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翅绢野螟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和产卵选择
1
作者 蒋婷 樊春丽 +6 位作者 王彤彤 王晓宇 徐冬英 蒋卓恩 杨志强 谭德锦 卢艳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1-218,共8页
为明确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采用叶碟法、叶面积法和室内观察等方法比较分析了黄翅绢野螟对波罗蜜(‘马来西亚1号’‘海大1号’‘四季波罗蜜’)、榴莲蜜、面包树、大果榕和桑树(‘台湾长果桑’‘... 为明确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采用叶碟法、叶面积法和室内观察等方法比较分析了黄翅绢野螟对波罗蜜(‘马来西亚1号’‘海大1号’‘四季波罗蜜’)、榴莲蜜、面包树、大果榕和桑树(‘台湾长果桑’‘粤椹大10’)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取食面积及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后的存活率。结果表明,黄翅绢野螟1~2龄幼虫对波罗蜜的取食偏好不明显,对不同植物的取食选择率差异不大;随着龄期的增长,3~5龄幼虫逐渐表现出偏好取食波罗蜜。黄翅绢野螟在不同植物上的日均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偏好在波罗蜜和面包树上产卵,在‘马来西亚1号’波罗蜜上着卵量占所有供试植物上的总产卵量的22.13%。各龄幼虫对不同植物的取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大,5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对3个波罗蜜品种、榴莲蜜、面包树和大果榕的取食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2个桑树品种。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48 h后的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取食‘马来西亚1号’波罗蜜存活率最高(98.51%),取食‘台湾长果桑’存活率最低(0.37%)。综上,黄翅绢野螟偏好选择波罗蜜属植物进行取食和产卵,对榕属大果榕存在转移为害潜在威胁,对桑属桑树潜在为害风险较低,研究结果可为黄翅绢野螟在不同植物上的为害风险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野螟 波罗蜜 取食选择 产卵选择
下载PDF
黄翅绢丝野螟求偶及交配的行为节律
2
作者 钟瑶凤 查学宗 +6 位作者 王政 朱恩杭 张绍华 吴刚 林先武 季恒青 孟倩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75-1085,共11页
【目的】探明黄翅绢丝野螟Glyphodes caesalis的求偶及交配行为节律,为该虫性信息素提取鉴定、两性通讯机制和群集诱杀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统计黄翅绢丝野螟的雌、雄蛹性比,测定成虫在光期和暗期的羽化率,观察其求偶和交配行... 【目的】探明黄翅绢丝野螟Glyphodes caesalis的求偶及交配行为节律,为该虫性信息素提取鉴定、两性通讯机制和群集诱杀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统计黄翅绢丝野螟的雌、雄蛹性比,测定成虫在光期和暗期的羽化率,观察其求偶和交配行为;利用等比配对试验测定寄主(菠萝蜜)、成虫日龄和暗期时段对交配率、交配时长和交配次数的影响。【结果】黄翅绢丝野螟雌、雄蛹平均性比为1.06∶1,雌蛹占比显著大于雄蛹占比。黄翅绢丝野螟成虫羽化高峰期集中于光暗转换期的前、后2 h,交配仅发生于暗期,寄主(菠萝蜜)的存在对该虫交配有促进作用,有果组交配率为93.33%±2.89%,显著高于无果组(71.67%±14.43%);有果组和无果组交配日龄分别为3-5日龄和3-7日龄;有果组3日龄成虫的交配率为53.33%±11.55%,显著高于无果组(31.67%±5.77%),两组交配率随日龄增加逐渐降低。有果组交配时段主要集中在进入暗期的0-2 h,其中暗期0-0.5 h为交配高峰期,较无果组提前,交配率为36.67%±17.56%;无果组交配时段主要集中在暗期的0-3.5 h,其中暗期1.0-1.5 h为交配高峰期,交配率为16.67%±11.55%。黄翅绢丝野螟雌成虫最多交配2次,雄成虫最多交配4次,但雌、雄成虫的交配比例随交配次数增加而递减;首次交配时间越早其多次交配概率越高,首次交配发生于3日龄的雌、雄成虫分别可进行2次和4次交配,首次交配发生于5日龄后的雌、雄成虫均无多次交配行为。【结论】黄翅绢丝野螟可进行多次交配,寄主菠萝蜜对其交配有促进作用,该虫交配行为具节律性,仅在暗期发生交配,交配高峰期为3-4日龄、大多发生在暗期的0-2 h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丝野螟 性比 羽化 求偶行为 交配
下载PDF
黄翅绢野螟蛹和成虫雌雄形态的快速鉴定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政 孟倩倩 +3 位作者 谭乐和 桑利伟 孙世伟 刘爱勤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85-1190,共6页
报道一种通过外部形态特征迅速、准确判断黄翅绢野螟蛹和成虫雌雄的方法。观察对比131头黄翅绢野螟蛹和120头成虫腹部形态特征发现:雌蛹第8腹节中央有一条由生殖孔和产卵孔连接组成的纵裂缝,生殖孔与第7腹节后缘相连,裂缝两侧无明显突起... 报道一种通过外部形态特征迅速、准确判断黄翅绢野螟蛹和成虫雌雄的方法。观察对比131头黄翅绢野螟蛹和120头成虫腹部形态特征发现:雌蛹第8腹节中央有一条由生殖孔和产卵孔连接组成的纵裂缝,生殖孔与第7腹节后缘相连,裂缝两侧无明显突起,与肛门裂缝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雄蛹,腹部末端着生8根毛钩,分节明显,呈"八"字形凹陷;雄蛹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裂缝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腹部末端也着生8根毛钩,但分节不明显。雌成虫腹部浑圆,末端具黄色毛簇;雄成虫腹部狭长,末端具黑色毛簇。以此标准建立的黄翅绢野螟雌雄快速鉴别方法,对于识别田间性比、预测种群动态、人工饲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等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野螟 成虫 雌雄 鉴定
