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鳜体表黏液细胞及黏液免疫因子的影响
1
作者 施郁松 赵金良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鱼类体表黏液细胞分泌大量黏液,构成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为探明不同温度条件(10、20、30℃)对鳜体表黏液细胞类型和黏液免疫因子的影响,以体质量(19.0±3.2)g、体长(11.0±1.5)cm鳜为试验对象,利用阿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法... 鱼类体表黏液细胞分泌大量黏液,构成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为探明不同温度条件(10、20、30℃)对鳜体表黏液细胞类型和黏液免疫因子的影响,以体质量(19.0±3.2)g、体长(11.0±1.5)cm鳜为试验对象,利用阿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法观察试验开始72 h时3种温度对体表黏液细胞分布与类型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鳜体表黏液细胞含有4个类型,头部单位面积皮肤所含有的黏液细胞数量最多,躯干部黏液细胞数量次之,尾部数量最少;相较于10℃组,20℃组和30℃组体表Ⅱ型黏液细胞增幅最大,Ⅳ型次之,Ⅰ型呈略减趋势,Ⅲ型变化无规律。于试验开始后第0、36、72 h采集皮肤组织和体表黏液,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皮肤免疫因子IgM、IL-1β、Hepcidin基因表达量变化和体表黏液中酸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IgM、Hepcidin基因表达量均随温度升高而上调,相较于10℃组,20℃组IL-1β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而30℃组表达量下调;30℃组中,酸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10℃组和20℃组。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温度显著影响鳜皮肤黏液细胞类型、数量及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细胞 免疫因子 温度
下载PDF
波纹唇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永波 陈国华 +3 位作者 王珺 骆剑 黄宗文 尹绍武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28,共7页
采用阿立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法,研究了波纹唇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规律。波纹唇鱼黏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黏液细胞密度和类型均有差异。在靠近消化腔的部位分布Ⅱ型黏液细胞;在黏膜层基部多分布Ⅲ型和Ⅳ... 采用阿立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法,研究了波纹唇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规律。波纹唇鱼黏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黏液细胞密度和类型均有差异。在靠近消化腔的部位分布Ⅱ型黏液细胞;在黏膜层基部多分布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口咽腔、舌和食道部位主要分布Ⅱ型和Ⅳ型黏液细胞;小肠和直肠黏膜层顶部主要分布Ⅱ型和Ⅳ型黏液细胞,基部主要为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纹唇鱼 消化道 黏液细胞 类型与分布
下载PDF
泥鳅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建业 杨瑞斌 +3 位作者 杨学芬 王卫民 魏开建 樊启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98,共6页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AB-PAS染色技术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仔稚鱼(1~45d)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的发育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鳅消化道发育过程中先后出现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的黏液细胞。消化道黏液细胞最早...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AB-PAS染色技术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仔稚鱼(1~45d)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的发育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鳅消化道发育过程中先后出现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的黏液细胞。消化道黏液细胞最早在3d的口腔、食道和7d的消化道中有分布。10d前黏液细胞数量较少,15d开始黏液细胞分布广泛,随着仔稚鱼发育,黏液细胞的类型逐渐由幼稚型的Ⅰ型和Ⅱ型为主转变为成熟型的Ⅲ型和Ⅳ型细胞占主导。根据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和分布规律,推测3~10d为消化道发育的敏感期,20d左右消化道功能发育逐渐完善。建议根据泥鳅消化功能的发育过程采用不同的饵料进行喂养以提高苗种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仔稚鱼 黏液细胞 消化道 发育
下载PDF
大口黑鲈消化道组织结构及黏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柳兰 陈侨兰 +5 位作者 杨淞 符红梅 叶星 李胜杰 杨世勇 杜宗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9-554,共6页
