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3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NO提高玉米瘤黑粉病抗性的效果和作用机制初探
1
作者 赵文清 金梓浩 +1 位作者 王婷 王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4-751,共8页
为探讨一氧化氮供体硝普纳(SNP)提高玉米对瘤黑粉病抗性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以高抗玉米瘤黑粉病自交系‘齐319’和高感玉米自交系‘掖478’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02、0.05、0.1、0.5 mmol/L)SNP处理对玉米瘤黑粉菌菌丝生长和不同生长时... 为探讨一氧化氮供体硝普纳(SNP)提高玉米对瘤黑粉病抗性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以高抗玉米瘤黑粉病自交系‘齐319’和高感玉米自交系‘掖478’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02、0.05、0.1、0.5 mmol/L)SNP处理对玉米瘤黑粉菌菌丝生长和不同生长时期(0、5、10、15、20 d)玉米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02、0.05 mmol/L浓度SNP对菌丝有明显抑制作用,处理玉米叶片后会产生一定的诱抗效果。外源喷施0.02 mmol/L浓度SNP能够提高玉米叶片中的抗氧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CHT)、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而其丙二醛(MDA)含量和脂氧合酶(LOX)活性有所降低。可见,外源NO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瘤黑粉菌对玉米植株造成的伤害,提升玉米对瘤黑粉病的防治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玉米的多种抗氧化酶活性、渗透物质含量和抗病相关酶活性,从而提高玉米对瘤黑粉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外源NO 叶片 黑粉病 抗氧化酶
下载PDF
稻粒黑粉病菌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富 程开禄 潘学贤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45-148,共4页
稻粒黑粉病菌的分类学研究进展NotesonTaxonomyofPathogenofRiceKernelSmut黄富程开禄潘学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646000)1896年日本学者Takahashi首... 稻粒黑粉病菌的分类学研究进展NotesonTaxonomyofPathogenofRiceKernelSmut黄富程开禄潘学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646000)1896年日本学者Takahashi首次报道稻粒黑粉病.此后,世界许多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 分类学 水稻 黑粉病
下载PDF
优质玉米的黑粉病防治与机械化种植技术研究
3
作者 贾鹏程 孙桂荣 《优质农产品》 2024年第15期0076-0078,共3页
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其健康生长对于当地经济和农民收入至关重要。近年来,玉米黑粉病作为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害,在玉米田间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构成了挑战。因此,深入了解玉米黑粉病的发生机理 和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其健康生长对于当地经济和农民收入至关重要。近年来,玉米黑粉病作为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害,在玉米田间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构成了挑战。因此,深入了解玉米黑粉病的发生机理 和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本文围绕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展开分析,希望可以对玉米的高产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黑粉病 发生 防治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玉米瘤黑粉病菌萌发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胡丽娜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年第1期34-35,共2页
玉米瘤黑粉病主要是由瘤黑粉病菌(Ustilsgo maydis)侵染而引起的病害,是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为确定玉米瘤黑粉病菌萌发的适宜条件,试验对采自辽宁阜新的玉米瘤黑粉病菌进行了培养,以观察3种因素不同水平对其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瘤黑粉病主要是由瘤黑粉病菌(Ustilsgo maydis)侵染而引起的病害,是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为确定玉米瘤黑粉病菌萌发的适宜条件,试验对采自辽宁阜新的玉米瘤黑粉病菌进行了培养,以观察3种因素不同水平对其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瘤黑粉病菌在25~30℃下萌发最好;pH值在3~7的范围内其孢子均能萌发,且在pH值为3时生长最好;玉米瘤黑粉病菌在自然光照射条件下萌发较好,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萌发率也随之变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瘤黑粉病 生物学特性 适宜条件 萌发
下载PDF
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5
作者 刘维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0001-0003,共3页