下载PDF
黄翅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及田间种群动态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政 张绍华 +5 位作者 杨陈军 孟倩倩 孙世伟 高圣风 刘爱勤 杨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2,共10页
【目的】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是热带木本粮食作物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对热区快速发展的菠萝蜜产业威胁巨大。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规律,为准确预测和高效治理该虫提供理论基... 【目的】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是热带木本粮食作物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对热区快速发展的菠萝蜜产业威胁巨大。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规律,为准确预测和高效治理该虫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4L∶10D条件下,以菠萝蜜叶片为食料,观察黄翅绢野螟各龄期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并在田间网室中观察该虫年生活史;通过室内选择和非选择试验,研究该虫的寄主多样性;2018年1-12月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分析该虫在海南省琼中县的种群动态规律。【结果】黄翅绢野螟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58±0.50,21.00±1.36,2.50±0.51,10.20±0.53和12.31±3.16 d,平均世代历期为50.50±3.54 d。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椭圆形,表面具网纹;幼虫体黄褐色,化蛹前变白色,蜕裂线呈倒“Y”形;蛹红褐色,足和翅芽长至第5腹节;成虫体麦黄色,前翅有瓜子状和塔状黄斑。雌蛾可多次产卵,单雌产卵量为147.25±84.24粒。幼虫偏好取食菠萝蜜、榴莲蜜Artocarpus champeden和面包果Artocarpus altilis 3种植物。室内和网室观察结果表明,黄翅绢野螟在海南一年发生8代。2018年1-12月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从3月开始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至7月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7月中下旬至9月为种群高峰期;10月后种群开始回落,至次年2月种群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结论】黄翅绢野螟能以菠萝蜜叶片为食料完成继代繁殖,属寡食性;7-9月是该虫在海南的种群高峰期(第5代),因此精准防控的关键时期为上代(第4代)成虫期,即7-8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野螟 形态特征 发育历期 生活史 繁殖力 种群动态
下载PDF
黄翅绢野螟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孟倩倩 王政 +4 位作者 谭乐和 桑利伟 吴刚 孙世伟 刘爱勤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23-1327,共5页
黄翅绢野螟是为害热带木本粮食作物菠萝蜜的主要钻蛀性害虫。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其雌雄蛾触角进行观察,以探索其化学感受系统。结果表明:黄翅绢野螟触角呈丝状,包括1节柄节、1节梗节和76个亚节连接成的鞭节三部分。触角中共发现11类感器... 黄翅绢野螟是为害热带木本粮食作物菠萝蜜的主要钻蛀性害虫。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其雌雄蛾触角进行观察,以探索其化学感受系统。结果表明:黄翅绢野螟触角呈丝状,包括1节柄节、1节梗节和76个亚节连接成的鞭节三部分。触角中共发现11类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Ⅰ和Ⅱ)、刺形感器(Ⅰ和Ⅱ)、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和Ⅱ)、耳形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和Bo··hm氏鬃毛,感器的种类、分布及形态结构在雌雄蛾中不存在二型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黄翅绢野螟寄主选择行为机制提供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野螟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温度和药剂胁迫下黄翅绢野螟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筛选 被引量:3
6
