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驼乳源乳铁蛋白嵌合肽对口腔致龋菌抗菌作用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梦雨 伊丽 吉日木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62,共9页
该研究旨在评估驼乳源乳铁蛋白(lactoferrampin-lactoferricin,LFA-LFC)嵌合肽对变异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抗菌效果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首先预测并鉴定驼乳源LFA-LFC嵌合肽的分子特性和二级结构;通过测定嵌合肽最低抑菌(... 该研究旨在评估驼乳源乳铁蛋白(lactoferrampin-lactoferricin,LFA-LFC)嵌合肽对变异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抗菌效果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首先预测并鉴定驼乳源LFA-LFC嵌合肽的分子特性和二级结构;通过测定嵌合肽最低抑菌(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绘制时间-致死曲线,评估嵌合肽的抗菌效果;分析嵌合肽对生物膜的预防、消除作用。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嵌合肽对细菌的作用位点,测定菌体DNA迁移率,对嵌合肽的抗菌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驼乳源LFA-LFC嵌合肽对变异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2、32、64μmol/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28、128、256μmol/L;细菌在1×MIC嵌合肽浓度处理30 min后完全致死;当嵌合肽浓度为128μmol/L时预防生物膜生成约80%,512μmol/L时消除生物膜约50%;4×MIC嵌合肽浓度处理细菌后发现其细胞膜均出现裂解,DNA未发生迁移。该研究认为驼乳源LFA-LFC嵌合肽对3株菌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效果,嵌合肽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作用于DNA,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乳源乳铁蛋白嵌合肽 口腔致龋菌 效果 生物膜 DNA
下载PDF
细辛挥发油对口腔主要致龋菌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蒋艺轩 周慧 +4 位作者 唐荣 赵天浩 李晨 宁毅 高强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研究细辛挥发油对口腔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生长、黏附能力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探索细辛挥发油的防龋作用。方法:将细辛挥发油按照二倍梯度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再以低于MIC 4个浓度梯度配制含... 目的:研究细辛挥发油对口腔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生长、黏附能力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探索细辛挥发油的防龋作用。方法:将细辛挥发油按照二倍梯度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再以低于MIC 4个浓度梯度配制含药TPY的液体培养基,将0.05%氯己定溶液作为阳性对照组,不含药组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值从而判定细菌黏附能力;通过蒽酮法测定细菌产胞外多糖的情况。结果:细辛挥发油对变异链球菌的MIC为4.375%、MBC为5%;对黏性放线菌的MIC为3.75%、MBC为4.375%;MIC、1/2MIC两个浓度组对主要致龋菌的黏附抑制率、抑制其产胞外多糖效果明显(P<0.05)。结论::MIC、1/2MIC浓度细辛挥发油能够抑制口腔主要致龋菌的生长、黏附及产胞外多糖,其中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说明该浓度的细辛挥发油在龋病预防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辛挥发油 龋菌 抑制 生长 黏附 产糖
下载PDF
1,8-桉叶油素对常见致龋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心仪 任潞 +1 位作者 李适廷 黎春晖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396-399,共4页
目的研究1,8-桉叶油素(1,8-cineole)对常见口腔致龋菌的抑菌作用,探讨其防治龋病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平板接种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 目的研究1,8-桉叶油素(1,8-cineole)对常见口腔致龋菌的抑菌作用,探讨其防治龋病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平板接种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测定四种细菌在72 h内的生长曲线,观察随时间变化,药物对细菌活性的影响。结果1,8-桉叶油素对乳酸杆菌、粘性放线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MIC分别为31.3μl/ml、15.6μl/ml、3.9μl/ml、3.9μl/ml,其MBC分别为125μl/ml、125μl/ml、15.6μl/ml、15.6μl/ml。随时间变化,一定浓度范围内,1,8桉叶油素对上述4种细菌具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MIC浓度下,可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结论1,8-桉叶油素对乳酸杆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的生长增殖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8-桉叶油素 龋菌 最小抑浓度 最小杀浓度
下载PDF
茶多酚影响致龋菌在唾液获得性膜粘附的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肖悦 刘天佳 +1 位作者 詹玲 周学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36-339,共4页