玉米黑粉病又被称为瘤黑粉病,黑穗病是由玉米黑粉菌感染引发的一种病害,在很多地区呈现零星发病,一般苗期发病较少,进入抽雄期之后会快速进入到发病高峰期,受危害的组织形成肿大的瘤状,影响到植株的正常开花授粉,最终降低玉米的产量和... 玉米黑粉病又被称为瘤黑粉病,黑穗病是由玉米黑粉菌感染引发的一种病害,在很多地区呈现零星发病,一般苗期发病较少,进入抽雄期之后会快速进入到发病高峰期,受危害的组织形成肿大的瘤状,影响到植株的正常开花授粉,最终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博兴县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地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率,确保栽培安全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黑粉病 发生特点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杂交水稻制种稻粒黑粉病防控药剂筛选试验
6
作者 罗成华 《种子科技》 2024年第19期4-6,17,共4页
随着将乐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不断扩大,稻粒黑粉病的严重发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构成了巨大威胁。通过筛选6种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控试验,结果显示,200 g/L氟酰羟·苯甲唑表现出色,相对防效高达85.42%,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并且能够提升水稻... 随着将乐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不断扩大,稻粒黑粉病的严重发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构成了巨大威胁。通过筛选6种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控试验,结果显示,200 g/L氟酰羟·苯甲唑表现出色,相对防效高达85.42%,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并且能够提升水稻产量18.32%。建议在将乐县及周边类似生态区的杂交水稻制种中推广应用200 g/L氟酰羟·苯甲唑,以实现对稻粒黑粉病的有效控制。通过试验可知,该药剂不仅能有效控制病害,还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的病害管理方案,对于将乐县及其他类似产区的水稻制种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制种 稻粒黑粉病 防控药剂
下载PDF
气候对稻粒黑粉病发生危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富 潘学贤 +2 位作者 程开禄 汪远宏 张长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4期308-310,共3页
稻粒黑粉病冬孢子萌发的适温和最适温分别为14~32℃和26~28℃。适温、高湿对田间次生小孢子数量增殖有利。开花时温度与发病程度呈显著负相关;降雨频率(X_1)和降雨量(X_2)与发病率(γ)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其回归模型为Y=一1.8038+0.34... 稻粒黑粉病冬孢子萌发的适温和最适温分别为14~32℃和26~28℃。适温、高湿对田间次生小孢子数量增殖有利。开花时温度与发病程度呈显著负相关;降雨频率(X_1)和降雨量(X_2)与发病率(γ)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其回归模型为Y=一1.8038+0.3499X_1十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黑粉病 气候 危害 稻粒黑粉病
下载PDF
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技术
8
作者 姜波 谷瑞平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年第1期25-25,共1页
玉米黑粉病又名乌霉和瘤黑粉病,病原菌为真菌,是由玉米黑粉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玉米黑粉病病菌寄主范围主要是田间土壤、地表、病株残体以及土杂粪肥。
关键词 玉米黑粉病 防治技术 侵染性病害 玉米黑粉菌 黑粉病 田间土壤 寄主范围 病株残体
下载PDF
玉米瘤黑粉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9
作者 鄂文弟 王振华 +3 位作者 张立国 张林 王霞 孙广权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3-157,共5页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症状和危害、防治措施、接种方法、评价标准、抗性资源和抗性遗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应加强对玉米瘤...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症状和危害、防治措施、接种方法、评价标准、抗性资源和抗性遗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应加强对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源鉴定与抗性遗传研究,为抗病育种及种质改良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黑粉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玉米瘤黑粉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春民 刘玉英 +1 位作者 石洁 张老章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9-111,共3页
比较了不同接种方法、接种时期、接种量及接种液预处理方法对大田玉米瘤黑粉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玉米瘤黑粉病的最佳接种时期为6叶1心期,最佳接种方法为孢子液注射法和菌沙法,注射法最适宜接种孢子浓度为7~8×103个/mL,... 比较了不同接种方法、接种时期、接种量及接种液预处理方法对大田玉米瘤黑粉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玉米瘤黑粉病的最佳接种时期为6叶1心期,最佳接种方法为孢子液注射法和菌沙法,注射法最适宜接种孢子浓度为7~8×103个/mL,孢子液预处理能明显提高接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黑粉病 接种 抗性 鉴定技术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8
11
作者 严理 李智敏 +3 位作者 陈佳 高春生 余永廷 严准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6,共5页
