——献给黄秉维院士诞辰100周年暨吴传钧院士诞辰95周年 被引量:4
4
作者 郭来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共5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萌生、发育、流变、演化成型皆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有关。黄河、黄土、黄种人发育时空相伴,为孕育、壮大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作者曾从河口、下游、中游、上游至河源区做过分段考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萌生、发育、流变、演化成型皆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有关。黄河、黄土、黄种人发育时空相伴,为孕育、壮大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作者曾从河口、下游、中游、上游至河源区做过分段考察,向有关专家学者求教后提出"大黄河说"。此乃把6 000年来黄河流变区皆纳入大黄河体系。并以动态黄河、生命黄河、生态黄河、数字黄河、创新黄河来谋划未来,造福民生,故而提出创建"新黄河学"。在继承历代治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黄河特征,作者提出水沙分离,分入渤海与黄海,目的在于保卫渤海,使海域不再缩小,维护华北海陆空间生态系统,防治环境劣变。而泥沙人工输送废黄河口造陆,扩大国土陆地空间,延伸海洋经济专属经济区,这种环境变化的大格局,以黄秉维、吴传钧、陈述彭、施雅风四位地学大师之名命名为"黄吴陈施地学效应",纪念四大家对科学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学 水沙分离治黄 黄海造陆工程 黄吴陈施地效应
下载PDF
“黄河学”学科构建刍议 被引量:7
5
作者 吴朋飞 《天中学刊》 2010年第4期114-119,共6页
"黄河学"研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倡议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有新的发展,2009年跨入新的阶段。黄河学研究对象应为时空演进中的黄河及其流域和影响区;黄河学二级学科可分为黄河学理论、黄河自然科学学、黄河人文科学学、... "黄河学"研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倡议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有新的发展,2009年跨入新的阶段。黄河学研究对象应为时空演进中的黄河及其流域和影响区;黄河学二级学科可分为黄河学理论、黄河自然科学学、黄河人文科学学、黄河社会科学学、黄河工程学和黄河综合学。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对"黄河学"研究和创建"黄河学"学科体系做了大量的工作,"黄河学"研究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学 黄河 黄河研究
下载PDF
黄河文化与黄河学研究的基本态势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新斌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黄河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河研究涉及黄河变迁、黄河治理、黄河文化。要有效推动黄河文化的研究,就必须依托黄河关联研究,构建黄河学。要凝聚不同学科、各种力量对...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黄河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河研究涉及黄河变迁、黄河治理、黄河文化。要有效推动黄河文化的研究,就必须依托黄河关联研究,构建黄河学。要凝聚不同学科、各种力量对黄河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只有这样,黄河文化研究才能走向深入,黄河相关研究才能更上新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学 黄河文化 研究态势
下载PDF
黄河学视野之正我们应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7
作者 晏洋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10期38-40,共3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习近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既肯定了人民治黄7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治黄 文化遗产 黄河学 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明 母亲河 习近平总书记 努力方向
下载PDF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学派——以中原学、黄河学、炎黄学的问题意识为中心
8
作者 尹全海 《河南社会科学》 2024年第11期59-66,共8页
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背景下,中原学人在构建中原学、黄河学、炎黄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原特色的学科共同体,称为中原学派。其中,中原学以新阐释代替新发现的学科生成路径,改变了“古来新学问大都起于新发现”的中国... 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背景下,中原学人在构建中原学、黄河学、炎黄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原特色的学科共同体,称为中原学派。其中,中原学以新阐释代替新发现的学科生成路径,改变了“古来新学问大都起于新发现”的中国学术传统,从地方性知识的学科化建构,到以地方性学科表达国家话语的思路与实践,为区域文化表达国家话语提供一个中原样本。黄河学从本土元素提炼学科概念,通过构建黄河学学科体系、黄河文明话语体系,在世界大河文明学科化进程中实现了以本土话语代替“他者”的叙述。炎黄学以炎黄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在“中华文明探源”进程中探索出以专门学科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新途径,解决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以学科共同体命名学派、围绕问题整合现有学科、依据本土元素构建新学科、学科群之间互补互益等,为中原学派的突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中原 黄河学 炎黄 科化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2022)暨第十四届“黄河学”高层论坛在河南大学举办
9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3年第1期303-307,共5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文件要求,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交流,2022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文件要求,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交流,2022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2022)暨第十四届“黄河学”高层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开封市开元名都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研究 流域生态保护 黄河文明 河南大 高层论坛 人文社科 协同创新中心 黄河学
原文传递
何谓“黄河学”?如何“黄河学”?——一种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洪伟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3年第2期13-27,共15页
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梳理了'黄河学'学科化努力的过程、时代背景和理论动力,提出'黄河学'是近年来黄河流域各学科学者基于黄河文明重要性及当代区域发展严重滞后景况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黄河学'学科建设从这... 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梳理了'黄河学'学科化努力的过程、时代背景和理论动力,提出'黄河学'是近年来黄河流域各学科学者基于黄河文明重要性及当代区域发展严重滞后景况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黄河学'学科建设从这种'内在'的学术反省肇始,以相关科研机构构建和学术研讨为起点。在反思和回顾既往'黄河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强调提出,'黄河学'学科化建设的突破或当务之急是以'问题意识为着眼点推动方法论创新,着意推动'黄河学'研究的'社会科学'转向、'当代'转向、'田野'转向和'发展'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学 科建设 理论自觉 转向
