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黏附分子L1基因沉默对胰腺癌细胞Capan-2神经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安薇 贲其稳 +3 位作者 李桂香 吴红玉 金晶 李兆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60-1064,共5页
目的观察沉默细胞黏附分子L1基因(L1CAM)表达后对胰腺癌Capan-2细胞体外神经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慢病毒介导的L1CAM-shRNA干扰载体转染胰腺癌Capan-2细胞,以L1CAM-NC转染细胞为对照。分别将L1CAM-shRNA组及L1CAM-NC组细胞与大鼠背... 目的观察沉默细胞黏附分子L1基因(L1CAM)表达后对胰腺癌Capan-2细胞体外神经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慢病毒介导的L1CAM-shRNA干扰载体转染胰腺癌Capan-2细胞,以L1CAM-NC转染细胞为对照。分别将L1CAM-shRNA组及L1CAM-NC组细胞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基质胶(matrigel)一起构成共培养神经侵袭模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突及细胞生长情况并拍照,利用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照片进行分析。结果共培养模型中,L1CAM-NC对照组细胞向DRG方向不断迁移增殖,包绕神经突起并沿之向DRG爬行,而L1CAM-shRNA组中并未观察到该现象。共培养第3天和第5天时,L1CAM-NC对照组细胞集落面积显著高于L1CAM-shRNA组(P<0.01),但两组的神经突生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L1CAM的表达可能通过抑制细胞集落形成及迁移爬行的方式抑制胰腺癌Capan-2细胞的神经侵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细胞黏附分子l1 RNA干扰 神经侵袭
下载PDF
肝癌患者高表达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预后差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少芬 池秀芳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055-3057,共3页
目的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L1CAM)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10例肝癌样本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方法检测L1CAM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析了L1CAM表达与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L1CAM蛋白、mRNA表达水平... 目的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L1CAM)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10例肝癌样本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方法检测L1CAM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析了L1CAM表达与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L1CAM蛋白、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非肿瘤组织(P<0.01);在中-低分化肝癌患者L1CAM表达量高于高分化肝癌患者(P<0.01);L1CAM 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高表达L1CAM患者预后差(P<0.01)。结论 L1CAM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或许可作为评估肝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 预后
下载PDF
细胞黏附分子L1对肿瘤诊断的意义及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英为 朱琳 张德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9-112,共4页
细胞黏附分子L1(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L1CAM)在神经系统的发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基因突变可引起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近年发现,L1CAM也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展、增殖、侵袭、转移和化疗耐药等过程。文中就L1CAM在肿瘤中的表达,参... 细胞黏附分子L1(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L1CAM)在神经系统的发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基因突变可引起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近年发现,L1CAM也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展、增殖、侵袭、转移和化疗耐药等过程。文中就L1CAM在肿瘤中的表达,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途径及抗L1CAM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效应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黏附分子l1 肿瘤 治疗
下载PDF
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忠敏 成元华 王淑妍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4-786,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66例GIST、10例平滑肌肿瘤、6例神经鞘瘤及14例正常肠壁组织中L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中L1蛋白及m...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66例GIST、10例平滑肌肿瘤、6例神经鞘瘤及14例正常肠壁组织中L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中L1蛋白及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57.6%(38/66)和83.3%(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在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在GIST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平滑肌肿瘤及正常肠组织中的表达(P<0.01),与其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1表达在GIST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L1可作为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 胃肠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胃肠道间质瘤
