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敏感黑血序列三维T_(1)WI增强扫描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冉红芹 向正东 +3 位作者 段庆红 陈振涛 徐军 杨洁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流动敏感黑血序列三维T_(1)加权增强扫描(FSBB 3D CE-T_(1)WI)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且经临床和影像检查证实的52例脑转移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分别行颅脑FSBB 3D C...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流动敏感黑血序列三维T_(1)加权增强扫描(FSBB 3D CE-T_(1)WI)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且经临床和影像检查证实的52例脑转移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分别行颅脑FSBB 3D CE-T_(1)WI、FSE CE-T_(1)WI和快速梯度回波序列三维T_(1)加权对比增强(FFE 3D CE-T_(1)WI)扫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3个序列之间病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经随访证实颅内转移灶总数为371个,FSBB 3D CE-T_(1)WI的检出率99.73%(370/371),FFE 3D CE-T_(1)WI的检出率为83.02%(308/371),FSE CE-T_(1)WI的检出率为78.44%(291/371),三者之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48,P<0.05)。分层分析:直径<3 mm的转移灶共160个,FSE CE-T_(1)WI、FFE 3D CE-T_(1)WI和FSBB 3D CE-T_(1)WI的检出率分别为50.62%、60.62%和99.37%,三个序列之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36,P<0.05);对于直径3~10 mm的转移灶,FSE CE-T_(1)WI、FFE 3D CE-T_(1)WI和FSBB 3D CE-T_(1)WI的检出率分别为99.38%、100%和100%,三个序列之间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直径>10 mm的转移灶,三个序列的检出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BB 3D CE-T_(1)WI在检出脑转移瘤方面要优于常规和高分辨序列MR增强扫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流动敏感黑血序列 对比增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及CT血管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高宗露 秦伟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409-414,共6页
目的 探究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3D黑血技术与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01—2022-1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颈部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及CT... 目的 探究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3D黑血技术与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01—2022-1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颈部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及CTA扫描,比较不同检查方法所得管腔面积、管壁面积、管壁外界面积。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及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狭窄、溃疡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与CTA所测管腔面积、管壁面积、管壁外界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金标准,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诊断血管狭窄>70%真阳性62例,假阳性2例,真阴性35例,假阴性3例;CTA诊断真阳性62例,假阳性3例,真阴性34例,假阴性3例。两种方式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诊断溃疡斑块真阳性49例,假阳性1例,真阴性50例,假阴性2例;CTA诊断真阳性38例,假阳性17例,真阴性35例,假阴性12例。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诊断溃疡斑块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高于CTA(P<0.05)。结论 两种检查方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均有较高参考价值,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对于溃疡斑块的诊断参考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性脑卒中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3D黑血技术 CT管成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研究黑血藤药效及代谢组学
3
作者 黄永毅 周柳芳 +7 位作者 李保生 李小婷 黎飚 方晓燕 黄安 林维嘉 王金花 杨彩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0-640,共11页
