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对黑格尔伦理共同体思想的超越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国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82,共8页
黑格尔“伦理共同体”中的“国家意志至上性”并没有摆脱“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裂与对峙局面。马克思从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视角出发,站在“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的原则高度,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共同体思想。... 黑格尔“伦理共同体”中的“国家意志至上性”并没有摆脱“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裂与对峙局面。马克思从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视角出发,站在“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的原则高度,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变革是化解“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矛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类解放的康庄大道敞开在人类面前,并激励着人们不断地为之奋斗。就今天来说,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人们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黑格尔伦理共同体思想 个体 共同体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自然、精神与伦理——进入黑格尔伦理学哲学体系之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邓安庆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95,共12页
黑格尔伦理学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迄今为止几乎很少有研究者是从其哲学体系出发来考察其伦理学哲学的。大多数人或者像张颐先生那样,以黑格尔主要哲学著作为线索,把其中涉及伦理的思想抽取出来,加以系统化阐述和评论;或者像阿伦·... 黑格尔伦理学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迄今为止几乎很少有研究者是从其哲学体系出发来考察其伦理学哲学的。大多数人或者像张颐先生那样,以黑格尔主要哲学著作为线索,把其中涉及伦理的思想抽取出来,加以系统化阐述和评论;或者像阿伦·伍德教授那样先主观地构造一个黑格尔的伦理理论以表达其哲学立场,再重点评述其在客观精神中所表达的伦理思想。这些研究中不乏创新性洞见,但终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不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出发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黑格尔伦理学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而黑格尔成熟的哲学体系包括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这个体系最终是要论证世界是一个向着自在自为的自由演成的结构。因此,“伦理”虽然集中地体现在精神哲学,但只有从这个通往自由的世界结构出发,我们才能理解“伦理”的世界使命,即以精神的提升促成自由的实现,也才能理解自然与伦理之间的辩证关系。未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伦理”,不仅使“伦理”失去自然法的根基,而且也无法阐明“伦理”作为“第二自然”究竟是如何从自然界之“自然”进化为作为本性、本质之“自然”的。唯有从具有本性、本质之“自然”中才能从自身生长出“自由”之精神。“自由”作为“自然”之真相/真理才是“伦理”之本质。“自由”从“自然”中演成的这一必然性才能说明“道义”为何具有绝对的义务约束力或命令性;而唯有“自由”在他在/他物中依然还“在自身处安家”,才能阐明伦理性的自由在各种伦理生活的实体关系中“由自”主宰的存在论特征。由此可以证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作为自由演成的体系,其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都是伦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都是自由演成的一个存在论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伦理 自然 第二自然 自由 在自身处安家
下载PDF
女性在黑格尔伦理学中的不平等地位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晓菁 李纯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7年第4期6-8,共3页
女性在黑格尔伦理学中被置于一种低于男性的不平等地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女性在社会性别方面的不平等;(2)女性在智力方面的不平等;(3)女性在公共领域中的不平等;(4)女性在私人领域中的不平等。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社会历史和宗教两... 女性在黑格尔伦理学中被置于一种低于男性的不平等地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女性在社会性别方面的不平等;(2)女性在智力方面的不平等;(3)女性在公共领域中的不平等;(4)女性在私人领域中的不平等。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社会历史和宗教两方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黑格尔伦理
下载PDF
论我们自由的贫乏--黑格尔伦理学说的伟大与局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歌 张慎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58,共11页
霍耐特认为黑格尔将自由概念区分为个体消极自由、反思性自律自由和客观社会自由三种形式(可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存在、本质和概念相对应),指出前两种自由概念欠缺客观性环节。受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轮理学说(Sittlichkeitslehre)... 霍耐特认为黑格尔将自由概念区分为个体消极自由、反思性自律自由和客观社会自由三种形式(可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存在、本质和概念相对应),指出前两种自由概念欠缺客观性环节。受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轮理学说(Sittlichkeitslehre)的启发,霍耐特认为客观自由的观念以主体间交互性为原则,与机制化的伦理生活之间存在互动。机制化的客观自由并不意味着个体会失去个人权利和道德自律,社会成员可随时自愿退出或抗议。客观自由观念为机制引入动态、开放以及逾越诸要素,但黑格尔囿于时见没能彻底贯彻自己的伦理学说,忽略了其中蕴含的上述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伦理学说 消极自由 反思自由 客观自由 交互性
原文传递
论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由来、逻辑定位和基本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其洪 于永成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33-38,79,共7页
