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家与徐州考论──兼论汉初黄老政治与刘邦集团之文化地缘背景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3-88,共6页
本文深入考察了道家学说的形成和传播与徐州地域的不解之缘。文中指出,老子著书创说于徐沛之地,陈家徐沛一带的东夷文化基因是道家学说原创结构中的重要成分。战国后期,徐地既是道家主流派的思想领地,又是沟通和传播南北黄老思潮的... 本文深入考察了道家学说的形成和传播与徐州地域的不解之缘。文中指出,老子著书创说于徐沛之地,陈家徐沛一带的东夷文化基因是道家学说原创结构中的重要成分。战国后期,徐地既是道家主流派的思想领地,又是沟通和传播南北黄老思潮的文化通道。发迹于徐沛地区的西汉开国君臣,多带有道家黄老的思想印记。文中循此思路,在学术史上首次揭橥了汉初黄老政治与刘邦楚沛集团之文化地缘背景间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地区 道家 黄老思潮 黄老政治 思想传播 文化
下载PDF
西汉黄老政治发展新论——基于大一统政治视阈的“汉政化黄老”义诠 被引量:3
2
作者 高旭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3-111,共9页
从大一统政治的复兴来看,西汉黄老政治包括三个内涵不同的历史阶段:汉高祖时期缺乏明确的黄老政治主导意识的"自发"实践阶段,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时期确立黄老政治主导地位的"自觉"实践阶段,以及汉景帝、汉武帝初... 从大一统政治的复兴来看,西汉黄老政治包括三个内涵不同的历史阶段:汉高祖时期缺乏明确的黄老政治主导意识的"自发"实践阶段,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时期确立黄老政治主导地位的"自觉"实践阶段,以及汉景帝、汉武帝初期黄老政治在成熟基础上的惯性发展,并渐显衰落趋势的"自然"实践阶段。西汉黄老政治由兴而盛、由盛而衰的复杂动态过程,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统治阶层的政治取向紧密相关,形成显著体现"汉政化黄老"精神的新发展。这种新的治国理念较好地解决了秦王朝的政治弊端,变法家有为政治为黄老无为政治,推动西汉王朝成功走上一条大破大立、大乱后治的治政新路,有力促进了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的深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大一统政治 黄老政治 汉政化黄老 法家
下载PDF
汉初行“黄老政治”原因再探 被引量:4
3
作者 侯富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68-72,共5页
汉初行"黄老政治"的原因,除了其社会历史大背景方面的宏观原因而外,尚有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功臣个人方面的原因。刘邦原是秦朝的小官吏,他崇拜秦始皇,深受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的影响,故而"不好儒"。他身边的谋... 汉初行"黄老政治"的原因,除了其社会历史大背景方面的宏观原因而外,尚有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功臣个人方面的原因。刘邦原是秦朝的小官吏,他崇拜秦始皇,深受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的影响,故而"不好儒"。他身边的谋士、功臣亦同。所以,汉初会有一个推行黄老政治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黄老政治 刘邦 社会环境
下载PDF
秦亡与汉初的黄老政治 被引量:2
4
作者 田静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8-82,共5页
秦亡与汉初的黄老政治田静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宣告了统治者单纯依靠法治思想实行统治的彻底失败。继之而起的汉王朝,及时总结秦亡的原因,调整统治策略,确立以“黄老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实行约法省... 秦亡与汉初的黄老政治田静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宣告了统治者单纯依靠法治思想实行统治的彻底失败。继之而起的汉王朝,及时总结秦亡的原因,调整统治策略,确立以“黄老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实行约法省禁、休养生息的政治。这一做法,在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思想 黄老政治 汉初 秦王朝 约法省禁 清静无为 秦亡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统治者 司马迁
下载PDF
黄老政治的初次实践──从秦简《为吏之道》看秦国的黄老政治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天奇 《唐都学刊》 1994年第5期28-32,共5页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秦简《为吏之道》的黄老思想倾向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即秦的思想文化开放政策,同时论析了秦吕不韦执政时期所推行的黄老政治情况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 黄老政治 实践 《为吏之道》 秦国
下载PDF
黄老思想与汉初黄老政治 被引量:2
6
作者 谢乃和 殷卫滨 《克山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12-15,共4页
