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3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黍离之悲:《竹山词》主题研究
1
作者 黄祯晨 张喜贵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7期84-86,共3页
分析《竹山词》现有研究资料,有关蒋捷词的思想性研究,涉及儒学思想、道家思想、理学等方面。对于思想情感的探讨,大致可得出展现其民族气节、抒发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个人际遇等方向。文章从主题学研究出发,深入探讨词作中“亡国之痛... 分析《竹山词》现有研究资料,有关蒋捷词的思想性研究,涉及儒学思想、道家思想、理学等方面。对于思想情感的探讨,大致可得出展现其民族气节、抒发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个人际遇等方向。文章从主题学研究出发,深入探讨词作中“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身世之悲、易代之哀”的黍离主题内涵。引入意象空间“封江雪、雁南飞北归、唐宫荷花”,亚意象“美人泣竹、雨”,对黍离主题进行探讨。意象是想象活动的产物,即主观而有意识地对外在事物进行加工。中国古代黍离文学主题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麦秀、乔木、铜驼荆棘及增殖意象金人落泪,共同借助视觉意象的表现功能,为主题的重自我中心的主观体认、主悲凉情调等,起到了同类意象家族汇聚的整体性效应。事物只有属性,本身并不附着情感,创作者通过将个人感悟、人生体验与经验移植,并且被社会理解与接受后形成社会认知经验。此时再度提及某类意象,集体想象开始发挥作用,并产生群体共鸣。在“忠君爱国,惟侍一君”的叙事框架之下,这些意象展现了蒋捷作为个体所拥有的正常情感和价值。当面对社会的陵谷巨变时,无论何种身份,个体命运皆无法避免受社会悲剧影响。清初词人对蒋捷的关注,受词作中黍离之悲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黍离之悲 《竹山词》 主题 蒋捷
下载PDF
深沉的“黍离之悲”——部级精品课《扬州慢(淮左名都)》品赏
2
作者 王群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1期59-62,共4页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于别样构思中传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能较好地呈现宋词的艺术魅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意象,理清情景关系,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感,探究作品艺术手法的运用。同时,要补充背景资料和名家评论,引导...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于别样构思中传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能较好地呈现宋词的艺术魅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意象,理清情景关系,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感,探究作品艺术手法的运用。同时,要补充背景资料和名家评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黍离之悲”,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黍离之悲 意象 意境 艺术手法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黍离主题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37-44,88,共9页
在璀灿的古代文化宝藏中,爱国主义文学是闪烁着动人光彩的精品之一。而爱国主义作为华夏之邦最具有民族特色且为内在神理的即是黍离之思。黍离之思超越了爱国主义概念所界定的范围,诸如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政治、传统与个性... 在璀灿的古代文化宝藏中,爱国主义文学是闪烁着动人光彩的精品之一。而爱国主义作为华夏之邦最具有民族特色且为内在神理的即是黍离之思。黍离之思超越了爱国主义概念所界定的范围,诸如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政治、传统与个性、诗意与哲理等等复杂的情感意绪与哲思,都可以在这种切肤之痛的迸发中呈显出来。本文试对该主题作一历时性描述及深在成因、表现特征与影响的简略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黍离主题 黍离之痛 中国古代文学 乔木 黍离 原型意象 《全宋词》 中华书局 作品 社稷
下载PDF
中国古代黍离文学主题及其惯常意象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65-69,共5页
中国古代黍离文学主题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意象密码如麦秀、乔木、铜驼荆棘、铜人清泪等等,各自有着产生的背景和功能机制,其共同借助于视觉意象的表现功能,为主题的重自我中心的主观体认、主悲凉情调等。
关键词 主题学 古典文学 黍离主题 意象 意象群
下载PDF
黍离之悲的抒发模式——蒋捷词主题浅窥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兵 张征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年第12期69-71,共3页
蒋捷是南宋遗民中词名盛极的词人 ,名列“宋末四大家”。但历来对此研究较少 ,且少有公允之辞。本文认为 ,蒋捷词博采众家之长 ,运用多种方式抒发了深沉强烈的黍离之悲 ,饱含着特殊的幽怨凄清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蒋捷 黍离之悲 抒发模式
下载PDF
《诗经·黍离》主题的哲学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旭平 万桂华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5-68,共4页
从哲学的视角,对《诗经》中的《黍离》一诗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认为诗的三章反复抒写的都是作者对生命本体存在的追问,表达的不是过去历史学家所认为的西周大臣经过宗周宗庙宫室时的感时伤事、忧国怀家的情感,或者是一般文学史上已成定论... 从哲学的视角,对《诗经》中的《黍离》一诗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认为诗的三章反复抒写的都是作者对生命本体存在的追问,表达的不是过去历史学家所认为的西周大臣经过宗周宗庙宫室时的感时伤事、忧国怀家的情感,或者是一般文学史上已成定论的亡国之痛的内容,而是作者借禾黍的生长状况托物起兴,在中国诗歌中首次提出"我是谁"这一哲学命题,在历史的、文学的解读之外,为此诗提供了新的解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黍离 主题 哲学解读
