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黏着斑激酶抑制剂TAE226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邹湘渝 曾琴 +1 位作者 刘萍 聂敏海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探究黏着斑激酶抑制剂TAE226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0、1、5、10μmol·L-1)的TAE226作用于人口腔鳞状细胞癌HSC-3和HSC-4细胞24、48、72 h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MT标志物E-... 目的探究黏着斑激酶抑制剂TAE226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0、1、5、10μmol·L-1)的TAE226作用于人口腔鳞状细胞癌HSC-3和HSC-4细胞24、48、72 h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cadherin、Vimentin在TAE226作用48 h后的蛋白表达。结果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表明,随着TAE226作用时间和浓度的增加,E-cadherin mRNA的表达增加,Vimentin mRNA的表达降低(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表明,随着TAE226浓度的增加,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增加,Vimentin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TAE226能有效抑制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株的EMT进程,有望成为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有效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斑激酶抑制剂tae226 上皮间质转化 口腔鳞状细胞癌
下载PDF
黏着斑激酶抑制剂TAE226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的体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
作者 刘萍 曾琴 +2 位作者 邹湘渝 伍宝琴 聂敏海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10期1729-1733,共5页
目的研究黏着斑激酶(FAK)抑制剂TAE226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在Transwell迁移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中,通过计数TAE226作用于Transwell上室细胞24 h后的细胞穿膜贴壁数计算TAE226对细胞的迁移... 目的研究黏着斑激酶(FAK)抑制剂TAE226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在Transwell迁移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中,通过计数TAE226作用于Transwell上室细胞24 h后的细胞穿膜贴壁数计算TAE226对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在划痕实验中,通过划痕后加入不同浓度的TAE226(0、1、5、10μmol/L)作用于细胞,并于划痕后的0、12以及24 h测量划痕宽度的变化,计算细胞的迁移率。结果 (1)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穿膜细胞数减少,随着TAE226浓度的升高,Tca8113穿膜细胞数分别为:对照组(216.80±10.64)个;1μmol/L实验组(149.00±7.91)个、5μmol/L实验组(127.00±5.57)个、10μmol/L实验组(104.40±6.80)个、20μmol/L实验组(61.40±7.7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4.339,P<0.05)。(2)划痕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实验组均能抑制细胞的迁移,实验组中浓度为1和5μmol/L的TAE226对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P<0.05),而5和10μmol/L的实验组对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E226对各组的迁移抑制作用均存在时间依赖性(P<0.05)。(3)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不同浓度的TAE226(1、5、10、20μmol/L)侵袭率分别为76.72%、63.36%、43.10%、22.84%,随着TAE226浓度的升高,对细胞的侵袭抑制作用增强(P<0.05)。结论 TAE226可以有效抑制Tca8113细胞的迁移及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鳞状细胞癌 黏着激酶 tae226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黏着斑激酶抑制剂TAE226对人口腔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廖鹏程 刘萍 +2 位作者 曾琴 邹湘渝 聂敏海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5期760-764,共5页
目的研究黏着斑激酶抑制剂TAE226对口腔鳞癌HSC-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1)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AE226(1、5、10、20μmol/L)作用细胞12、24、36、48、60、72h后的光密度(OD)值,计算不同浓度的TAE226在不... 目的研究黏着斑激酶抑制剂TAE226对口腔鳞癌HSC-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1)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AE226(1、5、10、20μmol/L)作用细胞12、24、36、48、60、72h后的光密度(OD)值,计算不同浓度的TAE226在不同时间对该细胞增殖的抑制率;(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TAE226对口腔鳞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3)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CK-8法增殖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TAE226作用于人口腔鳞癌HSC-3细胞株后,均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0.05)。当TAE226的浓度为1、5μmol/L时,在12h时细胞增殖抑制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AE226浓度的逐渐升高,其对口腔鳞癌HS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5)。(2)流式细胞术结果:TAE226可以促进口腔鳞癌细胞的凋亡,且与细胞的浓度呈正相关。TAE226可以将HSC-3细胞周期阻滞于G2期。结论TAE226可以有效地抑制HSC-3细胞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G2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腔鳞状细胞癌 黏着激酶 tae226 增殖 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局部黏着斑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孟 邓连力 +1 位作者 廖祥明 徐国波 《中南药学》 CAS 2017年第11期1555-1562,共8页
