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识别宿主细胞黏附基质分子的细菌表面组分
1
作者 王焕萍 严杰 陆淼泉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4年第2期22-24,27,共4页
许多细菌表面具有能识别并黏附于宿主细胞外基质(如纤连蛋白、胶原、纤维蛋白原等)的表面成分,统称为识别黏附基质分子的微生物表面组分。本文就其性质、结构,以及它们在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宿主细胞 黏附基质分子 细菌表面组分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载PDF
腺瘤性结肠息肉(APC)蛋白截短突变对MDCK细胞中细胞-基质和细胞-细胞间黏附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文玲 祝文思 +3 位作者 牛海波 朱峰 宋莉 李卓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目的探讨腺瘤性结肠息肉(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蛋白截短突变对MDCK细胞中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之间黏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细胞黏附测定实验检验MDCK-N2-APC及MDCK-GFP稳定表达株系的黏附率。相对于对照细胞MDCK-GFP,MDC... 目的探讨腺瘤性结肠息肉(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蛋白截短突变对MDCK细胞中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之间黏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细胞黏附测定实验检验MDCK-N2-APC及MDCK-GFP稳定表达株系的黏附率。相对于对照细胞MDCK-GFP,MDCK-N2-APC细胞为稳定突变株,表达APC蛋白N端449-781氨基酸片段。免疫荧光染色、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测定在细胞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黏附分子(CD29、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N2细胞-基质之间黏附率增加,平均升高约180%,而细胞-细胞间黏附率约下降30%。在MDCK-N2-APC细胞中CD29的表达水平增加,E-cadherin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APC蛋白在细胞-基质及细胞-细胞间黏附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截短突变片段N2可能通过改变CD29和E-cadherin等黏附分子的表达量来影响细胞黏附,进而影响细胞的侵袭和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性结肠息肉(APC)蛋白 细胞-黏附 细胞-细胞黏附 截短突变
下载PDF
胎源性非黏附骨髓基质细胞的特性
3
作者 肖龙艳 傅晋翔 +6 位作者 张学光 陈秋 张宏 王盼君 孙谕 王明元 古彦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12年第1期35-38,共4页
背景:骨髓中存在非黏附干细胞,该类细胞形态及表型特征与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目的:观察胎源性非黏附骨髓基质细胞的基本特性。方法:采用反复贴壁分离法培养胎源性骨髓非黏附基质细胞,每24h取悬浮细胞分瓶培养,共4次;采用MTT法测... 背景:骨髓中存在非黏附干细胞,该类细胞形态及表型特征与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目的:观察胎源性非黏附骨髓基质细胞的基本特性。方法:采用反复贴壁分离法培养胎源性骨髓非黏附基质细胞,每24h取悬浮细胞分瓶培养,共4次;采用MTT法测定第1,3,5代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行细胞周期测定和表面标志分析;并取第1代细胞行造血集落培养,第3代细胞成骨和成脂诱导培养。结果与结论:反复贴壁分离培养4次后仍有细胞贴壁并有集落形成,剩余细胞经培养7d后即可得到原代骨髓非黏附基质细胞。骨髓非黏附基质细胞形态不均匀,高表达整合素及内皮细胞表面标记,中等量表达CD106,同时也表达造血细胞标记CD34;体外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及造血细胞,但成脂分化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骨髓细胞 分化能力 造血干细胞 间充干细胞 特性
下载PDF
几种不同基质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形成生物膜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任晓萍 樊昕 +2 位作者 杨蓉娅 夏志宽 李海涛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年第4期201-205,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基质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在聚芳脂、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上构建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采用XTT法对其活性进行定量分析,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基质上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 目的观察不同基质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在聚芳脂、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上构建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采用XTT法对其活性进行定量分析,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基质上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态特征。结果 3种基质上均能形成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且形成广泛的的生物膜。比较成熟期不同基质上形成生物膜的活性有差别(F=14.743,P<0.01),活性由高到低为聚芳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聚芳脂、聚氯乙烯形成的生物膜可见孢子、菌丝、假菌丝结构,聚苯乙烯上形成以孢子为主要结构的微生物群落。结论阿萨希毛孢子菌可在聚芳脂、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上形成生物膜,但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不同。聚芳脂、聚氯乙烯比聚苯乙烯更易于真菌的黏附;且以菌丝、假菌丝为主要结构的微生物群落活力比单纯孢子的活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萨希毛孢子菌 生物膜 黏附基质
下载PDF
p,p′-DDT对乳腺癌细胞MCF-7黏附能力及黏附分子的影响
5
作者 陈建欧 王莹琼 +1 位作者 李丽燕 郑旭旭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899-902,共4页
