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向探寻的悖谬--黄锦树小说集《雨》的时空叙事研究
1
作者 纪海龙 王雪菲燕 《云梦学刊》 2024年第3期94-103,共10页
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黄锦树的小说集《雨》,在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上均呈现出“逆向”与“多向”的特点。作者以“逆向”的方式进行时间回溯,找寻祖辈的记忆,却无意中将自己困囿在边缘的位置;以“多向”的方式使生命不断地轮回与循环,展现... 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黄锦树的小说集《雨》,在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上均呈现出“逆向”与“多向”的特点。作者以“逆向”的方式进行时间回溯,找寻祖辈的记忆,却无意中将自己困囿在边缘的位置;以“多向”的方式使生命不断地轮回与循环,展现出一种狂欢化的生命力量,但这些生命的狂欢都被封闭在胶林里,看似轰轰烈烈,实则静谧无声。这种叙事策略使得他的写作目的与结果之间产生了背离。由此,黄锦树在面对身份认同、民族伤痛等问题时,最初展现出来的积极的寻找姿态,也逐渐变成了尴尬的自我封闭与僵化的自我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雨》 时间叙事 空间叙事 马华文学
下载PDF
黄锦树小说的博物书写及其艺术表征——以《雨》《乌暗暝》为考察对象
2
作者 冯琪祺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1期51-57,共7页
以博物学的视角考察黄锦树的小说,可以发现他的博物书写已较为成熟。黄锦树对博物意象的选择偏重于消极化,且多对物进行异化处理,有宿命论的倾向。他常用拟人、比喻和重复等艺术手法来进行博物塑造,并通过物来实现视角的转换,拓宽文本... 以博物学的视角考察黄锦树的小说,可以发现他的博物书写已较为成熟。黄锦树对博物意象的选择偏重于消极化,且多对物进行异化处理,有宿命论的倾向。他常用拟人、比喻和重复等艺术手法来进行博物塑造,并通过物来实现视角的转换,拓宽文本的解读面。黄锦树善于用物来重写历史,进而展现对马华文学未来发展的焦虑和反思书写的意义,但他过于沉溺于历史的伤痛和对未来的焦虑之中,并未通过书写完成对现实问题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书写 黄锦树 马华文学 视角转换 文化内涵
下载PDF
黄锦树小说的地景诱惑与气氛迷狂
3
作者 李文珊 焦迎春 《华文文学》 2024年第2期61-68,共8页
黄锦树曾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是马华文学的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有“先锋”的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文化地景”的选择和氛围的营造上:以“对抗性气氛”打造小镇空间、用“黑暗”和“雨”... 黄锦树曾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是马华文学的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有“先锋”的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文化地景”的选择和氛围的营造上:以“对抗性气氛”打造小镇空间、用“黑暗”和“雨”作为气氛底色围困胶林,使种族裂痕和身份迷乱的心理创伤得以充分呈露;将梦境嵌入楼阁,使“文化地景”的环境以似真似幻的样态呈现,由此延长读者感知美妙气氛的过程;利用“雾”之弥散夺走荒岛的同质性,使迷雾氛围成为黄锦树建构异质“地景”的“共谋”。可以说黄锦树小说的先锋特质很大一部分受惠于其强大的“文化地景”构建和气氛制造能力,同时,从地景气氛的视角检视文本,亦可照见黄锦树心灵影像的丰富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马华文学 气氛美学 文化地景
下载PDF
论黄锦树“旧家”系列小说对鲁迅《故乡》的再生产
4
作者 温明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20,共12页
基于“失乡”和“父亡”等经验结构的相似,黄锦树的“旧家”系列小说以鲁迅的《故乡》为“情境”和“原型”,并实现了对它的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又是以“反故乡”的方式展开,其中既有对鲁迅《故乡》的接受,也存在许多变异。黄锦树的“... 基于“失乡”和“父亡”等经验结构的相似,黄锦树的“旧家”系列小说以鲁迅的《故乡》为“情境”和“原型”,并实现了对它的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又是以“反故乡”的方式展开,其中既有对鲁迅《故乡》的接受,也存在许多变异。黄锦树的“旧家系列”回避了鲁迅《故乡》的启蒙主题,在“哀怒”向“哀悼”的变异中,传达了他对马来西亚华人处境的深切忧虑;同时,黄锦树也改写了鲁迅《故乡》中关于“路”的叙事及隐喻,他从离散华人的立场出发,视“路”为“一种潜在的历史叙述”,以此反观马来西亚华人的族群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鲁迅 “旧家”系列 《故乡》 再生产
