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黏液瘤病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
作者 林颖峥 林士佳 +5 位作者 宋青 郭雨雁 包雯骏 熊炜 李树清 魏晓锋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5年第8期72-75,共4页
兔黏液瘤病是由兔黏液瘤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为了加强口岸对进境野生及实验用兔中兔黏液瘤病的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建立了PCR和Real-time PCR快速高通量检测兔黏液瘤病的方法,证实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 兔黏液瘤病是由兔黏液瘤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为了加强口岸对进境野生及实验用兔中兔黏液瘤病的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建立了PCR和Real-time PCR快速高通量检测兔黏液瘤病的方法,证实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适用于兔黏液瘤病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瘤病 PCR Real—time PCR TAQMAN探针
下载PDF
兔黏液瘤病的防治 被引量:2
2
作者 左志军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7年第2期93-94,共2页
黏液瘤病是由黏液瘤病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全身皮下,尤其是颜面部和天然孔、眼睑及耳根皮下发生黏液瘤性肿胀。本病的流行主要发生于潮湿凉爽的初夏,潜伏期5~11d,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 黏液瘤病 皮下浮肿 检疫 防治
下载PDF
再谈家兔黏液瘤病的诊治
3
作者 邵振宇 王建国 高永伟 《兽医导刊》 2018年第4期194-195,共2页
兔黏液瘤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可以摧毁某地区的整个养兔业。至今我国虽无发病报道,并列为严禁输入的兔病,但随着不断进口国外种兔,存在发病的可能性,危险性甚大,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倍警惕。本文即对本病进行了较为详... 兔黏液瘤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可以摧毁某地区的整个养兔业。至今我国虽无发病报道,并列为严禁输入的兔病,但随着不断进口国外种兔,存在发病的可能性,危险性甚大,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倍警惕。本文即对本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增强业内人员的重视,杜绝或控制该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瘤病 诊断 防治
下载PDF
兔黏液瘤病的诊断和防控
4
作者 苗艳 兰世捷 +9 位作者 张蕾 金振华 陈亮 江波涛 田秋丰 张红 刘秋瑾 王丽坤 薛沾枚 李烨 《中国养兔》 2024年第2期27-28,30,共3页
兔黏液瘤病是一种由兔黏液瘤病毒引起的一种家兔和野生兔致命的全身性黏液瘤病。通过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控进行综述,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黏液瘤病 诊断 防控
原文传递
犬黏液瘤样二尖瓣病手术疗法
5
作者 樊艾琳 易梓文 +4 位作者 杨洛 周雪影 俞峰 李靖 刘波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0-123,共4页
犬黏液瘤样二尖瓣病是犬常见的获得性心脏病。临床大多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临床突破的方向。手术治疗方法分为二尖瓣替换术、二尖瓣修复术以及心脏介入疗法,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前二者多需进行开胸手术且需要体外循环... 犬黏液瘤样二尖瓣病是犬常见的获得性心脏病。临床大多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临床突破的方向。手术治疗方法分为二尖瓣替换术、二尖瓣修复术以及心脏介入疗法,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前二者多需进行开胸手术且需要体外循环及心脏停跳技术的支持,其中二尖瓣替换术的即时效果较好,但预后不良;二尖瓣修复术操作更复杂,但预后良好;而心脏介入疗法因其创伤性小、可操作性高逐步成为临床应用热点。手术治疗对黏液瘤样二尖瓣病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中介入疗法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样二尖瓣 二尖瓣替换术 二尖瓣修复术 心脏介入疗法
下载PDF
三亚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引进活兔传带4种重要疫病的风险评估
6
作者 刘晓飞 仇松寅 +2 位作者 梅琳 刘晗 吴绍强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2年第9期69-75,共7页
为评估三亚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引进活兔过程中传带兔出血症、野兔热、兔黏液瘤病和兔球虫病4种疫病的生物安全风险,按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境风险分析框架,从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3个方面开展... 为评估三亚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引进活兔过程中传带兔出血症、野兔热、兔黏液瘤病和兔球虫病4种疫病的生物安全风险,按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境风险分析框架,从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3个方面开展分析。结果表明,4种疫病的传入风险为“高”,暴露风险为“高”,结合后果评估,进境活兔传带4种疫病的风险为“极高”。根据以上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强化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进出境动物检疫监管能力等风险管理措施,以期为保障我国兔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进境活兔 兔出血症 野兔热 黏液瘤病 兔球虫
下载PDF
家兔的病毒感染 被引量:1
7
作者 Lavazza A. +2 位作者 Capucci L. 高淑霞 《中国养兔》 2009年第3期37-43,共7页
感染家兔的3种最重要的病毒是:黏液瘤病毒(Myxoma virus.MV)、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abbit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和兔轮状病毒(Lapine Rotavirus,LRV)。还有其他病毒(如细小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嵌杯病毒、... 感染家兔的3种最重要的病毒是:黏液瘤病毒(Myxoma virus.MV)、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abbit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和兔轮状病毒(Lapine Rotavirus,LRV)。还有其他病毒(如细小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嵌杯病毒、类肠道病毒、呼肠孤病毒和疱疹病毒),但他们的发生和致病性可以忽略。50多年前黏液瘤病首先在欧洲发生,至今还是一个威胁养兔业的难题。近期的研究多集中在MV的100多个基因所编码的结构蛋白和必需蛋白的作用和功能方面,特别是MV免疫调节蛋白(病毒因子和病毒受体、免疫调节和抗凋亡因子),参与对抗宿主免疫系统的抗MV感染反应。在疫区控制黏液瘤病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使用弱毒疫苗,可以诱导产生体液免疫,但不能提供完全保护。基于对MV免疫调节蛋白的了解,几年内将有一种新的缺失疫苗开始生产和应用。这种疫苗应该更加安全,能诱导更广泛的免疫性,并可以适用于DIVA(区分感染动物与疫苗免疫动物)策略,即通过血清学检测,来确定由家兔检测到的抗Mv抗体是由感染还是接种疫苗产生的。RHDV是一种不能人工培养的嵌杯病毒,感染家兔导致严重的、致死性肝炎,1984年首次由中国报道。第一个抗原变异株RHDVa于1977年在意大利和德国鉴定。现在,意大利大部分地区都存在.野外流行超过50%。在欧洲,1997~2004年期间,德国、法国、马耳他和匈牙利都有报道。欧洲以外,留尼旺岛、美国和南美洲也有报道,根据NCBI上发表的RHDV基因序列,中国也应该是从1985年开始存在的。最近分离鉴定了一些具有特殊特征的RHDV分离株,根据这些分离株与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或许可以得到RHDVa亚变异株。