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勘探程度盆地烃源岩早期评价——以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为例 被引量:24
1
作者 曹强 叶加仁 +1 位作者 石万忠 陈春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2-529,共8页
低勘探程度领域(深层、深水和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烃源岩的发育程度及其质量是该领域早期评价的核心问题。基于地质类比原理,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及盆地模拟等方法技术,对南黄海北部盆地勘探新区——东北凹的烃源岩进行了早... 低勘探程度领域(深层、深水和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烃源岩的发育程度及其质量是该领域早期评价的核心问题。基于地质类比原理,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及盆地模拟等方法技术,对南黄海北部盆地勘探新区——东北凹的烃源岩进行了早期预测及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凹泰州组烃源岩分布广泛,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高,是凹陷主力烃源岩系,其中以西次洼生烃潜力最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低勘探程度领域烃源岩早期评价的方法体系,即类比分析地震反射特征及烃源岩质量确定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利用地震属性方法确定烃源岩厚度;运用含油气盆地动态数值模拟确定烃源岩成熟度;烃源岩综合评价优选次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类比 地震属性 低勘探程度盆地 烃源岩评价 黄海北部盆地 东北凹
下载PDF
应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南黄海北部盆地中生代地层的分布 被引量:1
2
作者 蔡峰 孙萍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50,共6页
黄海海域是我国近海目前唯一尚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的海域,海域内发育了3个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目前已在北部盆地中生代泰州组地层中发现了油气显示。过去由于受资料所限,对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多关注于第三纪盆地,忽视了中生代盆地的... 黄海海域是我国近海目前唯一尚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的海域,海域内发育了3个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目前已在北部盆地中生代泰州组地层中发现了油气显示。过去由于受资料所限,对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多关注于第三纪盆地,忽视了中生代盆地的油气资源远景。作者通过对南黄海北部盆地已钻遇中生代泰州组地层的钻井和过井数字地震剖面的追踪对比,结合4km×8km地震测网和重、磁资料综合解释,认为中生代盆地同样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特别是盆地的东北凹,中生代地层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地震记录 黄海北部盆地 中生代地层 烃源岩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盆地张裂阶段演化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温珍河 龚建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7年第2期87-94,共8页
南黄海北部盆地张裂阶段经历4期拉张。同期半地堑具多种组合形式,它们控制沉积物分布,导致各凹陷具有不同沉降史,不同期半地堑的叠合反映盆地在时序上的演化特征,盆地拉张应力曾发生旋转,拉张速率从慢到快再到慢,阜宁期拉张作用... 南黄海北部盆地张裂阶段经历4期拉张。同期半地堑具多种组合形式,它们控制沉积物分布,导致各凹陷具有不同沉降史,不同期半地堑的叠合反映盆地在时序上的演化特征,盆地拉张应力曾发生旋转,拉张速率从慢到快再到慢,阜宁期拉张作用最强烈,拉张方向近N-S向,是盆地的全面形成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北部盆地 半地堑 组合 叠合 张裂阶段 演化特征 含油气盆地
全文增补中
南黄海北部盆地的断裂体系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马金全 李祥权 许红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4期11-17,共7页
研究认为,南黄海北部盆地断裂体系及盆地隆凹格局指示盆地具有明显的右旋扭动成盆性质;盆地断裂体系可以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及三级凹陷内伴生断裂3个级别,盆地内凹陷具单断箕状断陷、双断斜交断陷、双断平行断陷3种类型;先... 研究认为,南黄海北部盆地断裂体系及盆地隆凹格局指示盆地具有明显的右旋扭动成盆性质;盆地断裂体系可以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及三级凹陷内伴生断裂3个级别,盆地内凹陷具单断箕状断陷、双断斜交断陷、双断平行断陷3种类型;先存近EW向印支期逆冲断裂负反转、燕山—喜山期NE向具走滑性质的千里岩控盆断裂及其派生的NEE向张扭断裂共同控制了南黄海北部盆地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及其独特的具多种凹陷结构类型、发育规模不等、分割性较强的盆地隆凹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形成机制 黄海北部盆地
下载PDF
泰州组上段——南黄海北部盆地北凹的主要生烃层 被引量:5
5
作者 陶瑞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3年第3期10-14,共5页
南黄海北部盆地北凹泰州组时代为晚白垩世,沉积特点下部色红粒粗、上部色暗粒细,已有三口井钻遇。据地震资料追踪,泰州组分布面积>5000km^2,厚度约为300m。泰州组上段是该凹陷的主要生烃层之一,其埋深大多处于成熟门限(2500m)... 南黄海北部盆地北凹泰州组时代为晚白垩世,沉积特点下部色红粒粗、上部色暗粒细,已有三口井钻遇。据地震资料追踪,泰州组分布面积>5000km^2,厚度约为300m。泰州组上段是该凹陷的主要生烃层之一,其埋深大多处于成熟门限(2500m)以下,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在北凹的油气藏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组上段 黄海北部盆地 北凹 生烃层 油气地质 生烃潜力
下载PDF
地震属性分析在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系油气地质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旭彤 吴志强 张训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26,共8页
以多道反射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合成地震记录和地震属性分析的方法,开展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系地层沉积及油气地质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地层在坳陷内保存较完整,厚度较稳定,斜坡部位变形微弱,连续性好,坳陷沉... 以多道反射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合成地震记录和地震属性分析的方法,开展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系地层沉积及油气地质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地层在坳陷内保存较完整,厚度较稳定,斜坡部位变形微弱,连续性好,坳陷沉积中心变形强烈,小断层发育、密集,连续性较差,各层组厚度变化不大,可在全坳陷追踪对比。泰州组为良好的烃源岩,赤山组下部和浦口组为良好的储集层,泰州组和赤山组上部构成区域性盖层。白垩系内部及上、下地层之间形成了多类型的油气生-储-盖组合关系。断裂构造发育的凹陷深部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采用三维地震资料进一步开展本项研究工作对南黄海前新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合成记录 油气地质 黄海盆地北部坳陷 白垩系