下载PDF
神经调节因子Neuregulin-1(Nrg1)调节U87-MG细胞的黏附分子L1表达及促迁移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赵炜疆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29-833,共5页
目的研究神经调节因子Neuregulin-1(Nrg1)对人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中细胞黏附分子L1表达及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给予U87-MG细胞重组Nrg1α(rNrg1α,2.5 nmol/L)24和48 h,RT-PCR观察L1 mRNA表达;给予细胞rNrg1α或rNrg1β(2.5 nmol/L)... 目的研究神经调节因子Neuregulin-1(Nrg1)对人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中细胞黏附分子L1表达及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给予U87-MG细胞重组Nrg1α(rNrg1α,2.5 nmol/L)24和48 h,RT-PCR观察L1 mRNA表达;给予细胞rNrg1α或rNrg1β(2.5 nmol/L)48 h,Western blot检测L1蛋白水平。用Nrg1 siRNA处理细胞,Western blot观察L1蛋白水平,用细胞划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结果 Nrg1α可促进L1 mRNA表达;与0 nmol/L组相比,Nrg1α及Nrg1β(2.5 nmol/L)均可显著增加L1蛋白水平(P<0.01,P<0.05)。与对照siRNA相比,Nrg1 siRNA明显降低Nrg1表达,并伴有L1表达下降。Nrg1 siRNA处理细胞划伤16 h,划伤边缘细胞Nrg1α、Nrg1β及L1荧光信号降低,细胞迁移减弱。结论 Nrg1可调节U87-MG细胞L1表达,其参与细胞迁移可能与提高L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节因子 细胞黏附分子l1 U87-MG细胞系 细胞迁移
下载PDF
噬菌体展示筛选人源细胞黏附分子L1结构域抗体及其体外实验研究
6
作者 赵炜疆 潘洪超 +2 位作者 李桂林 董丽萍 唐丹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96,共6页
目的使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人源细胞黏附分子L1结构域抗体并体外观察其对神经来源细胞信号通路及细胞聚集的影响。方法以L1纤黏连蛋白FN2-3区肽段为抗原,利用噬菌体抗体库(DAb library)筛选并纯化相应人源结构域抗体,并通过酶联免疫吸... 目的使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人源细胞黏附分子L1结构域抗体并体外观察其对神经来源细胞信号通路及细胞聚集的影响。方法以L1纤黏连蛋白FN2-3区肽段为抗原,利用噬菌体抗体库(DAb library)筛选并纯化相应人源结构域抗体,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免疫荧光观察抗体与抗原结合特性。给予神经来源SK-N-SH细胞抗体,使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观察24 h时其对L1下游信号通路Erk及Akt1激活的影响。使用结晶紫进行细胞染色观察抗体对细胞聚集的影响。结果成功筛选出与L1FN2-3区肽段结合的结构域抗体H2-1,与SK-N-SH细胞内源性L1结合良好。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该抗体可有效促进SK-NSH细胞中L1下游信号分子Erk1/2及Akt1磷酸化激活(分别为P<0.01和P<0.05),并可促进神经突生长及神经细胞聚集。结论 L1激动型结构域抗体可激活L1相关信号分子,促进神经突生长等作用,具有进一步实验治疗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展示 结构域抗体 细胞黏附分子l1 神经损伤 SK-N-SH细胞系 信号通路
下载PDF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
7
作者 曹振杰 陈琦 +1 位作者 孙雪花 夏冰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年第4期248-250,共3页
目的:研究L 1型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 ICAM)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不同肠段的表达。方法:分别取1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狭窄段和正常段平滑肌组织,经处理后提取总RNA,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目的基因和看家基因片段,观察狭窄段和... 目的:研究L 1型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 ICAM)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不同肠段的表达。方法:分别取1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狭窄段和正常段平滑肌组织,经处理后提取总RNA,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目的基因和看家基因片段,观察狭窄段和正常段的L 1CAM基因的表达,并与看家基因(-βactin)在狭窄段和正常段的表达作对比。结果:16例患者正常段L ICAM和-βactin均有明显的表达,狭窄段-βactin亦有明显的表达,但L ICAM均无表达或弱表达。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狭窄段L ICAM减少的原因可能是L ICAM的mRNA的减少或缺如,并进一步引起病变段运动障碍和巨结肠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促进神经细胞突起和功能性突触的形成(英文)
8
作者 钟振国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5期5422-5423,共2页
