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博兰尼的默识理论看中西绘画 被引量:10
1
作者 彭锋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9-105,共7页
博兰尼的默识理论如今被广泛运用在认识论和经济学等领域的讨论之中。根据这一理论 ,博兰尼对西方具象派绘画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认为西方绘画是由对自然图像的集中意识和对人工痕迹的辅助意识综合而成的崭新图像。本文认为 ,博兰尼... 博兰尼的默识理论如今被广泛运用在认识论和经济学等领域的讨论之中。根据这一理论 ,博兰尼对西方具象派绘画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认为西方绘画是由对自然图像的集中意识和对人工痕迹的辅助意识综合而成的崭新图像。本文认为 ,博兰尼近乎完美的分析中忽略了一种可能性 ,即集中意识到人工痕迹的同时辅助地意识到自然图像 ,并指出这种被忽略的情形刚好符合博兰尼的理论不能解释的中国绘画和现代抽象绘画 ,从而可以有力地显示出中西绘画之间的巨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兰尼 默识理论 中国绘画 西方绘画 自然图像 抽象绘画 辅助意 集中意
下载PDF
默识与体认——熊十力的直觉理论述评 被引量:6
2
作者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6-114,共9页
熊十力以心本论为前提。从批判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过份依赖分析技术的缺陷出发,强调要把握真实的存在,必须注重具有整体性、能达到能所合一的直觉方法。与深层心理学把直觉理解为本能、冲动的路数不同,熊十力所理解的直觉是超越理智... 熊十力以心本论为前提。从批判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过份依赖分析技术的缺陷出发,强调要把握真实的存在,必须注重具有整体性、能达到能所合一的直觉方法。与深层心理学把直觉理解为本能、冲动的路数不同,熊十力所理解的直觉是超越理智的高级精神现象;与传统“顿悟”论强调的瞬时性、天启式直觉不同,熊十力反对割断直觉与经验及逻辑思维的关联,注意到“思辨后的直觉”。不过,熊十力最重视的直觉,不是知识的直觉(包括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直觉),而是善的直觉;不是如何达到“思辨后的直觉”,而是直觉所得之德性如何在实践中展现为德行。沿着“性修不二”的理路,熊十力的良心论表现为直觉论与经验论的某种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唯论》 熊十力 直觉 默识 体认 心本论 经验 逻辑思维 思辨 哲学 良心论
下载PDF
王夫之对“默识”的阐释与文化记忆相关性小考
3
作者 金载京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0-13,共4页
文章从王夫之是如何解释《论语》中的"默而识之"入笔,然后立足于王夫之对默识认识的基础上,依次考察了作为"记忆"的"识",将"默识"的"识"作为"知识"的"识"看待... 文章从王夫之是如何解释《论语》中的"默而识之"入笔,然后立足于王夫之对默识认识的基础上,依次考察了作为"记忆"的"识",将"默识"的"识"作为"知识"的"识"看待的问题,对象山的"默"的重视和对佛教的"识"的批判,记忆的"识"与佛教"识"的不同点,儒学中提及的记忆的内容,"识"和"学"的关系等。最后简单地探究了表现为"古"的"贮藏记忆"的活性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识 记忆 文化记忆 贮藏记忆
下载PDF
“默识”如何成为一种工夫?——基于历史与哲学的考察
4
作者 鹿博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7,159,共11页
“默识”在汉唐期间的《论语》诠释中本属一般性的知识论议题。至宋明,伴随心性哲学的发展,得力于理学对“心”之认知力的开拓、心学对认知隐默面向的极力发挥,乃至佛学之禅修理念的影响,“默识”逐步转变为冥契本体之认知方式与主体涵... “默识”在汉唐期间的《论语》诠释中本属一般性的知识论议题。至宋明,伴随心性哲学的发展,得力于理学对“心”之认知力的开拓、心学对认知隐默面向的极力发挥,乃至佛学之禅修理念的影响,“默识”逐步转变为冥契本体之认知方式与主体涵养之实践要求。“默识”的工夫论演化呈现了儒家心性修养路径在“道问学”与“尊德性”之间的微妙转换,同时凸显了儒家心性哲学乃是朝向两个层面的确定性寻求,即确定得者为真(朝向本体)与确定真得(朝向主体)。对“默识”的工夫化进程的梳理和分析可为儒家心性哲学工夫论的探讨提供一历史与逻辑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识 工夫 尊德性 本体 主体
原文传递
默识与体认:薛的穷理工夫论
5
作者 邱振华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84,共8页
在理学的话语体系中,“默识”不仅指默记住所学知识,而更具有体悟、认识的意思,它强调的是认知主体可以通过超越言语的方式来认识理和道,其指向的乃是形上本体,因此理学家很自然地将默识的概念运用于对“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诠释中... 在理学的话语体系中,“默识”不仅指默记住所学知识,而更具有体悟、认识的意思,它强调的是认知主体可以通过超越言语的方式来认识理和道,其指向的乃是形上本体,因此理学家很自然地将默识的概念运用于对“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诠释中。薛瑄重视默识的概念,是因为贯通性与天道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从薛瑄对默识工夫的重视,可以看出他在工夫论上明显有注重内向体验的倾向。薛瑄对默识概念的使用仍然是继承程朱,他所说的默识并不单纯指默坐澄心、体验未发的工夫,而是兼具内外的默识心通。在薛瑄的工夫论中,默识与体认又是相通的概念,默识主要是心地工夫,体认则更注重身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识心通 即用见体 体认
原文传递