下载PDF
黄锦树小说中的“迟到”与“救赎”
5
作者 李恒顺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3年第3期338-348,共11页
黄锦树的小说有着浓厚的历史感,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和革命史是他多年来持续关注的课题,这在多部小说中都有极精彩的呈现。本文将以黄锦树短篇小说《迟到的青年》和《大象死去的河边》为中心,深入分析小说人物艰辛的移民与革命历程,同... 黄锦树的小说有着浓厚的历史感,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和革命史是他多年来持续关注的课题,这在多部小说中都有极精彩的呈现。本文将以黄锦树短篇小说《迟到的青年》和《大象死去的河边》为中心,深入分析小说人物艰辛的移民与革命历程,同时也进一步探究这些移民者及其后裔所背负的宿命般的罪与罚,并且借助本雅明对于历史主义的批判讨论小说中蕴含的历史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迟到 屈辱 救赎 新天使
下载PDF
胶林深处的梦魇——论黄锦树《乌暗暝》的创伤书写
6
作者 楼奕欣 《戏剧之家》 2023年第18期193-195,共3页
《乌暗暝》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胶林暗夜的血腥故事展现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以下简称马华作家)黄锦树的个体创伤、历史创伤与文化创伤。《乌暗暝》是黄锦树童年经验的恐怖再生产,并通过视角切换和南洋阴暗意象的暗示实现了伤痛的可视化... 《乌暗暝》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胶林暗夜的血腥故事展现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以下简称马华作家)黄锦树的个体创伤、历史创伤与文化创伤。《乌暗暝》是黄锦树童年经验的恐怖再生产,并通过视角切换和南洋阴暗意象的暗示实现了伤痛的可视化。《乌暗暝》隐含丰富的政治意涵,黄锦树通过“雾”这一象征物表达了大马华人在长期的死亡阴影下的无名恐惧,通过两个真假难辨的悲剧结局隐喻了对国族文化的断裂与遗忘的担忧,也通过“归来—离散”的文本模式表达了作家由于历史原因在“移民、遗民、夷民”多重身份之间徘徊的焦虑。此外,《乌暗暝》也是黄锦树文化断奶理论的一次创作实践,然而,不管黄锦树在理论层面如何要求割断马华文学与中国性的紧密关联,黄锦树依然在创作中隐伏着对“无父”状态的忧虑以及对危险的中国性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乌暗暝》 创伤 断奶论 马华文学
下载PDF
历史、乱离与复魅:黄锦树的“郁达夫”想象——以《M的失踪》《死在南方》《沉沦(补遗)》为例
7
作者 汪鑫 《新传奇》 2023年第22期0022-0024,共3页
作为一个兼具创作与批评才能的两栖学者,黄锦树从历史、语言等角度探索着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以下简称马华文学)可能的方向。郁达夫在抗战时期南洋文艺界的活动,乃至最后失踪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都给马华文学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遗产。... 作为一个兼具创作与批评才能的两栖学者,黄锦树从历史、语言等角度探索着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以下简称马华文学)可能的方向。郁达夫在抗战时期南洋文艺界的活动,乃至最后失踪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都给马华文学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遗产。本文就黄锦树在小说中进行的“郁达夫”想象,从马华文学史与社会史、郁达夫传奇的祛魅与复魅等角度出发,说明黄锦树“郁达夫”想象并非将郁达夫剥离马华文学史,反而是重塑南洋郁达夫,使其重新进入马华文学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郁达夫 文化记忆 互文性 身份认同
下载PDF
黄锦树的小说叙事:青春原欲,文化招魂,政治狂想 被引量:8
8
作者 黄万华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5-118,共4页
