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度调控设施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产孢和释放规律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柴阿丽 杨红敏 +7 位作者 王少骅 赵昆 高苇 石延霞 谢学文 李磊 范腾飞 李宝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907-2918,共12页
【目的】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棒孢叶斑病给黄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产孢和释放是多主棒孢实现再侵染的关键环节。论文旨在探究设施栽培条件下多主棒孢产孢、释放规律,湿度对多主棒孢产孢、释放的影响,... 【目的】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棒孢叶斑病给黄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产孢和释放是多主棒孢实现再侵染的关键环节。论文旨在探究设施栽培条件下多主棒孢产孢、释放规律,湿度对多主棒孢产孢、释放的影响,以及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方法】通过测定黄瓜发病叶片0:00、3:00、6:00、9:00、12:00、15:00、18:00和21:00产孢量,分析多主棒孢的产孢规律;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分别测定一天之内0:00、3:00、6:00、9:00、12:00、15:00、18:00、21:00时棚室空气样本中多主棒孢浓度,分析多主棒孢释放的日变化规律;在人工气候暴露仓和塑料拱棚内,分别设置持续高湿(相对湿度>90%,24 h)、持续干燥(相对湿度<60%,24 h)、先高湿12 h后干燥12 h、先干燥12 h后高湿12 h等不同的湿度水平,研究不同湿度条件对多主棒孢产孢、释放的影响。比较60%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和5亿活菌/g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喷雾法和弥粉法施药方式,不同施药时间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和对空间病原菌的杀灭效果。【结果】多主棒孢产孢、释放数据显示,一天内不同时间,黄瓜发病叶片病斑产孢量和棚室空间孢子浓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互补关系。夜间18:00之后,随着高湿(相对湿度>90%)持续时间延长,叶片病斑产孢量增大,次日早上6:00病斑孢子数达峰值1344个孢子/cm^(2);开风口后,棚室内湿度降低(相对湿度<60%),孢子释放到棚室空间,中午12:00空气中多主棒孢浓度达峰值12445—110697个孢子/m3。不同季节棚室空间多主棒孢孢子浓度日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夜间高湿(相对湿度>90%)产孢、白天低湿(相对湿度<60%)释放的趋势。在人工气候暴露仓和塑料拱棚内,干湿交替条件下多主棒孢的产孢、释放量更高,病情扩展更快,显著高于持续高湿或持续干燥条件。用60%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和5亿活菌/g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在傍晚19:00弥粉法施药,对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到80.60%和75.08%,对空间病原菌的杀灭效果达84%以上。【结论】湿度是影响多主棒孢产孢和释放的关键环境因子,设施栽培干湿交替环境加快了多主棒孢的传播和扩散,弥粉法施药的防治效果优于喷雾施药,最佳施药时间为孢子大量繁殖前的傍晚或晚上。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高效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 湿度 产孢 释放 弥粉法施药 施药时间
下载PDF
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生防效果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书翰 谢学文 +6 位作者 李磊 孙炳学 朱广雪 柴阿丽 范腾飞 李宝聚 石延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138,共8页
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为本研究团队筛选出的一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leaf spot)具有较高活性的生防菌株。为加快其产业化进程,本试验研究了该菌株的生物活性及发酵条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00倍发酵稀释液处理对黄瓜棒孢叶斑... 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为本研究团队筛选出的一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leaf spot)具有较高活性的生防菌株。为加快其产业化进程,本试验研究了该菌株的生物活性及发酵条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00倍发酵稀释液处理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治疗及预防效果分别为85.72%和42.29%,100倍发酵上清稀释液的治疗及预防效果分别达到74.14%和33.25%,菌株发酵液和上清液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治疗效果好于预防效果。YB114发酵液对黄瓜植株有促生效果,叶面喷施后黄瓜茎长、根长、叶面积及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叶片中叶绿素、生长素和玉米核苷素含量显著增加。发酵最优培养基为10 g/L果糖、17 g/L水溶性花生饼粉、1 g/L磷酸二氢钾。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4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6%(体积分数)、pH 7.0,转速180 r/min,温度32℃,发酵时间24 h。优化发酵条件后YB114对棒孢叶斑病的防效提升了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胞杆菌 黄瓜棒孢叶斑病 生防作用
下载PDF
生防细菌HK11-9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病能力及其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林林 沈虎生 +3 位作者 杨冰 何梦菡 朴凤植 申顺善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9-218,共10页
