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黄海东部泥区沉积速率和物源探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凤业 杨永亮 +3 位作者 何丽娟 史玉兰 朴龙安 崔镇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7-40,共4页
根据测定岩芯中^(210)Pb放射性活度,南黄海东部泥区最高现代沉积速率为1.65 cm/a,泥区边缘沉积速率为0.12cm/a。表层沉积物中的化学成分CaCO_3,Cu,Sr,Ti和Rb的 含量表明黄河物源对该泥区没有... 根据测定岩芯中^(210)Pb放射性活度,南黄海东部泥区最高现代沉积速率为1.65 cm/a,泥区边缘沉积速率为0.12cm/a。表层沉积物中的化学成分CaCO_3,Cu,Sr,Ti和Rb的 含量表明黄河物源对该泥区没有影响,长江物源对该区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东部 沉积速率 物质来源 海洋沉积
下载PDF
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夏洁 高会旺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9-65,共7页
利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垂直一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式模拟研究了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物理亚模型为一维POM模式(Princeton Ocean Model),基于文献结果对垂直混合系数Kh和Km进行了调整;生态亚模型为ERSEM模... 利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垂直一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式模拟研究了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物理亚模型为一维POM模式(Princeton Ocean Model),基于文献结果对垂直混合系数Kh和Km进行了调整;生态亚模型为ERSEM模式(Eu-ropean Regional Sea Ecosystem Model),主要考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底栖碎屑和营养盐(氮、磷、硅)等状态变量。模拟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出现一年双峰的态势和夏季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的现象,春、秋季水华期间,表层叶绿素峰值分别为3.25 mg/m3和0.71 mg/m3。浮游动物和细菌在春季水华后表层出现峰值,分别为143.6 mg C/m3和23.55 mg C/m3。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垂直分布均在5-11月呈现表层浓度低、底层浓度高的分布。通过计算碳通量可以看出,在春、夏季,浮游植物对无机碳的摄取量分别为58.944 g C.m-2.quarter-1和68.276 g C.m-2.quarter-1,高于细菌对非生命有机碳的摄取。在冬季,细菌对非生命有机碳的摄取超过浮游植物对无机碳的摄取量。浮游动物在冬季主要摄食细菌,占71%;春、夏季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可达67.5%。浮游植物对碳的释放主要是以DOC的形式,约占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态学 黄海东部海域 海洋生态系统 垂直分布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流体势分析法预测北黄海东部坳陷中生界油气有利聚集带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青松 肖国林 +1 位作者 林小云 王宇飞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60,共5页
流体势是地下流体所有能的综合表现,不同的流体(如油、气、水)在各自势场的作用下,按各自的势场分布规律运动。针对钻井资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以较易获取的地震层速度建立一套计算北黄海地下流体势的数据模型,并以此对其进行实例分析,确... 流体势是地下流体所有能的综合表现,不同的流体(如油、气、水)在各自势场的作用下,按各自的势场分布规律运动。针对钻井资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以较易获取的地震层速度建立一套计算北黄海地下流体势的数据模型,并以此对其进行实例分析,确定了地下流体势空间分布模式和盆地流体系统构成,以提高对油气运聚规律的认识,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为钻探部署和提高钻探成功率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北黄海东部坳陷地下流体势分为高势区、低势区。高势区分布与活跃生油凹陷分布一致,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烃源区和动力源区;低势区分布与隆起与斜坡带相一致。利用流体分布规律预测了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油气运移 流体势 油气聚集带
下载PDF
北黄海东部坳陷始新统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淑玉 刘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33-1944,共12页
米兰科维奇旋回是记录在沉积地层中的表现形式,其代表的时间涵义是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有效手段,从地层中揭示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可以完善地层学尤其是旋回地层学理论.以北黄海东部坳陷为研究对象,根据J.Laskar的解决方案计算... 米兰科维奇旋回是记录在沉积地层中的表现形式,其代表的时间涵义是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有效手段,从地层中揭示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可以完善地层学尤其是旋回地层学理论.以北黄海东部坳陷为研究对象,根据J.Laskar的解决方案计算出该区始新统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为:125ka和99ka的偏心率周期,51ka和39ka的地轴斜率周期,23ka和19ka的岁差周期.通过对3口井的GR(自然伽马)和SP(自然电位)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发现其频谱峰值与天文周期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判定该区域地层中保存着完好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地层旋回厚度存在13.03~15.89m的长周期、3.70~5.21m的中周期和2.17~2.94m的短周期,并由此计算地层的沉积速率为121.20~127.12m/Ma.从隆起沿着斜坡往湖盆中心,沉积持续时间越长且沉积厚度也越厚,但沉积速率相对稳定.通过连续小波变换对始新统地层进行小层划分,划分出6期沉积体,以每个沉积体为独立窗口进行频谱分析计算出沉积的持续时间和速率,从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每个阶段的沉积环境.从下往上层序地层E6期为低水位体系域,E5和E4为湖泊扩张体系域,E3为高位体系域,E2和E1为湖泊收缩体系域.以上方法可以证明米兰科维奇进行沉积旋回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东部坳陷 始新统 米兰科维奇 沉积旋回 沉积速率 沉积持续时间 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27
5
作者 陈亮 刘振湖 +2 位作者 金庆焕 王英民 袁书坤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作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主要断裂的形成期次及活动时间。最终,结合地层的分布特征及钻井资料,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黄海盆地 构造演化 剥蚀厚度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6