西汉初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实行了著名的黄老政治。史学界对于黄老政治研究尤其在黄老政治的解释、实行的起始时间等可谓聚讼纷纭。本文通过对黄老思想的主旨、汉初黄老政治的具体分析等一些问题的探讨,提出黄老政治起始于汉... 西汉初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实行了著名的黄老政治。史学界对于黄老政治研究尤其在黄老政治的解释、实行的起始时间等可谓聚讼纷纭。本文通过对黄老思想的主旨、汉初黄老政治的具体分析等一些问题的探讨,提出黄老政治起始于汉高祖时期,从而修正了其源于汉惠帝时期的传统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政治 黄老思想 西汉初期
下载PDF
地域性与汉初黄老政治
7
作者 郑炀和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08年第4期30-33,共4页
文章尝试从地域文化特色的视野出发,来梳理汉初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治方针背后的文化源流;认为汉初统治集团的地域性、汉楚文化的一脉相承与黄老道家的渊源,这三者的吻合导致的"汉初之治"不是一种巧合。它说明... 文章尝试从地域文化特色的视野出发,来梳理汉初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治方针背后的文化源流;认为汉初统治集团的地域性、汉楚文化的一脉相承与黄老道家的渊源,这三者的吻合导致的"汉初之治"不是一种巧合。它说明了反秦大业中楚人的胜利不仅仅是下层民众对秦暴政反抗的胜利,更是楚文化对秦文化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性 黄老政治 汉文化 楚文化
下载PDF
西汉初年黄老政治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维华 《中国社会科学》 1981年第5期199-208,共10页
本文提出,西汉初年的黄老政治思想,是适应汉初政治上约法省禁、社会上休养生息的形势,在老子思想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学说而成的所谓新道家思想。代表黄老政治的具体政治思想,是可能出现在文景之际的司马谈的《六家要指》。这种政治思想... 本文提出,西汉初年的黄老政治思想,是适应汉初政治上约法省禁、社会上休养生息的形势,在老子思想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学说而成的所谓新道家思想。代表黄老政治的具体政治思想,是可能出现在文景之际的司马谈的《六家要指》。这种政治思想的内容可以用代表道家根本思想的"虚"、"因"、"静"三字加以说明:"虚"是循天地自然之理,来自身外,出于客观;"因"是法自然,注意民之好恶,遵法守职;"静"是归真反朴,责大指不求苛细,弃文守质。作者认为,道家思想,有很多是属于消极的东西,对于社会发展缺乏促进的作用,但对于某一特定时期如西汉初年的社会,或有它一定的用处,未可一概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想 黄老政治 道家 政治实践 西汉 司马谈 无为而治 老子思想 黄老思想 天地自然
原文传递
汉初黄老政治何以成为可能 被引量:1
9
作者 熊忭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3-37,共15页
黄老思想对于汉初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汉初曾确实存在过黄老政治,这早已是学术界的共识。然而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学界对这一重要历史现象的成因却始终没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诸多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简单化、理想化的问题。实... 黄老思想对于汉初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汉初曾确实存在过黄老政治,这早已是学术界的共识。然而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学界对这一重要历史现象的成因却始终没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诸多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简单化、理想化的问题。实际上,黄老政治与汉初的普遍民意、社会制度和权势阶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在系统把握黄老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这一学说与彼时的社会现状、权力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政治 黄老思想 汉初社会制度 汉初权力格局
原文传递
道生法:黄老政治哲学的治理路径 被引量:2
10
作者 商晓辉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5-70,共6页
上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发现了老子乙本卷前抄写的早己失传的古代帛书。学界目前大部分学者将其命名为《黄帝四经》。这批帛书也成为研究黄老道家的重要文本和依据1,之后更是掀起了研究黄老道家的学术高潮。其中《经... 上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发现了老子乙本卷前抄写的早己失传的古代帛书。学界目前大部分学者将其命名为《黄帝四经》。这批帛书也成为研究黄老道家的重要文本和依据1,之后更是掀起了研究黄老道家的学术高潮。其中《经法》云:“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经法·道法》)该句还蕴含了黄老哲学的政治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马王堆汉墓 黄老道家 《黄帝四经》 治理路径 经法 道生法 黄老政治 帛书
原文传递
黄老政治给汉朝带来什么影响?