目的基于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模型研究黑血藤在AS及肌少症预防中的药效及代谢组学,为深入研究、开发和利用黑血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健康家兔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血脂康组和黑血藤组,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其它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喂,血... 目的基于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模型研究黑血藤在AS及肌少症预防中的药效及代谢组学,为深入研究、开发和利用黑血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健康家兔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血脂康组和黑血藤组,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其它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喂,血脂康组和黑血藤组再分别给予血脂康生药0.36g/(kg·d)和黑血藤提取物0.29g/(kg·d)灌胃处理。分析AS模型家兔血清中脂质组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及主动脉弓和比目鱼肌的组织病理形态,评价黑血藤提取物预防AS及肌少症的药效;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研究家兔血清代谢组学,探讨黑血藤预防AS及肌少症的代谢机制。结果黑血藤具有较好的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和增强比目鱼肌横截面积等与预防AS及肌少症相关的药效,其在AS家兔模型中预防AS的药效不及血脂康但预防肌少症的药效优于血脂康。与正常组比较,从AS模型家兔血清中鉴别出37个差异代谢物,黑血藤对其中25个差异代谢物有一定程度的回调作用;在与黑血藤药效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中,组氨酸及精氨酸-脯氨酸代谢具有重要意义,L-谷氨酰胺和L-丙氨酸在差异代谢物关系网络及差异代谢物-通路关系网络中关联作用广泛。结论黑血藤具有预防AS及肌少症的药效,开发其相关药物用于预防肥胖引起的AS及肌少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代谢机制与组氨酸及精氨酸-脯氨酸代谢相关,L-谷氨酰胺和L-丙氨酸可能为黑血藤药效的代谢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血 家兔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 预防药效 代谢组学
下载PDF
高分辨MRI3D黑血技术和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特性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常利 王少斌 张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 比较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3D黑血技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特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本院收治的68例临床拟诊为颈动脉狭窄伴斑块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颈部MRI 3D黑血技术和... 目的 比较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3D黑血技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特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本院收治的68例临床拟诊为颈动脉狭窄伴斑块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颈部MRI 3D黑血技术和CTA检查,比较高分辨率MRI 3D黑血与CTA的定量测量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对血管狭窄和溃疡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68例患者中单侧病变10例,双侧病变58例,3支因图像质量不佳予以剔除,共纳入123支颈动脉病变。高分辨率MRI 3D黑血测量的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及管壁外界面积与C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率MRI 3D黑血、CTA测量管腔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分辨率MRI 3D黑血、CTA与DSA测量管腔狭窄率均呈正相关(P<0.001)。以DSA为金标准,高分辨率MRI 3D黑血检查对血管狭窄>70%的灵敏度为93.88%、特异度为100.00%、约登指数为0.939;CTA的灵敏度为91.83%、特异度为93.24%、约登指数为0.851。高分辨率MRI 3D黑血和CTA分别检出溃疡斑块38个、35个,DSA检出33个,高分辨率MRI 3D黑血诊断溃疡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100.00%、91.44%、0.914,CTA诊断溃疡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78.79%、90.00%、0.688。结论 高分辨率MRI 3D黑血技术与CTA对颈动脉狭窄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高分辨率MRI 3D黑血技术对溃疡斑块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3D黑血技术 颈动脉狭窄 斑块特性 诊断
下载PDF
MRI黑血成像技术对比下肢CT静脉造影评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林圣美 程章波 +2 位作者 殷磊 张玮 林列兴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目的:对比MRI黑血成像技术与下肢CT静脉造影(CTV)在评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可疑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83例,在下肢CTV检查前后2 d内行MRI黑血成像T1 SPACE检查;运用5分法对比T1 SPACE序列及下肢CTV检查在下腔静脉、髂... 目的:对比MRI黑血成像技术与下肢CT静脉造影(CTV)在评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可疑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83例,在下肢CTV检查前后2 d内行MRI黑血成像T1 SPACE检查;运用5分法对比T1 SPACE序列及下肢CTV检查在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及股静脉的图像质量;对比2种检查方法所得患侧髂总静脉最大受压处前后径、对侧同层面髂总静脉前后径、患侧髂总静脉远端前后径、对侧髂总静脉远端前后径及狭窄率。