目的 :研究茶多酚对致龋菌在唾液获得性膜粘附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茶多酚的防龋机制。方法 :采用唾液包被羟磷灰石 (S HA)形成实验性膜的体外模式 ,以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作为主要致龋菌 ,用茶多酚分别处理S HA和细菌 ,观察细菌在S H... 目的 :研究茶多酚对致龋菌在唾液获得性膜粘附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茶多酚的防龋机制。方法 :采用唾液包被羟磷灰石 (S HA)形成实验性膜的体外模式 ,以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作为主要致龋菌 ,用茶多酚分别处理S HA和细菌 ,观察细菌在S HA粘附的情况。结果 :两组实验中 ,茶多酚溶液浓度为 1~ 4mg/ml时都能显著抑制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在S HA上的粘附 ,且抑制作用随茶多酚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结论 :茶多酚能有效抑制主要致龋菌对唾液获得性膜的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龋菌 唾液获得性膜 粘附 齿
下载PDF
厚朴活性成分对致龋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56
5
作者 冯瑾 李继遥 周学东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6-458,共3页
目的研究厚朴活性成分对口腔致龋菌生长、代谢的影响。方法利用MBECTM-Device研究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对5种主要致龋菌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测定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细菌生物膜的最低清除浓度(MBEC),并在低于MIC的药物浓度下观察... 目的研究厚朴活性成分对口腔致龋菌生长、代谢的影响。方法利用MBECTM-Device研究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对5种主要致龋菌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测定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细菌生物膜的最低清除浓度(MBEC),并在低于MIC的药物浓度下观察其对致龋菌产酸能力的影响。结果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对5种口腔浮游细菌及生物膜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对实验细菌产酸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结论厚朴活性成分可影响致龋菌生长代谢,可能是一种天然防龋药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 厚朴酚 和厚朴酚 龋菌 产酸
下载PDF
茶多酚影响致龋菌在胶原粘附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肖悦 刘天佳 +1 位作者 詹玲 周学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0-342,共3页
目的 :研究茶多酚对致龋菌在胶原粘附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茶多酚的防龋机制。方法 :采用胶原溶液包被羟磷灰石 (C HA)形成实验性膜的体外模式 ,以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乳杆菌作为主要致龋菌 ,用茶多酚分别处理C HA和细菌 ,观察细菌在... 目的 :研究茶多酚对致龋菌在胶原粘附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茶多酚的防龋机制。方法 :采用胶原溶液包被羟磷灰石 (C HA)形成实验性膜的体外模式 ,以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乳杆菌作为主要致龋菌 ,用茶多酚分别处理C HA和细菌 ,观察细菌在C HA粘附的情况。结果 :在两组实验中 ,1~ 4mg/ml的茶多酚溶液都能显著抑制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乳杆菌在C HA上的粘附 ,且抑制作用随茶多酚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结论 :茶多酚能有效抑制主要致龋菌对胶原的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龋菌 胶原 粘附 齿
下载PDF
中药五倍子对口腔致龋菌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黄正蔚 周学东 +3 位作者 李继遥 肖悦 刘天佳 李艳红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 研究五倍子对致龋菌生长、产酸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探讨五倍子是否能有效调节口腔菌群生态平衡。方法 测定五倍子对 3种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再测定低于MIC的 4个浓度的五倍子... 目的 研究五倍子对致龋菌生长、产酸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探讨五倍子是否能有效调节口腔菌群生态平衡。方法 测定五倍子对 3种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再测定低于MIC的 4个浓度的五倍子对 3种细菌产酸及产生水不溶性多糖能力的影响。结果 五倍子对 3种细菌的生长、产酸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且能够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产生水不溶性葡聚糖。结论 五倍子能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生长、产酸及抑制变形链球菌产水不溶性葡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五倍子 口腔 龋菌 体外实验研究 变形链球 粘性放线 血链球 水不溶性葡聚糖
下载PDF
柠檬提取物对口腔致龋菌生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韩慧 张向宇 +2 位作者 杨丽杰 马金爽 郭卯丁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17-120,124,共5页
目的:检测柠檬提取物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柠檬提取物对主要致龋菌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柠檬提取物ICR小鼠急性毒性试验(LD50试验):实验分两组,实验组柠檬水提浓缩液按0.05ml/10g.bw灌胃,空白对照组室温、阳光等饲... 目的:检测柠檬提取物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柠檬提取物对主要致龋菌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柠檬提取物ICR小鼠急性毒性试验(LD50试验):实验分两组,实验组柠檬水提浓缩液按0.05ml/10g.bw灌胃,空白对照组室温、阳光等饲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饲养14d观察动物反应,第15天处死,解剖检查脏器情况;采用琼脂稀释法研究柠檬提取物对5种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内氏放线菌、远缘链球菌、嗜酸乳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并采用菌落计数法检测柠檬提取物对5种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ICR小鼠在14d观察期中未发现死亡现象,处死后检查各脏器无异常现象。柠檬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远缘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为4.5g/L,对嗜酸乳杆菌和内氏放线菌的MIC为2.25g/L。5种致龋菌在柠檬提取物作用下,其生长曲线均在第6小时左右出现明显的转折点,实验组与阴性组的细菌菌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柠檬提取物样品LD50大于5000mg/kg.bw,属于实际无毒物质;柠檬提取物对口腔致龋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提取物 ICR小鼠 生物安全性 龋菌 生长曲线