黄锦树的“旧家系列”“马华文学史系列”“星马政治狂想曲”等小说在青春原欲的宣泄中突入被视为创作“禁区”的政治历史,并自然地转换成文化的“招魂”,成为大马华人命运的真实呈现。他在历史倾听中赋予回忆以生命本体的意义;他以才... 黄锦树的“旧家系列”“马华文学史系列”“星马政治狂想曲”等小说在青春原欲的宣泄中突入被视为创作“禁区”的政治历史,并自然地转换成文化的“招魂”,成为大马华人命运的真实呈现。他在历史倾听中赋予回忆以生命本体的意义;他以才情丰盈的小说形态表达出挑战传统的南洋经验,探寻着马华文学的始源和归宿;他以诡谲狂野的风格叩问着政治叙事的极限,以此扮演“五四”传人的角色。他铺陈中华性意象,逼视离散性现实,体现创伤性历史……由此,他呈现出马华新生代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新生代 黄锦树 政治叙事
下载PDF
争夺鲁迅与黄锦树“南洋”虚构的吊诡 被引量:4
9
作者 朱崇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161,共11页
坐镇台湾、回望故土并虚构南洋的黄锦树作为小说家却有着和本土老现们争夺鲁迅的潜在意识和文学实践,其杂文性讽刺、介入式抒情、解构式重构都呈现出独特的效果。黄锦树亦有自己的局限,他必须明了解构的限度、增强积极建构能力;而要超... 坐镇台湾、回望故土并虚构南洋的黄锦树作为小说家却有着和本土老现们争夺鲁迅的潜在意识和文学实践,其杂文性讽刺、介入式抒情、解构式重构都呈现出独特的效果。黄锦树亦有自己的局限,他必须明了解构的限度、增强积极建构能力;而要超越自我也必须克服自己的偏见,即使它是深刻的,甚至可以让人淋漓尽致地肆意宣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鲁迅 南洋 解构 虚构
下载PDF
“他者的单一语言”:地域、语言与文学创作--以阎连科、阿来、董启章、黄锦树、郭小橹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江汉学术》 2016年第3期76-81,共6页
地域与语言看起来有很密切的关系:许多地区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语言或方言,而且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话语跟话语团体。自然而然,我们也经常会把文学作品分成不同国家或地域传统,觉得国家或地区会给文学创作提供一些规定性的影响。我们同时也... 地域与语言看起来有很密切的关系:许多地区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语言或方言,而且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话语跟话语团体。自然而然,我们也经常会把文学作品分成不同国家或地域传统,觉得国家或地区会给文学创作提供一些规定性的影响。我们同时也经常认为各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较典型的语言或方言,而最代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学就是用其语言或方言写的。然而德里达的例子就提醒我们语言、地区跟身份没有任何必然性的关系。因此,我们将从地域与语言中,探索民族、身份与文学分类的关系。从中国中原到国外,从阎连科到郭小橹,通过这五个当代文学的例子,发现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强调自己语言所包含的陌生感。这种语言的陌生感代表一种社群中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任何社群总是要面对的事实,而且刚好是社群所依靠的一种必然性的根据。另外,虽然地域跟语言经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地域文学经常强调代表其地区的语言或方言,可是语言从来不是一种单一的东西,反而是一种群体的创作。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一种地域文学总是不得不是一种跨地域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 语言 阎连科 阿来 董启章 黄锦树 郭小橹
下载PDF
从失踪到重写——论黄锦树马共题材小说中的“父” 被引量:2
11
作者 温明明 王天然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89,共6页
马共书写一直是黄锦树创作的重心,"父"、"马共"、"写作"、缺位的"我"等在此类小说中交织缠绕,作为马共的"父"与作为书写者的"父"又相互重叠交替,呈现出有意味的阐释张力... 马共书写一直是黄锦树创作的重心,"父"、"马共"、"写作"、缺位的"我"等在此类小说中交织缠绕,作为马共的"父"与作为书写者的"父"又相互重叠交替,呈现出有意味的阐释张力。从早期的《大卷宗》(1989)到晚近的《如果父亲写作》(2014),黄锦树笔下的"父"由"失踪"变为"重写",两部小说从内容、文体、语言上都充满了不安定感。《大卷宗》中祖父预支了"我"的生命进行写作,完成的"大卷宗"又流离海外、失去居所;而《如果父亲写作》中父亲的"文"则是假拟的定居,"我"的出生直接被删除,"我"的缺位意味着生命力回溯与叙事错位,小说呈现出多个时空交错的幻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马共书写 “父” 失踪 重写
