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梦呓与妄言——论残雪《黄泥街》的荒诞叙述
1
作者 魏然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8期28-30,共3页
荒诞性叙事,早在古希腊悲剧中便可窥见一斑,表现为对人类命运、生存条件残酷性与荒诞性的关注。经20世纪卡夫卡和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文学家之手,逐渐传入小说创作领域。《黄泥街》作为中国先锋派女作家残雪的处女作,在一定程度上继承... 荒诞性叙事,早在古希腊悲剧中便可窥见一斑,表现为对人类命运、生存条件残酷性与荒诞性的关注。经20世纪卡夫卡和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文学家之手,逐渐传入小说创作领域。《黄泥街》作为中国先锋派女作家残雪的处女作,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荒诞派的叙事风格,并加以作家自身独特的理解和创新,以超现实的笔法展现现实社会的精神危机。本文将着眼于《黄泥街》的荒诞叙事,分析小说荒诞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荒诞主题的建构过程,希望看到残雪对西方荒诞叙事风格的运用与创新,进而理解残雪小说独特的象征性和隐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黄泥街 荒诞叙述
下载PDF
残雪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以《黄泥街》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孙会军 郑庆珠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2-77,共6页
残雪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代表作家,她的作品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认可度,但在海外的反响显然更加令人瞩目:在法国被译介,在日本受推崇,在美国也获得很高评价。到目前为止,仅在美国,残雪就有6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出版,成为被翻译、出版最... 残雪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代表作家,她的作品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认可度,但在海外的反响显然更加令人瞩目:在法国被译介,在日本受推崇,在美国也获得很高评价。到目前为止,仅在美国,残雪就有6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出版,成为被翻译、出版最多的新时期中国作家之一。文章尝试以残雪的处女作《黄泥街》及其英文版The Yellow Mud Street为研究案例,通过考察残雪作品在中国和美国的不同接受,探求造成这种差异的具体原因,由此管中窥豹,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小说 英译 黄泥街
下载PDF
《黄泥街》在日本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柳慕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44,共5页
残雪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受到国外批评界广泛关注的作家之一,其中残雪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尤为值得关注。上世纪80年代起,残雪的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和研究就有一定的规模。2008年日本研究者成立了日本唯一一个以中国当代作家命名的"残... 残雪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受到国外批评界广泛关注的作家之一,其中残雪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尤为值得关注。上世纪80年代起,残雪的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和研究就有一定的规模。2008年日本研究者成立了日本唯一一个以中国当代作家命名的"残雪研究会"。1991年《黄泥街》在日本翻译出版,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高度重视。《黄泥街》的翻译者近藤直子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在日本的残雪研究中很有代表性。其中对于"被否定的黄泥街"、"梦与现实"和"语言的可疑性"等几个方面,更能反映日本对残雪研究的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假黄泥街 梦与现实 王子光事件 语言的可疑性
下载PDF