【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moides)消化系统组织学和消化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芙(AB-PAS)的染色方法,对大口黑鲈消化道的组成结构及黏液细胞... 【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moides)消化系统组织学和消化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芙(AB-PAS)的染色方法,对大口黑鲈消化道的组成结构及黏液细胞的类型、分布及数量进行研究。【结果】大口黑鲈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成,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且通过统计肠道和幽门盲囊的直径、皱襞数目、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发现从前至后管道直径和皱襞数目显著减小(P<0.05)。大口黑鲈消化道各个部位均有黏液细胞分布,黏液细胞主要分布在上皮组织中,且整个消化道除胃外(仅含有Ⅰ型)均含有Ⅰ、Ⅱ、Ⅲ和Ⅳ型的黏液细胞,食道和前肠中Ⅲ型黏液细胞数量最多,而口咽腔、中肠和后肠,则Ⅳ型黏液细胞数量最多。【结论】大口黑鲈的消化道不同部位组织结构不同,黏液细胞的分布,类型及数量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消化道 组织结构 黏液细胞
下载PDF
鲇肠道黏液细胞的类型、分布、发育及分泌方式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乔志刚 陈生智 +1 位作者 程鸿轩 王武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30,共7页
利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试剂(AB-PAS,AB染液pH2.6),对鲇(Silurus asotus)肠道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研究了黏液细胞的发育与分泌方式。结果显示:鲇肠道黏液细胞染色后呈深蓝色、淡蓝色和浅蓝色,... 利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试剂(AB-PAS,AB染液pH2.6),对鲇(Silurus asotus)肠道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研究了黏液细胞的发育与分泌方式。结果显示:鲇肠道黏液细胞染色后呈深蓝色、淡蓝色和浅蓝色,主要含有酸性黏多糖:形态上进一步可将其分为囊状、梨状和杯状三种形态。肠道中黏液细胞的分布密度以中肠最高。其次是后肠,前肠最低;肠道黏液细胞由肠黏膜基底层细胞衍生后,不断向肠腔表层推移而发育成熟;发育过程中黏液细胞内富含大小不等的黏原颗粒,其分泌方式为顶浆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黏液细胞
下载PDF
重口裂腹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类型及分布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何敏 张宇 方静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26,33,共4页
应用AB-PAS染色法及JD-801形态学图像分析系统,对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 Sauvage)消化道黏液细胞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其中,口咽腔和食道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前... 应用AB-PAS染色法及JD-801形态学图像分析系统,对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 Sauvage)消化道黏液细胞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其中,口咽腔和食道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前肠以Ⅰ型为主;中肠以Ⅲ型、Ⅳ型为主;后肠以Ⅱ型为主。结果表明,黏液细胞分布密度与各段消化道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 Sauvage) 消化道 黏液细胞
下载PDF
点带石斑鱼仔稚鱼消化系统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被引量:8
7
作者 李鑫炜 骆剑 +1 位作者 李伟萍 陈国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3,共9页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AB-PAS组化染色技术对点带石斑鱼0~28日龄仔稚鱼消化道(口咽腔、食道、胃、肠)不同类型黏液细胞的发生与发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点带石斑鱼黏液细胞分成Ⅰ~Ⅳ共4种着色类型和囊状、梨状、杯状3种形态类型。结果表明,...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AB-PAS组化染色技术对点带石斑鱼0~28日龄仔稚鱼消化道(口咽腔、食道、胃、肠)不同类型黏液细胞的发生与发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点带石斑鱼黏液细胞分成Ⅰ~Ⅳ共4种着色类型和囊状、梨状、杯状3种形态类型。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黏液细胞最早出现在3日龄仔鱼的口咽腔部位。12日龄之前的黏液细胞数量较少,且主要以Ⅱ型为主,形态上主要为囊状细胞。12~15日龄黏液细胞的数量出现急剧增长,其空间分布模式也随之基本形成。之后日龄的样本中,黏液细胞以Ⅲ、Ⅳ型为主,而I、Ⅱ型黏液细胞所占比例较低。口咽腔、食道的黏液细胞以囊状、梨状为主,胃、肠黏液细胞早期为囊状,随后梨状细胞逐渐增多,最终以杯状细胞为主。食道前段、肠前段的黏液细胞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此两段均为黏液细胞的主要分布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仔稚鱼 消化道 黏液细胞
下载PDF
