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东北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石化模式研究:来自钙同位素模拟结果
1
作者 李柯然 杨迪 +11 位作者 宋金民 李智武 金鑫 刘芳 杨雄 刘树根 叶玥豪 范建平 任佳鑫 赵玲丽 夏舜 陈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326,共14页
滇东北地区桧溪剖面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外侧,剖面龙王庙组地层白云石化活动强烈,广泛发育泥晶灰岩、砂屑灰岩、泥晶白云岩、云质灰岩和灰质云岩等岩性。剖面3个灰岩过渡岩性白云岩旋回中具有混积特征,石英颗粒大量发育。阴极发光下,3个岩... 滇东北地区桧溪剖面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外侧,剖面龙王庙组地层白云石化活动强烈,广泛发育泥晶灰岩、砂屑灰岩、泥晶白云岩、云质灰岩和灰质云岩等岩性。剖面3个灰岩过渡岩性白云岩旋回中具有混积特征,石英颗粒大量发育。阴极发光下,3个岩性旋回主要呈暗红色,可见石膏。地球化学测试显示:旋回1中灰岩白云岩碳同位素为-0.78‰~-0.49‰,氧同位素为-9.28‰~-8.96‰,锶同位素为0.70979554~0.71218318,钙同位素为0.54‰~1.12‰;旋回2中灰岩白云岩碳同位素为0.37‰~0.41‰,氧同位素为-9.76‰~-9.64‰,锶同位素为0.71008711~0.71374167,钙同位素为0.63‰~0.81‰;旋回3中灰岩白云岩碳同位素为-0.03‰~0.23‰,氧同位素为-9.90‰~-9.24‰,锶同位素为0.70990934~0.71237617,钙同位素为0.56‰~0.94‰;3个旋回中灰岩锶、钙同位素测试结果明显偏低,白云岩锶、钙结果明显偏高。钙同位素对流、缓冲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旋回1白云石化流体Mg^(2+)浓度为2倍海水当量(105.64 mmol/kg,Mg^(2+)/Ca^(2+)=1.99),旋回2白云石化流体Mg^(2+)浓度为7倍海水当量(369.74 mmol/kg,Mg^(2+)/Ca^(2+)=6.79),旋回3白云石化流体Mg^(2+)浓度为2.3倍海水当量(121.48 mmol/kg,Mg^(2+)/Ca^(2+)=2.29)。温度模拟显示,白云石化流体温度主要为30℃。综合岩石学、常规地球化学及钙同位素模拟结果,滇东北地区龙王庙组白云岩为渗透回流模式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北地区 龙王庙组 白云石化 钙同位素 流体温度模拟 流体元素模拟
下载PDF
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浅水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及有利储层的控制——以川中地区龙王庙组为例
2
作者 赵玉茹 高达 +3 位作者 胡明毅 郑超 李佳 谢武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7-591,共15页
【研究目的】阐明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浅水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及有利储层的控制机制,对明确储层成因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川中地区龙王庙组为例,在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全井段取心的碳氧同位素、主量和... 【研究目的】阐明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浅水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及有利储层的控制机制,对明确储层成因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川中地区龙王庙组为例,在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全井段取心的碳氧同位素、主量和微量元素测试,恢复了海平面和古气候变化并开展了综合讨论。【研究结果】龙王庙组主要发育云质潟湖、滩间海、颗粒滩和云坪4种沉积微相,可清晰识别可区域对比的两个四级层序。龙王庙组的δ^(13)C具有两个变化周期,指示两次海平面升降,这与Al_(2)O_(3)、TiO_(2)、B和V元素变化所反映的古水深变化一致。碳和氧同位素估算的古海水Z值和温度,以及Mg、Ca良好的相关性,共同反映干旱炎热气候和亚热带海洋环境;MgO/CaO、MnO_(2)、Fe_(2)O_(3)/MnO_(2)和Al_(2)O_(3)/MgO的规律性变化,指示两个层序早期的气候短暂过渡为温暖潮湿;Sr/Ba值反映沉积晚期海水盐度明显增高。【结论】气候温暖潮湿和海平面快速上升期形成海侵体系域;气候炎热干旱时,颗粒滩和云坪快速沉积构成高位体系域。高位域上部的滩—坪体系是优质储层的物质基础,在海平面下降和干热气候控制下发生的早期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储层改善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层序 元素地球化学 碳、氧同位素 海平面变化 古气候 龙王庙组 油气勘查工程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划分及其对古环境恢复的指示意义——以川东北LT1井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梁金同 周刚 +8 位作者 曾云贤 和源 朱华 罗冰 谢忱 刘四兵 李笑天 张浩 文华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8-460,共13页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Th/U和Th/K曲线的振荡趋势可为层序地层的旋回性识别提供依据。笔者等选取东北地区LT1典型井的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为对象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结合岩芯碳氧同位素资料,...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Th/U和Th/K曲线的振荡趋势可为层序地层的旋回性识别提供依据。