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比木——云南茶茱萸科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1
1
作者 司马永康 武力 +6 位作者 李锦宇 李园园 李紫嘉 柴勇 赵灿军 杨天俊 李万平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174,共3页
报道了茶茱萸科假柴龙树属的1个云南新记录种:马比木,提供了其标本和活植物照片以及云南假柴龙树属植物种类检索表。该种新发现于云南弥渡县和漾濞县。
关键词 马比木 云南 新分布 茶茱萸科 假柴龙树属
下载PDF
臭味假柴龙树小枝化学成分研究
2
作者 胡祖艳 苏锦华 +2 位作者 刀建华 周林 李光 《云南化工》 CAS 2023年第11期29-31,共3页
目的:对臭味假柴龙树Nothapodytes foetida(Wight)Sleumer的小枝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MIC、凝胶及大孔树脂等方法对生长于云南省勐腊县的臭味假柴龙树小枝的氯仿及正丁醇部分进行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 目的:对臭味假柴龙树Nothapodytes foetida(Wight)Sleumer的小枝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MIC、凝胶及大孔树脂等方法对生长于云南省勐腊县的臭味假柴龙树小枝的氯仿及正丁醇部分进行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核磁共振、质谱及波普技术结合参考文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臭味假柴龙树小枝的90%甲醇提取浸膏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3-己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17-羟基-20-O-β-D吡喃葡萄糖苷(2)、9-β-D-葡萄糖氧基喜树碱(3)、对羟基苯甲酸(4)、对羟基苯甲醛(5)、香草醛(6)。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并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味假柴龙树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糖苷
下载PDF
红士地的千年“老龙树”
3
作者 文锋(编辑) 马俊(图) 《云南林业》 2023年第8期5-7,共3页
在云南昆明,有一处海拔约2000米的红土高原,又名东川红土地。放眼望去,东川红土地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红色,层层渐变、色彩斑斓,犹如一块巨型的天然调色盘。在这片迷人的大地上,有一棵神奇的古树,还曾在影视剧《无问西东》中出镜。该株古... 在云南昆明,有一处海拔约2000米的红土高原,又名东川红土地。放眼望去,东川红土地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红色,层层渐变、色彩斑斓,犹如一块巨型的天然调色盘。在这片迷人的大地上,有一棵神奇的古树,还曾在影视剧《无问西东》中出镜。该株古树生长于东川区红土地镇,被当地村民称为“老龙树”,奉为神树。据传其树龄1000年以上,树高16米,胸围620厘米,冠幅28米×30米。该树苍劲挺拔、四季常青,树叶向四周展开,形成巨大的伞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地 红土高原 龙树 东川区 四季常青 云南昆明 不同层次 古树
下载PDF
佛教时间观嬗变的现象学式发微——基于龙树、僧肇和法藏 被引量:5
4
作者 肖德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131,共11页
自古希腊人从自然本身理解时间以来,亚里士多德首次完成对时间问题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借此开创了客观时间的研究方向。奥古斯丁则通过对时间存在、本质和起源的审视,开启了主观时间维度的研究。胡塞尔承继奥古斯丁、康德、柏格森的主观... 自古希腊人从自然本身理解时间以来,亚里士多德首次完成对时间问题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借此开创了客观时间的研究方向。奥古斯丁则通过对时间存在、本质和起源的审视,开启了主观时间维度的研究。胡塞尔承继奥古斯丁、康德、柏格森的主观时间学说,接受亚里士多德时间与意识关系的观点,在对活的当下的探究中阐发了其时间意识现象学。古老东方佛教思想中也有一条探究时间现象的线索,它从龙树开始,经由僧肇、玄奘、法藏,下至道元。这种对时间现象的考察慧发心性之体会,最终将时间展示为一个由未来、当下和过去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结构,把时间的来源归于"心念"。通过对龙树、僧肇和法藏的时间观进行一种现象学式的解读和诠释,不仅可以从不同向度辨明佛教时间观嬗变的义理,从而更确切地把握佛教慎思明辨、见道弘远的时间思想,并指明其对当下自在生命价值的意义,而且发现在西方时间观和佛教时间观之间可以展开一场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现象学 龙树 僧肇 法藏
下载PDF
略论龙树、提婆的中观哲学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路平 《浙江学刊》 CSSCI 2000年第3期28-31,共4页
:龙树、提婆之学是印度大乘中观哲学的代表 ,其学立缘起论而明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之理 ;立中道观而显破邪显正之法 ;立二谛义而证烦恼即菩提之义 。
关键词 印度 龙树 提波 大乘中观哲学 真谛 俗谛
下载PDF
论印度佛像莲花座起源于龙树时代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同标 《艺术探索》 2016年第4期89-97,共9页