大鳞副泥鳅肠道黏液细胞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亚秋 李新辉 王志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8-1053,共6页
采用阿利新兰-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及酶学方法研究了大鳞副泥鳅成熟个体肠道各段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肠道黏液细胞分为Ⅰ、Ⅱ、Ⅲ和Ⅳ4种类型。前肠至后肠,黏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前肠主要分布Ⅲ和... 采用阿利新兰-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及酶学方法研究了大鳞副泥鳅成熟个体肠道各段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肠道黏液细胞分为Ⅰ、Ⅱ、Ⅲ和Ⅳ4种类型。前肠至后肠,黏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前肠主要分布Ⅲ和Ⅳ混合型黏液细胞,后肠则以Ⅱ和Ⅳ型酸性黏液细胞为主。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淀粉酶和脂肪酶。且后肠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前肠和中肠。根据黏液细胞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特点,表明大鳞副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前肠为其主要的消化吸收场所,后肠中性黏液细胞的数量较少以及消化酶活性较低,表明其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与其为辅助呼吸功能的特点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细胞 消化酶 大鳞副泥鳅 肠道
下载PDF
扬子鳄消化道黏液细胞和5种酶的组织化学定位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帅 朱红年 +3 位作者 吴媛媛 周永康 王朝林 张盛周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2-967,共6页
消化道是动物体内摄取、转运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的重要部位。消化道黏膜层可分泌黏液物质和合成多种酶类。黏液物质具有润滑食物、保护消化道黏膜、参与消化道内pH调节及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等多方面的作用[1—3]。消化酶类... 消化道是动物体内摄取、转运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的重要部位。消化道黏膜层可分泌黏液物质和合成多种酶类。黏液物质具有润滑食物、保护消化道黏膜、参与消化道内pH调节及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等多方面的作用[1—3]。消化酶类则直接参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消化道 黏液细胞 酶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黏膜活检中黏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文亮 张传山 +3 位作者 张晓晖 佟晓 胡沛臻 马福成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 分析胃黏膜活检中黏液细胞癌的病变特点 ,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 ,避免误诊漏诊。方法 通过组织病理学和组织化学PAS、AB染色法 ,对 93例胃黏液细胞癌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根据组织学特点 ,将癌组织分布形式分为黏膜固... 目的 分析胃黏膜活检中黏液细胞癌的病变特点 ,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 ,避免误诊漏诊。方法 通过组织病理学和组织化学PAS、AB染色法 ,对 93例胃黏液细胞癌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根据组织学特点 ,将癌组织分布形式分为黏膜固有层浅层、黏膜固有层深层、弥漫分布、黏膜边缘及坏死组织周围 5种病变类型 ,其在 93例标本中分别占 8 6 %、31 2 %、30 1%、11 8%和 18 3%。每种黏液细胞癌类型的细胞形态、排列方式及细胞周围的组织变化均有所不同 ,其癌细胞也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黏液分泌特点。结论 胃黏液细胞癌的形态特征与组织分布具有相对的特殊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活检 黏液细胞 临床病理特点
下载PDF
不同摄食状态下南方鲇幼鱼肠道黏液细胞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凤杰 曾令清 +3 位作者 葛胜东 李秀明 黄小铭 张耀光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81,共7页
量化分析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在正常摄食节律下摄食前(S0d)、摄食后64 h(S0d-64h)、饥饿16d(S16d)、饥饿32 d(S32d)以及饥饿后首次恢复摄食64 h(S16d-64h,S32d-64h)肠道各类型黏液细胞的反应特征。结果发现,摄食后肠道... 量化分析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在正常摄食节律下摄食前(S0d)、摄食后64 h(S0d-64h)、饥饿16d(S16d)、饥饿32 d(S32d)以及饥饿后首次恢复摄食64 h(S16d-64h,S32d-64h)肠道各类型黏液细胞的反应特征。结果发现,摄食后肠道各部位黏液细胞总数均有一定程度减少,其中前肠减少最为显著(P<0.05);中肠和后肠II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中肠的III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肠腔中黏液增多,黏液细胞呈空泡结构。