目的探讨有机氯残留物有效成分p,p′-DDT对乳腺癌细胞MCF-7黏附能力及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将10^(-7)mol/L的p,p′-DDT作用于MCF-7 48h后,分别采用细胞聚集试验和结晶紫染色法分析其对MCF-7细胞间黏附率和细胞与基质间黏附率的影响,并采... 目的探讨有机氯残留物有效成分p,p′-DDT对乳腺癌细胞MCF-7黏附能力及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将10^(-7)mol/L的p,p′-DDT作用于MCF-7 48h后,分别采用细胞聚集试验和结晶紫染色法分析其对MCF-7细胞间黏附率和细胞与基质间黏附率的影响,并采用RT-q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CF-7中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和CD2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0^(-7)mol/L的p,p′-DDT作用MCF-7 48h后,MCF-7细胞间黏附率明显降低,细胞与基质间黏附率明显升高;同时下调了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了CD2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p,p′-DDT具有降低MCF-7细胞间黏附并提高细胞与基质黏附的作用。p,p′-DDT可能通过改变黏附关键因子E-cadherin和CD29的表达来影响细胞黏附,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 p′-DDT MCF-7 细胞间黏附 细胞与黏附
下载PDF
p,p'-DDT对大肠癌细胞DLD1细胞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君宇 刘建新 +5 位作者 晋小婷 贾慧 贾丹 李丹丹 李卓玉 宋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9-293,共5页
为了探讨p,p'-DDT对大肠癌细胞黏附的影响及机制,以肠癌细胞DLD1为试验材料,采用细胞聚集试验、细胞与基质间黏附分析方法,研究了1 nmol/L的p,p'-DDT作用于DLD1细胞48 h后,p,p'-DDT对DLD1细胞-细胞黏附和细胞-基质黏附的影... 为了探讨p,p'-DDT对大肠癌细胞黏附的影响及机制,以肠癌细胞DLD1为试验材料,采用细胞聚集试验、细胞与基质间黏附分析方法,研究了1 nmol/L的p,p'-DDT作用于DLD1细胞48 h后,p,p'-DDT对DLD1细胞-细胞黏附和细胞-基质黏附的影响。通过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细胞黏附关键因子E-cadherin、CD29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 nmol/L的p,p'-DDT作用于DLD1细胞48 h后,DLD1细胞-细胞黏附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基质黏附率明显升高(p<0.01);1 nmol/L的p,p'-DDT作用于DLD1细胞48 h后,降低了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同时提高了CD29的表达水平。研究表明,p,p'-DDT具有降低DLD1细胞-细胞黏附并提高其细胞-基质黏附的作用。p,p'-DDT可能通过改变黏附关键因子E-cadherin和CD29的表达来影响细胞黏附,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滴滴涕 DLD1细胞 细胞-细胞黏附 细胞-黏附
下载PDF
五氯联苯PCB118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文丽 宋莉 李卓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8-563,共6页
目的探讨五氯联苯PCB118对人肝癌细胞细胞-基质间和细胞-细胞间黏附的影响和机制。方法人肝癌细胞BEL-7402用PCB118 0.1,1.0和10.0 nmol·L^(-1)分别处理4和6 d后,采用细胞-基质间黏附实验检测细胞-基质间黏附,细胞聚集实验检测细... 目的探讨五氯联苯PCB118对人肝癌细胞细胞-基质间和细胞-细胞间黏附的影响和机制。方法人肝癌细胞BEL-7402用PCB118 0.1,1.0和10.0 nmol·L^(-1)分别处理4和6 d后,采用细胞-基质间黏附实验检测细胞-基质间黏附,细胞聚集实验检测细胞间黏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黏附关键因子CD29、E-钙黏着蛋白和N-钙黏着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细胞对照组相比,人肝癌细胞BEL-7402在PCB118 0.1,1.0和10.0 nmol·L^(-1)处理6 d后,细胞-基质间黏附能力明显提高(P<0.05),细胞-细胞间黏附明显降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CB118明显提高黏附关键因子CD29和N-钙黏着蛋白m RNA水平(P<0.05),显著降低E-钙黏着蛋白m RNA水平(P<0.05)。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表明,PCB118处理后,CD29和N-钙黏着蛋白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E-钙黏着蛋白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PCB118影响肝癌细胞黏附并改变黏附因子CD29、E-钙黏着蛋白和N-钙黏着蛋白的表达,这可能与PCB118促进肝癌的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肝癌 细胞-黏附 细胞间黏附
下载PDF
QCM与光学显微镜共同应用于研究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对细胞–基质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黄靓圆 周铁安 +2 位作者 谭成方 潘炜松 李文蔚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756-1762,共7页
细胞–基质黏附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在细胞培养与伤口愈合等细胞集体迁移过程中,细胞不同密度或细胞–细胞间不同相互作用势必影响细胞–基质间黏附,可有关这种影响的动态研究尚少。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以细胞群为研究对象,能够实... 细胞–基质黏附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在细胞培养与伤口愈合等细胞集体迁移过程中,细胞不同密度或细胞–细胞间不同相互作用势必影响细胞–基质间黏附,可有关这种影响的动态研究尚少。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以细胞群为研究对象,能够实时监测细胞与传感元件表面之间的黏附相互作用及细胞黏弹性变化。该文通过培养不同细胞数目以模拟细胞–细胞间不同相互作用,将QCM技术与光学显微镜技术共同应用于研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对细胞–基质间黏附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对细胞黏附的影响不具有单调性,需分强度范围讨论。当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处于较弱范围时,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可促进细胞铺展和细胞黏着斑的形成,最终强化细胞黏附,而强劲的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会约束细胞铺展,减小黏着斑面积,细胞黏附因此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晶体微天平 光学显微镜 细胞–细胞相互作用 细胞–黏附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足细胞足突融合的机制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钟永忠 曾彩虹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8-552,共5页