背景: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对神经细胞的发生、发育和神经-神经黏附发挥重要作用,然而L1对细胞突起和功能性突触形成的影响是不清楚的。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在神经细胞突起生长和功能性突触形成中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 背景: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对神经细胞的发生、发育和神经-神经黏附发挥重要作用,然而L1对细胞突起和功能性突触形成的影响是不清楚的。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在神经细胞突起生长和功能性突触形成中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地点为广西中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为NG108-15神经细胞株、L1cDNA、抗L1抗体:由日本金泽大学神经物性部门提供。方法:在体外细胞培养,用脂质转染剂将黏附分子L1cDNA表达到NG108-15细胞,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电生理学检查技术测定细胞-肌突触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细胞突起指数、突触形成率、微小终板电位的频率。结果:以分化剂cAMP处理4d后,L1-转染组有突起分叉的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数为(31±8)%,明显高于非转染组的(13±2)%或Mock-转染组的(15±5)%(P<0.001)。L1-转染组的细胞突起平均长度为(142.5±12.3)μm,明显高于非转染组的(94.2±12.3)μm或Mock-转染组的(86.8±6.7)μm(P<0.05)。L1转染组功能性突触的形成率为(58.0±11.5)%,也高于非转染组的(36.7±0.83)%或Mock-转染组的(39.2±0.84)%(P<0.001)。但突触后膜电位的频率在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1在NG108-15细胞的高度表达提高cAMP诱发的神经细胞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 神经细胞 细胞突起 功能性突触 突触形成
下载PDF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促进神经细胞突起和功能性突触的形成
9
作者 钟振国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795-798,共4页
目的 :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L 1(以下简称 L 1)在神经细胞突起生长和功能性突触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 ,用脂质转染剂将 L 1c DNA表达到 NG10 8- 15细胞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用电生理学检测技术测定细胞 -肌突触的突... 目的 :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L 1(以下简称 L 1)在神经细胞突起生长和功能性突触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 ,用脂质转染剂将 L 1c DNA表达到 NG10 8- 15细胞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用电生理学检测技术测定细胞 -肌突触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 :以分化剂 c AMP处理 4 d后 ,L 1-转染组有突起分叉的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数为 (31± 8) % ,明显高于非转染组的 (13± 2 ) %或 Mock-转染组的 (15± 5 ) % (P <0 .0 0 1)。 L 1-转染组的细胞突起平均长度为 (14 2 .5± 12 .3)μm ,明显高于非转染组的 (94 .2± 12 .3)μm或 Mock-转染组的 (86 .8± 6 .7)μm(P <0 .0 5 )。 L 1-转染组功能性突触的形成率为 (5 8.0± 11.5 ) % ,也高于非转染组的 (36 .7± 0 .83) %或 Mock-转染组的 (39.2± 0 .84 ) % (P <0 .0 0 1)。但突触后膜电位的频率在 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L 1在 NG10 8- 15细胞的高度表达 ,提高 c AMP诱发的神经细胞突起和功能性突触的形成 ,功能性突触形成率的增加是通过增加神经细胞突起分叉和突起的长度 ,从而增加神经 -肌连接数量来实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分子l1 细胞突起 突触形成
下载PDF
RNA干扰细胞黏附分子L1表达逆转胶质瘤U251细胞多药耐药
10
作者 余洋 刘洋 赵炜疆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13年第4期259-265,共7页
背景与目的:细胞黏附分子L1(cell adhesion molecule L1,L1CAM)是一种跨膜黏附蛋白,在神经系统发育及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抑制L1CAM表达,并探讨其对胶质瘤U251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 背景与目的:细胞黏附分子L1(cell adhesion molecule L1,L1CAM)是一种跨膜黏附蛋白,在神经系统发育及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抑制L1CAM表达,并探讨其对胶质瘤U251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针对L1CAM的小干扰RNA(siL1)和阴性对照siRNA(siCon)转染人胶质瘤U251细胞。实验分3组:空白对照组(胶质瘤U251细胞)、阴性对照组(转染siCon的胶质瘤U251细胞)、实验组(转染siL1的胶质瘤U251细胞)。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U251细胞中L1CAM、MRP1、DAKT及pERK1/2等蛋白表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L1CAM对顺铂(cisplatin)和PI3K/AKT抑制剂LY294002抑制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抑制L1CAM表达对U251细胞系中AKT磷酸化情况的影响。结果:实验组L1CAM、DAKT、pERK1/2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但实验组多药耐药蛋白MRP1表达量以及Bcl-2α/Bax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实验组顺铂和LY294002对U25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提示抑制L1CAM表达后细胞对顺铂和LY294002的敏感性增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内AKT磷酸化信号明显降低。结论:RNAi抑制L1CAM表达能增强顺铂和LY294002对U25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PI3K/AKT和MAPK信号激活,一定程度上可逆转胶质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细胞黏附分子l1 SIRNA 胶质瘤 U251 顺铂 lY294002 多药耐药
下载PDF