原文传递
回族学与黄河学跨学科整合的战略路径:历史重构、空间再造及文化认同 被引量:2
11
作者 艾少伟 张楠楠 +1 位作者 黎璐晗 王宝茹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第2期65-73,共9页
在国家日益强调学科交叉与创新背景下,跨学科整合对于推动回族学和黄河学两个综合性学科的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国家对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重视、黄河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融、沿黄民族地区转型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综合性学科发展的... 在国家日益强调学科交叉与创新背景下,跨学科整合对于推动回族学和黄河学两个综合性学科的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国家对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重视、黄河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融、沿黄民族地区转型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综合性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危机,为回族学、黄河学进行跨学科整合提供了重要基础和现实可能性。论文提出,对'黄河文明史'、'沿黄回族史'、'沿黄民族文化交往史'的历史重构既是黄河学、回族学跨学科整合的关键路径,也是两大学科构建'新文明史理论'的重要学术使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在战略上谋划'构建黄河生态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支撑带'、'建设沿黄回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空间再造'工程,可以实现黄河学、回族学的跨学科整合;在文明交融和知识互补的基础上,黄河学、回族学需要打破学科边界,共同构建新'人—地'关系,打造基于学科跨界的新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 黄河学 科整合 历史重构 空间再造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黄河学分支学科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晋 那玉林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2期51-53,共3页
黄河学的分支学科应该从横向、纵向和立向来划分各分支;横向上按照学科属性划分为黄河自然科学和黄河人文科学;纵向上按照研究对象所处的时间划分为古黄河学、历史黄河学、现代黄河学和预测黄河学;立向上按照研究对象具体程度划分为黄... 黄河学的分支学科应该从横向、纵向和立向来划分各分支;横向上按照学科属性划分为黄河自然科学和黄河人文科学;纵向上按照研究对象所处的时间划分为古黄河学、历史黄河学、现代黄河学和预测黄河学;立向上按照研究对象具体程度划分为黄河哲学、理论黄河学、应用黄河学和黄河地理学;三个方向的分支学科划分还应该进行体系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学 分支 横向 纵向 立向
原文传递
第十三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办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秋菊 晋瀛莹 丁雨彤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2年第1期192-201,共10页
在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两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之际,2021年10月18日—19日,第十三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在河南... 在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两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之际,2021年10月18日—19日,第十三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隆重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高层论坛 河南大 发展规划纲要 黄河学 高质量发展 第十三届 研讨会
原文传递
第十一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被引量:1
14
作者 门艺 王楚荍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第2期194-196,共3页
2019年6月22—23日,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文字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开封成功召开... 2019年6月22—23日,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文字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开封成功召开,来自海内外的80余名专家及青年才俊齐聚汴京,共襄盛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术研讨会 高层论坛 出土文献 甲骨文 河南大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黄河学
原文传递
民办高等学府的历史丰碑 创新创业奋进的卓越篇章——《黄河科技学院校史(1984—2014)》简介
15
作者 张平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22-26,共5页
30多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黄河科技学院校史(1984—2014)》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资料丰富,据实直书,揭示了学校发展的规律和特... 30多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黄河科技学院校史(1984—2014)》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资料丰富,据实直书,揭示了学校发展的规律和特色。这部校史的出版对学校建设,对全国民办高校校史的写作和研究,乃至认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及成功经验具有独特启示和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科技院校史(1984—2014)》 术价值 出版意义
下载PDF
黄河区域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正海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36,19,共8页
本文阐明了黄河区域的研究内涵,研究对象、结构、社会功能并提出了研究的方法及其历史等,为黄河的综合治理、黄河区域的综合开发以及研究黄河文化等建立“黄河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黄河 黄河区域 黄河学 治理 开发
下载PDF
执着钻研排众议 勤勉治学立新说——宋正海研究员访谈录
17
作者 张志会 宋正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1-12,共12页
宋正海是我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访谈主要从科技史治学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宋先生几十年来的学术脉络,以期如实反映他倡导整体论自然观,以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现代科技创新,以及发展历史自然学等学术旨趣.访谈中,他追忆了中学时代对自然科学... 宋正海是我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访谈主要从科技史治学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宋先生几十年来的学术脉络,以期如实反映他倡导整体论自然观,以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现代科技创新,以及发展历史自然学等学术旨趣.访谈中,他追忆了中学时代对自然科学的广泛兴趣,以及在北京大学学习综合自然地理的教育经历.他积极振兴海洋史和海洋文化研究,创建黄河学;倡导科学史理论研究,开创历史自然学,复兴自然国学,倡导整体论自然观,开展"天-地-生-人"综合研究;反思中国科技传统的缺陷,将中国传统文化服务于现代科技创新;注重学术争鸣,保卫中医,重视民间科学,开展时空理论学术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正海 访谈录 海洋史 黄河学 自然国
