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
被引量:22
- 1
-
-
作者
侯甬坚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6-123,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西部环境的影响:途径
方式和力度"(9030200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04JZD00010)产出成果
-
文摘
本文随着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的回顾,对1980-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改过程中,将草案中的“生态平衡”改为“生态环境”一词、并写入宪法的过程,再现出来予以分析讨论,认为“生态环境”概念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和中国谋求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侧重的是人民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生态质量,具有积极的社会昭示作用和教育意义,不宜仅从学理上认为“生态环境”的提法有错,因为真实的世界往往比学者头脑中的理论思维更精彩。学术界于2005年5月展开的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概念的研讨,贡献了许多真知灼见,然而,从“生态环境”一词在人大常委会产生过程的基本事实判断,它属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府用语(法定名词),而非严格的科技名词,主要使用于国家行政管理层面,而学术研究中则主要是尊重学者自己的理解和创作。至于如何健全政府用语、消除政府不当用语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学术界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
关键词
生态环境
1982年
五届全国人大
宪法修改
黄秉维(1913--2000)
-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Year 1982
the 5th People's Congress of China
constitution amending
Huang Bingwei(1913--2000)
-
分类号
X17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