由于武昌莲溪寺东吴永安五年(262年)铜带饰佛像出现了莲花座,且在长江中下游的铜镜和堆塑罐上所表现的莲花座坐佛流行了50年左右,是当时具有主流特色的佛像造型,据此推测印度同时期也出现了佛像莲花座。印度同时期的佛像莲花座目前尚... 由于武昌莲溪寺东吴永安五年(262年)铜带饰佛像出现了莲花座,且在长江中下游的铜镜和堆塑罐上所表现的莲花座坐佛流行了50年左右,是当时具有主流特色的佛像造型,据此推测印度同时期也出现了佛像莲花座。印度同时期的佛像莲花座目前尚无法确认,但印度高僧龙树的经论认为莲花座是仿照梵天的形象而创制的。当时有梵天端坐莲花的传说,"诸佛随世俗"也端坐莲花说法,这说明龙树时代处于佛像莲花座的初兴时代。龙树主要活动于公元150~250年期间,认为印度佛像莲花座初步兴起于公元200年前后,放置在佛像莲花座初创并流传到中国的大框架中考察,这是合乎情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像莲花座 龙树 梵天造像
下载PDF
对中观古学的认识论虚无主义阐释--以《中论佛护释》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叶少勇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3期27-43,196,共18页
龙树、提婆、佛护所代表的中观思想体系可被称为“中观古学”,以区别于清辨之后的“中观今学”,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依托二谛框架承认了世俗假有。龙树、提婆的著作主要以偈颂传世,相比之下《中论佛护释》则充实很多,可作中观古学样本。通... 龙树、提婆、佛护所代表的中观思想体系可被称为“中观古学”,以区别于清辨之后的“中观今学”,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依托二谛框架承认了世俗假有。龙树、提婆的著作主要以偈颂传世,相比之下《中论佛护释》则充实很多,可作中观古学样本。通过文本梳理和分析,可将中观古学判为认识论虚无主义,即主张如凡夫所认识那样的事物根本不存在。而中观今学总体上可被归入反本质主义,它虽然否认恒常独立的自性本质,在世俗上却承认因缘生灭的假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 龙树 佛护 虚无主义 反本质主义
下载PDF
假柴龙树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喜树碱及类似物的生产综述 被引量:4
8
作者 潘学武 董妍玲 +1 位作者 董玉良 赵小虎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5期242-243,248,共3页
对假柴龙树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及产生的主要喜树碱类物质进行了介绍,着重论述了利用臭味假柴龙树产生喜树碱及类似物的研究,并就假柴龙树属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作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 假柴龙树属 喜树碱及类似物 植物资源 开发利用
下载PDF
“飞矢不动”与“去者不去”——由两种运动观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 被引量:1
9
作者 贾玉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40,共5页
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对芝诺与龙树的运动观进行系统研究,二者在时间与空间、中道与辩证法、存在与空三个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从这两种运动观可透视东西方文化的分野。
关键词 龙树 芝诺 运动 东方 西方
下载PDF
论佛学大乘“空”之中观论与二谛的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东山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5-49,共5页
“四大皆空”是佛教的标识。“四大”怎么就是“空”,不重要 ;色空是何关系 ,可以不甚了了 ,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只要达到“空”了 ,就是佛教徒了。关于佛学大乘空观理论的基础、龙树中观论、二谛的学说 ,历来寡见全面释论。中观论 ,即... “四大皆空”是佛教的标识。“四大”怎么就是“空”,不重要 ;色空是何关系 ,可以不甚了了 ,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只要达到“空”了 ,就是佛教徒了。关于佛学大乘空观理论的基础、龙树中观论、二谛的学说 ,历来寡见全面释论。中观论 ,即世界观 ,其出发点在于离有离空 ,辨析假有真空 ,得到中道 ;二谛 ,即方法论 ,辩证阐释世俗与第一义这二谛的因明关系 ,更为了方便众生悟、觉。以此使有 ,因空而得以延续、升华 ;以此使空 ,因有而不虚妄 ,成为正道。有即空的载体 ,空是有的抽象 ;辩证二者 ,“缘生性空”,这就是佛学大乘“空”的根本之所在 ,也就是龙树之“中”:名相为中观论 ,其思想体系即为中观学派。认知佛学大乘“空”的真谛 ,必须认知龙树的中观论、二谛 ,因为正是其内涵构成了大乘空的底蕴。“空”的证明 ,必须以龙树的中观论与二谛为基础 ,因缘生法、轮回渐进地辨识物质与精神相互交替、亦真亦幻的现象 ,这就是佛学“空”真谛的特殊性。这种思维方式尤其对于中国佛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实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 大乘空 龙树 中观论 二谛
下载PDF
《大智度论》对“菩萨禅”的论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邦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49,共9页
