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料中添加发酵浒苔对黑棘鲷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胡晓伟 刘龙晖 +2 位作者 陈强 李文静 黎中宝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9-168,共10页
为探究发酵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实验将浒苔发酵后,按比例(0%、2.0%、3.5%、5.0%、6.5%、8.0%)梯度添加到黑棘鲷基础饲料中;将360尾鱼随机分为... 为探究发酵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实验将浒苔发酵后,按比例(0%、2.0%、3.5%、5.0%、6.5%、8.0%)梯度添加到黑棘鲷基础饲料中;将360尾鱼随机分为6组,饲喂各组对应饲料28 d后,采集相关样品并测量生长指标、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研究显示:添加2.0%、3.5%和5.0%的发酵浒苔显著提高了黑棘鲷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其中,增重率分别提高了17.6%、20.6%和24.3%。在浒苔添加量为2.0%和5.0%时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18.8%和16.3%;发酵浒苔的添加降低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其中,全体添加组TC含量显著降低(P<0.05),2.0%和8.0%的添加量显著降低了T G含量(P<0.05),2.0%、3.5%和8.0%的添加量显著降低了LDL-C含量(P<0.05);2.0%和3.5%的添加量显著提高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5);此外,添加2.0%发酵浒苔显著提高了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添加3.5%和5.0%发酵浒苔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且所有添加组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肠道淀粉酶(AMS)(除添加8.0%浒苔)和脂肪酶(LPS)活性显著提高(P<0.05)。研究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发酵浒苔能够提高黑棘鲷的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及肠道消化酶活力,且能够改善黑棘鲷的的血脂,推荐发酵浒苔的适宜添加量为3.5%~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浒苔 黑棘鲷 生长性能 非特异性免疫 消化酶
下载PDF
复方中草药对黑棘鲷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2
作者 胡晓伟 刘龙晖 +2 位作者 陈强 李文静 黎中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复方中草药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消化酶的影响。将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板蓝根(Isatis tinctori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麦冬... 本试验旨在探究复方中草药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消化酶的影响。将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板蓝根(Isatis tinctori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炽壳(Fructus aurantii)、大黄(Rheum palmatum)、神曲(Massa medicata fermentata)、杜仲(Eucommia ulmoides)、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艾叶(Artemisia argyi)、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粉碎混匀,配伍制成复方中草药。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将复方中草药梯度(0%、0.4%、0.8%、1.2%、1.6%、2.0%)添加到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基础饲料中,饲喂黑棘鲷28d。结果表明:复方中草药添加量在0.4%时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高,且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其中,增质量率提高14.5%,饵料系数降低16.3%;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添加量为0.4%、1.2%、1.6%时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增加,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能够提高黑棘鲷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消化酶活性,并能有效改善血脂;推荐适宜添加量为0.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中草药 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生长性能 非特异性免疫 消化酶
下载PDF
黑棘鲷早期色素细胞发育与体色变化 被引量:17
3
作者 于道德 刘洪军 +3 位作者 关健 王其翔 官曙光 周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共7页