作者 孟倩倩 孙世伟 +3 位作者 王政 高圣风 苟亚峰 刘爱勤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为筛选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逆境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使该虫抗逆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标准化。本研究根据黄翅绢野螟成虫转录组注释结果,利用qPCR技术分析了9个分别编码ACT、β-TUB、GAPDH、G6PDH、RPS3a、RPL13a、EF1α... 为筛选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逆境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使该虫抗逆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标准化。本研究根据黄翅绢野螟成虫转录组注释结果,利用qPCR技术分析了9个分别编码ACT、β-TUB、GAPDH、G6PDH、RPS3a、RPL13a、EF1α、EIF4A、β-ACT的候选内参基因在温度及药剂胁迫下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算法)分析各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温度胁迫下,geNorm分析表明ACT和RPS3a为表达最稳定的基因,NormFinder和BestKeeper分析结果表明GAPDH和EIF4a的表达最稳定。药剂胁迫下,geNorm和NormFinder分析结果均表明EIF4a和ACT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而BestKeeper分析结果表明GAPDH和RPS3a为最稳定内参基因。全样品条件下,geNorm和NormFinder分析结果相似,表明EF1α和EIF4a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BestKeeper表明GAPDH和RPL13a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根据geNorm软件成对变异值Vn/Vn+1<0.15的原则,确定3种条件下对靶标基因表达进行标准化时需引入的内参基因的数目均为2个。利用在线分析软件RefFinder综合评价上述3个分析结果,最终确定温度胁迫下最合适的内参基因为EIF4A和GAPDH,药剂胁迫下最适内参基因为ACT和EIF4A,全样品下最适内参基因为EF1α和EIF4A。本研究结果为利用qPCR技术分析黄翅绢野螟温敏及抗药性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提供了稳定的内参基因,进而为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野螟 温度胁迫 药剂胁迫 内参基因 稳定性
下载PDF
家蚕蛾黄翅的遗传分析与黄血基因的多效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代方银 鲁成 张健飞 《蚕学通讯》 2000年第1期1-4,共4页
在保存家蚕突变基因资源过程中调查发 现:黄血蚕蛾翅在羽化之初呈鲜黄色,白血蚕均不然。通过与白血蚕(非黄翅)和黄血抑制基因(I)进行杂交试验,分析黄翅的遗传规律,结合普查家蚕突变系统蛾翅色性状,证明黄翅性状与幼虫黄脚一... 在保存家蚕突变基因资源过程中调查发 现:黄血蚕蛾翅在羽化之初呈鲜黄色,白血蚕均不然。通过与白血蚕(非黄翅)和黄血抑制基因(I)进行杂交试验,分析黄翅的遗传规律,结合普查家蚕突变系统蛾翅色性状,证明黄翅性状与幼虫黄脚一样,为黄血基因支配。进而记录了因黄血基因的多效作用在卵、幼虫、茧、成虫各阶段表现的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蛾 黄翅 黄血基因 多效作用 遗传分析
下载PDF
黄翅菜叶蜂的防治
8
作者 李庆伟 《科学种养》 2006年第3期28-28,共1页
黄翅菜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又名油菜叶蜂、芜菁叶蜂,菜农称作黑虫子、菜黑虫,分布广泛,主要为害白菜、萝卜、甘蓝、花椰菜、油菜、芜菁、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芹菜等其他蔬菜,以白菜、萝卜受害较重。近年来在反季节春大白菜生产中为... 黄翅菜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又名油菜叶蜂、芜菁叶蜂,菜农称作黑虫子、菜黑虫,分布广泛,主要为害白菜、萝卜、甘蓝、花椰菜、油菜、芜菁、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芹菜等其他蔬菜,以白菜、萝卜受害较重。近年来在反季节春大白菜生产中为害呈现上升趋势,局部地区爆发成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蔬菜 叶蜂科 黄翅 上升趋势 膜翅目 春大白菜 油菜 为害 幼虫 防治
下载PDF
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杜浩 刘学敏 +5 位作者 高梅 李宗锴 张光勇 杨绍琼 邓成菊 孙寅虎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50-54,共5页
采用Iwao直线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结合聚块性指标m^*/m、丛生指标I和Cassie指标CA三种聚集度指标对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或均匀分布。在... 采用Iwao直线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结合聚块性指标m^*/m、丛生指标I和Cassie指标CA三种聚集度指标对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或均匀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n=t^2/D^2(0.949/m+0.502)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T(n)=nm0±1.96√n(0.949m0+0.502m^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蜜 黄翅绢野螟 空间分布 抽样技术
