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形成时曾“山崩地裂”
1
作者 宋鹤臣 《科技信息》 1999年第9期41-41,共1页
我国地理科学家在研究青藏高原形成的课题中,重现了我国著名的文明摇篮黄河形成的过程和情景,首次向人们揭示了100多万年前地球造山运动中惊人的一幕。 距今300万年前左右,在至今地质学家还没有一致定论的一次地球地质大变动中,北半球... 我国地理科学家在研究青藏高原形成的课题中,重现了我国著名的文明摇篮黄河形成的过程和情景,首次向人们揭示了100多万年前地球造山运动中惊人的一幕。 距今300万年前左右,在至今地质学家还没有一致定论的一次地球地质大变动中,北半球内陆腹地地质构造出现惊人巨大变动,青藏高原开始抬升。距今200万年前,出现一次较强的的抬升运动。然而,最强、最猛烈的抬升运动发生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惊人的抬升运动中跃然升出地面,其地块边缘发生断裂折皱,形成阶梯状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形成 山崩地裂 青藏高原 地质构造 文明摇篮 地理科学 大变动 地质学家 造山运动 300万年
下载PDF
黄河源区河流阶地特征及源区黄河的形成 被引量:12
2
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6 位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余佳 王津 吕荣平 钱程 贺承广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31-1541,共11页
本文通过对黄河源区河流阶地的系统测量和研究,认为黄河源区黄河阶地主要由堆积阶地组成,少量侵蚀阶地,阶地拔河高度低,阶面比较开阔平坦.黄河自源头至入扎陵湖段仅发育一级河流阶地,从鄂陵湖出水口至黄河乡段发育两级河流阶地,从黄河... 本文通过对黄河源区河流阶地的系统测量和研究,认为黄河源区黄河阶地主要由堆积阶地组成,少量侵蚀阶地,阶地拔河高度低,阶面比较开阔平坦.黄河自源头至入扎陵湖段仅发育一级河流阶地,从鄂陵湖出水口至黄河乡段发育两级河流阶地,从黄河乡以下至久治县东段发育三级河流阶地.结合ESR测年结果,黄河源区河流阶地形成的时间主要为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T1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1万年;T2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为5.8~1.9万年;T3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为16.1~2.5万年.河流阶地研究表明,黄河在源区形成较晚,可能为晚更新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河流阶地 黄河形成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小林 郭小花 李万花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6-529,共14页
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巨型滑坡类型及分布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巨型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的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循化盆地经历了昆黄运动B幕(距今800ka左右)的流水侵蚀夷... 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巨型滑坡类型及分布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巨型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的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循化盆地经历了昆黄运动B幕(距今800ka左右)的流水侵蚀夷平,而李家峡-公伯峡及龙羊峡多隆沟西段为剥蚀台面(分水岭带);距今125ka年以来的共和运动导致了本河段的切穿贯通,并使得黄河呈阶段性塑造高陡岸坡,从而导致了早期的快速下切,并于距今30-50ka在尖扎盆地达到高值,引发了早期推移式高速巨型滑坡及堵塞河道事件和古湖岸再造型巨型滑坡;晚期的间歇性下切,引发了晚期气候解体型巨型滑坡。因此,构造抬升致使黄河流水阶段性下切,是造就区内巨型滑坡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地震地质作用及堵河事件的发生,是区内巨型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并确定了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可分为地震型、库岸再造型和气候解体型等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巨型滑坡 黄河形成演化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一些认识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书兵 蒋复初 +6 位作者 傅建利 李朝柱 蔡瑶 姚海涛 乔彦松 张自森 李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5-714,共10页
以黄河中游河套盆地-晋陕峡谷-三门峡盆地-三门峡峡谷-郑州邙山段黄河形成时代为主要研究内容,辅以黄河上游兴海盆地-共和盆地段黄河出现的时代来探讨统一黄河形成的时代。黄河上游兴海盆地共发育9级黄河阶地,ESR和OSL年代结果表明,最... 以黄河中游河套盆地-晋陕峡谷-三门峡盆地-三门峡峡谷-郑州邙山段黄河形成时代为主要研究内容,辅以黄河上游兴海盆地-共和盆地段黄河出现的时代来探讨统一黄河形成的时代。黄河上游兴海盆地共发育9级黄河阶地,ESR和OSL年代结果表明,最高三级阶地分别形成于200ka,100ka和80ka; 中游河套盆地普遍发育一套湖相沉积,其中盆地东南端托克托台地郝家窑剖面湖相沉积的亮度和烧失量数据呈现一致的由下向上波动上升变化趋势,反映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不断增高,湖水盐度在增大,可能指示了湖泊处于封闭的环境,OSL结果显示湖相沉积结束的年代在100ka前后; 三门峡盆地东端发育的最高黄河阶地年代为150ka,而指示古三门湖湖水外泄的河湖相白砂层结束时间是200ka。文章总结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共和运动才是形成统一黄河的主因,尽管如此,上游兴海-共和河段及中游三门峡河段黄河(分别形成于200ka和200~150ka)出现要早于河套地区(100ka),而晋陕峡谷最晚贯通。也就是说,现今统一的黄河形成于100ka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运动 兴海盆地 河套盆地 三门峡 晋陕峡谷 黄河形成时代
原文传递
银川盆地晚上新世物质来源及其对黄河上游形成年代的约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钊 聂军胜 +2 位作者 彭文彬 张浩博 李峁潼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24-930,共7页