《大智度论》立足于"诸法实相",以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度等宗教实行为目标。对菩萨禅的论述,是其重要内容。菩萨禅的最大特点,体现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菩萨禅区别小乘禅的标志。修行菩萨禅的原理,是"从空... 《大智度论》立足于"诸法实相",以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度等宗教实行为目标。对菩萨禅的论述,是其重要内容。菩萨禅的最大特点,体现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菩萨禅区别小乘禅的标志。修行菩萨禅的原理,是"从空法起禅定",即是把"空"和合各种具体禅法而修。在修行过程方面,本论所主张的是渐修。禅定的目标是证悟实相,以"无生法忍"的证得为"菩萨禅"的出借阶段。在其高级阶段,入金刚三昧,用"一念相应慧"得一切种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树 菩萨 掸定 渐修 实相 菩提
下载PDF
“百兽率舞”与人的自卑——拟兽戏剧中所反映的人类心理基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胜华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78-84,共7页
自1988年开始,作者多次在云南、广西、湖南等地区考察民族戏剧.在考察过程中,作者的思路不断地被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拟兽演艺所开启:云南关索戏班开赴演出场地时,高擎着两面飞虎旗;楚雄彝族的镇邪神物虎头吞口,被称作公虎和母虎的人脸面... 自1988年开始,作者多次在云南、广西、湖南等地区考察民族戏剧.在考察过程中,作者的思路不断地被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拟兽演艺所开启:云南关索戏班开赴演出场地时,高擎着两面飞虎旗;楚雄彝族的镇邪神物虎头吞口,被称作公虎和母虎的人脸面具;泼水节中展翅蹁跹的孔雀舞和长鼻舒卷的白象舞;大理白族社神中的龙本主、牛本主;彝族耍龙祈雨中的浇龙、鞭龙、舞龙;苗族姑娘头顶的牛角状银饰;到处可见的龙树,龙林以及大量的动物神话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民族戏剧 神话 戏班 龙树 彝族 自卑 演出 面具 银饰
下载PDF
《老子》之“道”与龙树之“空”的比较——以“有”“无”关系作为着眼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延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7-11,共5页
《老子》的"有""无"关系可以分为形而上层面之道的"有""无"关系、形而下的器物层面的"有""无"关系、作为人世间及天下治理层面的"有""无"关系三个层... 《老子》的"有""无"关系可以分为形而上层面之道的"有""无"关系、形而下的器物层面的"有""无"关系、作为人世间及天下治理层面的"有""无"关系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贯通的。《老子》的"道"与龙树的"空"虽有很大差异,如《老子》的"有"与龙树的"有"、《老子》的"无"与龙树的"无"的含义差异巨大;但两者也有诸多可融通之处,如《老子》的"道"是"有""无"的统一体,龙树的"空"体现色空不二的关系,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龙树 “有”“无”关系
下载PDF
西南少数民族崇树习俗文化内涵浅析——以红河哈尼族祭“龙树”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星梅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56-61,共6页
西南少数民族对他们的生存环境有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云南哈尼族的龙树在自然崇拜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具有护寨保工的神力,他们不仅栽神树、祭神树,而视森林为庇护所和衣食之源,形成了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森林情结”。因此,哈尼族的... 西南少数民族对他们的生存环境有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云南哈尼族的龙树在自然崇拜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具有护寨保工的神力,他们不仅栽神树、祭神树,而视森林为庇护所和衣食之源,形成了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森林情结”。因此,哈尼族的崇树习俗,与他们的生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崇树 神树 龙树
下载PDF
龙树《中论》“缘起”释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雪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64-65,共2页
龙树在印度大乘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在中国大乘佛教史上被尊称为八宗共祖,对佛学的贡献尤甚。文章旨在阐论龙树所造《中论》的理论特色,重点探讨如何融合《阿含经》与《般若经》的论典对原始佛所创主的缘起观进行深化阐释。
关键词 龙树 中论 缘起
下载PDF
僧肇佛教思想述评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桂明 《佛学研究》 2004年第1期75-85,共11页
僧肇佛学主观上承绪罗什般若学的思辨传统,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世界“真实”的追索以及人生“意义”的探求。在对中观“三论”的阐释中,僧肇力图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反映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的本来面貌。但是,由于受特定文化背... 僧肇佛学主观上承绪罗什般若学的思辨传统,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世界“真实”的追索以及人生“意义”的探求。在对中观“三论”的阐释中,僧肇力图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反映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的本来面貌。但是,由于受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他并没有坚持罗什之学的批判原则,逐步放弃龙树中观系统的“破斥”精神,转而对《维摩诘经》“不二法门”盎然兴趣。在“不二”思维原则的指导下,僧肇佛学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致使他所阐述的般若学精神难以纯粹。因般若之性空思想难以落实,故僧肇提倡以涅槃至极之果为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肇论》的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思想述评 《维摩诘经》 思辨传统 学术研究 “意义” “真实” 大乘佛教 社会环境 文化背景 不二法门 思维原则 《肇论》 般若学 精神 中观学 不协调 佛学 主观 探求 人生 求真 龙树 放弃 纯粹 性空 修行
