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鼻翼缩窄术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吴乐昊 徐奕昊 +7 位作者 王欢 郑若冰 张旭龙 田乐 郭俊生 朱珊 范飞 尤建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3,共6页
目的探讨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内切型鼻翼缩窄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行鼻翼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于鼻翼小叶基底部外缘设计梭形切口线, 宽度为4~5 mm, 长度为8~1... 目的探讨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内切型鼻翼缩窄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行鼻翼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于鼻翼小叶基底部外缘设计梭形切口线, 宽度为4~5 mm, 长度为8~12 mm。切口线距离鼻翼面颊沟1~2 mm, 设计线内侧延长至鼻前庭内部;沿切口设计线切开表面皮肤后, 先用尖头弯剪扩大剥离切口下鼻翼软组织, 再切除相应的鼻翼内组织, 扩大切除的组织形态类似于枣核;充分减张后, 切口两端的皮肤行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术后对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随访, 并由1位第三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采用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评分法(GAIS)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法(VSS), 通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照片对手术效果和术后鼻部瘢痕情况进行评价。其中GAIS包括1、2、3、4、5分, 评分越低改善效果越好, 改善的标准为评分≤3分;VSS包括颜色(0~3分)、厚度(0~4分)、血管分布(0~3分)、柔软度(0~5分)4个指标, 评分越高瘢痕越严重。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 其中男6例, 女14例, 年龄20~33岁, 平均24.9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翼外扩、鼻翼肥厚的表现。术后13例患者术区出现轻度肿胀、皮下淤斑和黄染, 3 d后逐渐消退;术后无感染、切口裂开、延迟不愈等近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16个月, 有2例患者因联合了肋软骨植入隆鼻术, 术后6~9个月逐渐出现软骨变形而影响鼻孔外观, 再次通过手术调整后获得满意效果, 鼻孔对称度显著提高;其余患者鼻翼形态均一次性得到较大改善, 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术后远期无鼻孔变形、鼻小柱偏斜、通气障碍等表现, 鼻翼切口瘢痕不明显, 位置隐蔽。术后第三方医师对20例患者的GAIS评分为(1.20±0.41)分, 其中16例评为1分, 4例评为2分, 均达到改善标准;VSS总评分为(1.45±0.60)分, 其中颜色平均分为0.60分、厚度为0.05分、血管分布为0.55分、柔软度为0.30分。结论将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应用于内切型鼻翼缩窄术中, 可以在切口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增加组织去除量, 不仅能够充分缩窄鼻翼, 而且对鼻翼组织肥厚也有一定的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成形术 鼻翼肥大 鼻翼缩窄 枣核形组织切除法
原文传递
基于解剖标志的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术对正颌患者术后鼻唇部形态的影响
2
作者 张雯 刘筱菁 +1 位作者 李自力 张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6-742,共7页
目的:评价基于鼻肌肉解剖结构行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术(alar base cinch suture,ABCS)对于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行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后鼻唇部三维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行正颌外科手... 目的:评价基于鼻肌肉解剖结构行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术(alar base cinch suture,ABCS)对于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行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后鼻唇部三维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行正颌外科手术的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3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23.23±2.98)岁,上颌骨前徙量≤4 mm,依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鼻底肌群标记、对位缝合法,对照组采用鼻底肌群拉拢悬吊缝合法。使用3dMD face系统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至少6个月拍摄患者面部三维照片,在3dMD patient软件上手工标记鼻唇部软组织特征点,分别测量特征点的直线距离、曲线距离、角度、鼻深-鼻翼宽指数等14个指标。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手术前后数据的分析与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上唇皮肤高度、鼻深-鼻翼宽指数变化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12),对照组患者术后上唇皮肤高度增加率、鼻深-鼻翼宽指数减小率均大于试验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鼻翼宽度、鼻翼基底宽度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鼻唇角较正常值偏大(P=0.036),试验组患者术后鼻唇角与正常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解剖标志的ABCS与传统缝合方式相比,对于上颌骨轻至中度前徙时患者术后的鼻部协调性及鼻唇部形态更有利,其在可操作性及客观准确性上亦有一定优势,可成为更优化、精确的ABCS术式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翼基底缝合术 三维成像 解剖标志 Le FortⅠ型截骨术 正颌外科手术
下载PDF
过矫正鼻底缝合技术用于lefort Ⅰ型截骨术后鼻软组织形态的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明 陶永炜 +2 位作者 毕思思 李锦峰 任战平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过矫正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技术应用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鼻软组织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对象。正颌术中应用过矫正鼻底缩窄缝合技术。分别于正颌术前... 目的探讨过矫正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技术应用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鼻软组织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对象。正颌术中应用过矫正鼻底缩窄缝合技术。分别于正颌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行CBCT扫描。利用Mimics 17.0软件测量鼻尖角、鼻翼基底宽度、鼻小柱高度、鼻翼宽度、鼻背长度。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术后1周较术前相比鼻翼宽度平均减小了(1.23±0.34)mm,鼻翼基底宽度平均减小了(1.22±0.44)mm。术后1年较术前鼻翼宽度平均增加了(0.57±0.58)mm,鼻翼基底宽度平均增加了(0.82±0.28)mm。术后1年较术后1周鼻翼宽度平均增加了(1.8±0.61)mm,鼻翼基底宽度平均增加了(2.04±0.51)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过矫正鼻底缝合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徙术后鼻底宽度有较好的控制,但仍然有增加的趋势。而鼻尖角、鼻小柱高度及鼻背长度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LefortⅠ型截骨前徙术 鼻翼基底缝合 三维测量 鼻软组织形态
下载PDF
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控制鼻翼宽度的两种手术方法效果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妙贞 王晓霞 +3 位作者 李自力 伊彪 梁成 王兴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4-188,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鼻翼基底缩窄术(alarbasesuturing,ABS)控制上颌LeFortI型截骨术后鼻翼宽度的效果。方法55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均接受了上颌LeFortI型截骨或分块截骨术,按随机数表分为实验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采用口外人... 目的比较两种鼻翼基底缩窄术(alarbasesuturing,ABS)控制上颌LeFortI型截骨术后鼻翼宽度的效果。方法55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均接受了上颌LeFortI型截骨或分块截骨术,按随机数表分为实验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采用口外人路ABS,对照组采用口内入路ABS。采用3dMD立体照相测量法,于术前、术后3个月拍摄患者面部三维照片,定点测量鼻部形态变化,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对照组鼻翼最外侧点间距增加(1.38±1.29)mm,鼻翼基底最外侧点间距平均增加(1.06±0.95)mm,鼻翼基底点间距平均增加(0.36±1.13)mm。实验组鼻翼最外侧点间距平均增加(2.66±1.47)mm,鼻翼基底最外侧点间距平均增加(2.20±1.22)mm,鼻翼基底点间距平均增加(1.30±1.33)mm。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S两种术式对鼻翼基底缩窄的效果均优于对鼻翼最外侧点缩窄的效果,口内入路法效果优于口外入路法,但两种方法均无法完全控制术后鼻翼增宽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勒福 鼻翼基底 成像 三维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