对黑棘鲷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黑棘鲷幼体黑色素在原口关闭前期开始出现,黄色素在嗅囊期出现,彩虹色素出现较晚,孵化后6d(Day post hatching,dph)在眼球上端出现,而后密集于腹腔(28 d... 对黑棘鲷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黑棘鲷幼体黑色素在原口关闭前期开始出现,黄色素在嗅囊期出现,彩虹色素出现较晚,孵化后6d(Day post hatching,dph)在眼球上端出现,而后密集于腹腔(28 dph)以及鳃盖骨附近(32 dph)。黑色素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形状也由点状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雪花状为主,为幼体黑色素的发育过程;28 dph幼体黑色素完全被成体黑色素替代,形态上再次变为小点状。黄色素几乎伴随着黑色素的分布,色素细胞几乎无形态变化,最终被黑色素覆盖而不明显。初孵仔鱼,尾端6~8体节躯干部具有黑色素丛,构成了该鱼的种属特征。在28 dph,体色发育进入到模式形成期,首先在躯干部形成相互间隔的3个色素带,至40 dph共7条色素带形成,完成体色的模式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 色素 黄色素 彩虹色素
下载PDF
黑棘鲷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被引量:7
4
作者 杨育凯 林黑着 +4 位作者 王志勇 谢仰杰 郭奕惠 黄小林 李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94,共8页
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 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4日龄卵黄囊消失,6日龄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3 d,属容易遭受饥饿胁迫的鱼类。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30%,之后迅速提高,至5日龄达到最高的90%,之后逐渐下降,7日龄降至45%,到达PNR。饥饿组仔鱼在6日龄后开始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入PNR后,仔鱼活动能力显著下降,身体出现扭曲、畸形,死亡率急剧升高,至10日龄全部死亡。黑棘鲷仔鱼耐受饥饿能力较弱,建议开始投饵的最适时机为仔鱼开口后的4 d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 仔鱼 饥饿 不可逆点
下载PDF
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磊 陈栋 +6 位作者 彭建新 张建明 王磊 陈帅 全为民 蒋玫 姜亚洲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5-631,共7页
为研究箱体礁(M1型)、三角形礁(M2型)、框架礁(M3型) 3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对黑棘鲷(Sparus macrocephlus)的诱集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观察了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活动和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未放置人工鱼礁模型时,黑棘鲷随机分... 为研究箱体礁(M1型)、三角形礁(M2型)、框架礁(M3型) 3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对黑棘鲷(Sparus macrocephlus)的诱集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观察了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活动和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未放置人工鱼礁模型时,黑棘鲷随机分布于各试验区域;放置的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均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以有效空间最大、遮蔽效果最好的M1型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最佳; M2、M3型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随着礁体模型有效空间、遮蔽效果的减弱而逐渐降低,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3种鱼礁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差异可能由礁体模型的构造差异和黑棘鲷的习性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黑棘鲷 诱集效果
下载PDF
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中国花鲈和大黄鱼的诱集效果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磊 陈栋 +6 位作者 彭建新 张建明 王磊 陈帅 全为民 蒋玫 姜亚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3-418,共6页
为研究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3种海洋鱼类的诱集效果,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测定了江苏省启东市海域黑棘鲷Sparus macrocephl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3种海洋鱼类幼鱼在3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模型(... 为研究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3种海洋鱼类的诱集效果,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测定了江苏省启东市海域黑棘鲷Sparus macrocephl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3种海洋鱼类幼鱼在3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模型(箱体礁、三角形礁和框架礁)条件下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中国花鲈幼鱼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诱集效果,对大黄鱼幼鱼无明显的诱集效果;在相同试验条件下,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幼鱼的诱集效果高于中国花鲈幼鱼;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中国花鲈幼鱼的诱集效果顺序均为M1(箱体礁)>M2(三角形礁)>M3(框架礁)。研究表明,人工鱼礁模型的构造差异和鱼类的生理本能区别共同影响人工鱼礁模型对3种海洋鱼类幼鱼的诱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黑棘鲷 中国花鲈 大黄鱼 诱集效果
