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芪黄煎剂对胃切除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内和固有层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袁以洋 于庆生 +5 位作者 潘晋方 帅剑锋 张皖东 张琦 刘举达 张千一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芪黄煎剂对大鼠胃切除后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和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黄煎剂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大鼠... 目的探讨芪黄煎剂对大鼠胃切除后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和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黄煎剂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大鼠仅给予腹部正中切开后缝合,不行胃切除,不给予肠内营养和芪黄煎剂;模型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芪黄煎剂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和芪黄煎剂,疗程1周。疗程结束后,分离出大鼠小肠黏膜IELs和LPL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IELs和LPLs的αβT细胞抗原受体-白细胞分化抗原3阳性(αβT cell antigen receptor-cluster ofdifferentiation 3positive,αβTCR-CD3+)T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positive,CD4+)、白细胞分化抗原8阳性(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positive,CD8+)T淋巴细胞。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ELs中αβTCR-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芪黄煎剂组IEL 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或P<0.01)。②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PLs中αβTCR-CD3+、CD4+、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芪黄煎剂组αβTCR-CD3+、CD4+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结论芪黄煎剂能促进大鼠胃切除术后上皮内和固有层中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增殖,有利于胃切除手术应激后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调节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切除 黏膜免疫屏障 上皮内淋巴细胞 固有淋巴细胞 芪黄煎剂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溃疡性结肠炎鼠外周血及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志晋 詹丽英 +3 位作者 胡俊 郑闽 徐燕琴 马春曦 《江西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386-387,396,共3页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及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凋亡状态,并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3组,各15只,模型组及实验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作...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及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凋亡状态,并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3组,各15只,模型组及实验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作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正常组以生理盐水灌肠作为对照,分离各组大鼠PBL及LPL,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培养72h,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实验组的PBL及LPL再经Dex作用后检测上述指标。结果模型组大鼠LPL在PHA刺激培养72h后凋亡率(5.89±0.65)%较正常组(17.14±1.95)%明显降低,PBL凋亡率(5.28±0.43)%较正常组(6.34±0.7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实验组PBL(10.85±1.04)%及LPL(15.89±0.65)%凋亡率较模型组增高。结论 UC鼠LPL凋亡减少,而PBL无明显凋亡异常,LPL凋亡减少可能同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有关,地塞米松通过促进LPL凋亡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凋亡 黏膜固有淋巴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 地塞米松
下载PDF
清肠栓对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涛 谢建群(指导)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4-76,共3页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凋亡调控蛋白Fas、FasL的表达以及清肠栓对相关表达的影响,探讨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100mg/kg灌肠建立大鼠UC模型,运用电...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凋亡调控蛋白Fas、FasL的表达以及清肠栓对相关表达的影响,探讨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100mg/kg灌肠建立大鼠UC模型,运用电镜、原位末端标记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法)和Fas、FasL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正常大鼠、UC模型大鼠以及经柳氮磺胺吡啶或清肠栓治疗后的大鼠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及固有层淋巴细胞Fas、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减慢,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上FasL的表达率增加,Fas的表达率下降。经清肠栓治疗后UC模型大鼠淋巴细胞凋亡增加,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上FasL的表达率下降,Fas的表达率增加。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是由于结肠黏膜固有层FasL高表达与Fas表达不同步,降低了Fas/FasL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率,导致淋巴细胞凋亡减慢。清肠栓可能因为诱导结肠黏膜固有层FasL与Fas同步表达,诱导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从而达到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肠栓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黏膜固有淋巴细胞凋亡 FAS FASL SD大鼠
