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栖稻黄色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报道 被引量:8
1
作者 钱科卿 王苏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 回顾性评价栖稻黄色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细胞免疫功能。方法 我院自 1994年 11月~ 1998年 12月栖稻黄色单胞菌感染 11例 ,收集了相关资料包括栖稻黄色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潜在的疾病及统计资料等 ,测定了 11株栖稻黄色单... 目的 回顾性评价栖稻黄色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细胞免疫功能。方法 我院自 1994年 11月~ 1998年 12月栖稻黄色单胞菌感染 11例 ,收集了相关资料包括栖稻黄色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潜在的疾病及统计资料等 ,测定了 11株栖稻黄色单胞菌对 15种抗生素的体外药敏试验 ,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 T细胞亚群(CD3 、CD4、CD8细胞数和 CD4/ CD8比值 )和 NK (CD1 6+5 6)细胞数。结果 本组栖稻黄色单胞菌感染中男性 6例 ,女性 5例 ,平均年龄 47.6 4岁 (5~ 6 9岁 ) ;除 1例外所有患者有严重的潜在疾病 ,9(81.8% )例患者为医院感染 ,2(18.2 % )例患者为院外感染 ;8(72 .7% )例表现为原发性栖稻色单胞菌血症 ,胸膜炎、软组织感染和腹膜炎各 1例 ;所有菌株对阿米卡星 (丁胺卡那 )、庆大霉素及环丙沙星敏感 ,而对头孢唑林、诺氟沙星和青霉素 ;CD3 、CD4、CD4/ CD8和 NK细胞值低于正常 (P<0 .0 0 1) ;抗生素治疗后体温≤ 37℃平均为 3.5 d,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和治愈。结论 栖稻黄色单胞菌感染是临床上非常少见的病例 ,与潜在疾病和外来材料存在有关 ;免疫功能异常是引起栖稻黄色单胞菌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稻黄色单胞菌 感染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利用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黄色单胞菌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波 骆灵喜 +1 位作者 李旭宁 刘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3-17,共5页
通过连接T载体与来自质粒pSEBG上的egfp基因而构建成质粒pZTE,并将质粒pZTE的egfp基因插入到自杀质粒pTnMod-OGm转座子上的多克隆位点Kpn I和Sal I中构建成质粒pTE-OGm,最后pTE-OGm的egfp基因转座子元件通过转座作用插入到受体菌黄色单... 通过连接T载体与来自质粒pSEBG上的egfp基因而构建成质粒pZTE,并将质粒pZTE的egfp基因插入到自杀质粒pTnMod-OGm转座子上的多克隆位点Kpn I和Sal I中构建成质粒pTE-OGm,最后pTE-OGm的egfp基因转座子元件通过转座作用插入到受体菌黄色单胞菌L1的染色体中,从而使黄色单胞菌L1获得较稳定的绿色荧光标记,为进一步在MBR反应器中更好地示踪黄色单胞菌L1的生长和迁移情况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 组成型表达 转座子 黄色单胞菌
下载PDF
镰孢子菌与栖稻黄色单胞菌混合感染致角膜溃疡1例
3
作者 王翠芹 黄印启 +2 位作者 武湘云 刘立坤 王鹏 《河北医药》 CAS 2003年第5期383-383,共1页
关键词 角膜溃疡 镰孢子菌 栖稻黄色单胞菌 氟康唑 环丙沙星 利君派舒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耐高温假黄色单胞菌硫氧化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顾文杰 赵冬梅 +4 位作者 卢钰升 徐培智 解开治 李夏 孙丽丽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1-998,共8页
【目的】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耐高温假黄色单胞菌的硫氧化性能进行优化。【方法】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影响菌株硫氧化性能的关键因子。通过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佳值区域,确定响应面试验中心轴,利用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 【目的】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耐高温假黄色单胞菌的硫氧化性能进行优化。【方法】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影响菌株硫氧化性能的关键因子。通过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佳值区域,确定响应面试验中心轴,利用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获得关键因素的最佳浓度。采用经典的改良硫酸钡比浊法测定硫酸根含量。【结果】牛肉膏、麦芽糖、镁离子(Mg^(2+))3个因素是影响菌株硫氧化性能的关键因素。响应面分析表明牛肉膏和镁离子的交互作用对硫酸根转化率的影响最大,优化后的结果为:麦芽糖(%)=0.07,牛肉膏(%)=0.11,Mg^(2+)(%)=0.04时,模型有最大值。模型的F值为52.60(P<0.000 1),相关系数R2=0.980 2,说明该二次方程是显著的,该模型在整个回归区域内的拟合较好。经模拟堆肥试验验证该菌株可以有效增加堆肥中硫酸根含量。【结论】该模型可用于分析和预测耐高温假黄色单胞菌优化培养基配方,经优化后该菌株硫氧化性能大幅提升,硫酸根转化率由36.89%提高到80%以上,加入堆肥后与基础发酵条件下菌液相比更加有效增加了堆肥中SO_4^(2-)的含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温 黄色单胞菌 硫酸根转化率 响应面分析法