结果:2种检查方法在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及股静脉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 SPACE图像质量评分均低于CTV(均P<0.001);2种方法的图像质量评分均≥3分,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T1 SPACE及下肢CTV测量的患侧髂总静脉最大受压处前后径、对侧同层面髂总静脉前后径、患侧髂总静脉远端前后径、对侧髂总静脉远端前后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 SPACE所测值均较CTV低(均P<0.001)。T1 SPACE及CTV所测髂总静脉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种方法测量的狭窄率一致性较好,95.18%(79/83)的点在一致性区间内。结论:MRI黑血成像技术T1 SPACE序列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无需对比剂、无并发症的优势,可清晰显示髂静脉受压情况,在评估髂静脉狭窄程度上与下肢CTV一致性较好,可为临床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提供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黑血成像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非增强
下载PDF
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结合抗Ⅹa因子活性监测诊治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一例
6
作者 谷亚钦 马红蕊 +2 位作者 胡舒缘 吉训明 段建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5-408,共4页
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ICoVT)的诊断一直充满挑战,根据患者体质量给予低分子肝素的常规抗凝治疗并不能使全部患者获得满意疗效。该文报道1例经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诊断为重症ICoVT,并通过监测抗Ⅹa因子活性调整抗凝药物剂量进行治疗的患者... 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ICoVT)的诊断一直充满挑战,根据患者体质量给予低分子肝素的常规抗凝治疗并不能使全部患者获得满意疗效。该文报道1例经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诊断为重症ICoVT,并通过监测抗Ⅹa因子活性调整抗凝药物剂量进行治疗的患者,以期为ICoVT的诊断及精准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量 静脉栓形成 孤立性皮质静脉 磁共振黑血栓成像 抗Ⅹa因子活性
下载PDF
黑血糯米粉的物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姜欣 周家华 黄立新 《粮油食品科技》 2004年第2期1-3,共3页
研究了黑血糯的营养成分,黑血糯淀粉的颗粒形貌和结晶性质,糊的凝沉性,冻融稳定性以及糊的粘度曲线。结果表明黑血糯的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合理,结晶度高,糊化温度高,糊的凝沉性低,冻融稳定性一般。可知酸、碱可以促进黑血糯的糊化... 研究了黑血糯的营养成分,黑血糯淀粉的颗粒形貌和结晶性质,糊的凝沉性,冻融稳定性以及糊的粘度曲线。结果表明黑血糯的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合理,结晶度高,糊化温度高,糊的凝沉性低,冻融稳定性一般。可知酸、碱可以促进黑血糯的糊化,而蔗糖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血 营养成分 米粉 物化性质 糊性质 黑血糯淀粉
下载PDF
高分辨3D黑血磁共振定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丹青 王庆军 +3 位作者 蔡剑鸣 蔡幼铨 王勇 韩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5-369,共5页
目的通过与高分辨2D黑血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评价3D黑血磁共振成像(3D-BB-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的价值。方法 4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常规轴位2D-BB-MRI及斜矢状位3D-BB-MRI扫描。对斜矢状位3D-BB-MRI原始图像进行轴位重建。对... 目的通过与高分辨2D黑血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评价3D黑血磁共振成像(3D-BB-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的价值。方法 4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常规轴位2D-BB-MRI及斜矢状位3D-BB-MRI扫描。对斜矢状位3D-BB-MRI原始图像进行轴位重建。对于每个测量对象(单侧颈动脉),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2D-BB-MRI图像上共同找出其斑块测量的兴趣层面,以此进行3D-BB-MRI轴位重建图像与2D-BB-MRI图像的匹配。对该侧颈动脉分别进行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程度、管腔面积、总血管面积的测量及管壁面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的计算,并分析所有数据。结果在评估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程度、管腔面积、总血管面积、管壁面积及标准化管壁指数方面,2D-BB-MRI与3D-BB-MRI轴位重建图像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呈较强的相关性(r>0.9)。Bland-Altman图显示对于测量斑块厚度、管腔面积、总血管面积,2D-BB-MRI与3D-BB-MRI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3D-BB-MRI和2D-BB-MRI对于定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无明显差异;3D-BB-MRI具有任意角度重建图像、灵活显示管壁及斑块情况的特点,我们认为3D-BB-MRI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成像较2D-BB-MRI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黑血磁共振成像技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黑血成像技术评估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病程分期的价值 被引量:20