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其作为整合素介导信号传导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参与肿瘤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及血管生成等密切相关。设计高选择性的FAK抑制剂阻断或调... 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其作为整合素介导信号传导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参与肿瘤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及血管生成等密切相关。设计高选择性的FAK抑制剂阻断或调控由FAK介导的肿瘤是目前抗肿瘤药物开发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大量结构新颖的FAK抑制剂被相继报道,因此,本文将对其进行总结,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黏着激酶 抑制 抗肿瘤
下载PDF
FAK抑制剂TAE226作用于人舌鳞癌细胞过程中波形蛋白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邹湘渝 曾琴 +1 位作者 刘萍 聂敏海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18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抑制剂TAE226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细胞株Tca8113中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是否有抑制作用及其意义。方法:FAK抑制剂TAE226作用于Tca8113细胞,分别...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抑制剂TAE226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细胞株Tca8113中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是否有抑制作用及其意义。方法:FAK抑制剂TAE226作用于Tca8113细胞,分别培养24 h、48 h、7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Vimentin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imentin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上Vimentin m R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现出剂量-效应依赖性与时间-效应依赖性(P<0.05)。当TAE226作用72 h时,0.5μmol/L组、1μmol/L组、5μmol/L组和10μmol/L组的Vimentin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0.51倍、0.41倍、倍、0.24倍和0.1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E226可以抑制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中Vimentin的表达,这可能在TAE226抑制人舌鳞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e226 黏着激酶 舌鳞状细胞癌 波形蛋白
下载PDF
黏着斑激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贺巾钊 杨宝学 《神经药理学报》 2021年第3期50-64,共15页
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组成黏着斑(focal adhesions,FAs)的关键蛋白,参与连接细胞外基质环境和细胞内信号。FAK作为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受整合素、生长因子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等调控,介导多种生理活动,如细胞迁... 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组成黏着斑(focal adhesions,FAs)的关键蛋白,参与连接细胞外基质环境和细胞内信号。FAK作为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受整合素、生长因子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等调控,介导多种生理活动,如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分化、血管生成等。研究表明,FAK异常表达及活化在心血管、肝脏、肾脏、脂肪代谢、免疫调节等相关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与癌症预后相关。近年来随着对FAK动物模型及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深入,靶向于FAK为治疗多种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FAK小分子抑制剂呈现良好的临床前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其中多种小分子抑制剂已进入临床试验。该文综述了FAK在多种组织器官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在相关研究中的使用,阐述现阶段以FAK作为治疗疾病靶点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激酶 Src蛋白 FAK抑制 癌症
下载PDF
抗肿瘤新靶点黏着斑激酶FAK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瑛 王丹丹 +2 位作者 朱虹 何俏军 杨波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55-260,共6页
FAK是细胞内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参与胞内多条信号通路的传导。FAK在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中都出现表达量和活性上调现象,通过激酶依赖和非激酶依赖机制参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增殖、生长和抗凋亡等多个过程,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抗肿瘤... FAK是细胞内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参与胞内多条信号通路的传导。FAK在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中都出现表达量和活性上调现象,通过激酶依赖和非激酶依赖机制参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增殖、生长和抗凋亡等多个过程,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抗肿瘤靶点之一。多个不同机制的FAK抑制剂正处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能够抑制特定类型肿瘤的生长、转移等。本文对近年来FAK与肿瘤的关系以及FAK抑制剂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激酶(FAK) 肿瘤 FAK抑制
原文传递
黏着斑激酶抑制剂Y15对中心静脉导管联合5-氟脲嘧啶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彦茹 赵艳杰 +1 位作者 林素兰 郑玉建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699-2702,共4页
