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传统文化:民族魂魄之所在——浅谈《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传统文化 |
林意新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8 |
3
|
|
2
|
《所罗门之歌》:一部美国黑人传统文化的教科书 |
汪顺来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1
|
|
3
|
《日用家当》中的人物形象及黑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
张羽
陈建平
|
《文教资料》
|
2018 |
0 |
|
4
|
论《家》中美国黑人传统文化的传承 |
高原
曹颖哲
|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7 |
0 |
|
5
|
美国黑人文学在何种形式内得以突破?——保罗·比第小说《背叛》获2016年布克奖原因三论 |
雷舒天
|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
2024 |
0 |
|
6
|
《所罗门之歌》与“黑人传统文化” |
宋利辉
|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7
|
赫斯顿与沃克: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史上的一对“母”与“女”——兼谈美国女性文学传统的建构、继承与发展 |
刘英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10
|
|
8
|
美国传统黑人院校(HBCUs)学生的来源与特征——基于美国NCES来源数据的分析 |
甘永涛
梁茜
|
《教育文化论坛》
|
2014 |
0 |
|
9
|
美国传统黑人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
李传瑛
万秀兰
|
《世界教育信息》
|
2008 |
0 |
|
10
|
解读《外婆的家什》中黑人民族传统文化 |
张静波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1
|
小亨利·路易斯·盖茨的路径:建构黑人文学的批评传统 |
陈法春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22 |
0 |
|
12
|
论美国传统黑人高校的价值 |
徐卿
|
《西南教育论丛》
|
2007 |
0 |
|
13
|
黑人女性的赞歌——女性主义视域下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探析 |
朱丹平
|
《新余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4
|
论非洲文化传统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 |
许媛媛
邹惠玲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15
|
“美国非裔文学传统既不稳定也不完整”——评《劳特里奇美国非裔文学导读》 |
陈后亮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9 |
3
|
|
16
|
怒放的黑郁金香——评《宠儿》叙事手法的黑人女性身份 |
刘世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7
|
“乐园”的覆灭——从《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乐园》看黑人民族主义的盛衰 |
孙薇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08 |
1
|
|
18
|
小说《根》中体现的非洲文化传统 |
于晓飞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14 |
2
|
|
19
|
论《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身份的迷失与认同 |
徐影
|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1
|
|
20
|
“妇女主义”——艾里斯·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
林晓冰
|
《消费导刊》
|
200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