下载PDF
基于mtDNA控制区序列的3个黑棘鲷群体遗传结构特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施晓峰 苏永全 +1 位作者 王文成 王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3,共8页
本研究通过控制区序列片段, 分析来源于浙江东极(DJ)、广东澳头(AT)及海南万宁(WN)海域3 个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群体历史动态.D-loop 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3 个群体88 个个体长... 本研究通过控制区序列片段, 分析来源于浙江东极(DJ)、广东澳头(AT)及海南万宁(WN)海域3 个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群体历史动态.D-loop 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3 个群体88 个个体长序列长度范围为715-716bp, 共定义了59 个单倍型, 单倍型多样性0.949-0.985, 核苷酸多样性0.0068-0.00901, 表明选取的3 个野生群体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由AMOVA 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东极与澳头2 个群体的遗传分化较为明显, 其余群体间则无明显的遗传分化; 构建的单倍型邻接关系树显示出3 个群体未有明显的谱系结构, 从而支持了可将黑棘鲷南方群体归为同一个管理单元的观点; 中性检验及核苷酸不配对分布表明黑棘鲷经历过更新世晚期的群体扩张事件.地理历史事件、海流及人工增殖放流的影响可能是黑棘鲷各群体现有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特性 线粒体 控制区
下载PDF
黑棘鲷胚胎发育过程及特殊结构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官曙光 刘洪军 +1 位作者 李祥东 于道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8-72,共5页
驯化野生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作为亲鱼,自然受精,通过溢水法收集发育同步的受精卵。受精卵孵化条件为水温(21.0±0.5)℃,盐度32~33,pH7.8~8.2,微充气。在奥林巴斯SZ61解剖镜下对黑棘鲷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并使用CCD... 驯化野生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作为亲鱼,自然受精,通过溢水法收集发育同步的受精卵。受精卵孵化条件为水温(21.0±0.5)℃,盐度32~33,pH7.8~8.2,微充气。在奥林巴斯SZ61解剖镜下对黑棘鲷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并使用CCD图像传感器拍照,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黑棘鲷受精卵为圆球形端黄卵,单油球,卵膜薄、局部具龟裂结构,卵子直径0.84~0.98 mm,n=30,卵黄均匀透明。其胚胎发育可分为胚盘形成期、卵裂期、桑椹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在水温(21.0±0.5)℃,盐度32~33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32 h完成孵化。在黑棘鲷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现部分卵子具两个油球,卵黄囊膜较脆弱,心脏附近具有类似于柯氏囊的囊泡存在。另外,高温(25℃)在大大缩短孵化时间的同时,增加了胚胎的畸形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胚胎发育 柯氏囊
下载PDF
水温和余氯对黑棘鲷仔鱼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晁敏 王云龙 沈新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8-55,共8页
采用静水试验法,模拟研究了电厂温排水排放导致的海水升温和余氯残留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存活的影响。试验水温设4个梯度:18、22、26、30℃,余氯设6个浓度水平:0.025、0.05、0.1、0.2、0.4、0.8 mg/L,同时以过滤海水为... 采用静水试验法,模拟研究了电厂温排水排放导致的海水升温和余氯残留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存活的影响。试验水温设4个梯度:18、22、26、30℃,余氯设6个浓度水平:0.025、0.05、0.1、0.2、0.4、0.8 mg/L,同时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每一个水温条件下的余氯浓度均设3个平行样本,取黑棘鲷初孵仔鱼进行试验,试验共进行96 h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当水温升高至30℃时,对仔鱼的存活会产生显著性影响,24 h的死亡率为23.4%,48 h的死亡率骤升至98%,而18、22、26℃3组96 h时死亡率均未超过10%。24 h时4种水温条件下余氯对黑棘鲷仔鱼的LC50值分别为0.816、0.460、0.433、0.319 mg/L,可见水温升高会增强余氯对仔鱼的致死效应,而随着时间延长,余氯对仔鱼的LC50值进一步降低,至96 h,其值分别为0.242、0.211、0.140、<0.025 mg/L。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水温由26℃升至30℃时,或当余氯浓度高于0.2 mg/L时,或曝露时间超过48 h,均会对黑棘鲷初孵仔鱼产生明显致死效应,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水温、余氯、曝露时间对仔鱼死亡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且水温-余氯、水温-曝露时间之间具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余氯 水温 广义相加模型 双因素方差分析