下载PDF
实时PCR技术在龋易感儿童牙菌斑致龋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梁景平 姜云涛 +1 位作者 李超伦 姜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致龋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分析牙菌斑中主要致龋菌数量与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的关系。方法 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其中无龋(drn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组各15例。应用SY...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致龋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分析牙菌斑中主要致龋菌数量与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的关系。方法 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其中无龋(drn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组各15例。应用SYBR Green I模式的实时PCR技术,对各组儿童牙菌斑中4种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进行定量检测,并计算各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对各组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龋组中4种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均高于无龋组(P〈0.01),其中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数量之和所占总菌的比例与dmfs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实时PCR技术可作为一种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应用于致龋菌的定量分析和龋齿活跃件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PCR 病易感性 龋菌
下载PDF
镧、铈、氟对葡糖基转移酶和口腔主要致龋菌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鸣宇 张伟国 刘正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为观察镧、铈和氟对葡糖基转移酶活性和口腔主要致龋菌粘附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观察了镧、铈和氟对该酶活性和对口腔主要致龋菌粘附的影响。结果镧和铈比氟有更强的抑制葡糖基转移酶活性的作用,同时发现三种元素对三种... 目的为观察镧、铈和氟对葡糖基转移酶活性和口腔主要致龋菌粘附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观察了镧、铈和氟对该酶活性和对口腔主要致龋菌粘附的影响。结果镧和铈比氟有更强的抑制葡糖基转移酶活性的作用,同时发现三种元素对三种细菌的粘附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镧、铈对葡糖基转移酶和口腔主要致龋菌粘附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基转移酶 龋菌 药理 口腔细
下载PDF
蜂胶对主要致龋菌的体外抑菌实验报告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杨更森 侯晓薇 +2 位作者 冯玲淑 靳占兵 郭兰英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76-177,共2页
本文用蜂胶对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测定了蜂胶的最低抑菌浓度,并与金银花、厚朴、黄边等七种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蜂胶的抑菌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龋病的防治上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 蜂胶 龋菌 体外抑 实验报告
下载PDF
蜂房粗提物对致龋菌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正蔚 肖悦 +3 位作者 刘天佳 周学东 李继遥 詹玲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 研究蜂房粗提物对致龋菌生长、产酸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探讨蜂房粗提物是否能有效调节口腔菌群的生态平衡。方法 测定蜂房粗提物对 3种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再测定低于MIC的 4个浓度... 目的 研究蜂房粗提物对致龋菌生长、产酸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探讨蜂房粗提物是否能有效调节口腔菌群的生态平衡。方法 测定蜂房粗提物对 3种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再测定低于MIC的 4个浓度的蜂房粗提物对上述 3种细菌产酸及产生水溶性和水不溶性多糖能力的影响。结果 蜂房粗提物对 3种细菌的生长、产酸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能够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产生水不溶性葡聚糖 ,但对粘性放线菌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蜂房粗提物能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房粗提物 变形链球 粘性放线 血链球 水不溶性葡聚糖 龋菌
下载PDF
可摘局部义齿基牙易发龋坏部位致龋菌的检出比较 被引量:9
13
作者 苏葆辉 肖晓蓉 胡雁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9-21,共3页