下载PDF
黄翅缀叶野螟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10
作者 于明久 于立增 方芳 《现代农村科技》 2010年第20期29-29,共1页
黄翅缀叶野螟在全国各地匀有分布,主要危害杨树、柳树。幼虫危害树木嫩梢的叶片,吐少量丝将叶片卷缀,藏在其内取食。发生严重时常把树叶吃光,形成秃梢,影响树木生长。
关键词 黄翅缀叶野螟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黄翅茴香螟对小茴香危害的研究
11
作者 齐瑞呈 《中草药》 CAS 1985年第2期25-27,共3页
作者对危害小茴香的主要害虫——黄翅茴香螟作了研究,摸清了该虫的生活史与习性,并采用以菌治虫的方法,使用7216微生物杀虫剂,喷粉防治黄翅茴香螟收到显著效果。
关键词 黄翅茴香螟 螟蛾科 小茴香 以菌治虫 7216杀虫剂 喷粉防治
下载PDF
黄翅缀叶野螟的调查与防治
12
作者 谢广军 《安徽林业科技》 2002年第3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黄翅缀叶野螟 防治 危害 杨树 生活习性
下载PDF
黄翅缀叶野螟的初步观察
13
作者 马页青 张萍 《安徽林业科技》 2004年第4期7-8,共2页
黄翅缀叶野螟又名杨黄卷叶螟,学名:Botyodes diaiasalis Walker。此虫广泛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北京、及本省的宿州、阜阳、固镇等地,为害各种杨树、柳树的叶片,是苗木和幼林的主要害虫,幼虫喜在嫩叶上吐丝缀叶为害,大... 黄翅缀叶野螟又名杨黄卷叶螟,学名:Botyodes diaiasalis Walker。此虫广泛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北京、及本省的宿州、阜阳、固镇等地,为害各种杨树、柳树的叶片,是苗木和幼林的主要害虫,幼虫喜在嫩叶上吐丝缀叶为害,大发生时常把叶片吃光,变成秃梢,严重影响了苗木和幼林的生长,为了摸清黄翅缀叶野螟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缀叶野螟 森林害虫 形态特征 生活史 生活习性 防治
下载PDF
黄翅黑翅土白蚁巢居结构及营巢规律
14
作者 阮绮水 《生物灾害科学》 1997年第4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黑翅土白蚁 土栖白蚁 菌圃 营巢 江河大堤 蚁巢 黄翅 家白蚁 主巢底 浸润线
下载PDF
为害柳树的黄翅缀叶野螟生物学特性
15
作者 汤智馥 《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2年第7期71-71,共1页
黄翅缀叶野螟在我国多有分布,但看见其幼虫的还是很少,因在权威资料中寄主不祥,笔者经室内外观察。发现其危害多种植物的叶片,更喜欢危害沙棘树的叶片,笔者经2年的室内外观察得知,其生物学特性在辽宁西部每年1代,以蛹越夏及冬,对沙棘树... 黄翅缀叶野螟在我国多有分布,但看见其幼虫的还是很少,因在权威资料中寄主不祥,笔者经室内外观察。发现其危害多种植物的叶片,更喜欢危害沙棘树的叶片,笔者经2年的室内外观察得知,其生物学特性在辽宁西部每年1代,以蛹越夏及冬,对沙棘树危害较重,对栽植的大果沙棘危害尤为严重,在一株5年生的沙棘树上有100多头幼虫危害,成虫善飞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树 黄翅缀叶野螟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黄翅绢丝野螟气味受体基因GcaeOR10的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绍华 孟倩倩 +5 位作者 朱恩杭 查学宗 颜日辉 刘爱勤 吴刚 王政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8-445,共8页
为明确黄翅绢丝野螟Glyphodes caesalis气味受体基因GcaeOR10(GenBank登录号MW701397)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及组织表达谱,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检... 为明确黄翅绢丝野螟Glyphodes caesalis气味受体基因GcaeOR10(GenBank登录号MW701397)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及组织表达谱,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检测其在黄翅绢丝野螟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黄翅绢丝野螟GcaeOR10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全长为1200 bp,编码399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5.67 kD,等电点为8.65,无信号肽,具有昆虫气味受体家族7个跨膜蛋白(7 transmembrane proteins,7tm-6)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存在26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且N端位于细胞膜内,C端位于细胞膜外。黄翅绢丝野螟GcaeOR10与桑螟Glyphodes pyloalis的GpylOR17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与松蛀螟Conogethes pinicolalis的CpinOR39、CpinOR36和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的CpunOR36亲缘关系较近。黄翅绢丝野螟GcaeOR10基因在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腹部的表达量次之。表明黄翅绢丝野螟GcaeOR10是典型的气味受体,可能与该虫识别性信息素有关,参与其寻找配偶及交配等行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丝野螟 气味受体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组织表达谱