选择22个玉米品种,在苗期采用注射法人工接种玉米黑粉菌,对玉米瘤黑粉病发病时间、发病率、病情指数进行统计分析,以鉴定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接种8 d后,玉米品种陆续开始发病,第13天进入发病增速期,第16天达到发病高... 选择22个玉米品种,在苗期采用注射法人工接种玉米黑粉菌,对玉米瘤黑粉病发病时间、发病率、病情指数进行统计分析,以鉴定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接种8 d后,玉米品种陆续开始发病,第13天进入发病增速期,第16天达到发病高峰期,第18天后病情基本稳定;玉米品种间对瘤黑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LD901、太平洋891表现为高抗,京科665、金糯628表现为中抗,耐斯1号、京单38、南美1号等12个品种表现为抗病,糯2000、太平洋98、Golden Bautam、中彩甜糯8号、15H–09、绿色先锋F1表现为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黑粉病 抗病性
下载PDF
东北地区玉米骨干自交系对瘤黑粉病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姜晓颖 薛春生 +3 位作者 高颖 薛玉梅 石磊 滕涛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7-58,共2页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东北地区常用骨干自交系对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1个自交系中,沈139、沈137、沈151、丹340、84-7、C 8605-2、543、昌7-2和408-3表现为高抗;沈152表现为抗病;沈135、330、旅9宽、59...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东北地区常用骨干自交系对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1个自交系中,沈139、沈137、沈151、丹340、84-7、C 8605-2、543、昌7-2和408-3表现为高抗;沈152表现为抗病;沈135、330、旅9宽、598、丹599、K 12和营851表现为中抗;Lx 9801、Mo 17和A801为感病;910为高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瘤黑粉病 自交系 抗病性
下载PDF
玉米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对瘤黑粉病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吕爱枝 王立秋 +1 位作者 曹熙敏 张晓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9-492,共4页
玉米瘤黑粉病能造成玉米严重减产,抗性系的选育对于减少病害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在拔节期采用注射法接种瘤黑粉孢子,对第三染色体的8个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进行抗性研究。结果表明,8个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被代换的供体片段位点不同,抗瘤黑粉... 玉米瘤黑粉病能造成玉米严重减产,抗性系的选育对于减少病害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在拔节期采用注射法接种瘤黑粉孢子,对第三染色体的8个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进行抗性研究。结果表明,8个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被代换的供体片段位点不同,抗瘤黑粉病表型有4种变异。其中,chr3-7系发病率、病级和病情指数均为0,表现高抗。与其他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3受体亲本及HB522供体亲本相比,chr3-7系产量高,接种瘤黑粉孢子与对照产量差异不显著。chr3-7系对于抗瘤黑粉病遗传研究和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黑粉病 抗性评价 产量
下载PDF
河西玉米瘤黑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建国 刘永刚 +3 位作者 吕和平 张海英 姜小风 宋尚有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7-119,共3页
就种子包衣和药剂喷雾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三唑类药物(烯唑醇、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玉米瘤黑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含三唑类药物成分的种子包衣剂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效在66.45%-77.98%,其防效优... 就种子包衣和药剂喷雾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三唑类药物(烯唑醇、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玉米瘤黑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含三唑类药物成分的种子包衣剂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效在66.45%-77.98%,其防效优于含硫代氨基甲酸酯药物成分的种子包衣剂;含三唑类药物成分的杀菌剂叶面喷雾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效在49.59%~66.11%,其防效优于有机氯类杀菌剂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30%爱苗乳油喷雾防治的适宜时期在抽雄前,尤以玉米抽雄前喷雾2次的防效最明显,防效达71.71%,明显优于其他施药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西 玉米 黑粉病 防治技术 种子包衣 药剂喷雾
下载PDF
慈姑黑粉病的识别与防治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汉荣 方丽 +1 位作者 陆国军 任海英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8-19,I0003,共3页
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为泽泻科慈姑属的多年生宿根性单子叶草本植物,原产我国东南部沼泽地区,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慈姑球茎中富含淀粉,含蛋白质5.6%,脂肪0.2%,营养风味俱佳,是我国的特产水生蔬菜之一。... 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为泽泻科慈姑属的多年生宿根性单子叶草本植物,原产我国东南部沼泽地区,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慈姑球茎中富含淀粉,含蛋白质5.6%,脂肪0.2%,营养风味俱佳,是我国的特产水生蔬菜之一。慈姑喜光、喜温、耐肥,全国从南到北均有一定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姑属 黑粉病 防治 识别 栽培历史 草本植物 沼泽地区 水生蔬菜