下载PDF
恋物、悼亡与家国寓言——黄锦树《鱼骸》的离散诗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荣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2期101-106,共6页
黄锦树是马华文学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他创作于1995年的短篇小说《鱼骸》是其写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鱼骸》用浑厚沉郁的文字风格,讲述了一个旅台马华学者的现实境况与往事追忆,对离散华人的原乡想象与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深... 黄锦树是马华文学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他创作于1995年的短篇小说《鱼骸》是其写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鱼骸》用浑厚沉郁的文字风格,讲述了一个旅台马华学者的现实境况与往事追忆,对离散华人的原乡想象与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鱼骸》全篇散发着热带的气息与神秘的中国氛围,故事怪诞且意象充盈,将文化政治寓于美学的经营之中,在表面的情节背后潜藏着浓郁的象征意味,构成了独特的“离散诗学”。而《鱼骸》表述中的种种暧昧与悖论也是黄锦树自己的困惑与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鱼骸》 家国寓言 离散诗学
下载PDF
由岛至岛——论黄锦树的返乡书写 被引量:2
13
作者 邱苑妮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1年第4期35-40,共6页
本文旨在透过黄锦树三篇自叙色彩非常浓厚的返乡模林之作《乌暗暝》、《旧家的火》及《火与土》,深入探勘及梳理作家因身份的转换即从旅台留学生到长居在台的学者,在身份转变、身份建构的漫长过程中,如何透过其返乡书写模式,呈现华裔族... 本文旨在透过黄锦树三篇自叙色彩非常浓厚的返乡模林之作《乌暗暝》、《旧家的火》及《火与土》,深入探勘及梳理作家因身份的转换即从旅台留学生到长居在台的学者,在身份转变、身份建构的漫长过程中,如何透过其返乡书写模式,呈现华裔族群在大马及跨国流动中所彰显的"他性"(otherness)和"边缘性"(marginality),从而寄寓其国族寓言、形构其离散话语及作家如何自我定位的认同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返乡书写 离散 文化身份 国族寓言
下载PDF
在台湾的马华文学——以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咏冰 《华文文学》 2011年第1期70-75,共6页
三位在台湾的马华作家李永平、张贵兴和黄锦树,在后殖民之马来(西)亚及当代台湾的语境中,代表着留台的三代马华作家,在文化身份建构上呈现出不同方式:李永平执着于其想象的中国性之纯粹,张贵兴则乐干做一个马来华人,黄锦树集学... 三位在台湾的马华作家李永平、张贵兴和黄锦树,在后殖民之马来(西)亚及当代台湾的语境中,代表着留台的三代马华作家,在文化身份建构上呈现出不同方式:李永平执着于其想象的中国性之纯粹,张贵兴则乐干做一个马来华人,黄锦树集学者与作家双重身份,对马华人之混杂性有着最清晰的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永平 张贵兴 黄锦树 散居族裔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崇科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4-68,共5页
中国性在马华文学(化)中展现出怎样的姿态?其中蕴涵了怎样的吊诡?文章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归纳并剖析了错综复杂的中国性的表现层面和其中诸多吊诡之处,而且还就如何中国性、中国性与本土性的纠葛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国性 黄锦树 本土性 马华文学 马来西亚
下载PDF
浅论马华作家黄锦树小说的叙事形态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琴凤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54-56,共3页
黄锦树作为马华新生代作家的核心人物,其挑战传统的异端姿态引起了马华文坛的极大关注,可以从失踪———寻找的叙事模式、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象征、诡谲的叙事手法、实验性的后设技术等几个层面深入阐释作家创作的多元叙事形态。
关键词 黄锦树 叙事形态 象征 后设技术
下载PDF