原文传递
无齿稻蝗和黄翅踵蝗线粒体基因组与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常会会 杨丽平 +4 位作者 刘菲 汪晓阳 邱忠营 李雪娟 黄原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0-218,共9页
为了研究无齿稻蝗和黄翅踵蝗在蝗总科的系统发育地位,本研究采用基于长PCR的二次PCR方法对这两种蝗虫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构显示:无齿稻蝗和黄翅踵蝗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是15 447 bp和15 598 bp,均含有典型的3... 为了研究无齿稻蝗和黄翅踵蝗在蝗总科的系统发育地位,本研究采用基于长PCR的二次PCR方法对这两种蝗虫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构显示:无齿稻蝗和黄翅踵蝗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是15 447 bp和15 598 bp,均含有典型的37个基因以及一个控制区,基因排序和数量与其他已知近缘昆虫相同;线粒体基因组A+T含量分别是75.4%、75.4%。两种蝗虫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均是除了COX1的起始密码子是ACC,其他都是典型的起始密码子ATN;所有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终止密码子都是典型的TAA或TAG;两种蝗虫t RNA基因中,21个能形成三叶草结构,只有trn^(SAGN)缺少DHU臂;黄翅踵蝗控制区的N链出现一个tRNA-like的结构。由两个外群和24个蝗总科物种构建的系统树结果显示无齿稻蝗与小稻蝗为姐妹群,黄翅踵蝗与飞蝗属和车蝗属与小车蝗属组成的分支为姐妹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无齿稻蝗 黄翅踵蝗
原文传递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Genus Aphytis Howard (Hymenoptera:Aphelinidae) from South Korea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成德 杨庆寅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7-312,共6页
The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the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genus Aphytis Howard from South Korea. Five species of Aphytis are recognized, including one new species (Aphytis albus sp. nov.) and four new records (A. diasp... The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the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genus Aphytis Howard from South Korea. Five species of Aphytis are recognized, including one new species (Aphytis albus sp. nov.) and four new records (A. diaspidis, A. japonicus, A. proclia and A. vandenboschi). A key to the female species of Aphytis from South Korea is provided. The type specimens are respectively deposited in Korea National Arboretum and the Insect Collection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MENOPTERA APHELINIDAE Aphytis SYSTEMATICS South Korea
下载PDF
Global Transcriptional Profile of Tranosema rostrale Ichnovirus Genes in Infected Lepidopteran Hosts and Wasp Ovaries
19
作者 Asieh Rasoolizadeh Frédéric Dallaire +3 位作者 Don Stewart Catherine Béliveau Renée Lapointe Michel Cusson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478-492,共15页
The ichnovirus TrIV, transmitted by the endoparasitic wasp Tranosema rostrale to its lepidopteran host during oviposition, replicates asymptomatically in wasp ovaries and causes physiological dysfunctions in parasitiz... The ichnovirus TrIV, transmitted by the endoparasitic wasp Tranosema rostrale to its lepidopteran host during oviposition, replicates asymptomatically in wasp ovaries and causes physiological dysfunctions in parasitized caterpillars. The need to identify ichnoviral