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成是绝对精神实现自我意识的客观性伦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客观伦理精神的发展是以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展开的。在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中首次实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把市民社会作为一... 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成是绝对精神实现自我意识的客观性伦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客观伦理精神的发展是以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展开的。在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中首次实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把市民社会等同于政治国家的做法,展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内在趋势。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需要和热情的分析,对于劳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以及对法和国家的伦理本性的分析相对于前人都有很大的突破。这些要素对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出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伦理 家庭 市民社会 国家
下载PDF
论马克思异化理论对黑格尔劳动伦理观的颠倒
6
作者 张九红 尤歆惟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2年第3期307-320,共14页
黑格尔在市民社会论中,试图从市民社会“需要的体系”中发现近代社会的普遍性,并赋予劳动以抽象的普遍性。马克思异化理论与黑格尔市民社会论具有同样的问题域,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将黑格尔趋向国家伦理实体的劳动叙事,转变为趋向政治经... 黑格尔在市民社会论中,试图从市民社会“需要的体系”中发现近代社会的普遍性,并赋予劳动以抽象的普遍性。马克思异化理论与黑格尔市民社会论具有同样的问题域,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将黑格尔趋向国家伦理实体的劳动叙事,转变为趋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劳动叙事。虽然,异化理论通常被认为是早期马克思的理论主题,但是,根据日本宇野学派的观点,异化理论在《资本论》的流通理论中才最终得以实现。这一实现,完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伦理观的双重颠倒,由此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状态的理论根源和实践出路。这为中国应对新一轮传统劳动正义观冲击和构建新型劳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反思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理论 市民社会 黑格尔劳动伦理 颠倒
下载PDF
马克思的伦理学: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黑格尔的遗产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7-85,共9页
由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在系统探索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却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即严重低估了黑格尔的伦理学对马克思的影响,特别是在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这个问题上更是如此。马克思的伦理学吸... 由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在系统探索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却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即严重低估了黑格尔的伦理学对马克思的影响,特别是在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这个问题上更是如此。马克思的伦理学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巧形式,却在实体、本质和内容上与黑格尔迥然有别。伦理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那里是一种基于社会现实的具体的辩证法,特别应当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实加以研究。马克思的伦理学首先是社会伦理学与道德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然后才是道德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当更多地面向现实、面向实践,更多地为社会道德建设和人们的"好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理论使命和社会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伦理 黑格尔伦理 伦理与道德
原文传递
我们怎样才能幸福:康德与今天的中国——艾伦·伍德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明洁 艾伦·伍德 《哲学分析》 2015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当代中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价值系统却遭遇了迷惑乃至混乱。对于很多已经不同程度上富裕起来的当代中国人来说,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感觉到幸福?或者问得更直接一些:有了钱以后为什么还是感觉不到幸福?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道德?我们该有... 当代中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价值系统却遭遇了迷惑乃至混乱。对于很多已经不同程度上富裕起来的当代中国人来说,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感觉到幸福?或者问得更直接一些:有了钱以后为什么还是感觉不到幸福?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道德?我们该有怎样的信仰?两百多年前(后世称之为"理性时代"),德国哲学家康德针对当时欧洲遭遇的信仰迷局予以了系统的哲学反思。重温康德关于幸福、道德和理性的论述,对于遭受类似精神危机的当代中国人而言,无疑是适切的而且及时的。就此,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采访了康德专家艾伦·伍德(Allen W.Wood)教授。伍德教授是欧美德国形上哲学和康德研究的一流学者。曾先后任教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任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和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是剑桥版《康德全集》的编辑和其中多卷英文版的译者。代表作包括《康德的道德宗教》(1970)、《康德的理性神学》(1978)、《卡尔·马克思》(1981,2004年第2版)、《黑格尔伦理学思想》(1990)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2014)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伦 黑格尔伦理 欧美德 一流学者 道德宗教 印第安纳大学 哲学反思 哲学系 斯坦福 道德属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