下载PDF
小鼠回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在黏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志春 谢遵江 +2 位作者 崔宏波 刘颖 贺业春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35-136,F003,共3页
目的 探讨回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在抗原诱导下的黏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特征。方法 采用光镜和电镜方法 ,观察BALB/c小鼠灌服伤寒杆菌后回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光镜下黏膜固有层可见形态各异的淋巴细胞。电镜下可... 目的 探讨回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在抗原诱导下的黏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特征。方法 采用光镜和电镜方法 ,观察BALB/c小鼠灌服伤寒杆菌后回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光镜下黏膜固有层可见形态各异的淋巴细胞。电镜下可见大量胞浆丰富而浅淡的淋巴细胞 ,有些淋巴细胞的突起穿越上皮的基膜 ,并可见大量浆细胞或浆细胞前体细胞 ,内质网丰富 ,可见其扩张形成囊泡和Russell小体。结论 伤寒杆菌可诱导小鼠回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回肠 黏膜固有 淋巴细胞 免疫应答
下载PDF
结肠粘膜活检标本中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及表型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小方 欧阳钦 +3 位作者 黄丽彬 马洪升 胡仁伟 张燕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16-118,共3页
为改进从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方法 ,并行初步表型分析 ,从 8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正常人和 2 2例大肠癌患者各取 1 0块结肠粘膜进行活检 ,比较消化分离各因素对细胞产量的影响 ,并以双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各... 为改进从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方法 ,并行初步表型分析 ,从 8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正常人和 2 2例大肠癌患者各取 1 0块结肠粘膜进行活检 ,比较消化分离各因素对细胞产量的影响 ,并以双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变化。结果显示 :溃疡性结肠炎组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产量达 1 0 6 个 ,为正常人组及大肠癌组的 2倍 ,各组细胞活力均 >95 % ;其中 T、B细胞百分比在三组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而溃疡性结肠炎组 CD3+ CD4+ 、CD3+ CD8+ T细胞百分比与后两组比较则有显著不同 (P<0 .0 1 )。本研究结果提示 ,从活检标本中可分离出足够数量的固有层单个核细胞进行表型或功能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 单个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 流式细胞
下载PDF
一种改良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分离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思莹 朱尤庆 +3 位作者 周瑞 余乔 王新涛 夏冰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1-764,768,共5页
目的:探讨并改良肠道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分离方法。方法:参照Sanos等方法进行改进。用分离液和消化液处理肠组织片段后,通过100μm的尼龙滤网过滤,行零加减速密度梯度离心,观察分析细胞获得率、细胞活率和细胞纯度。结果:每只小鼠... 目的:探讨并改良肠道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分离方法。方法:参照Sanos等方法进行改进。用分离液和消化液处理肠组织片段后,通过100μm的尼龙滤网过滤,行零加减速密度梯度离心,观察分析细胞获得率、细胞活率和细胞纯度。结果:每只小鼠肠道LPL的获得量为(5.5±1.7)×106个,细胞活力>92%;细胞平均直径为(7.5±0.8)μm,细胞平均圆度为0.93±0.03,细胞结团率为(0.4±0.2)%;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率为(94.5±3.2)%,CD4+T细胞的含量为(72.5±5.2)%。结论:与国内外其他分离方法相比较,该方法简化、高效、稳定,且获取的LPL的细胞数量多、活率高、纯度高,可为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黏膜固有淋巴细胞 肠道黏膜固有 肠道黏膜免疫 小鼠 分离技术
原文传递
IL-21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对促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夏兴洲 刘占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IL-21对UC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组织内淋巴细胞的免疫病理调节.方法:收集28例UC患者和22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标本和肠黏膜活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淋巴细胞(LPMC),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L-... 目的:探讨IL-21对UC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组织内淋巴细胞的免疫病理调节.方法:收集28例UC患者和22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标本和肠黏膜活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淋巴细胞(LPMC),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L-21R在CD4+、CD8+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表达.培养PBMC和LPMC,使用IL-21和抗CD3单抗体外刺激,48h后收集上清液,使用ELISA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FN-γ、IL-2)分泌,分析IL-21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结果:UC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组织内CD4+、CD8+T细胞、CD20+B细胞和CD56+NK细胞表达IL-21R水平比健康者显著升高(PBMC:8.42±2.14vs3.46±0.54,10.35±2.17vs5.28±2.2,7.27±1.15vs2.35±0.41,12.55±3.12vs5.45±1.06;LPMC:22.44±3.46vs6.26±1.15,24.48±4.57vs6.87±1.02,16.24±3.10vs5.56±1.44,23.54±4.12vs8.45±1.68,均P<0.05).