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油酸钠浮选钼酸钙及其吸附行为
被引量:
3
1
作者
王振
刘润清
+2 位作者
孙伟
徐龙华
刘若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993-2998,共6页
通过浮选试验、接触角测定后矿物颗粒黏着功的计算以及芘荧光探针检测,考察捕收剂油酸钠对钼酸钙及磷灰石的浮选性能。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两种矿物的浮选行为相似,浮选回收率均可达到80%以上,油酸钠对钼酸钙和磷灰石有很好的捕收性...
通过浮选试验、接触角测定后矿物颗粒黏着功的计算以及芘荧光探针检测,考察捕收剂油酸钠对钼酸钙及磷灰石的浮选性能。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两种矿物的浮选行为相似,浮选回收率均可达到80%以上,油酸钠对钼酸钙和磷灰石有很好的捕收性能。六偏磷酸钠用量达到220 mg/L时,钼酸钙的回收率为62.5%,而此时磷灰石的回收率仅有20.3%,两种矿物的可浮性差异显著增加。油酸钠可以显著增加两种矿物颗粒的黏着功,使其更易向气泡粘附并上浮。六偏磷酸钠显著扩大两种矿物的表面疏水性差异,优化其浮选分离条件。油酸钠在钼酸钙及磷灰石表面未形成胶束、半胶束吸附和非静电吸附,而是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钼矿
尾矿
钼酸钙
黏着功
芘荧光探针
动电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PDMS的蘑菇状仿生黏附微阵列新型制造方法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泽芳
何青松
+4 位作者
张昊
于敏
陆吉
田成博
潘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8-263,共6页
受到自然界中壁虎和甲虫脚趾表面微纳纤毛结构的启发,本工作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提出了一种表面具有蘑菇状微阵列的仿生干黏附材料制造方法,通过进给实验装置对传统支柱状仿生干黏附材料进行“蘸取”,实现了表面蘑菇状微阵列的制...
受到自然界中壁虎和甲虫脚趾表面微纳纤毛结构的启发,本工作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提出了一种表面具有蘑菇状微阵列的仿生干黏附材料制造方法,通过进给实验装置对传统支柱状仿生干黏附材料进行“蘸取”,实现了表面蘑菇状微阵列的制造。蘑菇状仿生干黏附材料单根纤维的黏附面积为1.12×10^(-3)mm^(2),最大切向黏附强度为2.65 N/cm^(2),法向黏附强度为5.18 N/cm^(2)。与手工制造方式相比,黏附面积提升了33.74%,黏附强度最大分别提升了225%、280%。结合SEM图、光学显微图、黏附材料与黏附接触面的接触状态和黏着功进行黏附性能的理论分析。利用这一方法,蘑菇状仿生干黏附材料的黏着角减小,微阵列的末端直径、表面平整度、有效黏着功、黏附面积和柔顺性显著提升,材料能够更好地适应接触面,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切向和法向黏附强度。本工作为蘑菇状仿生干黏附材料的制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
干黏附材料
蘑菇状微阵列
有效
黏着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连续界面相Al_(4)C_(3)对SiC/Al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影响的第一性原理及实验
被引量:
1
3
作者
邹爱华
周贤良
+2 位作者
康志兵
吴开阳
苏玉琴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4-831,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连续界面相Al_(4)C_(3)对SiC/Al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影响,并与无界面新相生成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当Al(111)表面吸附C原子时,在Bridge位置上吸附C原子最为稳定;随着C覆盖率的...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连续界面相Al_(4)C_(3)对SiC/Al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影响,并与无界面新相生成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当Al(111)表面吸附C原子时,在Bridge位置上吸附C原子最为稳定;随着C覆盖率的增加,C原子吸附能逐渐减小;当界面相呈不连续分布时,界面由原来的SiC/Al转变为(SiC+Al_(4)C_(3))/Al,界面黏着功由原来的0.851 J/m^(2)增加至1.231 J/m^(2),这主要由于当C原子在Al表面吸附时,C原子和Al原子间形成共价键和离子键,且与界面处的Si原子也形成共价键,从而促进界面结合。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SiC/Al和(SiC+Al_(4)C_(3))/Al体系黏着功与实验值较为接近,且变化规律相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Al界面
不连续界面相Al_(4)C_(3)
界面结合
第一性原理
黏着功
原文传递
题名
油酸钠浮选钼酸钙及其吸附行为
被引量:
3
1
作者
王振
刘润清
孙伟
徐龙华
刘若华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993-2998,共6页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7AA06Z129)
文摘