9
作者 杨旗 杨晓旭 +5 位作者 段祥攻 吴芳 武晔 杜祥颖 段建钢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20-423,共4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MR黑血血栓成像(BTI)技术评价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在病程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7例常规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VT的患者,均另行BTI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出现至BT...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MR黑血血栓成像(BTI)技术评价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在病程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7例常规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VT的患者,均另行BTI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出现至BTI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组(≤14 d,23例)和慢性组(>15 d,14例)。测量BTI图像上检测到的血栓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比较两组血栓信号的差异。以MR静脉成像(MRV)检查结果作为参照,计算血管节段水平BTI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1)血栓SNR在急性组和慢性组分别为206±97和94±41,CNR为201±96和8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9和5.0,均P<0.01)。(2)37例CVT患者中,MRV共检出159处脑静脉及静脉窦节段存在血栓,BTI在其中152处准确识别血栓,在352处排除血栓,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6%(152/159)和98.0%(352/359)。结论 BTI技术实现脑静脉血栓直接成像,能够准确区分急性与慢性血栓,具有较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及静脉窦 磁共振成像 黑血栓成像 颅内静脉栓分期
下载PDF
磁共振黑血序列冠状动脉管壁成像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初步研究结果:与血管内超声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兆琪 贺毅 +2 位作者 戴沁怡 于薇 李勐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与血管内超声(IVUS)对照,探讨磁共振黑血序列冠状动脉管壁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拟行IVUS检查及行IVUS检查而未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1例,分别于IVUS术前及术后10日内行磁共振检查。成像序列采用二维横截面、双... 目的与血管内超声(IVUS)对照,探讨磁共振黑血序列冠状动脉管壁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拟行IVUS检查及行IVUS检查而未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1例,分别于IVUS术前及术后10日内行磁共振检查。成像序列采用二维横截面、双反转恢复、呼吸导航心电门控触发、压脂TSE序列,采集自病变冠脉开口至中段无间隔连续扫描,测量以下数据:血管横截面积(CSA)、管腔CSA、斑块负荷、管壁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在IVUS上将靶冠脉自开口分为每5mm节段,与MRI管壁横截面一一对应。当冠状动脉管壁厚度≥0.5mm时考虑存在斑块。结果共9例病人,9支冠脉,37个层面纳入分析;2例病人被排除(因扫描时间长,病人无法坚持),扫描成功率82%。37个层面中有20个有斑块。斑块层面的斑块负荷、SNR、CNR大于非斑块层面(分别为0.70±0.11vs0.58±0.14,1.95±0.39vs1.48±0.21,5.47±2.06vs2.99±0.78,P<0.05)。MRI斑块层面血管CSA、管腔CSA及斑块负荷与IVUS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13.66±4.52vs14.92±6.37,4.62±2.23vs6.03±3.85,0.63±0.13vs0.60±0.14,P<0.05)。结论冠状动脉黑血管壁成像可以发现冠状动脉近中段的粥样硬化斑块,且能够相对评价狭窄段血管面积和管腔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 管壁成像 黑血 管内超声
下载PDF
比较相位排序自动门控窗选择及同时多重容积算法双呼吸导航门控与屏气二维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黑血心脏MR序列的成像质量 被引量:4
11
作者 具海月 杨立 +1 位作者 程流泉 蔡祖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03-1507,共5页
目的探讨分别采用相位排序自动门控窗选择(PAWS)及同时多重容积(SMV)算法双呼吸导航门控与屏气二维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2DNAV DIR FSE,2DBH DIR FSE)黑血心脏MR序列的图像质量,评价前者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对15名健康成年... 目的探讨分别采用相位排序自动门控窗选择(PAWS)及同时多重容积(SMV)算法双呼吸导航门控与屏气二维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2DNAV DIR FSE,2DBH DIR FSE)黑血心脏MR序列的图像质量,评价前者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对1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分别进行2DNAV DIR FSE及2DBH DIR FSE黑血MR心脏成像,对比评价两个序列对应层面的图像质量(定性评价及定量分析)。结果 2名医师评估2DNAV DIR FSE序列图像质量的一致性较好(Kappa=0.573,P<0.01);2名医师对2DNAV DIR FSE序列相对诊断可信性主观评分显著相关(r=0.733,P<0.01)。2DNAV DIR FSE序列各层面图像左心室心肌、心腔信噪比及左心室心肌/心腔对比噪声比均低于2DBH DIRFSE序列(t=-15.847、-18.399、-14.824,P均<0.05)。结论采用PAWS及SMV算法的2DNAV DIR FSE黑血MR序列对于屏气配合差的患者优势明显,但对屏气配合良好者不宜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血技术 磁共振成像 信噪比 对比噪声比