下载PDF
水温和余氯对黑棘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晁敏 王云龙 沈新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9-563,共5页
采用静水毒性试验法,模拟研究了电厂温排水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水温为16~18,22,26和30℃,ρ(余氯)为0.025,0.050,0.100,0.200,0.400和0.800 mg L,同时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取黑棘鲷受... 采用静水毒性试验法,模拟研究了电厂温排水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水温为16~18,22,26和30℃,ρ(余氯)为0.025,0.050,0.100,0.200,0.400和0.800 mg L,同时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取黑棘鲷受精卵进行试验,共进行30 h观测.结果表明,16~18℃下对照组无胚胎孵化,而在其他3个温度条件下,对照组的胚胎均已破膜并发育至前期仔鱼阶段.其中,22℃下对照组孵化率最高,为(93±2.0)%,而26和30℃下对照组孵化率分别为(81.9±2.0)%和(52.8±10.6)%.随着ρ(余氯)的升高,胚胎孵化率下降,当ρ(余氯)高于0.400 mg L时,各组孵化率均低于50%,当ρ(余氯)为0.800 mg L时,各组孵化率均低于10%,30℃组则没有胚胎孵化.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黑棘鲷胚胎孵化抑制率与水温和ρ(余氯)呈显著正相关(R=0.90,P<0.05),表明这2种因子对胚胎孵化抑制具有协同毒性效应.经计算,30 h时22,26和30℃下,ρ(余氯)对黑棘鲷胚胎发育的半数影响浓度(30 h-EC50)分别为(0.243±0.062),(0.432±0.031)和(0.261±0.046)mg L,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分别为0.025,0.200和0.050 mg L,26和30℃下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0.100和0.025 mg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 胚胎发育 温排水 水温 余氯
下载PDF
基于SLAF-seq技术的黑棘鲷微卫星标记开发及其在鲷科鱼类中的通用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仁协 肖瑶 +4 位作者 牛素芳 翟云 张浩冉 陈伟勇 黎晓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5-377,共13页
黑棘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是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暖温性中下层经济鱼类,也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海洋捕捞鱼类和增养殖对象。然而,目前有关黑棘鲷的微卫星标记研究报道较少,难以对其种质资源状况作出精确评估。本研究采用SLAF-seq... 黑棘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是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暖温性中下层经济鱼类,也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海洋捕捞鱼类和增养殖对象。然而,目前有关黑棘鲷的微卫星标记研究报道较少,难以对其种质资源状况作出精确评估。本研究采用SLAF-seq技术测序共获得22489个二至六碱基重复的黑棘鲷微卫星序列,短重复序列(二、三碱基)占总微卫星序列的90.8%,长重复序列(四至六碱基)占有9.2%。经过157对随机合成引物的多态性筛选,开发出49个高多态性的黑棘鲷微卫星标记,其中短重复序列位点有25个,长重复序列位点有24个。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2—20(均值为8.3),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097—0.938和0.122—0.922(均值分别为0.663和0.701),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18—0.897(均值为0.655)。经Bonferroni校正后,有47个位点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WE),各位点间未检测到连锁不平衡现象,仅2个位点偏离HWE。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大部分微卫星标记具有高多态性,蕴含的遗传信息含量较为丰富,能够为黑棘鲷的种群遗传资源评估提供数量充足、类型多样的有效分子标记。跨物种扩增结果显示,有43个黑棘鲷微卫星标记可在9种鲷科鱼类中成功扩增,其中28个标记在太平洋棘鲷(Acanthopagruspacificus)、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latus)和澳洲棘鲷(Acanthopagrusaustralis)中具有较好的通用性,2个标记在平鲷(Rhabdosargussarba)、蓝点赤鲷(Pagruscaeruleostictus)、真赤鲷(Pagrusmajor)、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及黄牙鲷(Dentex hypselosomus)中具有通用性。这些通用性标记可为阐明鲷科属、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和棘鲷属鱼类的群体遗传学分析提供新的标记来源和研究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 SLAF-seq技术 微卫星标记 跨物种扩增
下载PDF
黑棘鲷内脏结节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鸿鹄 袁娜 +4 位作者 傅超英 贺洁 罗华明 鲍佳伟 钱冬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54-2566,共13页