体外培养PBMC或LPMC,使用IL-21刺激,发现IL-21可显著诱导UC患者的PBMC和LPMC激活,并分泌高水平的TNF-α和IFN-γ(346±72vs120±27,3048±426vs1182±242;625±113vs154±35,3827±418vs1520±304,均P<0.05).结论:IL-21R参与肠黏膜炎症损伤,阻断IL-21生物学效应可能治疗UC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外周血单个淋巴细胞 黏膜固有层单个核淋巴细胞 白介素-21 受体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小方 欧阳钦 +2 位作者 罗锋 胡仁伟 黄丽彬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69-672,共4页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各亚群比例在溃疡性结肠炎 (UC)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利用双色、三色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及细胞内细胞因子检测法对 19例UC肠黏膜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作表型分析。结果  (1)UC患者外周血及肠黏膜T、B细胞百分比与...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各亚群比例在溃疡性结肠炎 (UC)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利用双色、三色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及细胞内细胞因子检测法对 19例UC肠黏膜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作表型分析。结果  (1)UC患者外周血及肠黏膜T、B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 ,均差异无显著性 ;(2 )外周血CD+4、CD+8T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无改变 ,肠黏膜CD+4T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 ,CD+8T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 ;(3)外周血及肠黏膜Th1/Th2比值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1)T细胞各亚群的变化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对T细胞亚群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其发病机制 ;(2 )肠黏膜及外周血中Th1/Th2比值均明显下降 ,提示Th2细胞是UC病变中的主要辅助细胞群体 ,UC是一种Th2细胞占优势的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固有单个细胞 黏膜 外周血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仔猪小肠黏膜淋巴细胞的分离及表型鉴定 被引量:2
9
作者 孙艳争 李小琼 +3 位作者 周栋 张荣 王九峰 高艳春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27-1633,共7页
对小肠不同解剖位点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进行表型鉴定,将有助于我们掌握猪黏膜免疫系统区分共生菌和致病菌的机理。我们的研究描述了分离空肠和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和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s)以及派伊氏结(PP)淋巴细胞的方法,并... 对小肠不同解剖位点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进行表型鉴定,将有助于我们掌握猪黏膜免疫系统区分共生菌和致病菌的机理。我们的研究描述了分离空肠和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和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s)以及派伊氏结(PP)淋巴细胞的方法,并对表达CD3、CD4、CD8的淋巴细胞进行三色流式细胞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淋巴细胞活性高达90%以上。IELs和LPLs大部分是CD3+T细胞(67.90%~82.44%),少数是CD3-CD4-CD8+NK细胞(<5%)。IELs以CD4-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s)占主导(43.61%~48.49%),CD4+CD8-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只占10%左右。相反,LPLs中TH细胞占多数,为40%左右,而CTLs细胞占了16.97%~19.24%。由于解剖位点不同,淋巴细胞的表型分布也不相同,最明显的是空肠和回肠PP结的淋巴细胞。空肠PP结CD3+T细胞的数量(54.08%)明显要多于回肠的PP结(15.26%)。小肠淋巴细胞中也可检测到CD4+CD8+双阳性细胞(DP)以及CD4-CD8-双阴性细胞(主要为γδT细胞),其中7.85%~21.50%的肠黏膜淋巴细胞表达CD4-CD8-,但只有0.51%~2.06%的细胞表达CD4+CD8+。IELs表达CD4-CD8-的细胞要比LPLs多。本试验为研究黏膜免疫反应提供了细胞分离技术以及相关基础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上皮内淋巴细胞 黏膜固有淋巴细胞 派伊氏结 细胞表型
原文传递
CD4^+T细胞在大鼠肠道各段IEL与LPL中的分布差异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永东 徐玉东 王凤敏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43-344,347,共3页
目的 探讨CD4 + 淋巴细胞在抗原诱导下的黏膜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光镜观察成年大鼠肠道各段IEL与LPL的形态和分布特征。结果 CD4 + T细胞在IEL与LPL中均沿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递增 ;LPL以CD4 + T... 目的 探讨CD4 + 淋巴细胞在抗原诱导下的黏膜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光镜观察成年大鼠肠道各段IEL与LPL的形态和分布特征。结果 CD4 + T细胞在IEL与LPL中均沿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递增 ;LPL以CD4 + T细胞为主。结论 CD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内淋巴细胞 固有淋巴细胞 黏膜免疫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降低肠黏膜免疫功能
11
作者 周国勇 周洁平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16,共1页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小肠黏膜 免疫功能 肠相关淋巴组织 黏膜固有 实验人员 功能影响 科研人员 淋巴细胞 细胞数量
下载PDF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壁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和浆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少川 郑春宁 +2 位作者 曲飞 刘国勤 姜永胜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7-449,共3页
