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厦门某隧道群洞口间光屏障方案设计
- 1
-
-
作者
危艳
-
机构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
出处
《安徽建筑》
2020年第1期199-200,209,共3页
-
文摘
厦门某隧道群两座隧道之间间距仅为70 m,2009年投入运营之后多次在洞口发生追尾事故。隧道洞口光线明暗变化冲击人眼引起的"黑白洞效应"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文章设计了一种悬臂式钢结构光屏障,上部覆盖光栅板,中部采用连接型钢做成向下拱形,整体造型像一只振翅飞翔的海鸟,造型新颖、飘逸,结构安全可靠。建成之后可以缓和洞口内外的明暗差,降低驾驶员的眩晕感和封闭感,提升隧道安全运营环境,同时也将是隧道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同类工程有借鉴意义。
-
关键词
隧道
光屏障
黑白洞效应
-
分类号
U452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
-
题名基于驾驶人视觉适应性的隧道进出口安全设计
- 2
-
-
作者
娄晏航
张坦
雷艳红
岳安可
蒋鹏程
-
机构
西藏大学工学院
-
出处
《科学技术创新》
2023年第10期205-208,共4页
-
基金
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驾驶人视觉适应性的隧道进出口安全设计”(S202210694013)
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XZ202001ZR0054G)。
-
文摘
为了有效缓解隧道出入口因强、弱视觉参照环境的交替而产生的“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对隧道交通安全造成的危害,通过安装智能遮阳棚来改善隧道出入口处的照明环境,从而保证驾驶员在进出隧道时能够不受到强弱的视觉参照环境而造成的视觉眩晕,减少“黑白洞效应”产生的影响,使行车能够更加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
关键词
隧道出入口
遮阳棚
黑白洞效应
电致变色玻璃
光线传感器
-
Keywords
tunnel entrances
sunshades
black and white hole effect
electrochromic glass
light sensors
-
分类号
U453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U491.2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
题名地下干道出入口地面衔接段最小长度模型
- 3
-
-
作者
江洪
-
机构
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出处
《中国市政工程》
2021年第5期4-7,112,共5页
-
文摘
为提高地下干道出入口地面衔接段的通行能力和运行安全,提出一种衔接段最小长度模型。考虑到出入口坡度、交织区换道次数、“黑白洞效应”以及交通流量对出入口路段行车安全的影响,采用运动学及交通流理论,构建地面衔接段最小长度模型,包括受黑白洞效应影响的视觉适应段长度、地面交织段长度和排队等待段长度的计算模型。以上海市北横通道(东段)新建路出口为例,基于VISSIM软件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地面衔接段的最小长度模型有效。将衔接段各组成部分的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产生交通拥堵的“瓶颈”路段,并从减少换道次数、控制匝道流量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
关键词
地下干道
衔接段
“黑白洞效应”
视觉适应
-
Keywords
underground trunk road
connection section
black&white hole effect
visual adaptation
-
分类号
U412.373.1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