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患者鼻中隔动脉性出血31例手术治疗
1
作者 牛靖锋 梁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1995年第10期621-622,共2页
1987~1991年,我们对所遇31例高血压患者鼻中隔前下方动脉性出血进行了手术处理,止血效果理想,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1例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36岁,平均48.7岁,其中41~50岁者25例。手术处理前,出血1次者9例,2次者14... 1987~1991年,我们对所遇31例高血压患者鼻中隔前下方动脉性出血进行了手术处理,止血效果理想,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1例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36岁,平均48.7岁,其中41~50岁者25例。手术处理前,出血1次者9例,2次者14例,3次以上者8例。出血时测得血压高或后来被确诊为高血压者1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鼻中隔动脉 出血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基于鼻中隔后动脉的改良Millard术式在双侧完全性唇裂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韩瑞 徐锦程 +3 位作者 王尚华 程如玉 丁翔 丁丹 《中外医疗》 2018年第4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鼻中隔后动脉的改良Millard术式治疗双侧完全性唇裂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13例,基于鼻中隔后动脉为解剖学基础的改良Millard法,根据双... 目的探讨基于鼻中隔后动脉的改良Millard术式治疗双侧完全性唇裂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13例,基于鼻中隔后动脉为解剖学基础的改良Millard法,根据双侧完全性唇裂及鼻唇畸形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对术式进行改良,依据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操作细节进行修复。结果 13例患儿均为一期愈合,随访3、6个月和(或)12个月,唇、鼻部外形随着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而得到改善。结论应用改良Millard方法修复双侧完全性唇裂,是一种综合修复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MILLARD法 双侧完全性唇裂 前唇过短 鼻中隔动脉
下载PDF
鼻中隔后动脉前唇岛状瓣修复完全性双侧唇裂前唇过短畸形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爱群 寇波 +6 位作者 张奎启 关振群 王明华 孙勇刚 蔡志刚 李民 刘涛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0年第5期313-316,共4页
目的 探讨前唇长度不足的完全性双侧唇裂畸形的有效修复方法.方法 选择双侧完全性唇裂死婴新尸体2例,经氧化铅动脉灌注造影后,取鼻唇部组织拍X线片,了解其血供特点.临床上选择前唇长度明显不足的完全性双侧唇裂16例,利用其前唇血供特点... 目的 探讨前唇长度不足的完全性双侧唇裂畸形的有效修复方法.方法 选择双侧完全性唇裂死婴新尸体2例,经氧化铅动脉灌注造影后,取鼻唇部组织拍X线片,了解其血供特点.临床上选择前唇长度明显不足的完全性双侧唇裂16例,利用其前唇血供特点,在鼻唇部做V形切口,使鼻小柱与前唇充分分离,形成近似带血管蒂的岛状前唇组织瓣,前唇便很容易下降到与侧唇对应的位置,解决了前唇长度不足的难点.然后,按照Millard的术式修复双侧唇裂.1年余后拍摄患者正、侧头位面像,在照片上测量鼻唇面各解剖标志点之间线性距离及角度,并与对照组30例正常婴幼儿比较,客观地评估手术效果及稳定性.结果 双侧完全性唇裂的前唇血供主要由鼻中隔后动脉供应.16例双侧唇裂患儿术后1年,上唇形态良好,测量的各项指数统计学处理显示:多数与正常婴幼儿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观上提示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利用双侧唇裂患者前唇血供主要由鼻中隔后动脉供应的解剖特点,修复完全性双侧唇裂,可以有效地解决前唇过短的难题,术后效果理想、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双侧唇裂 唇裂修复 鼻中隔动脉 前唇过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