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桥蛋白促进草酸钙肾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郭富友 许文锋 +1 位作者 戴榆宗 王翔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72-0076,共5页
骨桥蛋白(OPN)是肾结石的重要基质蛋白之一,在肾结石组织中表达量增高。许多研究表明,OPN 在肾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积极作用。OPN 可通过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损伤和黏附效应等,促进肾结石的形成。OPN 促进肾结石形成的机制,有... 骨桥蛋白(OPN)是肾结石的重要基质蛋白之一,在肾结石组织中表达量增高。许多研究表明,OPN 在肾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积极作用。OPN 可通过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损伤和黏附效应等,促进肾结石的形成。OPN 促进肾结石形成的机制,有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肾结石的作用靶点。因此,本综述旨在讨论近年来 OPN 促进肾结石形成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 OPN 关于预防和治疗肾结石存在的可能靶点,为肾结石的临床治疗提供可行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黏附效应 肾结石
下载PDF
粉末润滑界面的原位观察及润滑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孔俊超 王伟1 +2 位作者 王伟2 刘焜 王超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71-978,共8页
将松散的石墨粉导入面接触的摩擦副间隙中,在轴向力和剪切力作用下形成减摩性能良好的粉末层。利用带有CCD数码相机的光学显微镜对试件表面进行动态观测,分析表面粗糙度、载荷、滑移速率、粉末量对粉末层的破坏形式、破坏过程的影响,采... 将松散的石墨粉导入面接触的摩擦副间隙中,在轴向力和剪切力作用下形成减摩性能良好的粉末层。利用带有CCD数码相机的光学显微镜对试件表面进行动态观测,分析表面粗糙度、载荷、滑移速率、粉末量对粉末层的破坏形式、破坏过程的影响,采用图像分割技术计算真实接触面积比。结果表明:粉末层的破坏形式包括完整、局部区域破坏、局部破坏区域扩散、粉末黏附、完全破坏5个阶段;黏附阶段存在的必要条件为重载、试件表面具有一定粗糙度,粉末量、滑移速率的增大使黏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原位观察法 粉末层 黏附效应 真实接触面积比
下载PDF
高比例兔毛纺纱工艺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锋 巩玉忠 +3 位作者 郑青梅 毛松丽 程淑华 赵青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2,共3页
通过对兔毛舒适性、滑糯性及优缺点分析,说明高比例兔毛纺纱困难的原因及因素。通过对不同长度、不同类别的兔毛进行纺纱实践,得出兔毛最适宜的长度范围,套染后兔毛、回毛的使用对纺纱的影响,以及纺纱中问题的解决办法。利用兔毛的湿态... 通过对兔毛舒适性、滑糯性及优缺点分析,说明高比例兔毛纺纱困难的原因及因素。通过对不同长度、不同类别的兔毛进行纺纱实践,得出兔毛最适宜的长度范围,套染后兔毛、回毛的使用对纺纱的影响,以及纺纱中问题的解决办法。利用兔毛的湿态特性并结合实践经验,确定对上机回潮率及车间温湿度、纺纱捻系数、设备的要求,总结出一套既有效率又有效益的高比例兔毛纺纱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感 鳞片夹角 滑糯性 粉状物质 短毛率 湿状态 黏附效应
下载PDF
载脂蛋白C3促进THP-1细胞向小鼠主动脉黏附
4
作者 徐耀忠 俞娟 +3 位作者 熊怡淞 褚少朋 王惠民 仲人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C3(APOC3)对THP-1细胞与小鼠主动脉黏附效应的影响。方法在无菌环境下应用外科显微技术分离C57BL/6小鼠主动脉,在体外给予APOC3刺激16h后与标记有CFSE荧光的单核细胞来源THP-1细胞黏附1h,观察黏附效应的变化,同...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C3(APOC3)对THP-1细胞与小鼠主动脉黏附效应的影响。方法在无菌环境下应用外科显微技术分离C57BL/6小鼠主动脉,在体外给予APOC3刺激16h后与标记有CFSE荧光的单核细胞来源THP-1细胞黏附1h,观察黏附效应的变化,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给予APOC3刺激的主动脉与对照主动脉相比,与THP-1细胞的黏附效应增加,VCAM-1和ICAM-1表达上调,且前者比后者上调显著。结论载脂蛋白c3促进THP-1细胞向小鼠主动脉黏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C3 黏附效应 主动脉
原文传递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诱发细胞肌动蛋白聚集的研究
5
作者 白莉 徐建国 《疾病监测》 CAS 2009年第4期287-292,共6页
人类重要的肠道致病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在细菌黏附细胞周围形成肌动蛋白聚集的杯垫样结构来黏附并定植到肠道黏膜上,完成侵入宿主细胞的第一步。同时,被感染的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并失去微... 人类重要的肠道致病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在细菌黏附细胞周围形成肌动蛋白聚集的杯垫样结构来黏附并定植到肠道黏膜上,完成侵入宿主细胞的第一步。同时,被感染的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并失去微绒毛,这种特殊的病理损伤过程,称为黏附抹平效应(A/E效应)。通过细胞培养感染模型对典型菌株的研究显示,尽管EHEC和EPEC都能激活下游N-WASP蛋白,Arp2/3蛋白,最终引起有效肌动蛋白的聚集,但是它们却采取了不同的途径引起肌动蛋白的聚集。EPEC运用Tir-Nck途径,而EHEC运用是Tir-TccP途径来激活N-WASP蛋白。最近通过细胞培养感染模型研究发现,EHEC和EPEC菌株存在一种既不依赖TccP也不依赖Nck但能引起微弱肌动蛋白聚集的途径。在体内实验(in vivo)和体外组织实验(ex vivo)中,黏膜组织感染也显示不依赖TccP或Nck同样能产生典型的A/E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动蛋白聚集 黏附抹平效应 大肠埃希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