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热河生物群化石及沉积物中的黄铁矿莓状体及其对早期化石化阶段沉积微环境的指示 被引量:4
1
作者 冷琴 杨洪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9-364,共6页
报道了对热河生物群中植物化石、脊椎动物羽毛化石及沉积物中的黄铁矿莓状体及黄铁矿微晶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探讨了热河生物群化石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的微环境特征。黄铁矿莓状体及微晶质大量保存于植物化石表面和组织内部,而羽毛化... 报道了对热河生物群中植物化石、脊椎动物羽毛化石及沉积物中的黄铁矿莓状体及黄铁矿微晶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探讨了热河生物群化石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的微环境特征。黄铁矿莓状体及微晶质大量保存于植物化石表面和组织内部,而羽毛化石和围岩中则较少。莓状体直径6~31μm,平均约20μm,指示了一个游离氧气浓度小于 30μmol/L的贫氧水体环境。植物化石内部莓状体的生长指示了在黄铁矿化过程中水分子和游离氧气分子在机体组织内的存在,而组织降解和莓状体形成之间的相对时间差又指示出快速的软组织降解始于化石化的最初期。植物化石的细微结构在细胞水平上的缺失支持此解释,提出了“化石封套”模式以解释化石化初期在有机物周围形成的有别于水体大背景环境的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热河生物群 化石 沉积物 黄铁矿莓状体 早期化石化阶段 沉积微环境 古环境
下载PDF
川北矿山梁地区大隆组塔斯马尼亚藻胞囊内黄铁矿莓状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洪星 陆现彩 +1 位作者 边立曾 陈建平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82-1089,共8页
在四川省青川县矿山梁地区大隆组硅质灰岩中首次发现了塔斯马尼亚藻化石.文中基于详细的显微观察和微束分析技术,总结了塔斯马尼亚藻胞囊内黄铁矿莓状体的形态和分布特点,研究了胞囊内黄铁矿莓状体和玉髓的形成时间、充填方式、充填次序... 在四川省青川县矿山梁地区大隆组硅质灰岩中首次发现了塔斯马尼亚藻化石.文中基于详细的显微观察和微束分析技术,总结了塔斯马尼亚藻胞囊内黄铁矿莓状体的形态和分布特点,研究了胞囊内黄铁矿莓状体和玉髓的形成时间、充填方式、充填次序,发现黄铁矿微晶或莓状体多被生物膜包裹,黄铁矿和玉髓形成于水—沉积物界面附近,黄铁矿莓状体的形成与硫酸盐还原菌的活动有关,玉髓的充填时间则相对较晚.初步探讨了黄铁矿莓状体的地球化学意义,认为沉积岩中生物胞囊或壳内的黄铁矿莓状体仅能反映特定阶段的局部微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不一定是沉积—成岩过程为强还原环境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莓状体 塔斯马尼亚藻 硫酸盐还原菌 充填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