目的研究抑制黏着斑激酶(FA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活化在减轻中心静脉导管(CVC)联合5-氟脲嘧啶(5-FU)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EA.hy926细胞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3个时间点:24,48,7... 目的研究抑制黏着斑激酶(FA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活化在减轻中心静脉导管(CVC)联合5-氟脲嘧啶(5-FU)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EA.hy926细胞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3个时间点:24,48,72 h,每个时间点8个复孔。模型组(CVCs+划痕+5-FU),细胞划痕后,放入截好的CVC节段3个,再加入5-FU(40μg·mL^-1),建立EA.hy926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实验组在模型组基础上加入FAK抑制剂(Y15,50μmol·L^-1)。以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各时间点(24,48,72 h)细胞活性(OD值),以2,7-二乙酸二氯荧光素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p-FAK Tyr 397和p-Akt Ser 473的表达水平(灰度值)。结果干预72 h后,正常组、模型组和实验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4.80±3.27)%,(50.20±3.96)%和(71.00±2.92)%;这3组的ROS相对水平分别为(98.82±6.63)%,(469.83±19.60)%和(178.01±11.49)%;这3组的NO含量分别为(59.33±2.44),(22.10±2.57)和(43.39±2.58)μmol·L^-1;这3组的p-FAK Tyr 397相对表达水平为0.19±0.02,1.27±0.04和0.88±0.01;这3组的p-Akt Ser 473相对表达水平为0.14±0.02,1.17±0.04和1.05±0.09。上述指标: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或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结论抑制黏着斑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活化能够减轻CVC联合5-FU诱导的EA.hy926细胞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激酶抑制 中心静脉导管 5-氟脲嘧啶 细胞氧化损伤 黏着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黏着斑激酶抑制剂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给药诱导的受损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
9
作者 王彦茹 赵艳杰 +1 位作者 郑玉建 林素兰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266-2269,共4页
目的研究黏着斑激酶(FAK)抑制剂(Y15)降低中心静脉导管(CVC)给药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方法将体外EA.hy926细胞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模型组:EA.hy926细胞划痕后与截取好的CVC和THP-1细胞共... 目的研究黏着斑激酶(FAK)抑制剂(Y15)降低中心静脉导管(CVC)给药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方法将体外EA.hy926细胞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模型组:EA.hy926细胞划痕后与截取好的CVC和THP-1细胞共培养,培养液中加入5-氟脲嘧啶(40μg·mL^(-1));实验组:在模型组基础上加入Y15(50μmol·L^(-1))。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磷酸化黏着斑激酶Y397(FAKpY397)和锌指转录因子4(GATA4)的表达水平;细胞黏附实验测定THP-1细胞黏附情况。结果干预72 h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的FAKpY397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0.03,2.31±0.09和1.27±0.04;这3组的GATA4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3±0.01,4.75±0.36和1.70±0.08;这3组的THP-1细胞黏附数分别为(2.00±0.71),(41.20±3.03)和(6.00±1.58)个。上述指标: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黏着斑激酶抑制剂Y15可能通过抑制FAK活化,降低GATA4水平,抑制THP-1细胞的黏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5-氟脲嘧啶 EA.hy926细胞-单核细胞黏附 小分子黏着激酶抑制 锌指转录因子
原文传递
黏着斑激酶及其小分子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超 陈颖 +1 位作者 田巍 朱驹 《药学进展》 CAS 2014年第9期649-655,共7页
抗黏着斑激酶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有过表达。研究表明,作为细胞内重要的骨架蛋白和调节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黏着斑激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迁移和侵袭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抗黏着斑激酶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有过表达。研究表明,作为细胞内重要的骨架蛋白和调节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黏着斑激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迁移和侵袭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以黏着斑激酶作为抗肿瘤靶点开发其抑制剂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综述黏着斑激酶的结构与功能、它与肿瘤的关联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激酶 细胞信号通路 靶点 黏着激酶小分子抑制 抗肿瘤活性
原文传递
局部黏着斑激酶抑制剂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玉华 王毓锋 +1 位作者 季堃 施宝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67-1170,共4页
局部黏着斑激酶(FAK)是一种细胞质内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在多种癌细胞中过度表达和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FAK可以转移到癌细胞的细胞核,调节炎症基因表达,释放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改变肿瘤微环境(TME),促进... 局部黏着斑激酶(FAK)是一种细胞质内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在多种癌细胞中过度表达和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FAK可以转移到癌细胞的细胞核,调节炎症基因表达,释放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改变肿瘤微环境(TME),促进免疫逃避和免疫治疗抵抗,可以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FAK的研究与应用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黏着激酶 肿瘤 局部黏着激酶抑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对CFSC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魏娟 张晓岚 +3 位作者 姚冬梅 霍晓霞 申建刚 敦志娜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57-761,共5页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RNK)对纤维连接蛋白刺激的肝星状细胞CFSC胶原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脂质体介导法进行FRNK质粒瞬时转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FRNK蛋白表达,鉴定转染效果;用^3H Pr...