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中高原岩溶丘陵坡地土壤中的^137Cs分布 被引量:35
1
作者 严冬春 文安邦 +1 位作者 鲍玉海 张信宝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2-347,共6页
黔中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深度分布坡顶和坡底具有相同的趋势,次表层土壤中137Cs的比活度最大;坡中土壤中137Cs的含量先增加后陡然减少。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比活度介于9.1 Bq/kg^56.9 Bq/kg之间,变化趋势顺坡降低,与土层厚度变化趋... 黔中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深度分布坡顶和坡底具有相同的趋势,次表层土壤中137Cs的比活度最大;坡中土壤中137Cs的含量先增加后陡然减少。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比活度介于9.1 Bq/kg^56.9 Bq/kg之间,变化趋势顺坡降低,与土层厚度变化趋势相反;平均比活度为26.1 Bq/kg,远远大于本底值。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面积活度介于144.7 Bq/m2~440.2 Bq/m2之间,顺坡变化趋势不明显;与本底值比较,流失比较大;可能的原因一是黔中岩溶坡地早期石漠化较严重,基岩无法吸附137Cs,导致核爆期间沉降的137Cs随水流失;二是岩溶坡地土壤中的137Cs随土壤颗粒发生了地下漏失。基于以上调查和目前的计算模型,认为用于调查均质土壤地区土壤侵蚀的137Cs法暂时不适合直接用于基岩型岩溶坡地土壤侵蚀速率的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 土壤 分布 黔中高原 岩溶丘陵坡地
下载PDF
在黔中高原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种植皇竹草治理紫茎泽兰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正文 张雪尽 《贵州畜牧兽医》 2003年第3期4-5,共2页
以替代种植方式,利用皇竹草的生长优势影响紫茎泽兰的生存环境进行试验研究。一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紫茎泽兰侵害区域块状种植皇竹草15000m2,根本治理紫茎泽兰9000m2;条状种植皇竹草15000m2,根本治理紫茎泽兰13500m2,能有效抑制紫茎泽... 以替代种植方式,利用皇竹草的生长优势影响紫茎泽兰的生存环境进行试验研究。一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紫茎泽兰侵害区域块状种植皇竹草15000m2,根本治理紫茎泽兰9000m2;条状种植皇竹草15000m2,根本治理紫茎泽兰13500m2,能有效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发育,影响其籽实传播,合理改良土壤的团粒结构,有效阻止了紫茎泽兰的“生态入侵”,从而达到以草治草,以草促林,以草促畜,实现科学生态治理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黔中高原 喀斯特脆弱生态区 种植技术 皇竹草 治理工作 紫茎泽兰 生态入侵
下载PDF
黔中高原面石漠化演变典型案例研究——以普定后寨河地区为例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阳兵 罗光杰 +3 位作者 程安云 邵景安 白晓永 王世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28-838,共11页
定量分析石漠化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客观认识石漠化、了解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和开展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选取位于黔中高原普定县境内的后寨河地区,基于1963年、1978年、2005年和2010年的高精度影像,研究了石漠化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结... 定量分析石漠化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客观认识石漠化、了解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和开展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选取位于黔中高原普定县境内的后寨河地区,基于1963年、1978年、2005年和2010年的高精度影像,研究了石漠化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研究区1963年、1978年、2005年和2010年石漠化综合指数分别为1.5042、1.3311、1.2176和1.2376,说明研究区的退化石漠化总体上在恢复。1963-2010年,一直保持不变的石漠化占2010年石漠化的43.76%,15°~25°、〉25°坡度范围内的强度石漠化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距聚落〉900 m范围,强度石漠化的比例从1963年28.6%下降到2010年的10.6%。研究区石漠化广泛分布的中部10个村级单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漠化发生情况表明,各村陡坡耕地普遍发生严重的石漠化,较多坡耕地的存在仍是土地石漠化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演变 黔中高原 后寨河
原文传递
黔中高原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及群落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贺忠权 刘长成 +1 位作者 蔡先立 郭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0-680,共11页
黔中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地中心区域,该区喀斯特地貌连片发育、地质背景特殊、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典型植被为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受人为活动影响,该区域现存的植被主要以次生植被为主。该文利用2007-2020年生长季的植被调... 黔中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地中心区域,该区喀斯特地貌连片发育、地质背景特殊、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典型植被为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受人为活动影响,该区域现存的植被主要以次生植被为主。该文利用2007-2020年生长季的植被调查数据,对黔中高原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学特征以及类型划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典型植被主要是以青冈属(Cyclobalanopsis)、鼠刺属(Itea)、柯属(Lithocarpus)、润楠属(Machilus)、樟属(Cinnamomum)等属的常绿树种与化香树属(Platycarya)、鹅耳枥属(Carpinus)、朴属(Celtis)、栎属(Quercus)等属的落叶树种构成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根据86个样方的数据统计,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85种,隶属124科318属;其中蕨类植物65种,隶属11科27属;被子植物520种,隶属113科291属。由于生境的高度异质性,群落物种组成复杂、类型多样。基于物种优势度原则,将该区域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进一步划分为11个群系组、44个群系、83个群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黔中高原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群落结构 植被分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