S16d组和S16d-64h组前肠和中肠的I型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III型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S32d组和S32d-64h组前肠各类型细胞数量以及黏液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P>0.05);中肠的II型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IV型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饥饿和恢复摄食后肠各类型黏液细胞数目变化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南方鲇幼鱼肠道黏液细胞的摄食反应明显;饥饿胁迫以及恢复摄食后肠道黏液细胞的反应特征与肠道各段的生理功能相适应;面对营养胁迫时,肠道前段能迅速调节黏液细胞的数目,而后肠基本不变,可能是该鱼应对营养缺乏的保护性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鲇 饥饿 恢复摄食 肠道 黏液细胞
下载PDF
哲罗鱼的消化道黏液细胞形态及分布 被引量:5
12
作者 关海红 尹家胜 +1 位作者 徐伟 张超 《水产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42-45,共4页
采用显微镜技术对哲罗鱼消化道黏液细胞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描述了哲罗鱼消化道中的黏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在各消化段分布。结果表明哲罗鱼消化道的黏液细胞具有以下特点:(1)口咽部:有二种黏液细胞组成,不同部位含有数量不同的黏液细胞;... 采用显微镜技术对哲罗鱼消化道黏液细胞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描述了哲罗鱼消化道中的黏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在各消化段分布。结果表明哲罗鱼消化道的黏液细胞具有以下特点:(1)口咽部:有二种黏液细胞组成,不同部位含有数量不同的黏液细胞;(2)食道:有大型的黏液细胞;(3)胃:有二种黏液细胞,胃上部贲门部为黏液细胞,胃底为胃腺细胞,幽门处无腺细胞;(4)盲囊:有大量的黏液细胞,可分泌灰白色的胶冻状物质,上皮游离面具有微绒毛,黏膜层突入腔内形成窄长的绒毛;(5)肠:肠道中的黏液细胞从前向后的数目逐渐增加,黏膜层中有单管状的肠腺细胞。本文通过对哲罗鱼黏液细胞的形态及分布观察,探讨了黏液细胞在哲罗鱼体内的细胞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罗鱼 消化道 黏液细胞 形态 分布
下载PDF
几种脊椎动物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被引量:6
13
作者 楚德昌 邓振旭 杨恩昌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方法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rtix)、鲇鱼(Silurus asotus)、中华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和巴西彩龟(Tr... 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方法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rtix)、鲇鱼(Silurus asotus)、中华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和巴西彩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消化道黏液细胞进行了观察与分类,结果显示,AB-PAS染色后动物消化管黏液细胞表现为4个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除鲫鱼和鲢鱼外,这些动物食管始部黏液细胞形态多样,表现为多种类型,食管中部杯状细胞密集排列,主要是Ⅱ型和Ⅳ型。除鲫鱼外各种动物胃体黏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黏液颗粒集中在细胞的核上区。胃腺黏液细胞着色淡,鲇鱼、黑斑蛙、中华鲢与巴西彩龟为Ⅰ型和Ⅲ型,中华蟾蜍为Ⅲ型和Ⅳ型。中华鳖、巴西彩龟、鲇鱼、黑斑蛙、中华蟾蜍小肠和鲢鱼肠各部的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鲫鱼肠各部和中华鳖、巴西彩龟、鲇鱼、黑斑蛙、中华蟾蜍大肠的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细胞 消化道 脊椎动物
下载PDF
五种楠属植物叶片油细胞和黏液细胞的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存宇 万小丽 +1 位作者 张建 费永俊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8期4506-4508,4518,共4页
利用组织透明法和石蜡切片法比较研究了楠属(Phoebe Nees)5种植物竹叶楠[Phoebe faberi(Hemsl.)Chun]、浙江楠(P.chekiangensis C B Shang)、闽楠[P.bournei(Hemsl.)Yang]、楠木(P.zhennan S.Lee et F N Wei)和紫楠[P.shearer... 利用组织透明法和石蜡切片法比较研究了楠属(Phoebe Nees)5种植物竹叶楠[Phoebe faberi(Hemsl.)Chun]、浙江楠(P.chekiangensis C B Shang)、闽楠[P.bournei(Hemsl.)Yang]、楠木(P.zhennan S.Lee et F N Wei)和紫楠[P.sheareri(Hemsl.)Gamble]叶片中油细胞与黏液细胞的形状、直径、分布密度以及在叶肉中的具体分布。结果表明,5种楠属植物叶片中油细胞均为圆形,直径20~35μm;黏液细胞多为椭圆形,长轴直径30~75μm。2种细胞的分布密度在某些种类之间差异显著。从叶片横切面观察,5种植物的油细胞和黏液细胞均分布于栅栏组织,且靠近上表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属(Phoebe Nees) 叶片 细胞 黏液细胞
下载PDF