黄河上游河段的形成年代依然存在争论,而银川盆地是黄河上游物质的主要沉积区之一,该盆地沉积序列的研究能为了解黄河上游的物质来源和形成年代提供重要线索。对银川盆地钻孔(PL02)底部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和碎屑组分统计研究,并与... 黄河上游河段的形成年代依然存在争论,而银川盆地是黄河上游物质的主要沉积区之一,该盆地沉积序列的研究能为了解黄河上游的物质来源和形成年代提供重要线索。对银川盆地钻孔(PL02)底部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和碎屑组分统计研究,并与上游黄河沉积物以及盆地周边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锆石U-Pb年龄数据和碎屑组分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并不是银川盆地晚上新世沉积物的物质供应区,而是黄河将银川盆地以上河段地区物质输送到银川盆地。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黄河上游兰州—银川段在晚上新世已经形成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盆地 晚上新世 锆石U-PB测年 碎屑组分 物源分析 黄河上游形成年代
下载PDF
黄河贵德段河流阶地研究
6
作者 苗琦 郭元 +1 位作者 钱方 赵志中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年第1期173-174,共2页
河流阶地形成的年代代表本区黄河大致形成的时间,黄河下切幅度和历史对本区高原的隆升过程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贵德盆地在黄河上游盆地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关于黄河在贵德盆地出现的年代有许多争议,因此,研究黄河贵德段河流阶... 河流阶地形成的年代代表本区黄河大致形成的时间,黄河下切幅度和历史对本区高原的隆升过程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贵德盆地在黄河上游盆地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关于黄河在贵德盆地出现的年代有许多争议,因此,研究黄河贵德段河流阶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黄河形成 贵德
下载PDF
北宋黄河及其治理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菊湘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94-94,共1页
北宋一代,黄河泛滥最为频繁,167年间,泛滥的年份就达67年之多,为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1034年,黄河在澶州横陇埽决口,河水改道,称为横陇河,在旧道以北注入渤海。1048年,黄河在商胡埽大决口,横陇河成为“弃之高地”,河水又改道北流,由今... 北宋一代,黄河泛滥最为频繁,167年间,泛滥的年份就达67年之多,为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1034年,黄河在澶州横陇埽决口,河水改道,称为横陇河,在旧道以北注入渤海。1048年,黄河在商胡埽大决口,横陇河成为“弃之高地”,河水又改道北流,由今天津入海。这就是北宋黄河的北派。1060年,河水又在大名府第六埽决口,分出一股新的汊道,夺笃马河入海,成为北宋黄河的东派。至此,黄河形成了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二股河。河水时而东注,时而北流,有时还分流于二股之外,河道十分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形成 北宋 大名府 北流 欧阳修 河水 最高纪录 治理黄河 改道 北派
下载PDF
西北江河奇观
8
作者 中兴 《丝绸之路》 1994年第1期40-,48,共2页
西北江河奇观中兴江河如同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祖国大地上描绘出千奇百怪、缤纷多姿的瑰丽景观.江南水景以秀丽著称,西北水景以雄奇为佳.我因工作之便,睹得一些西北江河的神奇景观,描述于后,与读者共赏之。黄河煮锅一个夏日的傍... 西北江河奇观中兴江河如同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祖国大地上描绘出千奇百怪、缤纷多姿的瑰丽景观.江南水景以秀丽著称,西北水景以雄奇为佳.我因工作之便,睹得一些西北江河的神奇景观,描述于后,与读者共赏之。黄河煮锅一个夏日的傍晚,我们到达距兰州东北约百余里的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形成 冰珠 龙羊峡水电站 煮锅 河道水流 水力能量 洮河 渭水上游 地倾斜 急速旋转
下载PDF
三门古湖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与黄河贯通东流研究 被引量:65
9
作者 王苏民 吴锡浩 +4 位作者 张振克 蒋复初 薛 滨 童国榜 田国强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760-768,共9页
晚新生代黄河中游地区发育一系列独立的湖盆, 其中三门湖盆发育了巨厚的三门系地层, 是研究黄河中游地质环境变迁的构造-气候旋回和黄河形成演化的理想之地. 对三门峡水库左岸山西省平陆境内黄底沟附近天然剖面沉积记录的磁性地层、孢... 晚新生代黄河中游地区发育一系列独立的湖盆, 其中三门湖盆发育了巨厚的三门系地层, 是研究黄河中游地质环境变迁的构造-气候旋回和黄河形成演化的理想之地. 对三门峡水库左岸山西省平陆境内黄底沟附近天然剖面沉积记录的磁性地层、孢粉、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近5.0 MaBP以来的环境演化序列、区域构造活动和湖盆演化过程. 古三门湖盆沉积记录的气候变迁显示: 大约5.4 MaBP构造成盆, 3.6 MaBP构造运动之后, 湖泊扩张, 夏季风降水增加; 相当于黄土底界的2.60 MaBP左右并未出现气候的巨大转折, 奥杜维尔正向事件之后(约从1.77 MaBP开始)沉积记录中云冷杉出现, 气候转向偏冷; 1.2 MaBP构造运动造成上下三门系之间的轻度角度不整合; 黄土旺盛堆积时期(L15, L9, L6)古三门湖沉积记录显示冷湿的气候特征. 三门湖盆沉积记录的区域构造活动加强时段和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活动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 沉积记录反映古三门湖水开始外流或三门峡部分切开的时代最早出现在0.41~0.35 MaBP, 黄河完全切穿三门峡、贯通东流入海的时代为0.15 MaBP, 标志现代意义上的黄河形成, 并对中下游地貌和环境演化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湖盆 沉积记录 黄河形成 环境演变 气候构造旋回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晋陕峡谷北段晚新生代河流演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潘保田 胡振波 +2 位作者 胡小飞 张忱 李富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晋陕峡谷黄河形成的时代是地学界十分关注的科学问题,长期存在比较大的意见分歧,至今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山西保德地区发育一套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河湖相沉积,年代为>8.3~3.7Ma,地貌与地层分析表明,它们是唐县期夷平面的相关沉... 