先锋小说中的“文革”叙事——以《黄泥街》《一九八六年》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景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90-93,共4页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余华、残雪的早期小说代表作品,可看出先锋作家以对意识形态的逃离为其文学追求的起点,但并没有彻底放弃讲述历史的冲动。其中对“文革”历史的片断记忆、高度抽象、变形与浓缩,跳出了伤痕、反思文学的既有模式;由“...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余华、残雪的早期小说代表作品,可看出先锋作家以对意识形态的逃离为其文学追求的起点,但并没有彻底放弃讲述历史的冲动。其中对“文革”历史的片断记忆、高度抽象、变形与浓缩,跳出了伤痕、反思文学的既有模式;由“人民”话语到“国民”话语的转换,则症候性地对应了1980年代后期主体性和新启蒙文化语境。同时,这种既讲述历史素材又放弃对历史深度追求的矛盾,显现出1980年代中后期的“文革”叙事困境,但它们在文学语言、形式转向的契机下,恰好找到了一个正当乃至优越的文学观念性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小说 文革叙事 国民 黄泥街 《一九八六年》
下载PDF
残雪的放逐与坚守:从精神审丑到证伪神明——从《黄泥街》到《茶园》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加勉 郭剑卿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7-100,116,共5页
近四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残雪前期之作《黄泥街》与近期之作《茶园》存在接续性,前者的精神叙事、以丑为美的叛逆和诗性的语言可与后者证伪乌托邦的立场形成互证。在文本细读基础之上,发掘残雪小说写作中深层的现代性价值,能更好地解读残... 近四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残雪前期之作《黄泥街》与近期之作《茶园》存在接续性,前者的精神叙事、以丑为美的叛逆和诗性的语言可与后者证伪乌托邦的立场形成互证。在文本细读基础之上,发掘残雪小说写作中深层的现代性价值,能更好地解读残雪创作的精神内核、创作底线和对媚俗自始至终的放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黄泥街 残雪小说 现代性价值
下载PDF
应该有人说说黄泥街
6
作者 孔祥东 《高校图书馆工作》 CSSCI 2013年第6期89-91,共3页
文章根据作者自身经历,叙述了黄泥街图书批发市场的起源,分析了其存在、辉煌的原因,并对其行政性的消亡深感惋惜。黄泥街现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侧影,其生生灭灭是和中国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作者从非政治的角度,提出了"黄泥... 文章根据作者自身经历,叙述了黄泥街图书批发市场的起源,分析了其存在、辉煌的原因,并对其行政性的消亡深感惋惜。黄泥街现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侧影,其生生灭灭是和中国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作者从非政治的角度,提出了"黄泥街图书批发市场"正常的经济生命轨迹。文章对回顾中国当代经济转型时期的经济现象,描述个体生命和历史洪流的密切关系,展望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路径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渠道 图书发行 黄泥街 报刊整顿
下载PDF
论残雪《黄泥街》的存在意识
7
作者 连云城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64-68,共5页
残雪的文学作品习惯性地给人的生存制造困境,然后冷静地旁观人物在环境困境与精神困境中无力挣扎,直至绝望。残雪在《黄泥街》中着重强调"死亡",她认为人如果能够面对死亡,他们将存在着。通过对死亡的正视和解剖,残雪真正的... 残雪的文学作品习惯性地给人的生存制造困境,然后冷静地旁观人物在环境困境与精神困境中无力挣扎,直至绝望。残雪在《黄泥街》中着重强调"死亡",她认为人如果能够面对死亡,他们将存在着。通过对死亡的正视和解剖,残雪真正的目的在于对"生存"的向往和渴慕。本文试图以残雪的中篇小说《黄泥街》为例,通过解析小说中描述的环境困境、精神困境与作者的实际意图等三方面来发掘和寻思残雪所要展现的生存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泥街 存在 死亡 荒诞
下载PDF
小说《黄泥街》叙述策略研究
8
作者 管梦菲 《魅力中国》 2013年第1期24-24,共1页
残雪在《黄泥街》中展现了自己对人性的思考,而支撑并深化这种思考的,是他在小说中采用的叙述策略:叙述时序的混乱化、叙述空间的构筑。时序、空间不仅是残雪《黄泥街》叙述的物理场所,而是她审视生活、艺术审美的表征场所。
关键词 黄泥街 叙述策略 时序 空间
下载PDF
残雪与余华文革叙事比较——以《黄泥街》和《一九八六》为例
9
作者 杨群 《魅力中国》 2011年第10期308-309,共2页
“文革”已然成为过去,人们却仍不能忘记所有的苦难。于是文学家们拿起手中的笔来叙述“文革”这场灾难。与以往着重讲述自己的创伤及原因的小说不同。以残雪和余华为代表的现代派作家运用先锋技巧,叙述“文革”历史。他们的叙述同中... “文革”已然成为过去,人们却仍不能忘记所有的苦难。于是文学家们拿起手中的笔来叙述“文革”这场灾难。与以往着重讲述自己的创伤及原因的小说不同。以残雪和余华为代表的现代派作家运用先锋技巧,叙述“文革”历史。他们的叙述同中有异。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造成差异的原因也值得我们去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叙事 残雪 余华 黄泥街 《一九八六》