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其受损导致的足细胞丢失是造成终末期肾病的最常见原因。足细胞为应对损伤可能已进化出某种抵抗足细胞脱落的机制。在应对损伤过程中,足细胞出现显著的形态改变,最主要的变化是足突融合,但其发生机制仍不是很清楚... 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其受损导致的足细胞丢失是造成终末期肾病的最常见原因。足细胞为应对损伤可能已进化出某种抵抗足细胞脱落的机制。在应对损伤过程中,足细胞出现显著的形态改变,最主要的变化是足突融合,但其发生机制仍不是很清楚。本文就足细胞与肾小球基膜之间的黏附分子基础及对损伤反应所作出的各种形态结构变化作一简述,着重探讨足突融合的意义和足细胞剥离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突融合 细胞-黏附 足细胞
下载PDF
QCM与光学显微镜联用实时定量研究组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弹性及铺展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靓圆 周铁安 +2 位作者 谭成方 潘炜松 李文蔚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9年第5期29-35,共7页
通过QCM技术和光学显微镜技术联用实时监测了不同浓度组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黏弹性与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组胺刺激细胞后,细胞存储模量、损耗模量和铺展面积均增加,损耗角下降;在25~75μmol·L^(-1)范围内,组胺对HUVEC... 通过QCM技术和光学显微镜技术联用实时监测了不同浓度组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黏弹性与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组胺刺激细胞后,细胞存储模量、损耗模量和铺展面积均增加,损耗角下降;在25~75μmol·L^(-1)范围内,组胺对HUVEC的作用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细胞存储模量和损耗模量都与铺展面积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通过对比加药前后细胞模量-铺展面积曲线发现,组胺对细胞模量的影响大于对铺展面积的影响。表明QCM用于细胞力学连续定量研究存在可行性,这对进行细胞黏附力学性能定量研究及进一步发展成药物评估工具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黏附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 细胞黏弹性 铺展面积 组胺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Semen Quality and Spermadhesins' m RNA Expression between Luchuan and Exotic Boars
11
作者 黄明光 黄光云 +5 位作者 胡安琪 李珣 潘天彪 汪燕玲 杨尚雪 胡传活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5期1055-1059,共5页
Spermadhesins,a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boar semen seminoproteins,play a regulatory role in sperm motility,sperm capacitation and sperm-ovum fusion.In order to study the fertility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Spermadhesins,a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boar semen seminoproteins,play a regulatory role in sperm motility,sperm capacitation and sperm-ovum fusion.In order to study the fertility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boar breeds,the sperm motility,sperm viability and sperm deformity,as well as the spermadhesins' m RNA expression in fresh semen of Luchuan,Landrace and Duroc boars were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rm motility and viability of Luchuan boar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those of Landrace and Duroc boars(P〉 0.05),but its sperm deformit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exotic breeds(P〈0.01);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m 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spermadhesins between Luchuan and Landrace,Duroc boars(P〉0.05),excepting that the m RNA expression level of AQN1 in Luchuan boar seme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Duroc boar semen(P〈0.05);the m 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AQN3,AWN and PSP-II in Landrace boar sem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Duroc boar semen(P〈0.05,P〈0.01).In short,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 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spermadhesins among different pig breeds,which show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sperm motility,viability and deform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huan LANDRACE DUROC Spermadhesins Semen qua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