为探讨黄瓜棒孢叶斑病生防细菌HK11-9的防病能力,通过皿内试验测定HK11-9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霉的抑菌活性、通过离体和活体接种试验评价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盆栽试验分析HK11-9在黄瓜叶部的定殖能力及其对黄瓜叶... 为探讨黄瓜棒孢叶斑病生防细菌HK11-9的防病能力,通过皿内试验测定HK11-9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霉的抑菌活性、通过离体和活体接种试验评价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盆栽试验分析HK11-9在黄瓜叶部的定殖能力及其对黄瓜叶部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测定HK11-9的生物学功能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HK11-9显著抑制多主棒孢霉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在离体接种和活体接种条件下,HK11-9均对黄瓜棒孢叶斑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2.80%和67.73%;同时,HK11-9在黄瓜叶部具有稳定的定殖能力,在黄瓜叶部能保持10^(4) CFU/g的定殖密度,能够显著提高黄瓜叶部PAL、POD和PPO活性。HK11-9菌株具有分解蛋白、分解纤维素、分解淀粉和产嗜铁素作用,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HK11-9菌株鉴定为多黏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综上所述,生防细菌HK11-9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具有极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黏类芽孢杆菌HK11-9 定殖量 防御酶活性 鉴定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黄瓜菊苣假单胞菌叶斑病内生拮抗细菌的鉴定及促生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钱鑫 谭志琼 +2 位作者 邢梦玉 刘铜 张荣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59,共6页
从湖南、云南、海南等地采集的健康黄瓜植株中分离得到189株内生细菌,从中筛选的内生细菌Y–10对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菌(Pseudonwnas cichorii)的抑菌半径达16 mm,拮抗效果最好,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和rpoA双基因联... 从湖南、云南、海南等地采集的健康黄瓜植株中分离得到189株内生细菌,从中筛选的内生细菌Y–10对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菌(Pseudonwnas cichorii)的抑菌半径达16 mm,拮抗效果最好,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和rpoA双基因联合建树分析,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stilis)。分别用4×10^(9)、4×10^(8)、4×10^(7)、4×10^(6)、4×10^(5) cfu/mL的Y–10菌液浸黄瓜种子和4×10^(9)、4×10^(8)、4×10^(7)、2×10^(7)、4×10^(6) cfu/mL的菌液灌根处理黄瓜盆栽幼苗,以无菌水浸种和灌根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Y–10菌液4×10^(7) cfu/mL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较空白对照提高了6.01%,菌液4×10^(9) cfu/mL处理的种子几乎不萌发;黄瓜幼苗的根长、根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分别提高了40.71%、33.59%、35.21%、58.18%。4×10^(9) cfu/mL菌液灌根接种后,黄瓜幼苗根长、根鲜质量、地上部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较空白对照提高了11.49%、19.57%、77.25%、47.15%。Y–10菌株无溶磷、解钾及产IAA作用,但具固氮、产铁载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叶斑病 菊苣假单胞菌 内生拮抗细菌 促生作用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29
5
作者 杨双娟 顾兴芳 +2 位作者 张圣平 苗晗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2X期1-9,共9页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抗病鉴定 抗病育种 病害防治 综述
下载PDF
黑龙江省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调查及病原鉴定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艳菊 刘东 +2 位作者 马柏壮 周秀艳 苗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4-39,61,共7页
在我国华北、西北等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危害程度日益严重,但在黑龙江省尚无记载。文章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等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只在哈尔滨发现有棒孢叶斑... 在我国华北、西北等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危害程度日益严重,但在黑龙江省尚无记载。文章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等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只在哈尔滨发现有棒孢叶斑病发生,而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均未发现棒孢叶斑病发生为害。对疑似棒孢叶斑病病叶,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分离获得的4个致病菌株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病害为黄瓜棒孢叶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病原菌鉴定
下载PDF
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和防治 被引量:36
7
作者 李长松 张眉 +4 位作者 李林 李凡 齐军山 徐作珽 张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9-33,共5页
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在山东省的为害、症状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病原菌的鉴定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将引起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 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在山东省的为害、症状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病原菌的鉴定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将引起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室内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3%戊唑醇悬浮剂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 病原菌 防治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RFP标记转化株的构建 被引量:4
8
作者 谢学文 张自心 +3 位作者 武军 石延霞 柴阿丽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49,共5页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T),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多主棒孢转化株,转化株在PDA培养基转接6次后仍能在菌丝和分生孢子上发出强烈的红色荧光,生物学测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转化株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 农杆菌介导法 RFP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分化及AFLP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艳菊 刘奇 +3 位作者 刘东 秦智伟 周秀艳 刘大伟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92-98,98,共7页