下载PDF
小说《黄泥街》叙述策略研究——叙述距离的控制
10
作者 管梦菲 《魅力中国》 2013年第6期46-46,共1页
残雪《黄泥街》在远距离与近距离的有效控制中达到了审美距离的适中性。同时,使读者在远与近的叙述张力中加深了哲学思考力度。
关键词 黄泥街 叙述策略 远距离 近距离
下载PDF
精神的独舞——浅论残雪《黄泥街》的叙事策略
11
作者 冀婷君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95-98,共4页
文章以残雪的小说《黄泥街》为论述对象,从小说的叙述语言、小说的叙述主旨、小说的叙述目的三个角度解读小说。《黄泥街》的语言是图形性的,想象力和绘画技巧为解码小说语言提供了可能。小说虽全篇呈现丑恶,但在阴暗丑陋的背后,反映出... 文章以残雪的小说《黄泥街》为论述对象,从小说的叙述语言、小说的叙述主旨、小说的叙述目的三个角度解读小说。《黄泥街》的语言是图形性的,想象力和绘画技巧为解码小说语言提供了可能。小说虽全篇呈现丑恶,但在阴暗丑陋的背后,反映出残雪朴素的热爱生活的人生哲学。残雪30年来坚持着精神写作,在纯文学之路踽踽独行,追寻对艺术自我的求证,"精神的独舞"是作家残雪的写作姿态和写作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黄泥街 语言 写作目的 精神的独舞 纯文学写作
下载PDF
黄泥街:残雪小说的世界
12
作者 张立国 《全国新书目》 2000年第8期31-31,共1页
近期,一套装帧精美的"残雪系列"开始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该书的大幅宣传画上赫然写着:1999年读余华,2000年读残雪的广告文字。 1986年11月,残雪的中篇小说《黄泥街》发表,这条凭空制造的黄泥街几乎成了日后残雪小说世界的代名词... 近期,一套装帧精美的"残雪系列"开始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该书的大幅宣传画上赫然写着:1999年读余华,2000年读残雪的广告文字。 1986年11月,残雪的中篇小说《黄泥街》发表,这条凭空制造的黄泥街几乎成了日后残雪小说世界的代名词,也是她观察人性的实验场。此后短短两三年,《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美丽南方之夏》、《天堂里的对话》,还有长篇小说《突围表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小说 黄泥街
原文传递
寻找每一个生命的“桃花源”——评残雪的《激情世界》兼论“残雪之谜”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小波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162,共7页
残雪的小说具有一种普遍的先锋色彩和实验的气质,其探寻隐秘的精神世界,同时富有较强的哲性思辨与乌托邦色彩,这样的书写导致了文本最终呈现出大量的反现实的超越性书写,挑战着一般受众的阅读和认知。从早期的《黄泥街》《苍老的浮云》... 残雪的小说具有一种普遍的先锋色彩和实验的气质,其探寻隐秘的精神世界,同时富有较强的哲性思辨与乌托邦色彩,这样的书写导致了文本最终呈现出大量的反现实的超越性书写,挑战着一般受众的阅读和认知。从早期的《黄泥街》《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等作品开始,一直到《五香街》《最后的情人》《黑暗地母的礼物》,再到近年的《一种快要消失的职业》《水乡》《激情世界》等,作品中都有很多反现实或者说超现实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老的浮云》 残雪 地母 《山上的小屋》 超现实 《五香街》 桃花源 黄泥街
下载PDF
残雪作品目录
14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残雪 湖南文学 小说界 《上海文学》 黄泥街 《芙蓉》 民族出版社 《作家》 作品目录
下载PDF
精神反思与文化寓言——残雪小说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欧阳炽玉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0-185,共6页
一、“幻觉的”写作残雪的小说中,除个别如《黄泥街》《痕》这样有鲜明时代指向的作品外,故事大都发生在一个时间轴和空间坐标都十分模糊的地方。这些小说的时间流逝通常没有特别强烈的线性感,小说常以季节交替展现时间的推进。如《煤... 一、“幻觉的”写作残雪的小说中,除个别如《黄泥街》《痕》这样有鲜明时代指向的作品外,故事大都发生在一个时间轴和空间坐标都十分模糊的地方。这些小说的时间流逝通常没有特别强烈的线性感,小说常以季节交替展现时间的推进。如《煤的秘密》中,小说讲述了一个依赖煤矿生存的闭塞村庄的故事,时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煤具有重要性的冬季,一个是煤不那么重要的春季,而主角二保生活的激变则正好发生在春季中。再如《苍老的浮云》中小说的时间的流逝就以楮树开花、结果和落叶来展现。第一章数次描写了“楮树上的大白花”和地面上被踩踏得脏兮兮的白花。而第二章一开头就写到“第一枚多汁的红果掉在窗台上时”。第三章则多次描写到枯叶和枯叶掉落“沙沙”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老的浮云》 文化寓言 残雪小说 精神反思 季节交替 空间坐标 时间轴 黄泥街