通过浮选试验、接触角测定后矿物颗粒黏着功的计算以及芘荧光探针检测,考察捕收剂油酸钠对钼酸钙及磷灰石的浮选性能。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两种矿物的浮选行为相似,浮选回收率均可达到80%以上,油酸钠对钼酸钙和磷灰石有很好的捕收性能。六偏磷酸钠用量达到220 mg/L时,钼酸钙的回收率为62.5%,而此时磷灰石的回收率仅有20.3%,两种矿物的可浮性差异显著增加。油酸钠可以显著增加两种矿物颗粒的黏着功,使其更易向气泡粘附并上浮。六偏磷酸钠显著扩大两种矿物的表面疏水性差异,优化其浮选分离条件。油酸钠在钼酸钙及磷灰石表面未形成胶束、半胶束吸附和非静电吸附,而是化学吸附。
关键词
镍钼矿
尾矿
钼酸钙
黏着功
芘荧光探针
动电位
Keywords
Ni-Mo ore
tailings
powellite
work of adhesion
pyrene fluorescent probe
electrokinetic potential
分类号
TD913 [矿业工程—选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PDMS的蘑菇状仿生黏附微阵列新型制造方法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泽芳
何青松
张昊
于敏
陆吉
田成博
潘辉
机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
出处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8-263,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5220,U16371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NS2020029)。
文摘
受到自然界中壁虎和甲虫脚趾表面微纳纤毛结构的启发,本工作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提出了一种表面具有蘑菇状微阵列的仿生干黏附材料制造方法,通过进给实验装置对传统支柱状仿生干黏附材料进行“蘸取”,实现了表面蘑菇状微阵列的制造。蘑菇状仿生干黏附材料单根纤维的黏附面积为1.12×10^(-3)mm^(2),最大切向黏附强度为2.65 N/cm^(2),法向黏附强度为5.18 N/cm^(2)。与手工制造方式相比,黏附面积提升了33.74%,黏附强度最大分别提升了225%、280%。结合SEM图、光学显微图、黏附材料与黏附接触面的接触状态和黏着功进行黏附性能的理论分析。利用这一方法,蘑菇状仿生干黏附材料的黏着角减小,微阵列的末端直径、表面平整度、有效黏着功、黏附面积和柔顺性显著提升,材料能够更好地适应接触面,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切向和法向黏附强度。本工作为蘑菇状仿生干黏附材料的制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仿生
干黏附材料
蘑菇状微阵列
有效
黏着功
Keywords
biomimetic
dry adhesive
mushroom-shaped microarray
effective adhesion work
分类号
TH111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连续界面相Al_(4)C_(3)对SiC/Al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影响的第一性原理及实验
被引量:
1
3
作者
邹爱华
周贤良
康志兵
吴开阳
苏玉琴
机构
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船九江海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出处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4-831,共8页
基金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2BBE50001)
江西省自然青年基金(20171BAB216003)
博士启动金(EA201801216)。
文摘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连续界面相Al_(4)C_(3)对SiC/Al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影响,并与无界面新相生成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当Al(111)表面吸附C原子时,在Bridge位置上吸附C原子最为稳定;随着C覆盖率的增加,C原子吸附能逐渐减小;当界面相呈不连续分布时,界面由原来的SiC/Al转变为(SiC+Al_(4)C_(3))/Al,界面黏着功由原来的0.851 J/m^(2)增加至1.231 J/m^(2),这主要由于当C原子在Al表面吸附时,C原子和Al原子间形成共价键和离子键,且与界面处的Si原子也形成共价键,从而促进界面结合。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SiC/Al和(SiC+Al_(4)C_(3))/Al体系黏着功与实验值较为接近,且变化规律相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SiC/Al界面
不连续界面相Al_(4)C_(3)
界面结合
第一性原理
黏着功
Keywords
SiC/Al interface
discontinuous interfacial phase Al_(4)C_(3)
interface bonding
first principles
adhesion
分类号
TB331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油酸钠浮选钼酸钙及其吸附行为
王振
刘润清
孙伟
徐龙华
刘若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PDMS的蘑菇状仿生黏附微阵列新型制造方法
赵泽芳
何青松
张昊
于敏
陆吉
田成博
潘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连续界面相Al_(4)C_(3)对SiC/Al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影响的第一性原理及实验
邹爱华
周贤良
康志兵
吴开阳
苏玉琴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