以6个黄瓜品种(系)为试材,以来自山东、辽宁、黑龙江的200个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为供试菌株,采用苗期接种鉴定及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分化。结果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存在生理小种分化现象,并将200个菌株分为4... 以6个黄瓜品种(系)为试材,以来自山东、辽宁、黑龙江的200个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为供试菌株,采用苗期接种鉴定及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分化。结果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存在生理小种分化现象,并将200个菌株分为4个生理小种,初步筛选出D0330、D1306、D0649和D2025作为研究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鉴别寄主备选材料;AFLPs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与毒力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毒力分化 AFLP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艳菊 刘齐月 +6 位作者 张笛 陶磊 王春龙 刘行风 李雪莲 马天 刘东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7,共10页
黄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来生产中流行的一种气传病害,易与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混淆,具有传播迅速、难以防治的特点,严重威胁黄瓜生产。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快速、灵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定量检测叶片中黄瓜棒孢叶斑病菌(Corynespora... 黄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来生产中流行的一种气传病害,易与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混淆,具有传播迅速、难以防治的特点,严重威胁黄瓜生产。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快速、灵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定量检测叶片中黄瓜棒孢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并应用于田间监测。基于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actin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CAF2/CAR2,以标准品DNA构建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并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当退火温度60℃,DNA模板量3μL(10 ng·μL^-1),引物量0.2μL(10 mmol·L^-1)时为最佳体系条件。此方法检测黄瓜棒孢叶斑病菌DNA最低浓度为1.36×10-6 ng·μL^-1。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组内与组间重复性和稳定性,其变异系数均小于2%。应用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检测5种不同抗性黄瓜品种接种棒孢叶斑病菌后不同时间叶片中病菌动态变化,发现4~8 h(Cq值<30)时,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开始侵染高感和感病品种,8~12 h时开始侵染中抗、抗病和高抗品种,且随时间延续侵染量逐渐增加,根据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情分级标准,当Cq值<21时,病情级别为1;Cq值<19时,病情级别为2;Cq值<17,病情级别为3;Cq值<14,病情级别为4。研究为黄瓜棒孢叶斑病诊断及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 动态监测
下载PDF
黑龙江省黄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行风 刘东 +5 位作者 陶磊 潘春清 李雪莲 马天 潘梦佳 张艳菊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86,共7页
链格孢属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种类繁多,常给作物生产带来严重损失。2019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黄瓜保护地大棚内发现了疑似链格孢侵染的黄瓜病害。采集的病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后,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进行... 链格孢属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种类繁多,常给作物生产带来严重损失。2019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黄瓜保护地大棚内发现了疑似链格孢侵染的黄瓜病害。采集的病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后,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进行了病原鉴定。鉴定结果显示,黑龙江省黄瓜保护地大棚内发现的叶斑病病原为Alternaria alternata。对该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表明,菌丝生长最快的培养基是CA和黄瓜煎汁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培养条件为28℃,pH 8~9;致死温度为55℃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最适合病菌产孢的培养基为PDA和CA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培养条件为28℃、pH 8~9、12 h光照/12 h黑暗时产孢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链格孢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交链格孢
下载PDF
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的研制及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4
12
作者 揣红运 石延霞 +3 位作者 柴阿丽 杨杰 谢学文 李宝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09-1020,共12页
