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黑臭河道底泥利用的生物滞留设施对雨水径流污染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
10
1
作者
钟兴
张伟
+5 位作者
田笑尘
孙超逸
刘亚奇
车伍
张海龙
崔新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193-2201,共9页
黑臭河道疏浚底泥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副产物"之一,如何有效、安全地处理处置大量疏浚底泥是黑臭水体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生物滞留柱小试模拟实验,评价黑臭河道底泥用于生物滞留填料的可行性以及设施对雨水径流污染物...
黑臭河道疏浚底泥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副产物"之一,如何有效、安全地处理处置大量疏浚底泥是黑臭水体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生物滞留柱小试模拟实验,评价黑臭河道底泥用于生物滞留填料的可行性以及设施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在设施初期8次淋失实验(累计进水量3.6倍空床体积)后,各模拟柱出水的COD、TN和TP浓度基本趋于稳定;在模拟地表径流进水实验阶段,不同填料组成模拟柱对COD、TN和TP的去除效果在18、21和20个周期后基本趋于稳定;添加有6%的河道底泥、20%的木屑(体积比)并设有存水区的模拟柱,对COD、TN、TP去除效果相对较好,稳定阶段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52±3.02)%、(86.82±7.09)%、(96.73±2.06)%,相对仅填装田园土的模拟柱,对COD、TN、TP的去除率可提高5.74%、43.61%、9.49%。河道底泥与河口感潮河段底泥用于改良生物滞留设施的填料,尽管存在一定污染物淋失风险,但通过合理配置填料组成和设施结构,可一定程度提高设施对COD、TN、TP的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
黑臭河道底泥
改良填料
径流污染控制
原文传递
利用电动修复技术原位氧化去除黑臭底泥还原性污染物的室内模拟实验
被引量:
7
2
作者
赖江钿
程明双
+5 位作者
余光伟
高诗婷
吴佳丽
周丽鸿
张艳
何静仪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79-1788,共10页
城市河道底泥致黑臭多污染物的同步耦合去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为实现河道底泥致黑臭污染物的同步去除,采用电动修复技术开展了氧化去除黑臭底泥硫化物、亚铁和氨氮等还原性污染物的室内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向通电(1.5 V·c...
城市河道底泥致黑臭多污染物的同步耦合去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为实现河道底泥致黑臭污染物的同步去除,采用电动修复技术开展了氧化去除黑臭底泥硫化物、亚铁和氨氮等还原性污染物的室内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向通电(1.5 V·cm-1)10 d后,阳极区对底泥硫化物(AVS)、亚铁有明显的氧化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59.51%和79.41%,但阴极的去除效果不明显;阳极区和阴极区均对间隙水氨氮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56.5%和73.9%。在氧化过程中,阳极和阴极出现明显的酸化和碱化现象,而这种两极酸碱化可以通过周期性切换电极的方式加以避免。在电极切换频率为1、2.5和5 d·次-1时,对黑臭物质的氧化效果差别明显;在切换频率为5 d·次-1时,对硫化物、亚铁氧化去除效果最好;在切换频率为2.5 d·次-1时,对氨氮去除效果最佳。硫化物、亚铁、氨氮最大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6.19%,72.48%和88.57%。由此可见,电动修复可以同步去除底泥中的致黑臭污染物质,改善水体水质,但其去除率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黑
臭
底泥
电动修复
硫化物
亚铁
氨氮
氧化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黑臭河道底泥利用的生物滞留设施对雨水径流污染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
10
1
作者
钟兴
张伟
田笑尘
孙超逸
刘亚奇
车伍
张海龙
崔新伟
机构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庄河市城乡规划建设局
出处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193-2201,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08026)
高精尖创新中心科研项目(UDC2016040100)
+2 种基金
北京建筑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0331616049)
北京建筑大学金字塔人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
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D161100005916004)
文摘
黑臭河道疏浚底泥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副产物"之一,如何有效、安全地处理处置大量疏浚底泥是黑臭水体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生物滞留柱小试模拟实验,评价黑臭河道底泥用于生物滞留填料的可行性以及设施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在设施初期8次淋失实验(累计进水量3.6倍空床体积)后,各模拟柱出水的COD、TN和TP浓度基本趋于稳定;在模拟地表径流进水实验阶段,不同填料组成模拟柱对COD、TN和TP的去除效果在18、21和20个周期后基本趋于稳定;添加有6%的河道底泥、20%的木屑(体积比)并设有存水区的模拟柱,对COD、TN、TP去除效果相对较好,稳定阶段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52±3.02)%、(86.82±7.09)%、(96.73±2.06)%,相对仅填装田园土的模拟柱,对COD、TN、TP的去除率可提高5.74%、43.61%、9.49%。河道底泥与河口感潮河段底泥用于改良生物滞留设施的填料,尽管存在一定污染物淋失风险,但通过合理配置填料组成和设施结构,可一定程度提高设施对COD、TN、TP的净化效果。
关键词
生物滞留
黑臭河道底泥
改良填料
径流污染控制
Keywords
bioretention
black-odorous river sediments
improved media
runoff pollution control
分类号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利用电动修复技术原位氧化去除黑臭底泥还原性污染物的室内模拟实验
被引量:
7
2
作者
赖江钿
程明双
余光伟
高诗婷
吴佳丽
周丽鸿
张艳
何静仪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出处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79-1788,共10页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A020216034,2011B030800019)。
文摘
城市河道底泥致黑臭多污染物的同步耦合去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为实现河道底泥致黑臭污染物的同步去除,采用电动修复技术开展了氧化去除黑臭底泥硫化物、亚铁和氨氮等还原性污染物的室内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向通电(1.5 V·cm-1)10 d后,阳极区对底泥硫化物(AVS)、亚铁有明显的氧化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59.51%和79.41%,但阴极的去除效果不明显;阳极区和阴极区均对间隙水氨氮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56.5%和73.9%。在氧化过程中,阳极和阴极出现明显的酸化和碱化现象,而这种两极酸碱化可以通过周期性切换电极的方式加以避免。在电极切换频率为1、2.5和5 d·次-1时,对黑臭物质的氧化效果差别明显;在切换频率为5 d·次-1时,对硫化物、亚铁氧化去除效果最好;在切换频率为2.5 d·次-1时,对氨氮去除效果最佳。硫化物、亚铁、氨氮最大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6.19%,72.48%和88.57%。由此可见,电动修复可以同步去除底泥中的致黑臭污染物质,改善水体水质,但其去除率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
关键词
河道
黑
臭
底泥
电动修复
硫化物
亚铁
氨氮
氧化
Keywords
black-odorous sediments in river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sulfide
ferrous
ammonia nitrogen
oxidation
分类号
X5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黑臭河道底泥利用的生物滞留设施对雨水径流污染的净化效果
钟兴
张伟
田笑尘
孙超逸
刘亚奇
车伍
张海龙
崔新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0
原文传递
2
利用电动修复技术原位氧化去除黑臭底泥还原性污染物的室内模拟实验
赖江钿
程明双
余光伟
高诗婷
吴佳丽
周丽鸿
张艳
何静仪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