原文传递
残雪:冒险是我的命运
16
作者 舒晋瑜 《书摘》 2024年第4期79-84,共6页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1985年1月首次发表小说,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视为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颇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少年鼓手》等。曾获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1985年1月首次发表小说,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视为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颇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少年鼓手》等。曾获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等,2018年、2021年两次入围“国际布克奖”,被德国最重要的翻译奖项——“德国豪斯国际文学奖”提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苍老的浮云》 布克奖 残雪 《山上的小屋》 首次发表 黄泥街 20世纪中叶
原文传递
陌生的叙述者——残雪的叙述法和时空结构 被引量:13
17
作者 近藤直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74,共9页
残雪的小说几乎没有例外地使人困惑,而且从头到尾使人怀有不可思议的感觉。为何如此?文学研究家无法避免的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说清楚。本文通过对她的处女作《黄泥街》序文第一人称叙述的分析,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残雪的小说时常引起不可... 残雪的小说几乎没有例外地使人困惑,而且从头到尾使人怀有不可思议的感觉。为何如此?文学研究家无法避免的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说清楚。本文通过对她的处女作《黄泥街》序文第一人称叙述的分析,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残雪的小说时常引起不可思议感的根本原因就在她的独特的叙述法上。她的叙述者总是一个完全缺少历史性和个性的、无私无情的、纯粹的、内部世界观察者。这种观察者和被观察的自我对象正像我们做梦时那样,是彻底分开的。残雪通过创造这种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惊人的距离,在给读者留下做梦似的不可思议感的同时留下了第一级的对自我的观察记录,这就是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黄泥街 叙述者
原文传递
走向纯净的虚无——对残雪的书面访谈 被引量:9
18
作者 林舟 《花城》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4-191,共8页
残雪的小说显然排斥漫不经心、甘于被动的阅读,它需要你抛弃杂念,全神贯注,积极参与;残雪的小说并不青睐来自观念形态的阐释,它总是在打破与戏弄我们的成规陋见的同时,呼唤和激发我们对生命的感受力,驱迫我们面对无所依傍、赤裸纯粹的... 残雪的小说显然排斥漫不经心、甘于被动的阅读,它需要你抛弃杂念,全神贯注,积极参与;残雪的小说并不青睐来自观念形态的阐释,它总是在打破与戏弄我们的成规陋见的同时,呼唤和激发我们对生命的感受力,驱迫我们面对无所依傍、赤裸纯粹的灵魂的世界,倾听来自那里的声音。实际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尔赫斯 卡夫卡 黄泥街 早期作品
原文传递
好的生活是按自己的方式过一生
19
作者 江月 《北方人》 2020年第6期11-12,共2页
也许残雪在国内很小众,但在国外,她是被翻译出版最多的女作家,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突围表演》《黄泥街》等。美国知名作家苏珊 桑塔格对她的评价是:“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残雪的名字。虽然,可能只... 也许残雪在国内很小众,但在国外,她是被翻译出版最多的女作家,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突围表演》《黄泥街》等。美国知名作家苏珊 桑塔格对她的评价是:“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残雪的名字。虽然,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成功的关键是体内不息的冲动残雪原名邓小华,生于1953年,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被安排在郊区劳教,一家八口人挤在简陋的房子里,虽然过得苦一点儿,但她的记忆里,还是愉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出版 《山上的小屋》 残雪 桑塔格 好的生活 黄泥街 知名作家 女作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