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3年秋季西安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演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68
1
作者 李杨 曹军骥 +1 位作者 张小曳 车慧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9-237,共9页
2003年9~11月在西安站点通过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min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这些实时的BC浓度经过元素碳校对后,日平均浓度为10.2±5.8μg·m-3,其变化范围为1.8~27.5μg·m-3。BC浓度与污染指... 2003年9~11月在西安站点通过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min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这些实时的BC浓度经过元素碳校对后,日平均浓度为10.2±5.8μg·m-3,其变化范围为1.8~27.5μg·m-3。BC浓度与污染指数(API)的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64),表明BC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一个重要贡献。正常天气下,BC小时平均浓度呈三峰分布,这与机动车污染、居民活动和农村秸秆燃烧等来源相关联。通过降水天气下BC的浓度分布和BC浓度频次分布法,获得了西安大气中BC的本底浓度为4.5μg·m-3,以此估算了西安大气BC中不同来源的相对贡献,其中周边源对BC的贡献超过了1/3。这表明了该季节内城市周边农村秸秆燃烧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显著贡献,需要进一步严格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测量仪 气溶胶 时间序列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天津武清地区单颗粒黑碳气溶胶特征观测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安林昌 孙俊英 +4 位作者 张养梅 沈小静 王婷婷 梁文德 陈丽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7-583,共7页
该文介绍了单颗粒黑碳测量仪的观测原理,该仪器利用红外波段的连续激光束对黑碳粒子加热并使之燃烧,通过粒子发出的散射光信号和黑碳粒子燃烧时发出的光信号,来分析每一个黑碳粒子的特性,并通过两种信号的时间差判断黑碳粒子的混合状态... 该文介绍了单颗粒黑碳测量仪的观测原理,该仪器利用红外波段的连续激光束对黑碳粒子加热并使之燃烧,通过粒子发出的散射光信号和黑碳粒子燃烧时发出的光信号,来分析每一个黑碳粒子的特性,并通过两种信号的时间差判断黑碳粒子的混合状态。其原理有别于传统的黑碳气溶胶观测方法,可以提供单个黑碳气溶胶粒子特性信息。2009年12月使用单颗粒黑碳测量仪在天津市武清地区进行了为期近1个月的观测。结果表明:粒径为50~500nm的气溶胶粒子中,黑碳气溶胶粒子占57.2%,平均数浓度为1504 cm^(-3),黑碳气溶胶粒子的平均质量浓度为8.1 5μg/m^3,包衣较厚的混合型黑碳气溶胶粒子占黑碳气溶胶粒子的5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单颗粒黑碳测量仪 混合型气溶胶 空气污染
下载PDF
西安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演化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杨 曹军骥 +2 位作者 张小曳 车慧正 刘随心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742-749,共8页
2003年9月~2004年4月在西安站点利用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 min黑碳气溶胶(BC)浓度的演化特征.每5 min浓度变化范围为0.5~101.3 μg/m3.BC浓度月变化以12月最高,为(27.1±11.2)μg/m3,4月最低,为(9.0... 2003年9月~2004年4月在西安站点利用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 min黑碳气溶胶(BC)浓度的演化特征.每5 min浓度变化范围为0.5~101.3 μg/m3.BC浓度月变化以12月最高,为(27.1±11.2)μg/m3,4月最低,为(9.0±3.4)μg/m3,表明机动车尾气、居民燃煤等来源以及不利的气象条件等共同作用,造成了冬季的高浓度BC.冬、春季日变化和周变化模式类似,秋季则明显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冬春两季机动车尾气可能是BC的主要贡献源,而秋季可能主要是由于农村生物秸杆燃烧排放的BC而引起其变化模式与冬春季有所差异.选取的3个典型BC高浓度日,其每5 min浓度日变化模式也表明,秋季生物质燃烧对BC有显著贡献.与国内外一些城市、郊区、背景点大气中的BC浓度对比,西安大气中的BC处于高浓度水平,这指示了西安大气中存在碳污染,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测量仪 气溶胶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黑碳气溶胶浓度 被引量:4
4
作者 陆辉 魏文寿 +1 位作者 崔彩霞 吴新萍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87-1093,共7页
利用2006年3月—2007年2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黑碳测量仪的观测数据,结合同期PM10、能见度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沙漠地区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黑碳浓度小时平均值为1.81±... 利用2006年3月—2007年2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黑碳测量仪的观测数据,结合同期PM10、能见度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沙漠地区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黑碳浓度小时平均值为1.81±1.58μg·m-3,日平均浓度为1.72±0.85μg·m-3,区域本底值为0.78μg·m-3;日变化呈单峰,与其他地区的双峰、三峰型不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春、冬季黑碳浓度较高,秋季较低,春季大量沙尘增加了气溶胶的吸收特性,黑碳测量仪观测的黑碳浓度要高于近地面大气中实际的黑碳浓度;黑碳浓度小时平均值与风速呈显著非线性相关,不同风向下黑碳浓度水平有较明显的差异,该地区黑碳浓度的变化与盛行风向上来自污染较严重地区的气团输送有关,并且受局地沙尘和排放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黑碳测量仪 观测 影响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