通过对戴入可摘局部义齿后基牙易发龋坏部位的早期细菌组成的测定,探讨可摘局部义齿与基牙龋坏之间的潜在关系。观察12个6活动桥的24颗基牙,其中5、7各12颗。病人平均年龄255岁。采取基牙靠缺隙侧邻面1/3区域的菌斑... 通过对戴入可摘局部义齿后基牙易发龋坏部位的早期细菌组成的测定,探讨可摘局部义齿与基牙龋坏之间的潜在关系。观察12个6活动桥的24颗基牙,其中5、7各12颗。病人平均年龄255岁。采取基牙靠缺隙侧邻面1/3区域的菌斑。采用细菌培养技术,持续观察了3个月,测定了菌斑细菌的组成。结果发现,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在实验中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在牙位7上的检出率比在牙位5上的检出率高。结论戴用可摘局部义齿造成了口腔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促进了某些致龋细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 可摘局部义齿 龋菌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牙菌斑致龋菌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思静 郭斌 +3 位作者 杨卫东 刘玉 孙卫斌 葛久禹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48-650,673,共4页
目的:定量比较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菌斑中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放线菌的分布特征,分析菌斑致龋菌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提取2型糖尿病老年人和正常老年人(各40例)菌斑细菌DNA,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变异链球菌、乳... 目的:定量比较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菌斑中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放线菌的分布特征,分析菌斑致龋菌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提取2型糖尿病老年人和正常老年人(各40例)菌斑细菌DNA,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放线菌3种致龋菌在总菌中的比例和数量,结果用WILCOXON秩和检验作两两比较。结果:糖尿病组菌斑中变异链球菌在总菌量中所占比例和数量(CFU/PCR反应管)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放线菌在总菌量中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的分布,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牙菌斑中变异链球菌的数量和比例,以及放线菌的比例均高于正常老年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龋菌
下载PDF
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口腔三种致龋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秀娟 钟滨 +2 位作者 徐华兴 易敏 王小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口腔中3种致龋菌的抑制效果。方法:将30名13~15岁龋易感儿童随机分为3组,即麦芽糖醇口香糖组(A组)、木糖醇口香糖组(B组)、空白胶母口香糖组(C组)。咀嚼口香糖前后共收集2次牙菌斑,运用平板法进行牙菌斑中细... 目的:探讨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口腔中3种致龋菌的抑制效果。方法:将30名13~15岁龋易感儿童随机分为3组,即麦芽糖醇口香糖组(A组)、木糖醇口香糖组(B组)、空白胶母口香糖组(C组)。咀嚼口香糖前后共收集2次牙菌斑,运用平板法进行牙菌斑中细菌培养计数观察咀嚼口香糖前后3种致龋菌(变链、乳杆、黏放)数量的变化。结果:与咀嚼前相比,咀嚼口香糖4周后A、B、C 3组变链、乳杆、黏放致龋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P<0.001);与C组相比,咀嚼口香糖4周后A、B 2组更能显著降低变链数量(P<0.05);3组间乳杆菌数量和黏放数量的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麦芽糖醇口香糖抑制牙菌斑内变链菌数量较为明显,对乳杆菌、黏放菌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芽糖醇 木糖醇 口香糖 口腔致龋菌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对羟基磷灰石的附着能力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岷峰 李德懿 李宗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研究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对羟基磷灰石(HA)的附着能力。方法将与牙周病和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6种国际参考标准菌株(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分别接种于模拟口腔环境的改良MD-... 目的研究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对羟基磷灰石(HA)的附着能力。方法将与牙周病和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6种国际参考标准菌株(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分别接种于模拟口腔环境的改良MD-300恒化器中培养,1 h后分离培养HA表面附着的细菌,检测各菌种对HA的附着能力及其相互作用。结果检测菌种中,血链球菌对HA的附着能力最强,其他依次为黏性放线菌、变形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血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均能增强牙周致病菌对HA的附着能力,变形链球菌降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附着能力;所有牙周致病菌均降低血链球菌对HA的附着能力,而对变形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无明显影响。结论牙周致病菌对HA的附着能力明显弱于致龋菌,其借助早期定植菌成为牙周生态系的优势菌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致病 龋菌 附着 羟基磷灰石
下载PDF
伴放线放线杆菌与致龋菌生长关系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耀伦 郝玉庆 +1 位作者 张朝良 陆峻君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15-519,共5页
