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罗尼酶治疗黏多糖贮积症Ⅰ型药品潜在不良事件的挖掘与分析
1
作者 纵尚尚 杨小娟 +1 位作者 高茂威 陈玮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1044-1050,共7页
目的为临床合理安全的使用拉罗尼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进行拉罗尼酶的药品不良事件的风险信号挖掘,采用比值比法(ROR)和综合标准法(MHRA)对所挖掘出的拉罗尼酶不良事件风险信号进行整理与分析。结... 目的为临床合理安全的使用拉罗尼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进行拉罗尼酶的药品不良事件的风险信号挖掘,采用比值比法(ROR)和综合标准法(MHRA)对所挖掘出的拉罗尼酶不良事件风险信号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共挖掘出拉罗尼酶不良事件2795例,男性占1272例(45.5%)与女性1242例(44.4%),男女比例基本持平;数据上报人员主要是医护工作者(1455例,占52.1%)和消费者(1314例,占47.0%);AE报告中病人年龄2岁以下445例(12.3%),2~17岁1191例(42.6%),>17~64岁638例(22.8%);全部AE事件中死亡病例526例(18.9%)。共挖掘不良事件信号61个,映射15个系统器官分类(SOC)。发热、肺炎、呕吐、呼吸困难、咳嗽、不适、荨麻疹及呼吸衰竭等为主要首选术语(PT)信号。结论基于FARES数据库的挖掘分析可为临床合理安全的使用拉罗尼酶提供依据;拉罗尼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需要进行长期研究,以确定其对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全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罗尼酶 脂质累积病 黏多糖贮积症ⅰ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系统 药品不良反应 风险信号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儿童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合并腹外疝及泛发型蒙古斑3例
2
作者 李玉叶 丛力宁 +4 位作者 李玉楼 王赞 张蔷 张晓军 付兴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88-290,共3页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Ⅰ,MPSⅠ)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腹外疝及泛发型蒙古斑均是MPSⅠ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但由于MPSⅠ的罕见性,临床诊疗过程中往往忽视腹外疝合并泛发型蒙古斑对MPSⅠ的提示...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Ⅰ,MPSⅠ)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腹外疝及泛发型蒙古斑均是MPSⅠ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但由于MPSⅠ的罕见性,临床诊疗过程中往往忽视腹外疝合并泛发型蒙古斑对MPSⅠ的提示意义。迄今为止,国内未见儿童MPSⅠ合并腹外疝及泛发型蒙古斑的报道。本文报道3例MPSⅠ合并腹外疝及泛发型蒙古斑患儿的诊疗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疝修补术 黏多糖贮积症ⅰ 早期诊断 儿童
下载PDF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戴阳丽 朱铭强 邹朝春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6-310,共5页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Ⅰ,MPSⅠ)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常累及多个器官,疾病负担重,普遍存在确诊率低、诊断延迟等情况。酶替代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是MPSⅠ治疗的主要手段,大量...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Ⅰ,MPSⅠ)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常累及多个器官,疾病负担重,普遍存在确诊率低、诊断延迟等情况。酶替代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是MPSⅠ治疗的主要手段,大量研究数据显示2种疗法均可使MPSⅠ患者获益。就目前而言,临床上对MPSⅠ的认识仍然不足,相关研究也较少。故本文将围绕MPSⅠ流行病学特征、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促进MPSⅠ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ⅰ 诊断 治疗 酶替代疗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心脏受累表现 被引量:1
4
作者 田庄 郭立琳 +2 位作者 孟岩 张抒扬 朱文玲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黏多糖贮积症(MPS)Ⅰ型患者心脏受累的表现。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10例MPSI型患者,分析临床资料、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10例患者中男7例,女3例,症状出现时年龄0.5-8.0岁,确诊年龄1... 目的探讨黏多糖贮积症(MPS)Ⅰ型患者心脏受累的表现。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10例MPSI型患者,分析临床资料、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10例患者中男7例,女3例,症状出现时年龄0.5-8.0岁,确诊年龄1.8-20.0岁。2例患者心脏体检有收缩期杂音;3例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右心室肥厚2例,电轴右偏1例。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9例有瓣膜增厚和关闭不全;1例有左心房室增大,2例有肺高压和右心室增大,5例有左心室构型异常(包括向心性重构1例,离心性肥厚4例)。结论MPSI型患者容易合并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瓣膜病变、左心室构型异常和肺高压。心脏受累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需定期密切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黏多糖贮积症ⅰ 心脏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IDU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姐弟同患Ⅰ型黏多糖贮积症
5
