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西部仰韶时代农业结构研究——来自河南石固和贾庄遗址的植硅体证据
1
作者 孙炳桂 杨玉璋 +4 位作者 罗武宏 程至杰 蓝万里 李全立 张居中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3-275,共13页
黄淮西部地处我国南北方不同新石器文化与农业类型的过渡地带,由于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目前学术界对于该地区仰韶文化早中期的农业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尚不甚清楚。本文对河南省长葛市石固遗址和项城市贾庄遗址仰韶文化地层和灰坑土样进... 黄淮西部地处我国南北方不同新石器文化与农业类型的过渡地带,由于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目前学术界对于该地区仰韶文化早中期的农业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尚不甚清楚。本文对河南省长葛市石固遗址和项城市贾庄遗址仰韶文化地层和灰坑土样进行了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黄淮西北部的石固遗址仰韶文化早、中、晚三期(6398–5326 cal BP)样品中均存在丰富的黍(Panicum miliaceum)稃壳植硅体,同时兼有水稻(Oryza sativa)特征型植硅体以及粟(Setaria italica)稃壳植硅体。位于黄淮西南部的贾庄遗址仰韶文化早中期(6179–5745 cal BP)样品中同样发现较多黍稃壳植硅体以及粟稃壳及少量水稻的特征型植硅体。上述结果表明,黄淮西部在仰韶文化早期时已形成统一的以黍、粟为主的稻旱兼作农业模式,其中黄淮西北部延续了该地区裴李岗文化阶段以旱作为主的稻旱兼作的农业传统,而黄淮西南部则从贾湖文化时的单一稻作农业发展为稻旱兼作农业,且这一转变发生的时间不晚于距今6200年。此外,在6000 a BP前后,石固遗址农作物结构曾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旱地作物黍、粟的比重显著上升。最后,两处遗址中发现的水稻植硅体均以水稻颖壳的双峰型植硅体为主,表明黄淮西部仰韶文化时水稻的收割方式应是以割穗为主。本研究为了解黄淮西部仰韶早中期农业结构及其演变过程以及农作物的收割方式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农业结构 收割方式 仰韶文化 黄淮西部
原文传递
黄淮中西部地区夏秋饲养管理
2
作者 孙敏 《中国养蜂》 2002年第5期7-7,12,共2页
关键词 黄淮西部地区 饲养管理 蜜蜂 夏季 秋季
下载PDF
黄淮平原西部漯河地区中全新世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海 李唯 +1 位作者 王辉 梁法伟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40,共13页
漯河地区位于黄淮平原西部,整体上属于冲积平原地貌,内部可细分为若干类地貌单元,反映不同地理环境背景。在全新世中期以来气候波动背景下,广泛发生了河流的泛滥和湿地消亡。这些自然景观的差异与变化深刻影响着该地区新石器中晚期以来... 漯河地区位于黄淮平原西部,整体上属于冲积平原地貌,内部可细分为若干类地貌单元,反映不同地理环境背景。在全新世中期以来气候波动背景下,广泛发生了河流的泛滥和湿地消亡。这些自然景观的差异与变化深刻影响着该地区新石器中晚期以来聚落结构和人地关系,尤其体现在聚落的选址、营建以及扩张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平原西部 漯河地区 中全新世 自然景观的差异与变化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