原文传递
一株高效驱油菌株HB-2降解原油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游靖 李青 +6 位作者 刘洋 吴刚 王冠 赖丰利 李勇斌 段丽莎 曹艳花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0-174,共5页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华北油田油井产出液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效降解原油菌株HB-2,经本研究组前期的多相分类鉴定,已将其确定为藤黄色单胞菌(Luteimonas)属中的一个新种华北藤黄色单胞菌(Luteimonas huabeiensis)。该菌与原油作用后,降...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华北油田油井产出液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效降解原油菌株HB-2,经本研究组前期的多相分类鉴定,已将其确定为藤黄色单胞菌(Luteimonas)属中的一个新种华北藤黄色单胞菌(Luteimonas huabeiensis)。该菌与原油作用后,降黏率达47.3%,降低油水界面张力38.7%,能代谢一定量的有机酸和表面活性剂,通过原油组分分析,使原油轻质组分增加,有效地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通过室内物模试验,提高采收率高达1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产出液 华北藤黄色单胞菌(Luteimonas huabeiensis)乳化降黏物模试验
下载PDF
建立快速分离鉴定新疆番茄酱腐败菌的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曾献春 黄玲 李文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2-84,92,共4页
采用国家相应的检测标准,根据番茄酱属酸性罐头食品(pH<4.6)的特点以及按照外方提出的要求,分离、鉴定引起番茄酱腐败变质的目标菌。通过对大量不同类型培养基的筛选,对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菌体形态、菌落特征及其生理生化等特性进行... 采用国家相应的检测标准,根据番茄酱属酸性罐头食品(pH<4.6)的特点以及按照外方提出的要求,分离、鉴定引起番茄酱腐败变质的目标菌。通过对大量不同类型培养基的筛选,对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菌体形态、菌落特征及其生理生化等特性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平酸菌增菌培养基为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麦芽浸膏汤培养基为栖稻黄色单胞菌的最适培养基;分离得到的2株菌经VITEK-32生化鉴定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和栖稻黄色单胞菌。通过本次实验为建立对引起番茄酱腐败变质微生物的快速筛选方法打下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番茄酱 枯草芽孢杆菌 栖稻黄色单胞菌 分离鉴定
下载PDF
1例因生物膜导致饮料生产线污染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肖云 周帼萍 《饮料工业》 2011年第1期27-29,共3页
生产企业因故停产数月,恢复生产后,多种产品连续出现微生物污染问题。经检测分析,污染菌鉴定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和栖稻黄色单胞菌Flavimonas oryzihabitans。这些微生物都具有产糖被的能力,加上设... 生产企业因故停产数月,恢复生产后,多种产品连续出现微生物污染问题。经检测分析,污染菌鉴定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和栖稻黄色单胞菌Flavimonas oryzihabitans。这些微生物都具有产糖被的能力,加上设备管路拆洗中发现管路焊缝有片状成膜物质,更换相关管路后便根除了该污染。所以经过分析得出结论:污染原因是因管路连接粗糙,加上持续停产,多种环境中微生物形成生物膜,保护污染菌耐受高温短时蒸汽灭菌,导致多种细菌持续反复污染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鞘氨醇单胞菌 土壤杆菌属 栖稻黄色单胞菌
下载PDF
养殖池底泥高效亚硝酸盐去除菌的分离及去除条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苏艳秋 符燕华 +2 位作者 伍翠芳 顾继锐 罗国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4-607,共4页
以传统水产养殖池塘底泥为材料,从中分离筛选得到31株亚硝酸盐去除菌,从中筛选到1株亚硝酸盐去除能力最强的菌株N—F-0117。该菌株对40mg·L^-1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高达92%,对80mg·L^-1亚硝酸盐去除率仍有53%;初始pH值5~1... 以传统水产养殖池塘底泥为材料,从中分离筛选得到31株亚硝酸盐去除菌,从中筛选到1株亚硝酸盐去除能力最强的菌株N—F-0117。该菌株对40mg·L^-1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高达92%,对80mg·L^-1亚硝酸盐去除率仍有53%;初始pH值5~10时菌株对亚硝酸盐去除率保持在80%以上;菌株去除亚硝酸盐时最适碳源为蔗糖,浓度为〉2g·L^-1;去除亚硝酸盐时最佳菌液添加浓度为〉0.05%。对菌株进行形态分析、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栖稻黄色单胞菌(Flavimonas oryzihabit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盐 栖稻黄色单胞菌 鉴定 去除条件