下载PDF
多种重磁位场边缘识别方法及在南黄海北部断裂构造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许文强 袁炳强 +1 位作者 刘必良 姚长利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62-974,共13页
为了研究南黄海北部盆地及邻区的地质体接触关系和断裂构造在平面上的分布位置和走向,以解决研究区相关地质构造等问题。本次研究系统分析了多种重磁位场边界识别方法原理,应用各方法对研究区的重力资料进行处理,结合地震资料和相关地... 为了研究南黄海北部盆地及邻区的地质体接触关系和断裂构造在平面上的分布位置和走向,以解决研究区相关地质构造等问题。本次研究系统分析了多种重磁位场边界识别方法原理,应用各方法对研究区的重力资料进行处理,结合地震资料和相关地质认识,重新对研究区断裂构造进行识别和提取,确定研究区断裂体系和分析断裂特征,进行构造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处理方法基础上,联合归一化Theta图垂向导数、归一化标准差和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是划分断裂的一种有效方法,更能快速、有效、准确地反映出研究区断裂构造的平面特征。研究区发育NE(NNE)、NW、近EW和近SN向断裂构造,具有层次性、区域性和不同的活动性。NE(NNE)向断裂构成该区的主要构造格架,是研究区的构造主体,在长期剧烈活动作用下,NE(NNE)向断裂全区皆有分布,且主要分布于北部盆地及盆地以外的西北一带,而近EW向断裂主要分布于中部隆起一带。在特殊的构造应力环境下,北部盆地形成了前陆盆地的构造和地层展布特征,结合重力异常和地震资料认为,研究区可划分为鲁西隆起带、胶莱盆地、胶南隆起带、千里岩隆起带、南黄海北部盆地、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带等6个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Theta图垂向导数 归一化标准差 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 断裂构造 重力异常 黄海北部盆地
下载PDF
黄海中部Gunsan盆地(白垩纪-第三纪)构造发育过程及构造演化史
8
作者 Young Jae Shinn S.K. Chough +4 位作者 In Gul Hwang 杜民 冯常茂 杨丽娟 范广慧 《海洋地质》 2015年第2期37-51,共15页
本文以多道地震反射剖面和探井为基础,分析了黄海中部Gunsan盆地的构造发育过程。盆地由三个坳陷组成(西部次盆、中部次盆和东部次盆),充填有较厚(约6000m)的白垩纪一古近纪非海相地层。由于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和郯... 本文以多道地震反射剖面和探井为基础,分析了黄海中部Gunsan盆地的构造发育过程。盆地由三个坳陷组成(西部次盆、中部次盆和东部次盆),充填有较厚(约6000m)的白垩纪一古近纪非海相地层。由于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和郯庐断裂左旋活动导致的陆内伸展作用,盆地在早白垩世开始发育。因郯庐断裂及其分支断层的右旋活动,盆地在晚白垩世—始新世经历了张扭作用。张扭作用通过斜交的盆内正断层和中部次盆北界NE向边界断层的走向滑动(或斜向滑动)来进行调节。渐新世存在构造反转,此时整个盆地都发生了变形(NE—SW向收缩),可能由于郯庐断裂的走滑方式从右旋向左旋变化而导致。早中新世,伸展作用通过先存正断层和压扭性断层的复活而重新开始。伸展、抬升和剥蚀的联合作用导致了早中新世地层的差异保存。早中新世末,伸展作用伴随着微弱的挤压而停止,之后,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盆地发生热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nsan盆地 黄海盆地北部 郯庐断裂带 斜向俯冲
下载PDF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Pre-cenozoic Strata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被引量:1
9
作者 蔡峰 戴春山 +2 位作者 陈建文 李刚 孙萍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5年第1期21-36,共16页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 NYSB ), which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ement of North China (Huabei) continental block, is a typical continental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in the sea area. Its Mesozoic basin is a...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 NYSB ), which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ement of North China (Huabei) continental block, is a typical continental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in the sea area. Its Mesozoic basin is a residual basin, below which there is probably a larger Paleozoic sedimentary basin.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comprises four sags and three uplifts. Of them, the eastern sag is a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sag in NYSB and has the biggest sediment thickness; the current Korean drilling well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ern sag. This sag is comparatively rich in oil and gas resources and thus has a relatively good petroleum prospect in the sea. The central sag has also accommodated thick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series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namely, black shales of the Paleogen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The principal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NYSB are the Mesozoic black shale. According to the drilling data of Korea, the black shales of the Paleogen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have all come up to the standards of good and mature source rocks. The NYSB owns an intact system of oil generation, reservoir and capping rocks that can help hydrocarbon to form in the basin and thus it has the great potential of oil and ga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hydrocarbon resources is mainly considered to be in the Cretaceous and then in the Jur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黄海北部盆地 新生代 华北大陆板块 地层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