下载PDF
南阳市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及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陶爱丽 黄思良 +2 位作者 王坦 丁盼盼 职亚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9-82,共4页
为了解河南省南阳市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状况及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对秆黑粉病的抗性,于2011年4-5月份在南阳市各县区随机选取1~3个乡镇对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状况进行调查,并于同年10月至次年5月对河南省广泛种植的15个小麦品种进行秆黑... 为了解河南省南阳市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状况及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对秆黑粉病的抗性,于2011年4-5月份在南阳市各县区随机选取1~3个乡镇对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状况进行调查,并于同年10月至次年5月对河南省广泛种植的15个小麦品种进行秆黑粉病抗性鉴定。调查结果表明,除宛城区、西峡县和社旗县没有发现小麦秆黑粉病外,其他县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病茎率为0~10.7%,发病田块占总调查田块的41.5%,推测全市发病小麦面积约75万hm2。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小麦对该病的抗性在不同品种间差异甚大,豫麦57属免疫品种,运旱618、漯麦4-168、豫农001、偃展4410、04中36、百农矮抗58为高抗品种,开麦20、濮麦9、郑麦9023为中抗品种,豫农202、豫宝1、金博士1为感病品种,豫麦012和豫农-416为高感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市 小麦秆黑粉病 发病率 品种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培矮64S系列组合制种稻粒黑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8
17
作者 滕彬 李光尧 +1 位作者 腾久生 腾树喜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1-81,83,共2页
本文具体分析了培矮 6 4S系列组合制种稻粒黑粉病轻重与亲本 ,父本花粉量、喷施“92 0”气候 ,栽培管理技术等条件有关 ,并提出了选择最佳扬花季节 ,严格种子消毒处理 ,提高田间花粉密度 ,实行健身栽培、巧施“92 0”,采用对口药剂防治... 本文具体分析了培矮 6 4S系列组合制种稻粒黑粉病轻重与亲本 ,父本花粉量、喷施“92 0”气候 ,栽培管理技术等条件有关 ,并提出了选择最佳扬花季节 ,严格种子消毒处理 ,提高田间花粉密度 ,实行健身栽培、巧施“92 0”,采用对口药剂防治等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矮64S 组合制种 稻粒黑粉病 防治技术 病因 水稻
下载PDF
水稻粒黑粉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戴雷 张道环 +4 位作者 于立繁 王文相 叶正和 张爱芳 陈雨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1-265,共5页
稻粒黑粉病已经成为杂交稻制种田的重要病害。目前国际上关于稻粒黑粉病的研究总体看来还较少,也存在较多的争议。主要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对水稻粒黑粉病的研究情况,对发病症状、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病害循环与侵染机制、... 稻粒黑粉病已经成为杂交稻制种田的重要病害。目前国际上关于稻粒黑粉病的研究总体看来还较少,也存在较多的争议。主要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对水稻粒黑粉病的研究情况,对发病症状、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病害循环与侵染机制、发病因素与病害流行、分级标准和综合防治进行了综述,同时探讨了目前关于该病害研究所存在的争议及以后值得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 杂交稻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杂交水稻粒黑粉病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毓苓 陆凡 +4 位作者 王法明 朱宗武 束春花 霍义宽 舒宗华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3-35,共3页
自70年代后期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Tak)]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尤以杂交稻制种田危害更甚。一般年份病粒率为10~20%,重病田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杂交水稻制种的产量与品质。我们于1989~1991年对杂交水稻... 自70年代后期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Tak)]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尤以杂交稻制种田危害更甚。一般年份病粒率为10~20%,重病田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杂交水稻制种的产量与品质。我们于1989~1991年对杂交水稻粒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 一、病害的侵染来源 1.种子带菌:稻粒黑粉病粒后期吸水膨胀破裂,散出黑粉(病菌孢子),随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水稻 黑粉病 发生规律
下载PDF
天祝高寒草原草地植物黑粉病调查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生荣 郑华平 +1 位作者 何冬云 曾翠云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48-51,共4页
从2002-2007年调查研究了甘肃天祝高寒草地植物黑粉病,报道了草本植物上6种新的黑粉病,分别是直立黄芪黑粉病、苔草黑穗病、嵩草黑穗病、棘豆黑粉病、乌头黑粉病及白草黑穗病。对每个病害发生的症状、病原形态及分布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 天祝高寒草原 草本植物 黑粉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