真情的默识方法——朱谦之唯情哲学方法论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林睿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69,共6页
朱谦之借鉴柏格森的"直觉""绵延""进化"等范畴,将《周易》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互相发明,以真情为宇宙本体,用以信仰为基础的默识的方法来达到至神的境界,建构了他的哲学方法体系。真情的默识方法分为爱美... 朱谦之借鉴柏格森的"直觉""绵延""进化"等范畴,将《周易》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互相发明,以真情为宇宙本体,用以信仰为基础的默识的方法来达到至神的境界,建构了他的哲学方法体系。真情的默识方法分为爱美、尽性、至神三步。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体现出强烈的本体意识和方法自觉,体现了他对中国哲学直觉思维方式的承继,昭示着他归宗孔孟的为学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真情 默识
原文传递
默识是一种境界
7
作者 闵征(摘编) 《中国监狱学刊》 2008年第6期97-97,共1页
王直华在《民主与科学》2008年第3期上著文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语录。遗憾的是,人们熟悉的这八个字,却是“断章”。
关键词 默识 境界 学习方法 生活方式
原文传递
默识是境界
8
《出版视野》 2010年第4期39-39,共1页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语录。遗憾的是,人们熟悉的这八个字,却是“断章”。
关键词 默识是境界》 杂文 生活随笔 有志者
原文传递
身体知识的象言化:传统武术“即象感身”的哲学论绎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58,98,共8页
运用中国哲学的阐释方法,探讨传统武术何以用文字典籍记载下了原本属于“难以言说”的默化技艺。提出:武术技艺传承中使用的“象言”是可“存储”技击和修身之大用的“即象感身”的言说方法。古代武术家以其长年习武、读经的切身体知,... 运用中国哲学的阐释方法,探讨传统武术何以用文字典籍记载下了原本属于“难以言说”的默化技艺。提出:武术技艺传承中使用的“象言”是可“存储”技击和修身之大用的“即象感身”的言说方法。古代武术家以其长年习武、读经的切身体知,结合中国哲学特有的“象言”,为后辈留下保存有“活的身感技艺”的“身体阐释学”文本。因此,高妙的技击术虽然是幽隐的,身体技艺即使是默知的,但武术所用之“象言”能让幽隐的身体以或拟象、或喻象、或征象的方式凸显,达到治幽若明、躬身密用的效果。武术典文“象言”背后创发的机理是知觉运动感、内通感和历史文化感的综合作用。武术家以此言说方法,让存于文本中的技艺之“知”与练习者之“行”得以最大程度上合一,由文本可接引技艺,由技艺亦可反照典文,充分体现其实践哲学之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即象感身 身体知 象思维 默识
下载PDF
“显诸仁,藏诸用”奚以可能?——论王船山以身载道的道德哲学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震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23-31,共9页
王船山尤强调以身载道,身在他日生日成的观念下构成了因时而动的"思——躬"之主体。在这一视域下,德性是默会的身识,道德教化能否行之有效就在于其方法是否是切身的。王船山认为切身需要"内合情理,外合人物",做到... 王船山尤强调以身载道,身在他日生日成的观念下构成了因时而动的"思——躬"之主体。在这一视域下,德性是默会的身识,道德教化能否行之有效就在于其方法是否是切身的。王船山认为切身需要"内合情理,外合人物",做到性情并建、显藏胥用。这其中既包括对声、色、臭、味等身体知觉的唤醒;亦包括以威仪气象让人感受身体的整体震颤,由畏而敬;还包括在具体的孝悌躬行中亲身感知并推而广之。切身体认既保证了与形上之道的贯通,又不离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存在,避免极端形上之思所造成的实体化和僵化,是"可感"的道德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切身 默识 藏显
下载PDF
唯情论与新孔教:论朱谦之五四时期的孔教革命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历君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45,共9页
本文从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和瓦尔堡(Aby Warburg)有关"好邻居原则"(the law of the good neighbor)的讨论入手,尝试重新肯定朱谦之五四时期将孔家和周易哲学、佛家唯识宗、老庄思想、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思想、泛神论(... 本文从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和瓦尔堡(Aby Warburg)有关"好邻居原则"(the law of the good neighbor)的讨论入手,尝试重新肯定朱谦之五四时期将孔家和周易哲学、佛家唯识宗、老庄思想、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思想、泛神论(Pantheism)、浪漫主义文学观、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生命哲学(philosophy of life)和自由恋爱论等多种不同的论述集结起来的"思想比附"方法。我们认为,朱谦之五四时期这种独特的知识杂交状态(intellectual hybridity),其实是民初知识界所独有的崭新的知识链接。而本文则会集中讨论朱谦之五四时期的唯情论和新孔教思想。本文主要分析朱谦之和杨没累的情书集《荷心》(1924年),并兼论朱谦之这一时期重释"周易哲学"的一系列文章和著作。我们将朱氏和杨氏的情书写作视为一种哲学和文学书写,并尝试初步分析和探讨,朱氏如何借助西方的柏格森哲学、自由恋爱论述和浪漫主义文学观所提供的新视野,重新诠释《周易》,并提出他的"孔教大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爱情书信 哲学书写 孔教大革命 默识