【目的】获得对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微粉剂并确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乙霉威与腐霉利不同配比混合物对多主棒孢的... 【目的】获得对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微粉剂并确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乙霉威与腐霉利不同配比混合物对多主棒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其协同作用,明确最佳增效组合;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筛选载体、助剂及最优配比,确定其最佳配方后,利用气流粉碎机超微粉碎加工成微粉剂,测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乙霉威与腐霉利以质量比1﹕1、1﹕4进行混配时,对多主棒孢菌株HG09112606、FQ07091401、HG11011509均表现为毒力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3.19、2.53、1.68;1.99、1.77、1.98,其中1﹕1的混配组合增效作用较为明显。以质量分数为10%的乙霉威·腐霉利为有效成分,3%的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NNO为分散剂,3%的十二烷基硫酸钠K12为表面活性剂,1%的聚氧乙烯烷基醚为稳定剂,15%的白炭黑和补足至100%的硅藻土为载体而研制的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粒径为6.18μm,分散指数95.18%,浮游性指数86.26,含水率1.24%,坡度角67°,热贮分解率4.12%,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在盆栽试验中,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用药量为100 g a.i./hm^2时喷粉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9.82%,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在推荐用量时喷雾的防治效果;在田间试验中,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用量为100 g a.i./hm^2时喷粉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4.39%,与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在用量为300 g a.i./hm^2、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在用量为90 g a.i./hm^2时的喷雾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霉威和腐霉利混配使用对多主棒孢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粒径小,分散指数、浮游性指数高,贮存稳定,在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 黄瓜棒孢叶斑病 微粉剂 乙霉威 腐霉利 防治效果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学和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自心 谢学文 +1 位作者 傅俊范 李宝聚 《生物技术进展》 2016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黄瓜棒孢叶斑病(cucumber target leaf spot)是危害我国黄瓜生产的新流行病害。经过长期科学研究,在病原学和抗性基因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对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概况和发病特点、病原学及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现... 黄瓜棒孢叶斑病(cucumber target leaf spot)是危害我国黄瓜生产的新流行病害。经过长期科学研究,在病原学和抗性基因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对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概况和发病特点、病原学及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病识别、防治和抗病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 病原学 抗性基因
下载PDF
桂北地区2019年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被引量:2
14
作者 谭海文 李玉洪 +3 位作者 黄承丽 管欢 潘玲华 莫豪葵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103,共3页
黄瓜棒孢叶斑病近年来在桂北地区春秋黄瓜上严重发生,成为当地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2019年较重或严重发病田块占60%以上。气象条件不利、栽培管理不当、缺乏抗病品种、防治效果不佳是病害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抗病品种 气象条件 黄瓜棒孢叶斑病 桂北地区 主要病害 管理不当 田块
下载PDF
一种新的黄瓜细菌性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穆晓雅 谭志琼 +2 位作者 刘铜 彭正强 张荣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7-842,共6页
【目的】旨在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黄瓜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Pseudomonas cichorii)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筛选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的拮抗菌,采... 【目的】旨在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黄瓜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Pseudomonas cichorii)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筛选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的拮抗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以及gyr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分离的拮抗菌进行鉴定。采用单因子变量法对拮抗菌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共分离出650株细菌,筛选出10株拮抗菌。其中编号为JNL的菌株拮抗效果最好。细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最佳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30℃、pH 7、碳源为半乳糖、氮源为硝酸钾、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生长效果最好。【结论】JNL菌株对黄瓜细菌性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开发成生物农药或生物肥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细菌性叶斑病 拮抗菌 解淀粉芽孢杆菌 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PDF
日光温室地面覆膜对黄瓜棒孢叶斑病控制作用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姜延军 岳德成 +3 位作者 杨金云 韩菊红 李青梅 史广亮 《甘肃农业科技》 2011年第12期12-14,共3页