genes responsible for disturbances induced in lepidopteran hosts has provided the impetus for the sequencing and annotation of ichnovirus genomes, including that of TrIV. In the latter, 86 putative gene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35 that could be assigned to recognized ichnoviral gene families. With the aim of assess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ach TrIV gene, as inferred from its level of expression, and evaluating the accuracy of the gene predictions made during genome annotation, the present study builds on an earlier qPCR quantification of transcript abundance of TrIV rep ORFs, in both lepidopteran and wasp hosts, extending it to other gene families as well as to a sample of unassigned ORFs. We show that the majority (91%) of putative ORFs assigned to known gene families are expressed in infected larvae, while this proportion is lower (67%) for a sample taken among the remaining ORFs. Selected members of the TrV and rep gene families are shown to be transcribed in infected larvae at much higher levels than genes from any other TrIV gene family, pointing to their likely involvement in host subjugation. In wasp ovaries, the transcriptional profile is dominated by a rep gene and a member of a newly described gene family encoding secreted proteins displaying a novel cysteine motif, which we identified among previously unassigned OR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DNAVIRUS Ichnovirus Choristoneura fumiferana Tranosema rostrale Transcriptional analysis
下载PDF
Revision of Tribe Archipini (Tortricidae: Tortricinae)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20
作者 边凤奎 严善春 李成德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3-102,共10页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clarify the fauna of the tribe Archipini, which belongs to the family Tortricidae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present study, fifty-four species of the tribe were recognized and enumerated....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clarify the fauna of the tribe Archipini, which belongs to the family Tortricidae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present study, fifty-four species of the tribe were recognized and enumerated.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two species, Archips viola Falkovitsh and Choristoneura evanidana (Kennel),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China. Also five species, Archips dichotomus Falkovitsh, Archips similis (Butler), Argyrotaenia angustilineata (Walsingham), Choristoneura longicellana (Walsingham), and Gnorismoneura orientis (Filipjev), are newly recorded from Northeast China.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including host plant, distributional range, and biological information, are li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atic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Archipini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