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RNK)对纤维连接蛋白刺激的肝星状细胞CFSC胶原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脂质体介导法进行FRNK质粒瞬时转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FRNK蛋白表达,鉴定转染效果;用^3H Pro掺入技术测定CFSCI型胶原的合成;用RTPCR方法测定FRNK转染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基因在CFSC中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FRNK质粒成功转染CFSC,Ⅰ型胶原合成下降;MMP2基因表达上升,TIMP2基因表达下降,MMP2/TIMP2比值明显上升。结论外源性FRNK在CFSC内大量表达后,CFSC胶原表达减少;FRNK可能通过调节MMP2/TIMP2比值来促进CFSC的胶原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胶原Ⅰ型 明胶酶A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2 黏着激酶相关非激酶
原文传递
抑制黏着斑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磷酸化对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诱导的兔颈外静脉损伤的保护作用
13
作者 王彦茹 赵艳杰 +1 位作者 林素兰 郑玉建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58-1362,共5页
目的探讨抑制黏着斑激酶(FAK)-蛋白激酶B(Akt)通路磷酸化对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诱导的兔颈外静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按照体重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5只。经兔右颈外静脉插入CVC至右心房与上腔... 目的探讨抑制黏着斑激酶(FAK)-蛋白激酶B(Akt)通路磷酸化对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诱导的兔颈外静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按照体重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5只。经兔右颈外静脉插入CVC至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汇处,建立颈外静脉损伤模型。实验组用50μmol·L^(-1)的黏着斑激酶小分子抑制剂(Y15)溶液浸润CVC插管。插管后2,4和6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颈外静脉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兔血清中活性氧簇(ROS)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兔颈外静脉中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FAK) Tyr 397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干预4周后,模型组静脉腔内肉芽组织形成,大量炎细胞浸润;实验组血管内膜脱落。正常组、模型组和实验组的ROS水平分别为(32.65±1.97),(346.46±5.67)和(163.42±5.37)U·mL^(-1);这3组的p-FAK Tyr 397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13±0.02,3.41±0.04和0.49±0.03。模型组的上述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或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Y15可减轻CVC留置诱导的颈外静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黏着激酶小分子抑制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损伤 活性氧簇
原文传递
FRNK高表达诱导HSC凋亡后MMP-2及TIMP-2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申建刚 张晓岚 +3 位作者 魏娟 霍晓霞 桑荣霞 安君艳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43-947,共5页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RNK)诱导肝星状细胞(HSC)凋亡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剂的变化。方法在体外,以纤维连接蛋白(FN)刺激HSC增殖,在脂质体介导下用FRNK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SC,应用膜联蛋白/碘化丙啶双标记流式细胞术和透...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RNK)诱导肝星状细胞(HSC)凋亡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剂的变化。方法在体外,以纤维连接蛋白(FN)刺激HSC增殖,在脂质体介导下用FRNK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SC,应用膜联蛋白/碘化丙啶双标记流式细胞术和透射电镜检测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检测FRNK、FAK、p-FAK(Tyr397)、MMP-2、TIMP-2蛋白表达。结果FRNK表达质粒成功转染HSC,在翻译后水平抑制FAK磷酸化。与空质粒组比较,FRNK表达质粒转染HSC 48 h后,HSC凋亡率由(9.28%±1.05%)增加至(25.37%±1.92%)(P<0.01);同时,FRNK在翻译水平上调MMP-2表达、抑制TIMP-2表达。结论在脂质体介导下瞬时转染FRNK表达质粒可诱导HSC发生凋亡,MMP-2/TIMP-2比值上调可能参与了该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凋亡 黏着激酶相关非激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2
下载PDF
胰腺癌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浩森 季敏 乔兵兵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21-128,共8页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针对胰腺癌有多种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放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但治疗效果均不太理想,这与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具有免疫抑制性有关。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免疫...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针对胰腺癌有多种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放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但治疗效果均不太理想,这与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具有免疫抑制性有关。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免疫治疗逐渐成为胰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就胰腺癌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肿瘤疫苗、黏着斑激酶抑制剂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并进一步分析免疫治疗联合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其他疗法在胰腺癌中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免疫微环境 免疫检查点抑制 黏着激酶抑制 肿瘤疫苗