试验比较观察了日光温室地面覆膜方式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全地面覆膜可使温室平均湿度较半地面覆膜温室降低5.4百分点,温度提高0.9℃,发病期推迟16 d,并能减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程度。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全地面覆膜 黄瓜棒孢叶斑病 控制
下载PDF
平凉市设施蔬菜黄瓜棒孢叶斑病调查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菊红 岳德成 +4 位作者 姚博 李青梅 杨金云 史广亮 姜延军 《甘肃农业科技》 2014年第10期33-35,共3页
对平凉市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区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现已在全市形成5点2带分布格局。日光温室易发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受害最重,病棚率、病株率、病情指数分别达到41.5%、33.0%和21.0,塑料大棚和露地栽培仅... 对平凉市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区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现已在全市形成5点2带分布格局。日光温室易发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受害最重,病棚率、病株率、病情指数分别达到41.5%、33.0%和21.0,塑料大棚和露地栽培仅黄瓜有零星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黄瓜棒孢叶斑病 调查 平凉市
下载PDF
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药剂筛选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淼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7期173-174,共2页
为验证不同药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效,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第一次用药后,调查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效达到了88.69%~45.51%,其中喷施32.5%阿米妙收悬浮剂1 000倍防效最好,其次为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与其他处理达极显著差... 为验证不同药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效,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第一次用药后,调查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效达到了88.69%~45.51%,其中喷施32.5%阿米妙收悬浮剂1 000倍防效最好,其次为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与其他处理达极显著差异;第二次药后,调查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效达到了82.07%~49.75%,其中喷施32.5%阿米妙收悬浮剂1 000倍和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防效最好,与80%甲基托布津WP 800倍处理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药剂筛选 试验
下载PDF
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对温室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影响
19
作者 张咪 安成德 +2 位作者 闫振国 香梅 高灵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1期116-117,共2页
[目的]通过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来降低温室湿度,减少结露的发生,阻止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的侵染,减小发病的概率。[方法]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对风扇能吹到的范围之内和之外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进行分级调查。[结果]在风扇吹到的15 m范围内... [目的]通过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来降低温室湿度,减少结露的发生,阻止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的侵染,减小发病的概率。[方法]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对风扇能吹到的范围之内和之外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进行分级调查。[结果]在风扇吹到的15 m范围内,均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展起到控制作用,防效最高达58.26%。[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日光温室 内循环通风
下载PDF
液滴飞溅对土壤中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传播的影响
20
作者 王少骅 储天然 +6 位作者 廖锴 石延霞 谢学文 李磊 范腾飞 李宝聚 柴阿丽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807,共9页
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是黄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土壤带菌是其重要的初侵染源。为了明确液滴飞溅对土壤中病菌传播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土壤中C.cassiicola的qPCR快速检测体系。利用该检测体系从... 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是黄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土壤带菌是其重要的初侵染源。为了明确液滴飞溅对土壤中病菌传播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土壤中C.cassiicola的qPCR快速检测体系。利用该检测体系从黄瓜棒孢叶斑病自然发病棚室的土壤样本中检测到C.cassiicola带菌量为27.00×10^(0)-7.95×10^(5)pgDNA·g^(-1)。液滴撞击能引起土壤或基质中的C.cassiicola飞溅,使空气中的病原菌浓度达到2.71×10^(3)~3.36×10^(3)pgDNA·m^(-3),造成黄瓜发病(土壤和基质带菌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5.56和41.56)。在带菌土壤或基质表面覆膜可使空气中C.cassiicola浓度降至10.24~12.11pgDNA·m^(-3),显著减轻了病害的发生(带菌土壤和基质覆膜后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3.79和13.83)。本研究明确了液滴撞击飞溅是土壤中C.cassiicola传播的重要方式,为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监测预警提供了技术手段,为病害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飞溅 黄瓜叶斑病 多主棒孢菌 传播 土壤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