11
作者 张建明 《群文天地》 2011年第9期74-75,共2页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刘邦集团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对儒家咬文嚼字、繁文缛节不感兴趣,惟有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比较对口味。
关键词 黄老政治 汉朝 刘邦集团 咬文嚼字 清静无为 统治者 主张 儒家
原文传递
以文致太平——略论秦汉之际的政治走向和文化选择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勰娇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31,共10页
政治大统一是中国历史的第一前提,秦始皇统一天下,创造了人民生存发展的平台,但是,他在治国价值理念上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导致了剧烈的文化冲突。汉初选择黄老思想,提倡清静无为,促使社会度过了大乱之后百废待兴的短暂的特殊时期。当这... 政治大统一是中国历史的第一前提,秦始皇统一天下,创造了人民生存发展的平台,但是,他在治国价值理念上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导致了剧烈的文化冲突。汉初选择黄老思想,提倡清静无为,促使社会度过了大乱之后百废待兴的短暂的特殊时期。当这个大一统的国家过渡到正常状态时,必然要寻找新的立国之魂,确立远大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担当了这个历史转型的艰巨任务。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主张"大一统"和"尊六经",与汉武帝达成高度共鸣,确立儒家经学为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对经学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开了先例。汉武帝的政策核心是"举贤良、明教化"和"尊儒",但是他也"尚法",所以,汉武帝时期的政治还算不上是"王道"政治,而被定位为"霸王道杂之",但历史已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纵观秦汉之际,"秦皇"解决了"以武定天下"的问题,而"汉武"则解决了"以文致太平"的问题,后来中国历代的朝野都基本认同这个"文治武功""文韬武略"的大逻辑,成为高度的共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礼作乐 封邦建国 黄老政治 罢黜百家
下载PDF
浅析庄子无为政治思想的社会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水德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7,共2页
浅析庄子无为政治思想的社会性陈水德庄子思想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然而崇尚自然的同时,庄子又对君主专制表示赞同,对现存封建统治秩序表示肯定,并大量汲取儒法有为思想,以表现其无为政治思想的社会性。一、肯定现实,理... 浅析庄子无为政治思想的社会性陈水德庄子思想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然而崇尚自然的同时,庄子又对君主专制表示赞同,对现存封建统治秩序表示肯定,并大量汲取儒法有为思想,以表现其无为政治思想的社会性。一、肯定现实,理想人格的世俗性庄子文章对现实社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想 庄子 社会性 无为而无不为 超自然性 现实社会 理想人格 礼义法度 黄老政治 无为思想
下载PDF
以文致太平--略论秦汉之际的政治走向和文化选择
14
作者 刘勰娇 《文史杂志》 2015年第6期4-14,共11页
政治大统一是中国历史的第一前提。秦始皇统一天下,创造了人民生存发展的平台,但是,他在治国价值理念上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导致了剧烈的文化冲突。汉初选择黄老思想,提倡清静无为,促使社会度过了大乱之后百废待兴的短暂的特殊时期... 政治大统一是中国历史的第一前提。秦始皇统一天下,创造了人民生存发展的平台,但是,他在治国价值理念上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导致了剧烈的文化冲突。汉初选择黄老思想,提倡清静无为,促使社会度过了大乱之后百废待兴的短暂的特殊时期。当这个大一统的国家过渡到正常状态时,必然要寻找新的立国之魂,确立远大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担当了这个历史转型的艰巨任务。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主张“大一统”和“尊六经”,与汉武帝达成高度共鸣。确立儒家经学为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对经学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开了先例。汉武帝的政策核心是“举贤良、明教化”和“尊儒”,但是他也“尚法”,所以,汉武帝时期的政治还算不上是“王道”政治.而被定位为“霸王道杂之”,但历史已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纵观秦汉之际,“秦皇”解决了“以武定天下”的问题.而“汉武”则解决了“以文致太平”的问题,后来中国历代的朝野都基本认同这个“文治武功”“文韬武略”的大逻辑,成为高度的共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礼作乐 封邦建国 黄老政治 罢黜百家
下载PDF
浅析汉初黄老思想
15
作者 楚琳依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21期44-45,共2页
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社会的需要而成为汉初七十年的统治思想,在汉初经历了由确定到盛行再转向衰亡的发展过程。黄老思想的运用使汉朝政府实现了休养生息、天下晏然的目的。虽然黄老思想在汉朝实施的时间很短,但其在法儒之间起到承前启后... 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社会的需要而成为汉初七十年的统治思想,在汉初经历了由确定到盛行再转向衰亡的发展过程。黄老思想的运用使汉朝政府实现了休养生息、天下晏然的目的。虽然黄老思想在汉朝实施的时间很短,但其在法儒之间起到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思想 汉初政治 黄老政治
下载PDF
文景之治与儒家思想 被引量:6