下载PDF
周围门控黑血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图像质量评估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曌 郑晓林 +3 位作者 刘碧华 郭友 范宪淼 黎见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评估周围门控黑血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图像质量,探讨该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价值。方法 14例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和10例正常志愿者行磁共振检查。成像序列包括轴位T1WI、周围门控黑血T1WI序列及增强后轴位T1WI脂肪抑制序列。比... 目的评估周围门控黑血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图像质量,探讨该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价值。方法 14例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和10例正常志愿者行磁共振检查。成像序列包括轴位T1WI、周围门控黑血T1WI序列及增强后轴位T1WI脂肪抑制序列。比较常规T1WI、黑血T1WI及增强后T1WI序列图像的信号噪声比。每个病例选取颈动脉分叉上下5个层面,对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比较三种方法的差异。结果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别为8.23±0.42、10.22±0.87、8.51±0.20,两两配对t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的平均评分分别为5.78±0.46、4.34±1.70和3.72±1.68。经t检验,黑血T1WI与常规T1W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黑血T1WI与增强T1W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T1WI与增强T1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门控黑血技术用于颈动脉斑块成像是可行的,且对血管管壁的显示优于常规序列,为预测斑块稳定性提供成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门控 黑血技术 磁共振 成像 颈动脉粥样斑块
下载PDF
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董莉 申强 +3 位作者 郭淼 李勐 张兆琪 陈慧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8期874-878,892,共6页
目的:探索新型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反应成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制备五指山小型猪(n=20)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模型制备前、后分别行MRI黑血动态增强序列扫描(TR=750 ms;TE=12 ms;TI1=325 ms;TI2=12... 目的:探索新型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反应成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制备五指山小型猪(n=20)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模型制备前、后分别行MRI黑血动态增强序列扫描(TR=750 ms;TE=12 ms;TI1=325 ms;TI2=125 ms,ETL=8)。对比剂采用Gd-DTPA(0. 05 mmol/kg),高压注射器的流速为0. 1 m L/s。对模型制备前、后MR图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测量血管壁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血浆容积(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Ve),曲线下面积(AUC)。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MR图像数据参数与微血管及巨噬细胞的相关性。并比较模型制备前、后的差异。结果:成功建立五指山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5只。与病理结果相对照,Ktrans与微血管数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 913,P=0. 000)。与巨噬细胞数目比较发现,Ktrans亦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 781,P﹤0. 000)。与模型制备前比较,MR图像数据参数Ktrans、Vp、Ve及AUC数值均显著性升高(P≤0. 000)。结论:黑血动态增强MRI成像方法可以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特征。并可以作为定量测量炎性反应的影像指标,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种新型无创的影像学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黑血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下载PDF
双呼吸导航门控高分辨黑血磁共振序列冠状动脉管壁成像 被引量:1
14
作者 具海月 杨立 +1 位作者 程流泉 蔡祖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5-310,共6页