下载PDF
现代化视域下中原学的研究趋向与未来发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庚香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第12期11-14,共4页
今天,我十分高兴。这是全省研究中原学力量的第一次会师和集结,对于开启中原学研究新局面,是一个有标志性意义的日子。中原学从2016年提出到现在,2018年在省内开始被普遍接受,2021年开始折枝成林、开枝散叶。这一周,我讲了中原学与河洛... 今天,我十分高兴。这是全省研究中原学力量的第一次会师和集结,对于开启中原学研究新局面,是一个有标志性意义的日子。中原学从2016年提出到现在,2018年在省内开始被普遍接受,2021年开始折枝成林、开枝散叶。这一周,我讲了中原学与河洛学、中原学与二程理学、中原学与黄河学、中原学与新宋学四个专题,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可以说,中原学已经和炎黄学、黄河学、新宋学等成为河南地方学研究中的“显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学 中原 研究趋向 现代化视域 二程理 标志性意义 河洛 地方研究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coupled pelagic-benthic ecosystem of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被引量:2
19
作者 万小芳 吴增茂 +1 位作者 张志南 李杰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93-399,共7页
A one-dimensional coupled pelagic-benthic box model for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YSCWM) is developed. The model is divided into three boxes ver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depths of thermocline and euphotic layer. ... A one-dimensional coupled pelagic-benthic box model for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YSCWM) is developed. The model is divided into three boxes ver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depths of thermocline and euphotic layer. It simulates well the oligotrophic shelf ecosystem of the YSCWM considering effects of nu- trients deposition and microbial loop. Main features of vertical structure of various variables in ecosystem of the YSCWM were captured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was well reconstructed. Calculation shows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microbial loop to the zooplankton can reach up to 60%. Besides, input of inorganic nutrients from atmospheric de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in upper layer of the YSCWM when stra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pelagic-benthic ecosystem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seasonal variability oligotrophic shelf ecosystem
下载PDF
Reloc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in 1855 AD Recorded in the Sediment Core from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被引量:3
20
作者 ZHOU Xin JIA Nan +2 位作者 CHENG Wenhan WANG Yuhong SUN Ligu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3年第4期624-628,共5页
Reloc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not only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but also sedimenta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in coastal seas. The responses of regional geoc... Reloc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not only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but also sedimenta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in coastal seas. The responses of region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 relocation event, however, have not been well studie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performed detailed geochemical elemental analyses of a sediment core from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and studied their geochemical responses to the 1855AD reloc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C/TN, Co/A1203, Cr/A1203, Ni/A1203 and Se/A1203 ratios all decreased abruptly after 1855 AD, and similar decreases are observed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mud area southwest off the Cheju Island. These abrupt changes are very likely caused by the changes in source materials due to the reloc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from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o the Bohai Sea, which the corresponding decreasing trends caused by the changes in main source materials from those transported by the Liaohe River, the Haihe River and the Luanhe River to those by the Yellow River. Because the events have precise ages recorded in historical archives, these obvious changes in elemental geochemistry of sediments can be used to calibrate age models of related coastal sea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oc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muddy sediments northern Yellow Sea elemental geochemist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