细胞黏附分子L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汪茜 何国照 +1 位作者 周航 肖鸣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的表达,探讨L1CAM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丹阳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3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HE染色及免疫...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的表达,探讨L1CAM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丹阳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3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CAM表达,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者45例(15.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L1CAM表达阳性与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淋巴结受累、组织分化差、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宫颈间质浸润及年龄大于65岁密切相关(P<0.05),而与深肌层浸润(50%或以上)、肿瘤直径2cm以上、体重指数等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1CAM阳性、子宫内膜样腺癌分级、非子宫内膜样腺癌、肌层浸润≥50%及腹膜细胞学检查阳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P<0.05);而将L1CAM表达阳性作为独立变量分析,其与中危组和高危组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L1CAM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侵袭转移、腹腔外复发和低生存率密切相关,但L1CAM表达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预后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l1细胞黏附分子 预后
下载PDF
细胞黏附分子L1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庆伟 李志红 +2 位作者 叶辉 刘黎明 田小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2-593,共2页
目的观察细胞黏附分子L1(L1CAM)在结直肠癌及其对应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探讨L1CAM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15例新鲜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L1CAMmRNA的表达;进... 目的观察细胞黏附分子L1(L1CAM)在结直肠癌及其对应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探讨L1CAM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15例新鲜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L1CAMmRNA的表达;进一步用RT—qPCR方法检测98例结直肠癌L1CAMmRNA的表达,分析L1CAM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年龄为(45±27)岁,15例患者L1CAM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1)。最终随访79例患者(男:女=57:41),其中低分化结直肠癌患者52例,高、中分化结直肠癌患者27例。L1CAM在低分化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2.93±1.54比1.74±0.83,P〈0.01)。与高表达L1CAM组第1、3年生存率比较,LICAM低表达组生存情况显著提高[(87.9±19.4)%比(69.04-15.7)%,P〈0.01;(64.0±21.2)%(29.8±17.3)%,P〈0.01]。结论高表达L1CAM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黏附分子l1 结直肠癌 预后
原文传递
大麻素受体1及神经黏附分子L1在宫内发育迟缓大鼠脑组织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涛 范玉颖 王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通过孕期低蛋白饮食的方法建立宫内发育迟缓(IUGR)动物模型,观察大麻素受体1(CBl)及神经黏附分子Ll(NCAM—L1)在IUGR及正常大鼠脑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探讨IUGR大鼠脑发育迟缓的发生机制。方法将32只孕鼠随机分成正常饮食组... 目的通过孕期低蛋白饮食的方法建立宫内发育迟缓(IUGR)动物模型,观察大麻素受体1(CBl)及神经黏附分子Ll(NCAM—L1)在IUGR及正常大鼠脑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探讨IUGR大鼠脑发育迟缓的发生机制。方法将32只孕鼠随机分成正常饮食组和低蛋白饮食组(每组16只),采用孕期全程低蛋白饮食方法建立IUGR大鼠模型。所有新生鼠按出生体质量分为IUGR组及正常对照组。随机于出生0、7、14、21d断头取脑,称取脑质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新生鼠脑组织中CBl及NCAM.L1的表达情况。采用Image-ProPlus5.1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CB1及NCAM-L1阳性细胞的累积吸光度。结果新生鼠脑内CBl及NCAM-L1的表达区域基本相同,二者表达量的变化与脑质量变化一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UGR组幼鼠0d、7d、14d、21d脑组织CBl的表达显著降低,NCAM-L1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2组CB1表达与NCAM-L1表达均呈负相关(P=0.032,0.010)。结论CB1及NCAM-L1参与大鼠脑发育过程;CBl对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可能通过NCAM-L1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发育迟缓 大麻素受体1 神经黏附分子l1 大鼠
原文传递
神经黏附分子L1在重度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的研究
14
作者 许宏辉 印永祥 +3 位作者 梁洁 赵敏 杭晨 肖建平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13期2594-2595,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黏附分子L1(L1CAM)在重度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重度子痫前期、22例正常晚孕胎盘中L1CAM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度子痫前期胎盘中L1CAM表达显著上升(P<0.05);L1CAM在早发型... 目的探讨神经黏附分子L1(L1CAM)在重度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重度子痫前期、22例正常晚孕胎盘中L1CAM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度子痫前期胎盘中L1CAM表达显著上升(P<0.05);L1CAM在早发型子痫前期胎盘中的表达比晚发型子痫前期胎盘显著上升(P<0.05)。结论滋养细胞L1CAM高表达可能是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神经黏附分子l1 免疫组织化学 胎盘