下载PDF
无名的天下:《诗经·黍离》中的春秋微言 被引量:1
7
作者 柯小刚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1,共6页
对《诗经·王风》诸篇不编入“雅”而编其为“风”的现象,历来都有不同的解释。若沿着“家国天下的关系”这一思想线索,就会发现《王风》诸篇恰好处在一个行将变革的时代转折点,不仅家国天下之间的关联在松动,国之为国的本义以及国... 对《诗经·王风》诸篇不编入“雅”而编其为“风”的现象,历来都有不同的解释。若沿着“家国天下的关系”这一思想线索,就会发现《王风》诸篇恰好处在一个行将变革的时代转折点,不仅家国天下之间的关联在松动,国之为国的本义以及国所负有的天下之义也已然丧失。而《春秋》有着与《王风》相似的历史处境。在这个意义上,《诗》之降王为风,《春秋》之借始于文王正月,皆是出于天下之义的问题意识。进而可知,《黍离》作为《王风》首篇,诗中所忧、所思同样不离天下之义的存废这个核心。细读《黍离》一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晚周变革中的国与天下的关系,以及《诗》与《春秋》的政治哲学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黍离 天下 《春秋》
下载PDF
《黍离》修辞方法浅说 被引量:3
8
作者 周玉秀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5-16,共2页
《诗经·黍离》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方式 ,以黍、稷的由长苗到抽穗到结实来表现时间从夏至秋的推移 ,从而体现出诗人行役之久、内心之苦。
关键词 《诗经》 黍离 修辞方法 互文见义 文学创作
下载PDF
论《诗经·黍离》为人类千古之问——“我是谁”而作 被引量:2
9
作者 叶知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5,共5页
《诗经.黍离》是为人类千古之问——"我是谁"而作,其中诗人"心忧"的原因是因为"我是谁"的问题找不到答案,而其中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之问,正是"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特殊形式,是诗人... 《诗经.黍离》是为人类千古之问——"我是谁"而作,其中诗人"心忧"的原因是因为"我是谁"的问题找不到答案,而其中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之问,正是"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特殊形式,是诗人发现了自己的本体之我而对本体之我又无法彻底地加以理解,觉得自己很陌生,从而才把自己作为对象而发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黍离 我是谁 本体之我 陌生
下载PDF
析南宋词中的“黍离之悲”主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知洵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2年第4期10-13,共4页
“黍离”最早出现于《诗经》之中,其后具有了某种指称意义,成为一种具有稳定内涵的主题,随着南宋王朝的建立,南宋词人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动,心中的爱国情感也随之波动。南宋前朝大多表现为慷慨悲壮,后期多表现为苍凉沉郁,并从个体关注... “黍离”最早出现于《诗经》之中,其后具有了某种指称意义,成为一种具有稳定内涵的主题,随着南宋王朝的建立,南宋词人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动,心中的爱国情感也随之波动。南宋前朝大多表现为慷慨悲壮,后期多表现为苍凉沉郁,并从个体关注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爱国情感 黍离之悲”主题 悲剧
下载PDF
论古诗词艺术歌曲《黍离》的艺术特征
11
作者 郭晓艳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5-127,共3页
古诗词歌曲《黍离》是由作曲家王安军依据《诗经·王风》的"黍离"一文谱曲创作而成的,作曲技法精湛,非常精准且深刻的使用音乐创作上的构思展现了原作中所要表达的忧国怀古的艺术情怀,是当代古诗词艺术声乐作品的佳依。... 古诗词歌曲《黍离》是由作曲家王安军依据《诗经·王风》的"黍离"一文谱曲创作而成的,作曲技法精湛,非常精准且深刻的使用音乐创作上的构思展现了原作中所要表达的忧国怀古的艺术情怀,是当代古诗词艺术声乐作品的佳依。本文将从古诗词歌曲《黍离》的文本和音乐两个角度介入分析,尝试探讨其本身的艺术特征和美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歌曲 艺术审美 黍离
下载PDF
《诗经·黍离》与杜甫《哀江头》异代同调说
12
作者 曾亚兰 《杜甫研究学刊》 2007年第1期20-33,共14页
历史惊人地相似重复,幽王嬖褒姒而成丧身亡国的末主,玄宗嬖杨玉环而成弃都丧国的准末主;宗周都城镐京宫室宗庙被毁,变得黍稷离离,而李唐都城长安被胡骑践踏,太庙为乱贼所焚。周大夫感伤而作《黍离》诗写西周之亡,抒发故国之思和哀挽之... 历史惊人地相似重复,幽王嬖褒姒而成丧身亡国的末主,玄宗嬖杨玉环而成弃都丧国的准末主;宗周都城镐京宫室宗庙被毁,变得黍稷离离,而李唐都城长安被胡骑践踏,太庙为乱贼所焚。周大夫感伤而作《黍离》诗写西周之亡,抒发故国之思和哀挽之情。千馀载后杜甫于镐京遗址彷徨悲伤,作《哀江头》诗写曲江池岸萧条破败景况,抒发故都沦陷的沉痛之情,言外寓《黍离》之悲。本文比较分析二诗以体察其相同的美刺伤闵哀思之言,乱世之音,以及诗人笔下所寓的“末主乃有嬖女”之意。诗经与杜诗中有关诗史方面的传承,是个内涵丰富、意蕴深沉的话题,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镐京 曲江池 黍离 嬖女 末主 诗史
下载PDF
王夫之词中的黍离之悲
13
作者 李婷婷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32-34,共3页
王夫之处于明亡清兴的易代之际,作为一名充满爱国热忱的志士,其词多写"黍离之悲"。他"怆怀故国"、坚决抗清、不仕清朝的"黍离"情怀,缘于他深受"尊王攘夷"的儒家思想影响、具有"扶长中夏&q... 王夫之处于明亡清兴的易代之际,作为一名充满爱国热忱的志士,其词多写"黍离之悲"。他"怆怀故国"、坚决抗清、不仕清朝的"黍离"情怀,缘于他深受"尊王攘夷"的儒家思想影响、具有"扶长中夏"的理想,以及家庭世被明恩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黍离之悲 尊王攘夷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黍离主题