目的探讨相位排序自动门控窗选择(PAWS)及同时多重容积(SMV)算法双呼吸导航门控高分辨黑血磁共振(MR)序列对冠状动脉管壁的显示效能。方法志愿者21名,行右冠状动脉(RCA)及左前降支(LAD)横断面高分辨黑血MR检查,将图像质量进行定性分级(0... 目的探讨相位排序自动门控窗选择(PAWS)及同时多重容积(SMV)算法双呼吸导航门控高分辨黑血磁共振(MR)序列对冠状动脉管壁的显示效能。方法志愿者21名,行右冠状动脉(RCA)及左前降支(LAD)横断面高分辨黑血MR检查,将图像质量进行定性分级(0级=无法评价,1级=较差,2级=较好,3级=很好)。排除0级和1级图像,2级和3级进一步测量RCA和/或LAD管壁厚度,两者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评价。结果全部38幅图像中,14幅为2级,17幅为3级,RCA及LAD管壁厚度分别为(0.94±0.16)和(0.89±0.1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0,P>0.05)。结论 PAWS及SMV算法双呼吸导航门控高分辨黑血MR序列在冠状动脉管壁成像方面具有初步临床应用价值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 黑血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 冠状动脉管壁成像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两种T1加权黑血序列对儿童心肌显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白万晶 李学胜 +3 位作者 李真林 宁刚 郭应坤 徐蓉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第10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SE-EPI和TSE两种T1加权黑血序列在儿童心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的应用价值,比较两种序列对儿童心肌的显示程度。方法纳入来我院行心脏MRI检查的儿童20例,进行黑血成像时采用SE-EPI和TSE两种T1黑血序... 目的探讨SE-EPI和TSE两种T1加权黑血序列在儿童心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的应用价值,比较两种序列对儿童心肌的显示程度。方法纳入来我院行心脏MRI检查的儿童20例,进行黑血成像时采用SE-EPI和TSE两种T1黑血序列扫描并记录诊断结果。由两名医生运用5分制盲法评价图像质量,≥3分者可以诊断,<3分者不能用于诊断。最后统计分析两名医生盲法评分的Kappa值。结果20例儿童中,心肌炎2例,心肌病1例,心律失常4例,先心病2例,代谢性疾病5例,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1例,未见异常4例。对于SE-EPI序列,得4分者5例,得3分者8例,得2分者4例,得1分者3例;对于TSE序列,得4分者3例,得3分者12例,得2分者3例,得1分者2例。两名医生盲法评分的Kappa值为0.78。结论SE-EPI序列图像的心肌对比度高于TSE序列,但对受检者心律、呼吸的要求高于TSE序列。心律齐、呼吸平稳的儿童,宜采用SE-EPI序列;心律不齐、呼吸幅度较大的儿童,宜采用TSE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心脏 T1加权黑血序列 儿童 心肌
下载PDF
磁共振黑血技术及MSCTA对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丽丹 刘恒方 +3 位作者 徐红卫 刘洋 苏滑 吴世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黑血技术(black 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B-MRI)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computed angiography,MSCTA)对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研究,并探讨两者与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剥脱下斑... 目的探讨磁共振黑血技术(black 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B-MRI)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computed angiography,MSCTA)对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研究,并探讨两者与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剥脱下斑块的病理对照及对颈动脉斑块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例行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者,其中15例均行BB-MRI及CTA检查,3例仅行CTA检查,2例仅行BB-MRI检查。其中18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2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MSCTA、BB-MR与从CEA中剥脱斑块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MSCTA及BB-MRI对软斑块的诊断率分别为75%、92%。两者对软斑块的检出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性(P>0.05)。18例从CEA中剥脱下斑块的病理组织与CTA及BB-MRI检查结果相一致。结论 BB-MRI及MSCTA能够对颈动脉斑块的病理学类型做出相关定性的分析,检查结果与CEA标本的组织学密切相关。根据斑块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相关资料能够为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磁共振黑血技术 MSCTA
下载PDF