原文传递
L1细胞黏附分子在胰腺癌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奕智 葛春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49-353,共5页
胰腺癌是当今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以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手段缺乏、肿瘤标志物不特异、容易发生早期淋巴结转移以及晚期难以手术治愈而被称为"癌中之王"。由于胰腺癌手术治疗晚期癌症疗效不佳及对放化疗方案的耐... 胰腺癌是当今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以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手段缺乏、肿瘤标志物不特异、容易发生早期淋巴结转移以及晚期难以手术治愈而被称为"癌中之王"。由于胰腺癌手术治疗晚期癌症疗效不佳及对放化疗方案的耐药性,目前对于胰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是细胞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通常表达于正常的神经组织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1CAM在胰腺癌细胞中表达异常增多,并且可以与α5-integrin结合,作用于下游TGF-β1/JUK/slug通路,激活下游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因子,介导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omsition,EMT)、耐药性以及异常血管生成等方面的效应,从而促进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因此,深入的研究和实验或许可以促进胰腺癌未来的治疗发展,为胰腺癌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l1细胞黏附分子 侵袭 转移
下载PDF
PLOD2和L1CAM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16
作者 王爱莲 许澈 +1 位作者 周蕾 宋文庆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6,10,共7页
目的探讨赖氨酸羟化酶-2(PLOD2)和细胞黏附分子L1(L1CAM)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ESCC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cal,IHC)检测172例ESCC组织标本PLOD2、L1CAM和E-cadheri... 目的探讨赖氨酸羟化酶-2(PLOD2)和细胞黏附分子L1(L1CAM)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ESCC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cal,IHC)检测172例ESCC组织标本PLOD2、L1CAM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72例ESCC组织中,PLOD2在癌旁组织表达率29.65%(51/172),癌组织表达率为70.35%(121/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CAM在癌旁组织表达率7.56%(13/172),癌组织表达率56.98%(98/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OD2和L1CAM表达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PLOD2表达与L1CAM呈正相关(r=0.233,P=0.002),PLOD2和L1CAM均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197,P=0.009;r=-0.358,P<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PLOD2和L1CAM是ESCC的独立预后因素,PLOD2和L1CAM阳性表达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PLOD2和L1CAM在ESCC表达增高,并与ESCC进展密切相关,同时可能参与调节E-cadherin表达,联合分析两者表达可能是判断ESCC转移和预后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赖氨酸羟化酶-2 细胞黏附分子l1 预后
下载PDF
L1细胞黏附分子在结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立智 胡军 +1 位作者 傅厚丰 符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690-2695,共6页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结肠癌(colon cancer,C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66例CC癌和癌旁组织中L1CAM蛋白表达情况,分析L1CAM表达与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独...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结肠癌(colon cancer,C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66例CC癌和癌旁组织中L1CAM蛋白表达情况,分析L1CAM表达与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独立预后风险因素,绘制L1CAM高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曲线;选取CC细胞系HCT116和LS174T,以及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FHC和NCM460。利用小分子RNA沉默L1CAM表达,探讨L1CAM在CC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结果CC组织中LICAM阳性率为75.3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率24.70%(P<0.05);L1CAM表达与CC患者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情况显著相关(P<0.05);其中,相比于淋巴结未转移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组的患者的组织中L1CAM蛋白的阳性率更高(P<0.05)。在CC细胞系HCT116和LS174T中L1CAM高表达(P<0.05);在敲除HCT116和LS174T细胞L1CAM蛋白后,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5),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L1CAM蛋白在人CC组织中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L1CAM蛋白可作为临床CC诊断和预后的一个分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细胞黏附分子 结肠癌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凋亡