作者 杜娟 何文斌 赵晓蒙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分析一家系中2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PSⅠ)患儿α-L-艾杜糖醛酸酶(IDUA)基因突变。方法用PCR结合直接测序技术分析患儿IDUA基因14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的突变,对107例健康人行限制性酶切分析以排除新发现的突变为多态变异。结果 2例患... 目的分析一家系中2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PSⅠ)患儿α-L-艾杜糖醛酸酶(IDUA)基因突变。方法用PCR结合直接测序技术分析患儿IDUA基因14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的突变,对107例健康人行限制性酶切分析以排除新发现的突变为多态变异。结果 2例患儿均携带IDU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p.M1T/p.T179R,其父母分别为p.M1T突变和p.T179R突变的携带者。107例健康人未见p.T179R突变。结论 p.M1T/p.T179R突变可能是该家系2例患儿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ⅰ α-L-艾杜糖醛酸酶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二例基因突变检测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新宁 魏珉 +4 位作者 施惠平 邱正庆 姚凤霞 孟岩 张为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对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病例进行基因检测,对再孕母亲进行产前诊断。方法用酶学检测方法确诊2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先证者;采用PCR扩增技术结合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2例先证者血液及其再孕母亲羊水细胞中IDUA基因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 目的对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病例进行基因检测,对再孕母亲进行产前诊断。方法用酶学检测方法确诊2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先证者;采用PCR扩增技术结合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2例先证者血液及其再孕母亲羊水细胞中IDUA基因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结果在2例经酶学检测确诊的先证者中共检测出4种基因突变:P.L238R、c.883InsC、c.531InsT、P.L346R,2种为插入突变,2种为错义突变。在先证者1母亲羊水细胞IDUA基因中未发现致病基因突变,羊水细胞中[DUA酶活性为9.0nmol/(h·mg蛋白);在先证者2母亲羊水细胞IDUA基因中检测到与先证者相同的两个致病突变,羊水细胞中IDUA酶活性为0.5nmol/(h·mg蛋白)。结论从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先证者发现的4种突变中,P.L346R为已知突变,P.L238R,e.883Insc,c.531InsT为首次发现的新突变。胎儿1未获得与先证者相同致病基因,为正常胎儿。胎儿2获得与先证者相同致病基因,为受累胎儿。产前基因诊断结果与酶学产前诊断结果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ⅰ 产前诊断 基因 突变 IDUA基因
原文传递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儿酶替代治疗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邹垚 连冬梅 +1 位作者 孙静 马明圣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2年第5期72-74,共3页
黏多糖贮积症位列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可分为11种亚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酶替代治疗。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了1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儿,在围移植期应用拉罗尼酶进行了酶替代治疗,这是... 黏多糖贮积症位列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可分为11种亚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酶替代治疗。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了1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儿,在围移植期应用拉罗尼酶进行了酶替代治疗,这是国内首次将拉罗尼酶用于治疗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病例。本文介绍了针对该患儿的用药监护,为今后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的酶替代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ⅰ 酶替代治疗 拉罗尼酶
原文传递
IDUA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黏多糖贮积症Ⅰ型一例
8
作者 贾海亭 王春华 刘毅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1140-1144,共5页
目的对1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对1例因双手十指伸直受限、双下肢屈曲畸形而就诊于骨科门诊的患儿进行基因检测,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并对其父母及两个姐姐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 目的对1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对1例因双手十指伸直受限、双下肢屈曲畸形而就诊于骨科门诊的患儿进行基因检测,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并对其父母及两个姐姐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面容丑陋、身材矮小、头圆大、颈短、角膜浑浊、骨骼畸形,酶学检测阳性,基因检测发现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IDUA基因存在两处杂合变异,c.1049delA(p.N350Mfs*4)和c.1815dupT(p.V606Cfs*53),这两处杂合变异的家系验证结果显示分别遗传自母亲和父亲,患儿大姐和二姐分别携带这两种致病基因。c.1815dupT为已报道的致病基因,c.1049delA在人类基因数据库中未见收录。结论IDUA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是该患儿的遗传学病因,c.1049delA(p.N350Mfs*4)为一个新变异,丰富了该病的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ⅰ IDUA基因 基因检测
原文传递
IDU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黏多糖贮积症Ⅰ型1例报告
9
作者 熊道学 成艳 姜建渝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2年第7期1229-1232,共4页
目的 探讨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方法 回顾分析l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男,9月13天。5个月时出现双眼无神,眼科检查发现双眼角膜混浊。临床表型及外周血α-L-艾杜糖苷酶(IDUA)活性检测符合黏多糖... 目的 探讨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方法 回顾分析l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男,9月13天。5个月时出现双眼无神,眼科检查发现双眼角膜混浊。临床表型及外周血α-L-艾杜糖苷酶(IDUA)活性检测符合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PSⅠ)。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在4p16.3区域存在大片段杂合缺失,缺失段为(980784-985463)×1;在c.911delT和c.76G>A存在1个杂合突变和一个半合子突变,均来源于母亲。结论 本例患儿为IDU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黏多糖贮积症I型发病,临床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ⅰ IDUA基因 高通量测序 复合杂合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