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启蒙、救灾、救亡、新生的多重变奏——现代黄河诗歌的嬗变特征与文学文化价值研究
1
作者 杨建军 张涛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现代黄河诗歌是现代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构型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表征中华民族心理与精神的现代流变。现代黄河诗歌创作呈现救灾、启蒙、救亡与新生多重主题,其发展经历了阶段性嬗变:全面抗战前的救灾哀歌,引起启蒙... 现代黄河诗歌是现代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构型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表征中华民族心理与精神的现代流变。现代黄河诗歌创作呈现救灾、启蒙、救亡与新生多重主题,其发展经历了阶段性嬗变:全面抗战前的救灾哀歌,引起启蒙怆痛与救亡焦虑;全面抗战时期的救亡战歌,振奋救灾热情并拓展启蒙内涵;解放战争时期的新生欢歌,促使救灾、启蒙与救亡话语合流。现代黄河诗歌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融通,将黄河塑造为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国运之河与希望之河。现代黄河诗歌作为提升民族自信力的文学实践,启示我们思考如何建设中国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黄河诗歌 家国同构 黄河文化 多重变奏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中国现代黄河诗歌中的苦难抒情
2
作者 吕亚斐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0-35,共6页
中国现代黄河诗歌中的苦难抒情,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苦难在这一时期显现出复杂的面貌。一方面,黄河泛滥使黄河流域内人民的生存和生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民族战争和阶级压迫使底层民众的生活更加艰辛。代表诗人葛葆桢目睹黄河... 中国现代黄河诗歌中的苦难抒情,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苦难在这一时期显现出复杂的面貌。一方面,黄河泛滥使黄河流域内人民的生存和生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民族战争和阶级压迫使底层民众的生活更加艰辛。代表诗人葛葆桢目睹黄河灾害后,悲愤诘问咆哮的黄河;郭沫若聚焦战争中的黄河,借黄河与扬子江对话狂呼战斗;艾青浸染着土地的忧郁,用火热的心消溶着北方人民的苦难。三位歌者诗歌中的苦难抒情,最终落在对光明的执著,以及对扫除苦难的力的期盼上,其中涌动着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黄河诗歌 灾害 战争 苦难抒情
下载PDF
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黄河诗歌的主题嬉变
3
作者 吕亚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9-119,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黄河诗歌具有丰富的内蕴。重新爬梳其间百余首黄河诗歌,可以归纳出四个主题:一是“抗争主题”,黄河诗歌与歌词作为战斗武器,鼓舞战争中受难的人民去抗争;二是“建设主题”,水利等建设热潮促使诗人在政治语境和内心需...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黄河诗歌具有丰富的内蕴。重新爬梳其间百余首黄河诗歌,可以归纳出四个主题:一是“抗争主题”,黄河诗歌与歌词作为战斗武器,鼓舞战争中受难的人民去抗争;二是“建设主题”,水利等建设热潮促使诗人在政治语境和内心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歌颂时代;三是“生态主题”,黄河下游断流现象引发诗人关注,诗歌反映了自然、社会、精神等生态问题;四是“寻根主题”,黄河寻根诗歌具有认同和弃绝“根”两种向度,前者牵引出“身份”“生命”之根的寻找,后者则试图建构新的“母亲河”形象。这些主题共同展现了黄河诗歌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诗歌 主题研究 嬉变 黄河精神
下载PDF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黄河诗歌英译文本研究——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4
作者 王存莲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22年第22期160-162,共3页
世界翻译学之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我国学者谭载喜、许钧和郭建中等人也针对该理论开展了研究并发表了数篇论文。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着华夏儿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世界翻译学之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我国学者谭载喜、许钧和郭建中等人也针对该理论开展了研究并发表了数篇论文。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着华夏儿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歌为中国文化添上了一笔浓重的色彩。有鉴于此,黄河诗歌(即诗歌中提到黄河的诗歌)也应受到重视,究其原因,黄河诗歌在文化传播中,充分凸显了中国的文化特色。本文拟将黄河诗歌的许渊冲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功能对等理论视域角度下赏析黄河诗歌的许渊冲英译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 黄河诗歌英译文本 许渊冲译本
下载PDF
文化恋曲与国族诗力——论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黄河书写
5
作者 李小红 毛贤娜 《粤海风》 2024年第1期59-68,共10页
作为一种符号象征,黄河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表达着国民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文学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在言说国家认同、民族精神,表征国民的文化记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黄河形象的文学... 作为一种符号象征,黄河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表达着国民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文学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在言说国家认同、民族精神,表征国民的文化记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黄河形象的文学建构,首先,通过“黄河—母亲”的隐喻使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在启蒙、救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时期,促进了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其次,黄河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民族血性精神,勤劳务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气度在黄河诗歌中得到了多样化的表达。最后通过“诗歌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逻辑,黄河诗歌借黄河形塑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黄河形象的研究,不仅表现了黄河的诗歌书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中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诗歌 国家认同 民族精神 文化记忆 民族共同
下载PDF
空间视域下的唐代黄河河源诗歌书写 被引量:1
6
作者 汉英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第11期37-40,共4页
唐代诗歌中黄河河源的书写极具代表性。河源诗歌的第一空间包括自然地理空间与人文地理空间。诗人塑造了苦寒偏远又神秘的河源自然景观及不同的人文景观,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倾向。在第一空间呈现的景观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诗人建构出河... 唐代诗歌中黄河河源的书写极具代表性。河源诗歌的第一空间包括自然地理空间与人文地理空间。诗人塑造了苦寒偏远又神秘的河源自然景观及不同的人文景观,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倾向。在第一空间呈现的景观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诗人建构出河源的第二空间——文学地理空间,体现为河源和睦的政治空间、河源征战的军事空间以及河源探寻的文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黄河河源诗歌 文学地理空间
下载PDF
论黄河浪诗歌对现代都市的建构
7
作者 燕世超 陈振宏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59,共5页
黄河浪从大陆移居香港,以原乡人与异乡人的双重身份在诗歌中建构现代都市:一是都市意象建构,包括建构都市记忆、表现都市感觉、都市现状;二是都市视角建构,可分为单向度、对视状态与交织状态三种形式;三是都市空间建构,可分为"聚... 黄河浪从大陆移居香港,以原乡人与异乡人的双重身份在诗歌中建构现代都市:一是都市意象建构,包括建构都市记忆、表现都市感觉、都市现状;二是都市视角建构,可分为单向度、对视状态与交织状态三种形式;三是都市空间建构,可分为"聚集——扩散"式的圆环空间、碎片化的空间、都市梦想者的诗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诗歌 现代都市建构 都市意象建构 都市视角建构 都市空间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