下载PDF
《云南医药》2004年第25卷关键词索引
9
《云南医药》 CAS 2004年第6期545-552,共8页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多谱勒超声 彩超诊断 栖稻黄色单胞菌 超声引导下 附睾囊肿 关键词索引 键词索引 血型分布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前列腺增生症 医药 云南
下载PDF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Lavender (Lavandula) Flavor (Volatile)
10
作者 Jin-ichi Sasaki Kanako Yamanouchi +3 位作者 Masahiko Nagaki Hiroaki Arima Naoto Aramachi Takashi Inaba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年第2期95-102,共8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essential oil-emitted flavor (volatile) of lavender by bacteria killing potency using Escherichia coli,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enterohemorrh...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essential oil-emitted flavor (volatile) of lavender by bacteria killing potency using Escherichia coli,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O157:H7,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Candida albican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as assessed by creating of the bacterial growth curve in the liquid medium cultivation and the growth inhibition on the agar plate cultivation. Citronellal, one of compounds in Rosa rugose oil, was used as a positive control for comparison in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vender and citronellal flavor (volatile) or oil respectively demonstrated bacteria killing effect in both analytical manners. However, P. aeruginosa resisted bacteria killing potency of lavender (citronellal) oil or oil-emitted flavor.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both lavender oil-emitted flavor and oil showed bacteria killing potency. Lavender oil (or oil-emitted flavor) will be expected to apply for the patient waiting room to disinfect in air along with the mental relaxation of the pat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vender flavor (volatile) citronellal flavor (volatile) bacteria killing potency growth curve of bacteria.
下载PDF
新型锰氧化菌株Pseudoxanthomonas mexicana S5-3_5X的分离及锰氧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泽 王宇晗 +1 位作者 梁金松 王爱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7-136,共10页
锰氧化微生物能催化氧化Mn~Ⅱ生成锰氧化物(Mn),而生成的锰氧化物可强化水处理体系(如锰砂滤池、湿地)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降解及底泥中甲烷的厌氧氧化,因而受到广泛研究.从环境中分离出更多种属和生态位的锰氧化菌是生物强化环境中锰氧... 锰氧化微生物能催化氧化Mn~Ⅱ生成锰氧化物(Mn),而生成的锰氧化物可强化水处理体系(如锰砂滤池、湿地)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降解及底泥中甲烷的厌氧氧化,因而受到广泛研究.从环境中分离出更多种属和生态位的锰氧化菌是生物强化环境中锰氧化过程的重要基础.依据锰氧化菌株对低浓度营养物的潜在偏好,本研究梯度稀释常用的锰氧化菌培养基(PYG培养基),配置出5级营养物梯度浓度的培养基.相对于原培养基,从较低浓度的4级培养基中多分离出6个菌属的锰氧化菌株,提高了锰氧化菌株的分离效率.分离出的Pseudoxanthomonas(假黄色单胞菌属)菌属的锰氧化菌株(Pseudoxanthomonas mexicana S5-3_5X),属中文文献首次报道.研究发现该菌株能在环境常见条件(pH 6.0~7.8、低营养物浓度(如稀释5~625倍PYG培养基)、50μmol·L^(-1)~1.6 mmol·L^(-1)的MnⅡ浓度)生长并产生锰氧化活性;可以产生胞外超氧化物和锰氧化蛋白等锰氧化活性物质;基因组具有编码锰氧化模式菌株Pseudomonas putida GB-1的3个Mn~Ⅱ氧化蛋白的同源基因,并且具有降解一些有机污染物的代谢通路.因此,该菌株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氧化细菌 培养组学 黄色单胞菌 超氧自由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