目的 探讨肠道屏障功能损害时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 )对肠道免疫屏障中肠黏膜及固有层内T淋巴细胞亚群和浆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按实验天数(2、4、6d)又各分为3组,每组10只,以肠缺血... 目的 探讨肠道屏障功能损害时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 )对肠道免疫屏障中肠黏膜及固有层内T淋巴细胞亚群和浆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按实验天数(2、4、6d)又各分为3组,每组10只,以肠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成肠道屏障功能损害的病理现象,实验组给与rhGH (每日1.3 3U/kg体重) ,观察回肠末端黏膜固有层内CD8+、CD4+、CD3 +T淋巴细胞数及IgA浆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1)实验组CD8+、CD4+、CD3 +T及IgA浆细胞第6天与第2、4天比较数量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2 )实验组与对照组第6天,CD8+、CD4+T及IgA浆细胞的数量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3 )CD4+/CD8+比值第2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肠道屏障功能损害时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能够调节肠黏膜的免疫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生长激素 T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比值 肠壁组织 肠道屏障功能损害 IgA浆细胞 Wistar大鼠 肠缺血再灌注模型 CD3^+T 肠道免疫屏障 CD4^+T 实验组 黏膜固有 淋巴细胞 对照组 统计学 病理现象 回肠末端 数量变化 作用时间 黏膜 半随机
原文传递
清肠栓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caspase-3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谢建群 张涛 +6 位作者 郑昱 马贵同 陆雄 薛筠 施斌 徐海珍 袁建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0-343,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凋亡调控关键酶caspase-3的表达以及清肠栓对相关表达的影响,探讨清肠栓(马齿苋、青黛、三七、五倍子)治疗溃疡病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 目的:观察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凋亡调控关键酶caspase-3的表达以及清肠栓对相关表达的影响,探讨清肠栓(马齿苋、青黛、三七、五倍子)治疗溃疡病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SASP组、清肠栓组,每组各1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100 mg/kg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分别予0.9%生理盐水、SASP、清肠栓处理7 d后,处死大鼠。运用电镜,免疫组化染色、RT-PCR、Western-blot等技术,分别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及固有层淋巴细胞caspase-3的表达。结果:清肠栓组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呈上升趋势;其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上caspase-3的表达率上升,与模型蛆相比(P<0.01)。结论:清肠栓可能增加结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效应酶caspase-3表达,诱导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降低淋巴细胞毒作用,缓解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肠栓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黏膜固有淋巴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一3
下载PDF
显微镜下结肠炎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施昕 俞翁非 +2 位作者 滕卫军 丁进 陈跃华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4期566-567,共2页
显微镜下结肠炎(MC)是一种以慢性水样腹泻、结肠镜下观结肠黏膜正常而病理学检查在显微镜下可见特异性改变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MC突出的特点是黏膜固有层慢性淋巴细胞性及浆细胞性炎症。本研究针对慢性腹泻患者行结肠镜下黏膜活检... 显微镜下结肠炎(MC)是一种以慢性水样腹泻、结肠镜下观结肠黏膜正常而病理学检查在显微镜下可见特异性改变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MC突出的特点是黏膜固有层慢性淋巴细胞性及浆细胞性炎症。本研究针对慢性腹泻患者行结肠镜下黏膜活检病理学检查,旨在探讨MC的发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下结肠炎 临床分析 慢性淋巴细胞 病理学检查 病理综合征 特异性改变 黏膜固有 水样腹泻
下载PDF
25例胃肠道自身免疫性肠病的活检回顾
15
作者 Masia R Peyton S +3 位作者 Lauwers G Y Brown I 徐磊 孙咏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5-225,共1页
自身免疫性肠病(AIE)是一种罕见疾病,特征是严重腹泻和免疫介导损伤导致的小肠黏膜萎缩。因其具有多种病理形态,诊断仍然很具有挑战性。为更好的掌握其组织学特征,作者观察了25 例患者(包含成人及儿童)的胃肠道活检情况。小肠黏膜... 自身免疫性肠病(AIE)是一种罕见疾病,特征是严重腹泻和免疫介导损伤导致的小肠黏膜萎缩。因其具有多种病理形态,诊断仍然很具有挑战性。为更好的掌握其组织学特征,作者观察了25 例患者(包含成人及儿童)的胃肠道活检情况。小肠黏膜活检最常见的发现(13/25 例,52%)为绒毛变钝、黏膜固有层可见以单核细胞为主的弥漫炎细胞浸润、伴有或无隐窝脓肿的隐窝炎。其中5 例(20%)的十二指肠改变与乳糜泻难以区别,均是绒毛变钝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4 例(16%)中可见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似的(肠)隐窝细胞凋亡增多伴轻微炎症。其余3 例(12%)存在上述形态表现的一种或两种以上。24 例活检标本中均存在小肠外黏膜异常(100%),最常见的是胃(19 /22,86%),其次是结肠(14/22, 64%)和食道(5/18, 28%)。非小肠部位的病变多样,包括弥漫性炎症,单一的慢性炎症,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以及类似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细胞凋亡。综上所述,AIE 最常见表现为伴有绒毛钝化的急性肠炎,同时扩张的黏膜固有层内有弥漫的炎症。黏膜异常在肠道其他部位也可以经常看到。AIE 因此可以被视为广泛的胃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小肠以外的部位活检更有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肠病 黏膜活检 胃肠道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淋巴细胞增多 自身免疫性疾病 黏膜固有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缺铁性贫血患儿群体中乳糜泻患病率的筛查研究
16
作者 Kalayci A.G. Kanber Y. +1 位作者 Birinci A. 张振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5年第11期12-13,共2页