嗜酸乳杆菌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黏液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云燕 卢放根 +1 位作者 侯恒 张义平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09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黏液细胞、黏蛋白MUC2的表达,了解其治疗UC的效果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嗜酸乳杆菌(高、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美沙拉嗪)组、阴性对照(冻干赋形剂)...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黏液细胞、黏蛋白MUC2的表达,了解其治疗UC的效果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嗜酸乳杆菌(高、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美沙拉嗪)组、阴性对照(冻干赋形剂)组、模型对照组。健康对照组自由饮水,其余各组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7d造模,同时给予嗜酸乳杆菌、美沙拉嗪灌胃治疗。黏液组织化学(AB/PAS)法计数结肠黏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黏蛋白MUC2的表达量;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UC2的基因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小鼠结肠黏液细胞数、黏蛋白MUC2含量减少,MUC2的基因表达下降;嗜酸乳杆菌和美沙拉嗪不同程度增加结肠黏液细胞数量、黏蛋白含量,促进MUC2的基因表达,嗜酸乳杆菌高剂量组效果较显著。结论嗜酸乳杆菌对急性期UC小鼠有治疗作用,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嗜酸乳杆菌促使结肠黏膜MUC2的表达上调和结肠黏膜中黏液细胞数量增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益生菌 黏液细胞 粘蛋白 MUC2
下载PDF
异育银鲫上皮瘤中黏液细胞类型、分布和分泌方式 被引量:2
16
作者 陆宏达 朱光来 +2 位作者 张连义 卫胜昌 倪云超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91,共7页
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AB-PAS,AB染液pH 2.6)染色方法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Cyprinus carpiovar.singuonensis♂)上皮瘤组织中黏液细胞的类型、分布、大小和分泌方式进行了研究。根据A... 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AB-PAS,AB染液pH 2.6)染色方法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Cyprinus carpiovar.singuonensis♂)上皮瘤组织中黏液细胞的类型、分布、大小和分泌方式进行了研究。根据AB-PAS的染色结果,上皮瘤组织中黏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染成红色的Ⅰ型黏液细胞,只含有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染成蓝色的Ⅱ型黏液细胞,只含有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染成紫红色的Ⅲ型黏液细胞,主要含有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同时含有少量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染成蓝紫色的Ⅳ型黏液细胞,主要含有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同时含有少量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Ⅰ型和Ⅱ型黏液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以分散状态分布于上皮瘤组织的上皮细胞之间,以其整个细胞破坏的全浆分泌方式进行分泌。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的数量较多,成团的形式分布在上皮瘤组织小叶中央,同样以整个细胞崩解死亡而消失的全浆分泌方式进行分泌。当患病鱼受到刺激时,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分泌十分旺盛,分泌物排出后覆盖在上皮瘤组织表面,形成白色的黏液层,黏液细胞崩解死亡消失后在上皮瘤组织中留下许多空洞。患病鱼黏液细胞中,Ⅲ型黏液细胞最大,大小为(19.02±3.21)μm×(14.42±2.69)μm;其次是Ⅳ型黏液细胞,大小为(15.97±3.31)μm×(12.96±2.81)μm;Ⅱ型黏液细胞较小,大小为(13.35±3.81)μm×(11.05±3.00)μm;Ⅰ型黏液细胞最小,大小为(11.73±2.45)μm×(7.71±0.97)μm。各类型黏液细胞的长轴之间及短轴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上皮瘤 黏液细胞 类型 分布 分泌方式
下载PDF
高浓度钙离子胁迫对褐牙鲆幼鱼鳃黏液细胞数量、超微结构及分泌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灵燕 张秀梅 姜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76-82,共7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高浓度钙离子(37.5±0.1)mmol/L胁迫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鳃黏液细胞数量、超微结构及分泌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钙离子组实验鱼鳃弓黏液细胞的数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高浓度钙离子(37.5±0.1)mmol/L胁迫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鳃黏液细胞数量、超微结构及分泌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钙离子组实验鱼鳃弓黏液细胞的数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高浓度钙离子组和对照组实验鱼鳃丝黏液细胞的超微结构相同,未成熟黏液细胞呈棒状,具发达的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细胞核近圆形,位于细胞底部,细胞顶膜在鳃上皮组织表面凹陷形成分泌腔,成熟黏液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黏液颗粒排列紧密,充满整个细胞,基质密度大,细胞器位于细胞底部,细胞核形状不规则;高浓度钙离子组和对照组实验鱼鳃丝黏液细胞的分泌方式相同,均为顶浆分泌,但高浓度钙离子组实验鱼黏液细胞分泌活动旺盛,大量黏液正在向胞外排放,而对照组黏液细胞的黏液分泌量较少。