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长期添加酸化剂和亚剂量硫酸新霉素对黄羽肉鸡回肠黏膜菌群动态变化和组成的影响。选择800只1日龄健康岭南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B、C和D组饲粮分别在基础...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长期添加酸化剂和亚剂量硫酸新霉素对黄羽肉鸡回肠黏膜菌群动态变化和组成的影响。选择800只1日龄健康岭南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B、C和D组饲粮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酸化剂Ⅰ、0.3%酸化剂Ⅱ和50 mg/kg硫酸新霉素。试验期42 d。分别于1、7、14、21、28、35和42日龄时,采集肉鸡回肠黏膜并提取细菌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肉鸡回肠黏膜菌群结构,同时应用16S r DNA基因序列技术,建立42日龄肉鸡回肠黏膜细菌16S r DNA的随机克隆文库。动态变化趋势分析发现,4组肉鸡回肠黏膜菌群结构发生变化的程度不同,1~28日龄时4组的动态变化值分别为9%~33%、8%~90%、8%~56%和17%~45%。回肠黏膜细菌随机克隆文库分析发现,A组文库有94个序列,共产生16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B组有87个序列,共产生7个OTUs;C组有98个序列,共产生5个OTUs;D组有94个序列,共产生9个OTUs。A和D组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所占克隆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9.36%和50.00%,极显著高于B(6.90%)和C组(10.20%)(P<0.01);A组与其他各组其他菌属的种类与组成比例存在差异,且均未发现与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相关序列。由此可知,饲粮中长期添加酸化剂和亚剂量硫酸新霉素会使1~28日龄岭南黄羽肉鸡回肠黏膜菌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42日龄肉鸡回肠黏膜菌群的多样性下降,乳酸杆菌属的组成发生改变,这种变化与差异可能是酸化剂与抗生素持续压力的影响所致。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癌患者胃肠道菌群种类和分布构成,探究原发性胃癌患者的微生态与癌变发生相关性,并寻找可能存在的菌群生物标志物。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分别收集未经治疗的5例初诊胃癌患者(胃癌组)和5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胃黏...目的:探讨原发性胃癌患者胃肠道菌群种类和分布构成,探究原发性胃癌患者的微生态与癌变发生相关性,并寻找可能存在的菌群生物标志物。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分别收集未经治疗的5例初诊胃癌患者(胃癌组)和5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胃黏膜和粪便样本,共20个样本,采用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胃癌组和对照组胃肠道菌群,通过PICRUSt2预测菌群功能差异。结果: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胃癌组和对照组胃黏膜样本优化序列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胃癌组粪便(WAFB)OTU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ɑ多样性指数Dominance、Shannon、Chao1、Simpson、Pielou_e及Observed_otu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距离矩阵与(主坐标分析)PCoA分析显示两组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线性判别效应分析(LefSe)结果显示,在细菌分类的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组黏膜(WANM)古细菌和拟杆菌门丰度降低,而厚壁菌门和弯曲杆菌门丰度增加,胃癌组粪便(WAFB)的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降低,而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弯曲杆菌门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胃癌组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益生菌则低于对照组。功能基因预测结果显示,胃癌组与对照组菌群代谢通路存在差异。结论:胃癌患者胃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发生了特征性改变,其中在门水平上,无论是胃黏膜菌群,还是肠道菌群,其拟杆菌门和变形杆菌门为具有显著差异的标志性菌群,在属水平上,胃癌患者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显著增高,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益生菌则显著降低。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可能作为本地区胃癌患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展开更多
文摘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长期添加酸化剂和亚剂量硫酸新霉素对黄羽肉鸡回肠黏膜菌群动态变化和组成的影响。选择800只1日龄健康岭南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B、C和D组饲粮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酸化剂Ⅰ、0.3%酸化剂Ⅱ和50 mg/kg硫酸新霉素。试验期42 d。分别于1、7、14、21、28、35和42日龄时,采集肉鸡回肠黏膜并提取细菌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肉鸡回肠黏膜菌群结构,同时应用16S r DNA基因序列技术,建立42日龄肉鸡回肠黏膜细菌16S r DNA的随机克隆文库。动态变化趋势分析发现,4组肉鸡回肠黏膜菌群结构发生变化的程度不同,1~28日龄时4组的动态变化值分别为9%~33%、8%~90%、8%~56%和17%~45%。回肠黏膜细菌随机克隆文库分析发现,A组文库有94个序列,共产生16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B组有87个序列,共产生7个OTUs;C组有98个序列,共产生5个OTUs;D组有94个序列,共产生9个OTUs。A和D组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所占克隆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9.36%和50.00%,极显著高于B(6.90%)和C组(10.20%)(P<0.01);A组与其他各组其他菌属的种类与组成比例存在差异,且均未发现与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相关序列。由此可知,饲粮中长期添加酸化剂和亚剂量硫酸新霉素会使1~28日龄岭南黄羽肉鸡回肠黏膜菌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42日龄肉鸡回肠黏膜菌群的多样性下降,乳酸杆菌属的组成发生改变,这种变化与差异可能是酸化剂与抗生素持续压力的影响所致。
文摘目的:探讨原发性胃癌患者胃肠道菌群种类和分布构成,探究原发性胃癌患者的微生态与癌变发生相关性,并寻找可能存在的菌群生物标志物。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分别收集未经治疗的5例初诊胃癌患者(胃癌组)和5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胃黏膜和粪便样本,共20个样本,采用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胃癌组和对照组胃肠道菌群,通过PICRUSt2预测菌群功能差异。结果: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胃癌组和对照组胃黏膜样本优化序列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胃癌组粪便(WAFB)OTU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ɑ多样性指数Dominance、Shannon、Chao1、Simpson、Pielou_e及Observed_otu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距离矩阵与(主坐标分析)PCoA分析显示两组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线性判别效应分析(LefSe)结果显示,在细菌分类的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组黏膜(WANM)古细菌和拟杆菌门丰度降低,而厚壁菌门和弯曲杆菌门丰度增加,胃癌组粪便(WAFB)的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降低,而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弯曲杆菌门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胃癌组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益生菌则低于对照组。功能基因预测结果显示,胃癌组与对照组菌群代谢通路存在差异。结论:胃癌患者胃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发生了特征性改变,其中在门水平上,无论是胃黏膜菌群,还是肠道菌群,其拟杆菌门和变形杆菌门为具有显著差异的标志性菌群,在属水平上,胃癌患者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显著增高,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益生菌则显著降低。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可能作为本地区胃癌患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