Aim: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is a frequent finding seen in coeliac disease, which can be diagnosed alone or with other findings. In this study, our aim wa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coeliac disease in children wi... Aim: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is a frequent finding seen in coeliac disease, which can be diagnosed alone or with other findings. In this study, our aim wa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coeliac disease in children with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without significant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Methods: There were 135 children with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in the patient group (group 1), and 223 healthy children without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in the control group (group 2) in this study. Antiendomysial antibody (EMA) IgA test was given to both groups. Antiendomysial antibody-positive patients underwent small intestine biopsy. Results: The mean age was 7.2 ±4.6 (2-16) y in the patient group (group 1) and 8.2 ±3.8 (2-16) y in the control group (group 2),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detected. In terms of gend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1 and 2 (M/F: 74/61 and 98/125, respectively) (p < 0.05). EMA was positive in six cases in group 1 (4.4%), and villous atrophy and/or inflammation in the lamina propria with increased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was seen on small intestine biopsy in thes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EMA was negative in all children. In detailed histories of patients with coeliac disease diagnosis, recurrent iron deficiency anaemia/pica was found in four patients (66.7%) and occasionally foul-smelling or watery stool attacks were seen in four patients (66.7%). Three of these six patients (50%) had short stature.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coeliac disease was high in patients with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therefore, gastrointestinal findings should be further examined for coeliac diseas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oeliac disease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and short st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患儿 缺铁性 乳糜泻 小肠活组织检查 抗肌内膜抗体 肠道症状 黏膜固有 身材矮小症 淋巴细胞增多 水样便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胃窦黏膜CD4^+、CD8^+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中跃 陈飞波 陈洁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3-456,共4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儿童胃窦黏膜T淋巴细胞CD4+、CD8+及CD4+/CD8+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FCM)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7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儿(Hp+44例,Hp-35例)胃窦黏膜及其中33例(Hp+12例,Hp-21例)患儿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CD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儿童胃窦黏膜T淋巴细胞CD4+、CD8+及CD4+/CD8+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FCM)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7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儿(Hp+44例,Hp-35例)胃窦黏膜及其中33例(Hp+12例,Hp-21例)患儿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CD4+、CD8+变化。所有患儿均行内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作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胃窦黏膜单个核细胞提取。33例儿童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2ml。提取的胃窦黏膜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CD3(CD3-FITC)、藻红蛋白标记CD4(CD4-PE)、多甲藻(黄)素叶绿素蛋白标记CD8(CD8-PerCP)单克隆抗体染色后行流式细胞术测定,其中胃窦黏膜T淋巴细胞的检测以CD3设门。结果(1)胃窦黏膜CD3+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Hp-CSG组(3·26±1·98)%,Hp+CSG组(4·37±1·97)%。(2)胃窦黏膜CD3+细胞中CD4+,CD8+的相对百分比及CD4+/CD8+值分别为:Hp-CSG组为(23·74±10·37)%,(47·04±12·00)%,0·52±0·23,Hp+CSG组为(40·28±11·35)%,(27·91±8·84)%,1·55±0·52。Hp+CSG组胃窦黏膜CD4+细胞相对百分比、CD4+/CD8+比值明显高于Hp-CSG组,CD8+细胞相对百分比则低于Hp-CSG组(P均<0·01)。(3)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Hp+CSG的T淋巴细胞变化为局部胃窦黏膜的细胞免疫应答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黏膜 幽门螺杆菌感染 CD4^+/CD8^+比值 儿童 CD4^+/CD8^+值 CD3^+细胞 幽门螺杆菌(Hp) 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 外周血单个细胞 外周血T淋巴细胞 慢性浅表性胃炎 快速尿素酶试验 组织病理学检查 CD4^+细胞 CD8^+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