研究认为,褐牙鲆幼鱼对高浓度钙离子胁迫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2+ 褐牙鲆 黏液细胞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樟树茎中油细胞和黏液细胞的分布与发育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学琴 徐有明 +4 位作者 林汉 王昆喜 张佳颖 董敏 张莲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4-158,共5页
樟脑樟油是重要的林化产品之一,广泛用于化工和医药行业。油细胞在部分双子叶植物组织中存在,是一种特化的分泌细胞,多呈散生状分布于这类植物各组织中,是芳香油、油脂产生的主要场所(Richter,1981;Fahn,1982;初庆刚等,1998;... 樟脑樟油是重要的林化产品之一,广泛用于化工和医药行业。油细胞在部分双子叶植物组织中存在,是一种特化的分泌细胞,多呈散生状分布于这类植物各组织中,是芳香油、油脂产生的主要场所(Richter,1981;Fahn,1982;初庆刚等,1998;Mastroberti et al.,2008;Crivellaro et al.,2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细胞 黏液细胞 生长发育 木材解剖
下载PDF
哮喘气道重塑大鼠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对黏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布地奈德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仰明 李昌崇 +1 位作者 张维溪 管小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8期866-871,共6页
目的:观察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哮喘气道重塑大鼠肺组织的表达及对其黏液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布地奈德对哮喘气道重塑大鼠肺组织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和黏液细胞增殖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观察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哮喘气道重塑大鼠肺组织的表达及对其黏液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布地奈德对哮喘气道重塑大鼠肺组织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和黏液细胞增殖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哮喘气道重塑组(A组)、布地奈德治疗组(B组)。建立哮喘气道重塑模型,肺组织用于Masson三色染色、过碘酸-雪夫氏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光镜电镜观察。结果:光镜及电镜均发现A组明显的气道重塑病理改变,B组较A组有所减轻;图像分析结果:支气管壁厚度及平滑肌厚度比较,A组均明显高于C组,B组明显低于A组,但仍高于C组。气道黏液细胞百分比比较,A组明显高于C组(P<0.01),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但B组仍高于C组(P<0.01)。各组大鼠气道上皮磷酸化p38MAPK表达的比较,A组明显高于C组(P<0.01);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与黏液细胞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n=30,r=0.813,P<0.01)。结论:气道上皮磷酸化p38MAPK表达增加可能促使哮喘气道重塑大鼠黏液细胞增殖;布地奈德能抑制哮喘气道重塑大鼠中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从而抑制黏液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大鼠 气道重塑 黏液细胞 布地奈德
下载PDF
消化道组织块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 被引量:4
20
作者 邓振旭 楚德昌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1-43,共3页
目的:探索中华蟾蜍、黑斑蛙消化道组织块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利用阿辛蓝-过碘酸Schiff(AB-PAS)反应,对消化道组织块黏液细胞进行染色和观察。结果:对消化道壁较薄的组织块(食管、小肠、大肠),采用3%乙酸3min、1%阿尔新蓝30min... 目的:探索中华蟾蜍、黑斑蛙消化道组织块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利用阿辛蓝-过碘酸Schiff(AB-PAS)反应,对消化道组织块黏液细胞进行染色和观察。结果:对消化道壁较薄的组织块(食管、小肠、大肠),采用3%乙酸3min、1%阿尔新蓝30min、3%乙酸3min、3%过碘酸氧化10min、Schiff反应20min染色,即可达到良好染色效果;对消化道壁较厚的组织块(胃),则应采用3%乙酸9min、1%阿尔新蓝70min、3%乙酸9min、3%过碘酸氧化30min、Schiff反应60min染色,将能达到良好染色效果。结论:经过染色可将黏液细胞分为四个类型:Ⅰ型红色,PAS染色阳性,AB染色阴性;Ⅱ型蓝色,PAS染色阴性,AB染色阳性;Ⅲ型紫红色,PAS染色强阳性,AB染色弱阳性;Ⅳ型蓝紫色,PAS染色弱阳性,AB染色强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黑斑蛙消化道 组织块染色 黏液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