下载PDF
2,4-二取代-5-(三氟甲基)吡啶类FAK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相欣 于思佳 +3 位作者 秦桥花 吴天啸 王瑞峰 赵冬梅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4期261-270,共10页
目的设计合成2,4-二取代-5-(三氟甲基)吡啶类局部黏着斑激酶(FAK)抑制剂,并对其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方法以3-氰基-2-氟吡啶为起始原料,经过取代、还原、环合、酯化和偶联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Z1~Z8。采用HTRF技术测试目标化合物对FAK的... 目的设计合成2,4-二取代-5-(三氟甲基)吡啶类局部黏着斑激酶(FAK)抑制剂,并对其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方法以3-氰基-2-氟吡啶为起始原料,经过取代、还原、环合、酯化和偶联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Z1~Z8。采用HTRF技术测试目标化合物对FAK的体外酶抑制活性,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8个2,4-二取代-5-(三氟甲基)吡啶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和MS谱确证;初步体外酶活性测试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8个化合物均有良好的酶抑制活性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Z6的体外酶抑制活性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较强[FAK:IC_(50)=6.6 nmol·L^(-1),U87-MG:IC_(50)=(6.66±0.19)μmol·L^(-1),A549:IC_(50)=(7.68±3.41)μmol·L^(-1)],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激酶 FAK抑制 吡啶类衍生物
原文传递
N-苯基吡唑脲类FAKⅡ型抑制剂的结构优化与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龚超超 谈寒一 张倩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086-3093,共8页
以Ⅱ型黏着斑激酶(FAK)抑制剂化合物2为先导化合物,结合FAK变构疏水腔的结构特征,对其尾部结构N-苯基吡唑进行了结构改造和优化,共获得9个目标化合物,其中4个化合物保持了与先导化合物同水平的酶抑制活性,N^1-(4-(6-氨基-9H-嘌呤-9-基)... 以Ⅱ型黏着斑激酶(FAK)抑制剂化合物2为先导化合物,结合FAK变构疏水腔的结构特征,对其尾部结构N-苯基吡唑进行了结构改造和优化,共获得9个目标化合物,其中4个化合物保持了与先导化合物同水平的酶抑制活性,N^1-(4-(6-氨基-9H-嘌呤-9-基)苯基)-N^3-(1-(4-乙酰氨基苯基)-3-叔丁基-1H-吡唑-5-基)脲(9e)表现出优于先导化合物2倍的FAK抑制活性,IC_(50)值为41 nmol/L.表明N-苯基吡唑结构中苯环对位有更多结构优化空间,可通过与周边残基形成氢键从而提高化合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激酶 变构疏水口袋 Ⅱ型抑制 N-苯基吡唑 结构优化
原文传递
基于PROTAC技术靶向降解FAK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颖若 张沁松 +2 位作者 吴菁艺 鲍润菲 曾申昕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71-1579,共9页
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非受体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其同时具有激酶依赖和非激酶依赖的支架功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侵袭中均起到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然而,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只能... 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非受体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其同时具有激酶依赖和非激酶依赖的支架功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侵袭中均起到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然而,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只能抑制其激酶活性,难以靶向非激酶依赖的支架功能。因此,迫切需要新颖的策略来研究FAK靶点,为FAK靶点的成药性及其相关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PROTAC)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药物研发策略,其能招募E3泛素连接酶,特异性泛素化靶蛋白并通过蛋白酶体系统靶向降解目的蛋白。PROTAC的独特作用机制能靶向降解FAK蛋白,从而消除FAK的支架功能,极大吸引了科研人员的兴趣。本文简述了FAK蛋白、信号通路及小分子抑制剂,系统综述了基于PROTAC技术靶向降解FAK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总结并展望了基于PROTAC技术靶向FAK蛋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黏着激酶 靶向蛋白水解的嵌合体 小分子抑制 E3泛素连接酶 药物研发
原文传递
基于FAK的药物筛选及海洋小分子CY308抗乳腺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萍 王蕾 +2 位作者 李春艳 程晓磊 褚磊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21年第5期23-28,共6页
目的从已知化合物中挖掘出新型的对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具有较强作用的化合物,并结合体外的药理活性检测作为初筛方法,以期得到选择性更高、效果更好的FAK小分子抑制剂。方法首先采用Auto-dock vina从SPECS数据库进行FAK小分子抑制剂的... 目的从已知化合物中挖掘出新型的对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具有较强作用的化合物,并结合体外的药理活性检测作为初筛方法,以期得到选择性更高、效果更好的FAK小分子抑制剂。方法首先采用Auto-dock vina从SPECS数据库进行FAK小分子抑制剂的计算机虚拟筛选,再通过RDKit操作环境进行类药五原则筛选后,采用Ward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层聚类,然后选出6类得分最高的化合物进行FAK抑制活性检测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结果计算机辅助药物虚拟筛选得到的6个代表化合物在MDA-MB-231-FAK^(WT)细胞上均具有一定的FAK激酶抑制活性,其中以CY308的活性最优,IC_(50)为6μmol/L。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证实了活性化合物CY308与FAK有较强的结合,并采用分子对接对其结合位点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黏着激酶 FAK小分子抑制 虚拟筛选 癌症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