晋陕峡谷黄河形成的时代是地学界十分关注的科学问题,长期存在比较大的意见分歧,至今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山西保德地区发育一套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河湖相沉积,年代为>8.3~3.7Ma,地貌与地层分析表明,它们是唐县期夷平面的相关沉积。河湖相地层所含砾石层的组构和岩性统计揭示,当时汇入古湖的河流是发源于周围抬升区的短小河流,形成一个局地规模的湖泊水系。晋陕峡谷北段唐县期夷平面之上分布两期红粘土覆盖的河流砾石层,形成年代分别在4.9Ma前和3.7Ma前;砾石组构和岩性统计揭示,它们所指示的河流流向向北,与黄河流向相反,是一个不同于现代黄河的古河流,它将保德古湖水系与河套盆地联系起来。3.7Ma前,强烈的地面上升导致河湖相沉积结束和唐县期夷平面抬升,风成红粘土堆积其上,地形起伏增大,河流溯源侵蚀加剧,水系进入重新组织阶段;1.2Ma前,黄土高原南部的河流将原北流水系袭夺,黄河形成;最近1.2Ma的强烈地面上升,导致黄河不断下切并发育多级阶地,逐渐形成现代壮观的深切峡谷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形成年代 河湖相沉积 夷平面 晋陕峡谷
原文传递
Sedimentary records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e Sanmen Lake Basin and the Yellow River running through the Sanmenxia Gorge eastward into the sea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苏民 吴锡浩 +4 位作者 张振克 蒋复初 薛滨 童国榜 田国强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7期595-608,共14页
A series of independent faulted basins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late Cenozoic, among which the Sanmen Lake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east edge of the Loess Plateau, a transition... A series of independent faulted basins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late Cenozoic, among which the Sanmen Lake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east edge of the Loess Plateau, a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ird macromorphological step of China. The thick strata of the Sanmen Group deposited in the large basin. The Sanmen Group is a perfect place for the study on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 tectono-climatic cycle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this paper,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Sanmen Lake Basin during the past 5 Ma we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aleomagnetic stratigraphy, pollen, TOC and carbonate content from the Huangdigou outcrop near the Sanmenxia Reservoir, Pinglu County, Shanxi Province. The sedimentary records from the outcrop indicate that the basin was first formated by fault activity at about 5.4 MaBP, and after the strong tectonic movement at 3.6 MaBP the lake enlarged and the rainfall of summer monsoon increased. There was no great climatic transition near 2.6 MaBP, corresponding to the bottom age of loess in the Loess Plateau. After Olduvai event (about 1.77 MaBP) the Picea and Abies were presented in the sediments, which indicates a colder climate. The tectonic movement at 1.2 MaBP caused the light angular discordance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Sanmen Group. The sedimentary records show a cold and wet climate during the prosperous periods of loess accumulation such as L15, L9, L6. The tectonic intensification periods of the Sanmen Basin correspond with the tectonic movement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ronologically. The earliest age of the outflow from the Paleo-Sanmen Lake or the partly cutting off of the Sanmenxia Gorge was about 0.41- 0.35 MaBP. The age of cutting thoroughly the Sanmenxia Gorge by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Paleo-Sanmen Lake was about 0.15 MaBP, which symbolized the formation of the present Yellow River and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nvironmental an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men Basin sedimentary records form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tectono-climatic cycl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