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食虫目研究Ⅰ.猬科、鼹科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西之 张中干 《四川动物》 CSCD 1997年第2期78-82,共5页
四川省地理位置独特,动物资源丰富,现有兽类217种,特别是原始古老的食虫类尤为丰富,现有33种之多,约占全国(67种)的1/2。笔者据多年采集的标本进行了系统整理。I.猬科包括2亚科3种计有中国渭Neoteracussinensis、秦岭刺渭Meschi... 四川省地理位置独特,动物资源丰富,现有兽类217种,特别是原始古老的食虫类尤为丰富,现有33种之多,约占全国(67种)的1/2。笔者据多年采集的标本进行了系统整理。I.猬科包括2亚科3种计有中国渭Neoteracussinensis、秦岭刺渭Meschinushughi、刺猬Erinaceusamueusis。Ⅱ鼹科包括1亚科8种计有巨鼹Talpagrandis、长吻鼹Talpalongirostris、甘肃鼹Scapnulusoweni、白尾鼹Parascaplerleucura、长尾鼹Scaptonyxfusicaudus、少齿鼹Uropsilussoricips、峨眉鼯鼹U.andersoni、长吻鼹U.gricilis。对各种的产地、量衡度、鉴别特征、生物学、国内分布、与疾病的关系等均作了叙述,并着重对其分类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食虫目 鼹科
下载PDF
鼩鼹亚科(Talpidae:Uropsilinae)一新种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洋 刘少英 +3 位作者 孙治宇 郭鹏 范振鑫 Robert W.Murphy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2006年至2009年,在四川西南地区开展小型兽类区系调查时,在普格县、美姑县、泸定县、九龙县采获了11号鼩鼹类标本。其外形和头骨形态与其他鼩鼹类一致,但牙齿数量和齿式与已知鼩鼹类不同。这批标本上、下颌牙齿均为9枚,齿式为i2/2,c1/1,... 2006年至2009年,在四川西南地区开展小型兽类区系调查时,在普格县、美姑县、泸定县、九龙县采获了11号鼩鼹类标本。其外形和头骨形态与其他鼩鼹类一致,但牙齿数量和齿式与已知鼩鼹类不同。这批标本上、下颌牙齿均为9枚,齿式为i2/2,c1/1,pm3/3,m3/3=36,与少齿鼩鼹上颌9枚、下颌8枚(齿式:i2/1,c1/1,pm3/3,m3/3=34)不同,也不同于长吻鼩鼹与贡山鼩鼹(齿式:i2/1,c1/1,pm4/4,m3/3=38)及峨眉鼩鼹(齿式:i2/2,c1/1,pm4/3,m3/3=38)上颌10枚、下颌9枚,而不能归类于现有任何已知鼩鼹类物种。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未归类标本形成一单系群,且与峨眉鼩鼹关系最近,构成姊妹关系。为此,我们认为采自于四川普格县、美姑县、泸定县、九龙县的鼩鼹类标本为鼩鼹亚科一新物种。根据新种上、下颌牙齿数量相等命名为等齿鼩鼹(Uropsilus aequodone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鼹科 等齿鼩 新种
下载PDF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MIS 2阶段的鼹科动物化石 被引量:1
3
作者 庞丽波 刘傲然 +3 位作者 吴雁 胡鑫 陈少坤 魏光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66-1375,共10页
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第②-2层的时代为更新世最晚期,可与MIS 2阶段相对应。文章系统研究了这一层位中的鼹科动物化石,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对比,依据齿式、齿冠结构和尺寸大小将之分别鉴定为长尾鼩鼹Scaptonyx fusicaudus、... 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第②-2层的时代为更新世最晚期,可与MIS 2阶段相对应。文章系统研究了这一层位中的鼹科动物化石,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对比,依据齿式、齿冠结构和尺寸大小将之分别鉴定为长尾鼩鼹Scaptonyx fusicaudus、白尾鼹Parascaptor leucurus和宽齿鼹Euroscaptor grandis,均为现生的区域灭绝种。从这3个物种的现代分布范围和生境判断,玉米洞遗址在MIS 2阶段的古环境较现代更为寒凉,与横断山区或秦岭海拔2000~3000 m处相当。喜寒凉的鼹科动物在MIS 2阶段向低海拔处迁徙扩散,而当全新世暖期到来时,玉米洞周边并无供其生存的适宜环境,这些鼹科动物在此区域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洞遗址 MIS 2阶段 鼹科动物化石 区域灭绝 古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