目的:观察伴放线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与4种致龋菌,即变异链球菌(S.mutans)、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内氏放线菌(A.naeslundii)、粘性放线菌(A.viscosus)在体外共培养时相互间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改良琼脂扩散法和... 目的:观察伴放线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与4种致龋菌,即变异链球菌(S.mutans)、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内氏放线菌(A.naeslundii)、粘性放线菌(A.viscosus)在体外共培养时相互间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改良琼脂扩散法和双菌种液体培养观察A.actinomycetemcomitans与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生长的相互关系;扫描电镜及菌落计数观察双菌种生物膜形态和细菌比例的差异。实验数据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琼脂扩散法抑菌实验表明,A.actinomycetemcomitans对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的生长无抑制作用,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可抑制A.actinomycetemcomitans的生长。在双菌种液体培养中,A.actinomycetemcomitans所占比例随时间逐渐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actinomycetemcomitans培养12h后,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4h在S.mutans和L.acidophilus组中的比例下降为0。生物膜的观察表明,单菌种A.actinomycetemcomitans成块状散在黏附,无完整生物膜形成,4种致龋菌在48h均形成结构完整的生物膜,具有三维立体结构。与单菌种相比,加入A.actinomycetemcomitans后,致龋菌的生物膜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更换培养液后,A.actinomycetemcomitans在混合菌种生物膜中的比例仍随时间延长下降,72h降低到最低点,各时间点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4种致龋菌可抑制A.actinomycetemcomitans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放线放线杆 牙周病 龋菌 抑制
下载PDF
中药桂皮醛对口腔致龋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霞 黄萍 李丛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09-1410,共2页
目的:探讨桂皮醛对主要致龋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法药敏敏感试验,测定桂皮醛对主要致龋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ve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ec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桂皮醛能明显... 目的:探讨桂皮醛对主要致龋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法药敏敏感试验,测定桂皮醛对主要致龋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ve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ec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桂皮醛能明显抑制分离的50株临床株,其MIC值在(32~256)mg/L之间,微荣球菌(V.parvula)的平均最低抑菌浓度为(139.000±0.026)mg/L;丙酸杆菌(P.propionicum)的平均最低抑菌浓度为(128.000±0.000)mg/L;颊纤毛菌(L.buccalis)的平均最低抑菌浓度为(213.000±0.027)mg/L;变形链球菌(S.mutans)的平均最低抑菌浓度为(213.00±0.021)mg/L;粘性放线菌(A.viscosus)的平均最低抑菌浓度为(148.00±0.021)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菌 桂皮醛 琼脂稀释法 MIC
下载PDF
人工唾液对致龋菌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学东 岳松龄 +1 位作者 郑光静 易萍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1992年第2期65-67,共3页
介绍一种根据自然唾液化学组成的人工合成唾液(简称人工唾液)。研究其对细菌在牙面粘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唾液能显著地减少细菌的粘附量,但对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影响较小。可以认为,人工唾液作为一种自然唾液的代用品,为龋病病因... 介绍一种根据自然唾液化学组成的人工合成唾液(简称人工唾液)。研究其对细菌在牙面粘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唾液能显著地减少细菌的粘附量,但对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影响较小。可以认为,人工唾液作为一种自然唾液的代用品,为龋病病因学、预防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唾液 粘附 龋菌 影响 牙面 人工合成 简称 化学组成
下载PDF
患龋儿童菌斑致龋菌的检出及与患龋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建洪 王萍 +2 位作者 梁焕友 刁惠波 吴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2540-2542,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儿童菌斑致龋菌的检出率,分析不同致龋菌检出情况与dmft的关系,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4~6岁患龋儿童40名,对照组为无龋儿童40名,采集乳磨牙颊面菌斑,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形态学和生化实验的方法进行鉴... 目的通过检测儿童菌斑致龋菌的检出率,分析不同致龋菌检出情况与dmft的关系,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4~6岁患龋儿童40名,对照组为无龋儿童40名,采集乳磨牙颊面菌斑,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形态学和生化实验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患龋组儿童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乳杆菌的检出率分别是97.5%、35.0%和45.0%,均显著高于无龋组儿童3种细菌的检出率(P<0.05)。结论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乳杆菌是儿童龋病的主要致龋菌,菌斑致龋菌的种类越多,造成儿童患龋的危险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牙 龋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