下载PDF
藏族《萨迦格言》与印度龙树格言诗关系研究
17
作者 李正栓 李霄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格言诗是一种流传在西藏、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兴于13世纪,格言诗作辈出,其中最具盛名和影响力的是《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树格言》和《国王修身论》。《萨迦格言》是格言诗奠基之作,亦是格言诗不朽的丰碑。究其发展史,不难发现,... 格言诗是一种流传在西藏、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兴于13世纪,格言诗作辈出,其中最具盛名和影响力的是《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树格言》和《国王修身论》。《萨迦格言》是格言诗奠基之作,亦是格言诗不朽的丰碑。究其发展史,不难发现,2世纪产生于印度的格言诗对我国藏区格言诗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萨迦格言》是萨班·贡嘎坚赞模仿印度学者龙树大师的《百智论》《智能树》和《益世格言》等反映印度社会生活的格言诗名著,是萨班·贡嘎坚赞结合藏族本土文化特色而编写的一部格言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萨迦格言》 印度龙树格言诗 关系研究
下载PDF
About the Conjecture of Felicitous Trees
18
作者 韩培友 崔振文 CUI Zhen-wen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CSCD 2001年第2期69-77,共9页
A tree T is felicitous if there is a labelling l of its vertices with distinct integers from the set {0,1,2,…,|E(T)|}, so that the induced edge labelling l′ defined by l′(e)=l(u)+l(v) mod |E(T)| for eac... A tree T is felicitous if there is a labelling l of its vertices with distinct integers from the set {0,1,2,…,|E(T)|}, so that the induced edge labelling l′ defined by l′(e)=l(u)+l(v) mod |E(T)| for each e=uv∈E(T), assigns each edge e a different label. In this paper, we constructively proved that more classes of trees are felicitous. In the end, we gave a conjecture that every lobster tree is felicit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 felicitous tree felicitous label derived graph
下载PDF
论龙树《中论》的中观思想及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东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7-64,共8页
通过阐述龙树《中论》的中观思想,说明中观正见是龙树在总结小乘佛学成果的基础上,在对当时外道异端邪说和小乘部派佛教偏见破斥的过程中形成的大乘佛教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后来发展的理论根基,并阐述了龙树中观哲学... 通过阐述龙树《中论》的中观思想,说明中观正见是龙树在总结小乘佛学成果的基础上,在对当时外道异端邪说和小乘部派佛教偏见破斥的过程中形成的大乘佛教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后来发展的理论根基,并阐述了龙树中观哲学对其后大乘佛教发展和对藏传佛教发展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树 《中论》 大乘中观思想 藏传佛教
下载PDF
挣脱概念的幻相与理性的牢笼——论龙树的“中道”概念辩证思维
20
作者 张彤磊 朱卫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41-45,共5页
龙树的"中道"概念辩证思维通过揭示概念的幻相,以破斥因果关系为纽带,推导出"生灭"、"一异"、"常断"、"去来"范畴之间的必然逻辑关系,具有以概念反概念,以理性反理性的特征。中国佛... 龙树的"中道"概念辩证思维通过揭示概念的幻相,以破斥因果关系为纽带,推导出"生灭"、"一异"、"常断"、"去来"范畴之间的必然逻辑关系,具有以概念反概念,以理性反理性的特征。中国佛教关注的是龙树"中道"思维的论证结果,而忽视了龙树运用概念的技巧和论证过程,这与中国佛教形成的崇尚简易直接的宗风有内在的关联性,也是佛教中国化历程中必需直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树 “中道” 概念辩证思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