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爱娃》中的群体语言与“隐痛无言”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慧辉 孟东红 张丽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5-100,共6页
托妮·莫里森在《爱娃》中创造的结构和语言,激发了美国黑人对奴隶故事中那些"隐痛无言"的群体意识。通过对塞丝和爱娃的独白及对话进行语言学分析和语篇分析,可以发现莫里森如何利用个体声音重构真相、表现奴隶制下黑人... 托妮·莫里森在《爱娃》中创造的结构和语言,激发了美国黑人对奴隶故事中那些"隐痛无言"的群体意识。通过对塞丝和爱娃的独白及对话进行语言学分析和语篇分析,可以发现莫里森如何利用个体声音重构真相、表现奴隶制下黑人的经历,又如何汇合单个的声音建构群体语言、重构奴隶史的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爱娃 隐痛无言 黑人奴隶史
下载PDF
《娇娃》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与读者中心理论
2
作者 张少林 《职大学报》 2002年第1期34-36,72,共4页
读者中心理论强调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解读后才能成为文学作品。托妮·莫里森的《娇娃》以它独特的人物身份不确定性,通过客观的展示,为读者的各种解读提供了可能。小说在吸引读者积极参与阐释其意义的同时,展现了美国历史上最黑暗... 读者中心理论强调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解读后才能成为文学作品。托妮·莫里森的《娇娃》以它独特的人物身份不确定性,通过客观的展示,为读者的各种解读提供了可能。小说在吸引读者积极参与阐释其意义的同时,展现了美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肮脏、人们又最不愿意启齿的一段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身份 不确定性 读者参与 黑人奴隶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