14
作者 王立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5期96-100,共5页
在璀灿的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爱国主义作品最富动人的光彩。作为华夏之邦最具民族特色且为内在神理的“黍离之思”,是它的主要表现主题。本文试对该主题的成因、表现特征作一简略剖析。 一、“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黍离原... 在璀灿的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爱国主义作品最富动人的光彩。作为华夏之邦最具民族特色且为内在神理的“黍离之思”,是它的主要表现主题。本文试对该主题的成因、表现特征作一简略剖析。 一、“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黍离原型初始与流播 “黍离”一语出自《诗经 王风·黍离》。此诗史上有三说。一说为《诗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另说为《韩诗》的认为君吉甫之子伯封作,三说为《新序》“以为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而作”。后世多取第一说,从黍离原型及其演变轨迹上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黍离之痛 黍离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 乔木 原型意象 爱国主义作品 故都 中国文人 周室 卫宣公
下载PDF
浅析刘辰翁元宵词的黍离之悲
15
作者 张辟辟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0-16,共7页
刘辰翁的元宵词,以描写元宵为主,感时伤世,将雨、月意象的多种所指巧妙地与灯节结合起来,寄寓黍离之悲,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南宋遗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关键词 刘辰翁 元宵词 黍离
下载PDF
风花雪月异样情——西蜀花间词人的黍离之悲
16
作者 韦蝶青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15-115,173,共2页
花间词人大多描写旷男怨女风花雪月的缠绵相思,但也有一部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心灰意懒之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抒写亡国破家之恨。讽咏六朝故事,意在总结历史教训,针贬时政,以史作鉴。
关键词 花间集 黍离之悲 人文主义精神
下载PDF
王风多蔓草 战国多荆榛——试论中国文学中的黍离情结
17
作者 骆锦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1998年第3期51-56,共6页
黍离情结是中国文学中的特殊母题。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特殊的地域和民族环境以及统治格局使这一母题不断延伸,贯穿了整部诗歌史。黍离情结源于乡愁但高于一般的乡愁,凝结着更为丰富广阔的社会历史内涵,表现出一种悲天悯世的人... 黍离情结是中国文学中的特殊母题。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特殊的地域和民族环境以及统治格局使这一母题不断延伸,贯穿了整部诗歌史。黍离情结源于乡愁但高于一般的乡愁,凝结着更为丰富广阔的社会历史内涵,表现出一种悲天悯世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黍离情结 乡愁之思 黍离之悲 母题意象
下载PDF
元诗黍离意象的时代性
18
作者 丁国祥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19-21,共3页
元王朝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也为元诗的创作构造了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元诗中的黍离意象,便突破了原有的内涵和情感界定,形成了独自的时代风貌,从而展示了这一意象更深广的蕴涵。
关键词 黍离意象 突破 发展 民族文化情结 元王朝 元诗
下载PDF
藏在空城红药里的黍离之悲——《扬州慢》教学思考
19
作者 应永恒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7年第11期62-64,共3页
《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以其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在教学中如何脱离那种"一解题二作者三释词四手法五思想"的程式化教学,如课程标准所言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去发现作品意蕴,领... 《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以其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在教学中如何脱离那种"一解题二作者三释词四手法五思想"的程式化教学,如课程标准所言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去发现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魅力,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高中生的鉴赏水平还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学片断)师:清角吹寒,第四悲。(板书:四悲黄昏清角虚写见悲)这个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慢 教学思考 黍离之悲 教学片断 宋代词人 伤乱 清角 姜夔 鉴赏水平 释词
下载PDF
香山“长庆”有遗篇——试论《长恨歌》与《圆圆曲》的黍离之感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幼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8-81,共4页
梅村体是长庆体的变格,但其中都充满着浓烈的黍离麦秀之感,所不同者在于一为乱世之音,一为亡国之音。诗人感伤兴寄,作垂戒之用。
关键词 长庆体 梅村体 变格 兴寄 黍离之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