作者 梁杰 温珍河 +2 位作者 肖国林 张银国 董贺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119,共9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厚层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该区中生代的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多为以次...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厚层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该区中生代的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多为以次生孔隙为主的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为以粒内孔隙为主的孔隙型和裂缝型;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等。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对储层起破坏作用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都比较强,而对储层起建设性的溶蚀作用总体上较弱,构造破裂对储层物性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成岩作用 黄海盆地东部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前中生界基底特征 被引量:23
7
作者 肖国林 孙长虹 郑浚茂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1-266,共6页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唯一未获得油气突破及勘探程度最低的含油气盆地(朝鲜已在该盆地东部实现了工业性油气突破), 朝鲜在东部凹陷的3口钻井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凹陷主体前中生界基底是下古生界(Pz1 ) 地层, 与上覆以砂泥岩为主的中—新...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唯一未获得油气突破及勘探程度最低的含油气盆地(朝鲜已在该盆地东部实现了工业性油气突破), 朝鲜在东部凹陷的3口钻井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凹陷主体前中生界基底是下古生界(Pz1 ) 地层, 与上覆以砂泥岩为主的中—新生界地层在地球物理特征上有很大差异, 该特征提供了以地球物理资料推断和确定中—新生界盆地基底特征的可靠性。通过重力、磁力及大量多道地震资料解释认为, 北黄海盆地前中生界基底最大埋深约5 5km, 凹陷主体部位前中生界基底以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主, 其东北角可能存在上古生界碎屑岩基底, 而凹陷南部可能是元古界浅变质岩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中生界基底 地球物理特征 黄海盆地东部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勘探突破对我国近海残留“黑色侏罗系”油气勘探的启示 被引量:4
8
作者 肖国林 蔡来星 +2 位作者 郭兴伟 董贺平 庞玉茂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30,共16页
最新的勘探和研究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了中、上侏罗统2套有效烃源岩并以上侏罗统为主力烃源岩层,在其供烃范围内形成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生上储式"和中—上侏罗统"自生自储式"2类成藏组合,取得了我国... 最新的勘探和研究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了中、上侏罗统2套有效烃源岩并以上侏罗统为主力烃源岩层,在其供烃范围内形成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生上储式"和中—上侏罗统"自生自储式"2类成藏组合,取得了我国东部海域以侏罗系为唯一源岩的含油气盆地勘探突破。为进一步探索我国近海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本文采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我国近海主要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残留侏罗系暗色泥岩烃源岩非均质性较强,多属"中等"级别,局部发育"中等—好"、"中等—差"级别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大多存在早(J_3—K_1)、晚(E_2末—N_1)2期生、排烃高峰,生烃总量达1.4×10^(11 )t,资源前景乐观,预测可形成侏罗系"自生自储式"和侏罗系—白垩系(或新生界)"下生上储式"2类源储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侏罗系” 烃源岩评价 油气成藏组合 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中国近海
下载PDF
黄海的地壳速度结构与中朝-扬子块体拼合边界 被引量:22
9
作者 胥颐 李志伟 +2 位作者 Kim Kwanghee 郝天珧 刘劲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6-652,共7页
利用中国、韩国和 ISC 台站的地震走时数据反演了黄海地区的地壳 P 波速度结构,对比重力异常和断裂体系、Pn 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分析了不同地球物理异常的相互关系以及黄海东部和西部的结构差异,为厘定黄海东部断裂暨中朝—扬子块体的... 利用中国、韩国和 ISC 台站的地震走时数据反演了黄海地区的地壳 P 波速度结构,对比重力异常和断裂体系、Pn 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分析了不同地球物理异常的相互关系以及黄海东部和西部的结构差异,为厘定黄海东部断裂暨中朝—扬子块体的拼合边界提供了新的信息.反演结果表明,北黄海和南黄海西部具有沉积盆地的地壳结构特征,P 波速度明显偏低且深度较大,说明盆地内部沉积层较厚、沉降幅度较大.以北黄海、南黄海海州湾和苏北—南黄盆地最为突出.南黄海中部、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显示出构造隆起区的地壳速度特征,其中南黄海中部的高速异常具有北东方向的伸展痕迹,与胶东地区的区域构造走向趋于一致,但是与朝鲜半岛的高速异常并不相连,其间存在明显的分界.据此推测南黄海与朝鲜半岛之间可能存在一个近南北方向的深断裂——黄海东部断裂,至于该断裂是否可以作为中朝—扬子块体在海区的拼合边界,尚需获取黄海东部及朝鲜半岛更详细的相关资料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地区 P波速度 地壳结构 黄海东部断裂
下载PDF
2000年秋季黄、东海典型海区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粒径组成特征 被引量:30
10
作者 夏滨 吕瑞华 孙丕喜 《黄渤海海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42,共6页
分析了 2 0 0 0年秋季黄、东海几个典型海区的叶绿素 a调查资料 ,结果表明 :在没有温跃层存在的海区 ,叶绿素 a的垂直分布是均匀的 ,昼夜 (2 4 h)变化的幅度也很小 ,且上、下层不同粒径的浮游植物所含叶绿素 a的比例变化也不大。但在明... 分析了 2 0 0 0年秋季黄、东海几个典型海区的叶绿素 a调查资料 ,结果表明 :在没有温跃层存在的海区 ,叶绿素 a的垂直分布是均匀的 ,昼夜 (2 4 h)变化的幅度也很小 ,且上、下层不同粒径的浮游植物所含叶绿素 a的比例变化也不大。但在明显存在温跃层的海区中 ,叶绿素 a的垂直变化明显 ,昼夜变化的幅度较大 ,且在温跃层的上、下方显示相反的变化规律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 a的比例组成在温跃层上、下方明显不同 ,在温跃层的下方 ,较大粒径 (2~ 2 0μm,>2 0μm)的叶绿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昼夜变化 垂直分布 粒径结构 黄海东部 长江口外 秋季 海洋浮游植物 海洋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