螺旋采集和黑血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定义 夏黎明 +2 位作者 柳志刚 朱文珍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 :探讨快速稳态横向扰相梯度回波螺旋采集 (SpiralSPGR)结合双翻转恢复脉冲快速自旋回波 (Double IRFSE)序列在主动脉夹层病变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3 0例主动脉夹层运用自旋回波 (SE)、Double IRFSE、梯度回波(GRE)及SpiralSPGR序... 目的 :探讨快速稳态横向扰相梯度回波螺旋采集 (SpiralSPGR)结合双翻转恢复脉冲快速自旋回波 (Double IRFSE)序列在主动脉夹层病变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3 0例主动脉夹层运用自旋回波 (SE)、Double IRFSE、梯度回波(GRE)及SpiralSPGR序列进行扫描 ,将各种方法扫描的显示效果及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Double IRFSE与spiralSPGR相结合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置 ,累及范围 ,内膜片及附壁血栓的显示均优于传统的SE与GRE序列 ,且图像质量亦得到明显改善 ,而在真假腔的显示上两者相近。结论 :对于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显示 ,Double IRFSE结合SpiralSPGR序列对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显示更直观和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病变 磁共振成像 黑血技术 螺旋采集技术 参数
下载PDF
三维“黑血”磁共振成像和CT血管造影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评估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春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5309-5310,共2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使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1〕。临床实验中,定量分析动脉壁对动脉硬化疾病的进展进行连续观察及对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预防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资料显示〔2〕,三维'黑血'磁共振成像(3D-BB-MRI)在斑块成分和...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使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1〕。临床实验中,定量分析动脉壁对动脉硬化疾病的进展进行连续观察及对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预防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资料显示〔2〕,三维'黑血'磁共振成像(3D-BB-MRI)在斑块成分和形态的显示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迄今为止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的检查技术〔3〕。本文旨在通过3D-BB-MRI技术和CTA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高分辨3D黑血磁共振成像 CT管造影(CTA)
下载PDF
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双侧颈内动脉斑块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渊博 《基层医学论坛》 2016年第35期4999-5000,共2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和成分差异性,为临床预测和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经临床及MRI确诊为单侧首... 目的利用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和成分差异性,为临床预测和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经临床及MRI确诊为单侧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 d内行规范的磁共振亮血序列和黑血序列高分辨率靶扫描。利用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分析、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形态学和成分的差异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所致管腔最大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管壁横向最大厚度、斑块纵向最大范围及斑块体积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斑块钙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而斑块内出血及脂质坏死核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能有效地对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和成分进行评价分析,在指导临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黑血技术 技术 急性缺性脑卒中 颈内动脉斑块
下载PDF
基于优化后流动敏感黑血序列的豆纹动脉3T磁共振成像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律 周赜辰 +1 位作者 苑纯 郭华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8-538,共11页
豆纹动脉是大脑内部的重要动脉,其阻塞往往会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现在在临床上主要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实现豆纹动脉成像,然而DSA的有创性是其重要的限制因素.有研究表明,在高场磁共... 豆纹动脉是大脑内部的重要动脉,其阻塞往往会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现在在临床上主要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实现豆纹动脉成像,然而DSA的有创性是其重要的限制因素.有研究表明,在高场磁共振系统(7 T)下,时间飞跃法(Time-Of-Flight,TOF)已经能够得到较好的豆纹动脉影像,但是在临床使用的1.5 T或3 T磁共振系统下,由于豆纹动脉的管腔直径非常小(大约为0.3-0.7 mm)、血流速度比较慢,对其成像仍然是个挑战.该文主要研究了在3 T磁共振系统下使用流动敏感黑血(Flow-Sensitive Black-Blood,FSBB)序列对豆纹动脉进行成像的方法,并对该成像序列中流动敏感梯度的设计进行了优化,使其在扫描时间和图像分辨率、对比度、信噪比等方面都能够基本满足临床使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管造影(MRA) 豆纹动脉 流动敏感黑血(FSBB)技术 梯度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