下载PDF
中国古代画论身体维度的隐喻与现代创意绘画的传承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60-61,共2页
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身体描写"与现代"身体—现象学"、"默识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话语理论比较中,特别对现代创意绘画进行对话式解读和阐释。而主观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创意绘画形式的主体,制约着绘画创作的... 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身体描写"与现代"身体—现象学"、"默识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话语理论比较中,特别对现代创意绘画进行对话式解读和阐释。而主观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创意绘画形式的主体,制约着绘画创作的自由发挥和形式探究。创意绘画将心灵意象及身体维度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的第一形式要素,以抽象造型为主要形式而自由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维度 默识审美 创意绘画
下载PDF
默会知识研究:概述与启示 被引量:41
13
作者 贺斌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48,共14页
默会知识理论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及其实践价值,与我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本文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默会知识"的内涵、结构、特点及其习得机制。默会知识理论对课堂教学、学习实践、职业培训具有诸多借... 默会知识理论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及其实践价值,与我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本文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默会知识"的内涵、结构、特点及其习得机制。默会知识理论对课堂教学、学习实践、职业培训具有诸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知 明示知 习得机制 概述 启示
原文传递
中国跨国公司技术能力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
14
作者 刘灿 《经济研究导刊》 2007年第5期42-43,共2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和战略载体,它的发展也成为了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表现,而技术能力也是跨国公司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中国跨国公司在技术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和战略载体,它的发展也成为了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表现,而技术能力也是跨国公司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中国跨国公司在技术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跨国公司的技术能力仍然停留在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的层次上,因此,我国跨国公司应该积极探索提高技术能力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企业 技术能力 默识 战略联盟
下载PDF
朱谦之《周易哲学》对儒家美学的创造性阐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海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3,共8页
朱谦之的《周易哲学》以其对儒家美学的创造性阐释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考察传统美学的现代传承和演变提供了直接参照。作者对《周易》"默识"说的论述是对儒家审美方法的激活和彰显;对"真情之流"的论... 朱谦之的《周易哲学》以其对儒家美学的创造性阐释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考察传统美学的现代传承和演变提供了直接参照。作者对《周易》"默识"说的论述是对儒家审美方法的激活和彰显;对"真情之流"的论述是对儒家情感美学的承继;对《周易》时间美学的论述是对儒家时间美学的深化;对本体之"神"和"意象中和"论的阐发是对儒家美学本体论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周易哲学 儒家美学 默识 时间 意象
原文传递
论人物画中苏轼与陈造的传神说
16
作者 何昕 《美术文献》 2021年第11期34-35,共2页
在顾恺之“传神论”的基础上,苏轼和陈造对中国人物画的“传神”作了进一步升华。本文主要分析二人的绘画观点,学习他们观察生活与表现客观对象自然神态的理论方法,并与现代绘画实践相结合,指出现代艺术创作对苏轼“凡人意思各有所在”... 在顾恺之“传神论”的基础上,苏轼和陈造对中国人物画的“传神”作了进一步升华。本文主要分析二人的绘画观点,学习他们观察生活与表现客观对象自然神态的理论方法,并与现代绘画实践相结合,指出现代艺术创作对苏轼“凡人意思各有所在”“于众中阴察之”与陈造“熟想而默识”绘画思想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神 人物画 默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