2017年4月,浙江台州某海水养殖公司跑道式养殖池黑棘鲷大量发病,病鱼活力 下降、食欲减退、体表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肿大且有不同程度的白色结 节,同时伴随大量腹水。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从典型结节病濒死黑棘鲷器官分离... 2017年4月,浙江台州某海水养殖公司跑道式养殖池黑棘鲷大量发病,病鱼活力 下降、食欲减退、体表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肿大且有不同程度的白色结 节,同时伴随大量腹水。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从典型结节病濒死黑棘鲷器官分离 到革兰阴性短杆菌。分离病原菌AS15对健康黑棘鲷的致病力结果显示,AS15腹腔注射 可使健康黑棘鲷发病死亡,死亡黑棘鲷可出现自然发病症状,在(24±1) °C的条件下,(25±2) g 黑棘鲷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6.5×104 CFU/尾。经API 20E鉴定,分离菌株AS15生理生 化特性与类杀鱼爱德华氏菌LADL05-105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典型菌ATCC15947相似度为 86.2%,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的相似度为82.8%;AS15的16S rDNA与杀鱼爱德华氏 菌ETT883同源性达99%,gyrB与类杀鱼爱德华氏菌LADL05-105和杀鱼爱德华氏菌 ETT883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8%;16S rDNA进化树显示,AS15与ETT883、LADL05- 105聚为一簇,gyrB进化树与LADL05-105、NCIM2056聚为一簇;采用4种爱德华氏菌属 种特异性引物对AS15进行PCR分析,结果显示,AS15可扩增出类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种特 异性片段,不能扩增出迟缓爱德华氏菌、鲇鱼爱德华氏菌、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种特异性 片段,表明AS15属类杀鱼爱德华氏菌成员。分析了AS15的菌毛基因、sodB等毒力基 因,发现AS15具有fimA、fimB、fimC、fimD等4种菌毛基因和sodB、citC、esrB、mukF、 katB等毒力基因。本实验首次从黑棘鲷上检出致病性类杀鱼爱德华氏菌,该菌对黑棘鲷 的发病机制和毒力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 类杀鱼爱德华氏菌 结节病 致病性
下载PDF
黑棘鲷群体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较
13
作者 王泽园 毛欣琪 +2 位作者 上官静波 李贝贝 黎中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1期122-126,132,共6页
[目的]比较黑棘鲷群体线粒体16S r RNA基因序列。[方法]运用黑棘鲷线粒体16Sr RNA基因片段,对来自我国沿海的10个野生黑棘鲷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以及遗传分化的分析。[结果]10个群体的80个个体中,碱基A、C、G、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6%... [目的]比较黑棘鲷群体线粒体16S r RNA基因序列。[方法]运用黑棘鲷线粒体16Sr RNA基因片段,对来自我国沿海的10个野生黑棘鲷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以及遗传分化的分析。[结果]10个群体的80个个体中,碱基A、C、G、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6%、24.2%、22.7%、21.5%,一共定义了9种单倍型,共发现16个多态位点,得出9种单倍型,遗传距离为0.000 0~0.006 3,10个黑棘鲷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为0.393,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3 19,说明10个群体表现出了较低的Hd和较低的Pi,其中厦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大,这与厦门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有关。AMOVA模块和系统进化树均显示来自10个群体黑棘鲷间遗传分化不显著,说明来自南北方的黑棘鲷属于同一个管理单元,分子中性进化检验显示舟山群体显著偏离中性进化。[结论]该研究可为鲷科鱼类的进化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 16SrRNA 遗传变异
下载PDF
温度对黑鳍棘鲷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跃斌 孙忠 +1 位作者 余方平 胡则辉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4期375-379,共5页
对体重为240.9±27.1 g的黑鳍棘鲷在不同水温(10℃、15℃、20℃、25℃、30℃)条件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黑鳍棘鲷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当水温超过一定值后,其耗氧率... 对体重为240.9±27.1 g的黑鳍棘鲷在不同水温(10℃、15℃、20℃、25℃、30℃)条件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黑鳍棘鲷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当水温超过一定值后,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实验条件下,黑鳍棘鲷的耗氧率与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0.489 7X^2+27.39X-147.39;排氨率与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0.009 3X^2+0.508 2X-1.247;耗氧率的最大值为235.61μg/g·h(温度为28.0℃),排氨率的最大值为5.70μg/g·h(温度为27.3℃)。黑鳍棘鲷快速生长期的最适温度为25-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耗氧率 排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