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泉山背斜的地壳缩短与隆升——来自河流阶地变形的证据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康 徐锡伟 谭锡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36,共15页
位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东侧的龙泉山背斜,构成了四川前陆盆地的前陆隆起。通过室内航空相片对凯江跨背斜段的地貌面的解译,结合野外考察可知凯江发育3级阶地,其中T1、T2为堆积阶地,T3为基座阶地。在野外用差分GPS测量了阶地的空间坐... 位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东侧的龙泉山背斜,构成了四川前陆盆地的前陆隆起。通过室内航空相片对凯江跨背斜段的地貌面的解译,结合野外考察可知凯江发育3级阶地,其中T1、T2为堆积阶地,T3为基座阶地。在野外用差分GPS测量了阶地的空间坐标信息,同时采集了各级阶地堆积物的测年样本,并经实验分析约束了阶地的形成年龄。另外,对石油地震剖面解译揭示出龙泉山背斜北段地壳缩短和隆升主要是通过褶皱膝折带迁移机制进行的,滑脱层的深度约6km。利用面积守恒准则计算出龙泉山背斜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壳缩短速率约为(1.36±0.41)mm/a、隆升速率为(0.64±0.19)mm/a。通过滑脱层的推覆抬升机制形成的龙泉山背斜,给青藏高原东缘变形模式中的逆断层推覆地壳缩短造山增加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龙泉山背斜 阶地 地壳缩短和隆升
下载PDF
应用测录井评价浅层天然气对龙泉山隧道的危害
2
作者 陈先志 《华东科技(综合)》 2020年第6期438-440,共3页
浅层天然气是在含油气构造内开展隧道设计和施工面对的重大危险源,通过深入研究龙泉山背斜浅层天然气成藏规律,认为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沿断层运移到位于裂隙发育带的侏罗系砂岩内形成不规则的天然气气包,能给隧道带来瓦斯突出风险,建立... 浅层天然气是在含油气构造内开展隧道设计和施工面对的重大危险源,通过深入研究龙泉山背斜浅层天然气成藏规律,认为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沿断层运移到位于裂隙发育带的侏罗系砂岩内形成不规则的天然气气包,能给隧道带来瓦斯突出风险,建立实测最大瓦斯涌出量与浅层天然气含量的回归模型,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二次关系,应用测录井技术能够较为精确地获得计算浅层天然气含量的三个重要参数:储层有效厚度、孔隙度和天然气浓度,经实例验证,拟建隧道的瓦斯判别结果与邻近隧道一致,本文的方法可作为浅层天然气对隧道危害程度的研究借鉴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浅层天然气 测录井 龙泉山背斜 天然气危害
下载PDF
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
3
作者 姜大伟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5期41-43,共3页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km范围内高差达45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动及青藏高...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km范围内高差达45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动及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重要场所。关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两种端元模型:一种是以地壳缩短为主的大陆逃逸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上;另一种是下地壳流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整体性的隆升变形。这两个模型的合理性有待于活动构造定量研究数据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南段 前陆区 芦山 熊坡 三苏场 龙泉山背斜 芦山地震 河流地貌 河流阶地 冲积扇 地貌面变形 地壳缩短 变形机制 化学风化 CIA A—CN—K 重矿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