论黄锦树的国族书写:寻找失落的族群文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第33期51-52,共2页
旅台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黄锦树的小说作品,以国族书写固定阵脚,书写创伤,嘲谑历史,批判现实,在其反讽、戏谑、狂想的写作风格当中蕴含着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身份与族群文化的深刻思考。本文将从黄锦树小说作品的叙事模式、情节设计两方... 旅台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黄锦树的小说作品,以国族书写固定阵脚,书写创伤,嘲谑历史,批判现实,在其反讽、戏谑、狂想的写作风格当中蕴含着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身份与族群文化的深刻思考。本文将从黄锦树小说作品的叙事模式、情节设计两方面入手,探讨黄锦树小说作品对于社会现实的折射和主题寓意的深层次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马来西亚华人 国族身份 族群文化
下载PDF
台湾体验与黄锦树“南洋”论述的吊诡
18
作者 朱崇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33,160,共8页
考察台湾体验与"黄锦树现象"的复杂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台湾既是旅台学者黄锦树的资源支撑的反攻利器,同时又是一种伤害和背叛。对马华本土的大力批判毋宁更反映出黄锦树对大马这块阵地的高度重视和迷恋,而对台湾的背叛既是一... 考察台湾体验与"黄锦树现象"的复杂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台湾既是旅台学者黄锦树的资源支撑的反攻利器,同时又是一种伤害和背叛。对马华本土的大力批判毋宁更反映出黄锦树对大马这块阵地的高度重视和迷恋,而对台湾的背叛既是一种对伤害的回应,又是一种丰富。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黄锦树对中国性和本土性都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吊诡情结,其中也有需要清理的霸权逻辑,甚至也部分限制了他的自我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黄锦树 吊诡 “南洋”论述
下载PDF
“祛魅”视域下马华文学的后现代实践--以黄锦树的文学创作为例
19
作者 骆江瑜 《三明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92-99,共8页
作为出走南洋、遥居台湾的“马华旅台作家群”中的一员,黄锦树一直批判马华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流,以偏激的艺术姿态扮演着前卫变革的文学角色,倡导后现代文学审美品格。黄锦树的小说荒诞、现代、神秘、吊诡,祛“唯现实主义文学”之魅,以... 作为出走南洋、遥居台湾的“马华旅台作家群”中的一员,黄锦树一直批判马华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流,以偏激的艺术姿态扮演着前卫变革的文学角色,倡导后现代文学审美品格。黄锦树的小说荒诞、现代、神秘、吊诡,祛“唯现实主义文学”之魅,以文学创作支援自己的文学批评,为当代马华文学开辟了另一种可能的实践,成为不可忽视的“黄锦树现象”。“黄锦树现象”背后隐藏的正是马华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力量和现代主义变革声音的龃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后现代 黄锦树 黄锦树现象
下载PDF
在如梦的回忆里悼亡——试析黄锦树《鱼骸》及其相关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昱文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2,共5页
黄锦树是不少人眼中的"坏孩子",然而其创作与评论已是了解马华文学及台湾文学不可略过的一部分。本文欲以《鱼骸》为例,从"知人论事"及"文本细读"的方法试析其中的意象,及探讨其题材上的复杂性:徘徊于马... 黄锦树是不少人眼中的"坏孩子",然而其创作与评论已是了解马华文学及台湾文学不可略过的一部分。本文欲以《鱼骸》为例,从"知人论事"及"文本细读"的方法试析其中的意象,及探讨其题材上的复杂性:徘徊于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台湾间的认同困惑。最后,希望透过《鱼骸》诠释它的出现在黄锦树小说创作历程及台湾文学史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鱼骸》 马华文学 台湾文学 知人论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