16
作者 罗义俊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共14页
从学术思想性质上将文景之治概括和指称为道家政治、黄老政治、老子政治,是自清末夏曾佑首倡以来至今流行的一个观点,但它是一个见道不见儒的有漏之见,漏掉了指导思想、政治礼乐制度和社会领域的基本事实和儒学存在,因此不能成立。由对... 从学术思想性质上将文景之治概括和指称为道家政治、黄老政治、老子政治,是自清末夏曾佑首倡以来至今流行的一个观点,但它是一个见道不见儒的有漏之见,漏掉了指导思想、政治礼乐制度和社会领域的基本事实和儒学存在,因此不能成立。由对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实况和实义省察,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的上层政治变动中,儒家伦理观念依然通行于上下各个人之间,认证儒家伦理社会是其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地基和底子。秦帝国的历史变动及其焚书坑儒并没有颠覆社会的伦常文化结构,没有试图重新改造与铲除这个儒家社会地基,儒家社会依然价值地存在着。汉兴,吏民皆案堵如故,儒家社会继续存在。刘邦称善陆贾《新语》,奠定汉初的政治和思想基础,儒家率先成为指导思想。"无为而治"是儒道共法,是整个汉初政治的统治模式,这个模式是儒道两家共同参与创造的。以"无为而治"为政治模式的文景之治是在刘邦、陆贾奠定的儒家文治思想基础上,在儒家伦理的地基上,在儒家设计的汉廷礼乐制度和以《经》博士为主体的学官教化系统中运行、实施和实现的。文景之治的政治指导思想实际上是儒道双席位制。黄老之学的首席政治代表、关键和领袖人物窦太后的政治权威,保障着文景之治政治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就此人事而言,文景之治是道儒并治。但就"无为而治"实施的《诗》《书》经艺仁义内容,就文景之治与儒家思想的全面关系综合而言,则当说儒道并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景之治 黄老政治 儒家社会 《新语》 无为而治
下载PDF
贾谊悲剧原因之再认识
17
作者 夏毅辉 陈小健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3-207,共5页
贾谊具伊、管之能而终生未获重用,有盖世之才而英年早逝,造成如此悲剧的主要原因,一是他的儒家思想主张不适应汉初黄老政治的需要,二是因其本身不具备一名成熟政治家的品质,三是他在学术与思想上是一个矛盾体,各种思想主张的碰撞与撕裂... 贾谊具伊、管之能而终生未获重用,有盖世之才而英年早逝,造成如此悲剧的主要原因,一是他的儒家思想主张不适应汉初黄老政治的需要,二是因其本身不具备一名成熟政治家的品质,三是他在学术与思想上是一个矛盾体,各种思想主张的碰撞与撕裂使其矛盾、痛苦甚至走向毁灭。故其悲剧最终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黄老政治 性格悲剧 思想杂糅
下载PDF
略论《公羊传》在西汉初期的发展
18
作者 吴涛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9-153,共5页
过去很多人认为《春秋公羊》学派在黄老政治笼罩下的西汉初期是默默无闻的。我们讲汉代儒学,或者汉代《春秋》学,一般都是从汉武帝以后开始讲起。其实,所谓“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春秋公羊》学者的努力。而《... 过去很多人认为《春秋公羊》学派在黄老政治笼罩下的西汉初期是默默无闻的。我们讲汉代儒学,或者汉代《春秋》学,一般都是从汉武帝以后开始讲起。其实,所谓“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春秋公羊》学者的努力。而《春秋公羊》学在西汉前期也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儒学派别,已经开始被人们广泛征引作为立论的依据,在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传》 西汉初期 《春秋》学 汉代儒学 黄老政治 罢黜百家 西汉前期 汉武帝
下载PDF
论西汉初年对于刑律的修正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维华 《文史哲》 1982年第5期14-20,共7页
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大都说汉初六十余年的政治是黄老政治。就是那些善为趋时之言的人们,他们有意识地说汉初承秦之制,亦是大力推行法治,而那时的法治,是披着道家外衣的法治,是外道内法,总得同道家的思想,即那时的黄老思想联系起来。这... 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大都说汉初六十余年的政治是黄老政治。就是那些善为趋时之言的人们,他们有意识地说汉初承秦之制,亦是大力推行法治,而那时的法治,是披着道家外衣的法治,是外道内法,总得同道家的思想,即那时的黄老思想联系起来。这是为什么?是由于那时疲敝已甚的社会形态,迫使政治上不得不施行约法省禁、与民休息的政策。体现这种政策的思想,不仅不是法家,也不是儒家,而是道家。道家总的思想是主张无为而治,从无为而治出发,在政治上必然是约法省禁与民休息,而不是法家的严刑苛法,或是儒家的兴礼作乐。因而,所谓汉初的黄老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法省禁 黄老政治 秦始皇 汉初 道家 黄老思想 儒家 刑法志 中国历史 汉书
下载PDF
汉代楚风索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清淮 范垂娴 《大连大学学报》 1991年第2期39-42,24,共5页
西汉社会是荆楚社会形态的摹写和复现,汉初,奉行“黄老之术”,实行“无为政治”在经济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文学界,以汉初政治领袖为先导,大力提倡楚风,至枚、马时期造为大赋,使楚风风行于南北。楚风北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意义重... 西汉社会是荆楚社会形态的摹写和复现,汉初,奉行“黄老之术”,实行“无为政治”在经济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文学界,以汉初政治领袖为先导,大力提倡楚风,至枚、马时期造为大赋,使楚风风行于南北。楚风北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意义重大的“更化“,它的发生底蕴在于楚文化的长期领先地位,而秦汉之际的政治变革也直接推动了这场文化界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风 合自然 巫文化 黄老政治 虚极静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