下载PDF
柚皮素通过调控L1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对Ⅱ型肺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影响
18
作者 陈华 张柏盛 +1 位作者 龙小平 彭光耀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1-1486,共6页
目的:观察柚皮素对Ⅱ型肺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柚皮素(0、12.5、25、50、100、200、400μmol/L)对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5 ng/mL TGF-β_(1)刺激Ⅱ型肺泡上皮细... 目的:观察柚皮素对Ⅱ型肺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柚皮素(0、12.5、25、50、100、200、400μmol/L)对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5 ng/mL TGF-β_(1)刺激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建立上皮间质转分化模型,并加入不同浓度柚皮素(12.5、25、50μmol/L)进行干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上皮间质转分化相关基因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及纤维化相关基因collagenⅠ、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构建L1CAM过表达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再采用5 ng/mL TGF-β_(1)或联合50μmol/L柚皮素进行干预,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上述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当柚皮素浓度>50μmol/L时其对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殖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呈梭形或纺锤形变化,细胞中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L1CAM、Vimentin、N-cadherin、collagenⅠ、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柚皮素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细胞中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L1CAM、Vimentin、N-cadherin、collagenⅠ、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L1CAM过表达可显著逆转柚皮素对Ⅱ型肺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抑制作用。结论:柚皮素可抑制TGF-β_(1)诱导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L1CAM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素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l1细胞黏附分子 间质转分化
下载PDF
细胞粘附分子L1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亮洪(综述) 张洪云(综述) 姜忠敏(审校)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3期653-654,共2页
细胞黏附分子L1(CD171)是神经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L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过表达。通过与肿瘤浸润转移相关因子、血管及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L1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L1在肿瘤组织中作用机制研究的不... 细胞黏附分子L1(CD171)是神经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L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过表达。通过与肿瘤浸润转移相关因子、血管及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L1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L1在肿瘤组织中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很有可能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一个新的研究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黏附分子l1 肿瘤 整合素 CD24
下载PDF
L1-CAM在肿瘤组织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梓月 韩毅敏 王晶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665-668,共4页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演进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L1-CAM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增高,并与肿瘤的进展、转移、侵袭、预后密切相关,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因此,深入研究L1-CAM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对开发有关L...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演进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L1-CAM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增高,并与肿瘤的进展、转移、侵袭、预后密切相关,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因此,深入研究L1-CAM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对开发有关L1-CAM的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上能否取得突破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L1-CAM的结构、生物学功能、肿瘤组织中的L1-CAM与信号转导机制以及L1-CAM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等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 免疫球蛋白类 信号转导 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