1975~1985年间,大约在欧洲发生RHD10年之前,采集自兔场和实验室健康家兔的血清检测呈RHDV阳性,说明存在一种或多种与致病性RHDV抗原相关的非致病性毒株。非致病性类RHDV兔嵌杯病毒(RCV)。首次于1996年在意大利由健康家兔检测到。这种病毒无致病力,在肠道内以低滴度复制。与RHDV基因同源性为92%。1999~2008年间,通过5次连续的血清学调查。评估RCV在意大利不同地区的传播情况。并始终坚持宰杀无RHDV商品兔场中呈RHDV抗体阳性的非免疫肉兔。结果清楚地表明.差不多30%的受调查兔场和80%以上的家兔中存在与RHDV反应的抗体。IgA和IgM检测结果以及粪便病毒PCR鉴定结果,证明存在类RHDV感染。另外,欧洲国家(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兔群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野兔中存在其他非致病性兔嵌杯病毒。无论是对英国自1955年采集的家兔血清中RHDV相关RNA粒子的鉴定,还是最近澳大利亚对这些病毒的分离鉴定,都证实了这一假说。肠道疾病在家兔生产中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死亡、生长受阻、转化率下降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患病家兔发现的不同病原体中,病毒可能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除兔轮状病毒外,这些病毒不会诱发严重疾病.但作为一种温和的病原.可以引起地方性流行。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当前患病家兔病毒分离鉴定结果.讨论了病毒作为家兔肠炎主要病因的作用和重要性,旨在认识不同病毒的主要特征和致病力、在肠道疾病综合症中的作用以及所引起的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肠炎 黏液瘤病 兔出血症 流行
下载PDF
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metastatic to the pancreas: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4
8
作者 C Fotiadis A Charalambopoulos +3 位作者 S Chatzikokolis GC Zografos M Genetzakis R Tringido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4期2203-2205,共3页
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EMC) is a lowgrade sarcoma characterized by developing metastases and local recurrence in high rate. It is mainly deep seated in the proximal extremities. The most common metastati... 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EMC) is a lowgrade sarcoma characterized by developing metastases and local recurrence in high rate. It is mainly deep seated in the proximal extremities. The most common metastatic sites are the lungs, soft tissues, lymph nodes, bones and the brain. To our knowledge, no case of clearly defined EMC has been reported to date developing a metastasis in the pancreas. We describe a case of a man suffering from EMC who developed a single pancreatic metastasis 20 years after the initial diagnosis. A 49-year-old man was submitted to surgical excision of an EMC, in left thigh, 20 years ago. Fourteen years after the initial diagnosis a local recurrence in left thigh occurred. Multiple lesions of metastatic origin, in both lungs, were excised via thoracotomies until the time being. In 2003, as a part of a periodically performed imaging control, an abdominal CT scan was performed revealing a solid lesion in the pancreas. Distal pancreatectomy was performed. The histopathology of the excised specimen proved to be the one of metastatic lesion of EMC. The above-mentioned case of EMC is, as far as we know, the first one described developing a certain pancreatic metast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METASTASIS PANCREAS
下载PDF
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synchronous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A case report 被引量:6
9
作者 Xiao-Wu Xu Rong-Hua Li Wei Zhou Jie Wang Ren-Chao Zhang Ke Chen Yi-Ping Mo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4期6510-6514,共5页
We describe herein a 68-year-old woman who was diagnosed with a quite rare entity of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 occurring simultaneously in the left lateral lobe of liver and the tail of pancreas.... We describe herein a 68-year-old woman who was diagnosed with a quite rare entity of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 occurring simultaneously in the left lateral lobe of liver and the tail of pancreas.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showed a cystic dilatation of the pancreatic duct in the pancreatic tail,which suggested an IPMN,and multiple intrahepatic duct stones in the left lateral lobe.The patient underwent a laparoscopic left lateral hepatolobectomy and 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Intra-operative finding of massive mucin in the dilated bile duct implied an intraductal mucinous tumor in the liver.The diagnosis of synchronous IPMNs in the liver and pancreas was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The patient was followed up for 6 mo without signs of recurrence.Although several cases of IPMN of liver without any pancreatic association have been reported,the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IPMNs in the liver and pancreas is very rare.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it is the first reported case treated by laparoscopic re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AROSCOPY PANCREAS LIVER Intraductal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Synchronous neopla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