笔者等选取东北地区LT1典型井的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为对象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结合岩芯碳氧同位素资料,探讨了沉积期古环境和相对海平面升降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对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进行INPEFA分析和Demy小波变换分析,可将LT1井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和6个四级层序。INPEFA处理得到的Th/U_1曲线和Demy小波变换得到的Th/U_3_d8曲线可指示LT1井龙王庙组三级层序的相对海平面变化,Th/U_3_d6曲线与四级层序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当。LT1井龙王庙组δ^(13)C变化受三级层序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明显,最大海泛面位置对应ROECE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开始位置。结合龙王庙组δ^(13)C变化和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认为ROECE事件可能与深部缺氧海水上涌和河流的持续输入以及风暴沉积带入的陆源碎屑物质有关。整体而言,LT1井龙王庙组沉积期古海水温度和古盐度的振荡变化趋势与三级和四级层序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Th/U_3_d8和Th/U_3_d6)形态具有一定相关性,说明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开展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划分具有可行性,对沉积古环境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碳酸盐岩 层序地层 沉积古环境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女寺地区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岩溶地层测井响应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琴琴 司马立强 +3 位作者 王亮 郭宇豪 张浩 温登峰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共11页
以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岩溶地层为例,通过岩心标定成像测井,结合常规测井曲线识别岩溶地层,将龙女寺地区龙王庙组岩溶储层划分为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并进一步研究了龙女寺地区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岩溶地层的测井响应... 以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岩溶地层为例,通过岩心标定成像测井,结合常规测井曲线识别岩溶地层,将龙女寺地区龙王庙组岩溶储层划分为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并进一步研究了龙女寺地区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岩溶地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龙王庙组从风化壳顶部向下可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表层岩溶带分布零星,厚度薄,溶洞全部被充填,测井显示为高伽马、低电阻率,电成像上见角砾状混杂堆积;垂向渗流带发育树枝状溶洞和溶缝,溶洞大部分被充填,测井显示为低伽马、较高电阻率,电成像见不规则分布的暗色斑点和正弦式的黑色条带;水平潜流带发育中—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常见顺层状分布,测井显示为低伽马、低电阻率,电成像上见不规则的斑块或斑点和正弦式的黑色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碳酸盐岩 测井响应 龙王庙组 龙女寺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共生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分馏程度约束热液活动温度:以川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例
5
作者 刘大卫 蔡春芳 +5 位作者 扈永杰 姜磊 王石 彭燕燕 李映涛 李汉敖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5-225,共11页
硫循环及硫同位素(δ^(34)S)分馏研究对地表圈层的成岩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多种金属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的分馏程度可以约束成矿热流体温度,进而作为地温计证据约束热液活动。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储集层内的热液改造影响着该储集层的非均质... 硫循环及硫同位素(δ^(34)S)分馏研究对地表圈层的成岩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多种金属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的分馏程度可以约束成矿热流体温度,进而作为地温计证据约束热液活动。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储集层内的热液改造影响着该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本研究着重讨论目的层中与热液成因白云石所伴生的黄铁矿(FeS_(2))-黄铜矿(CuFeS_(2))成矿现象:基于详尽的岩石学证据,应用纳米二次离子探针(NanoSIMS)对金属硫化物内部硫同位素分布进行测定,并基于热力学驱动下的硫化物间平衡分馏程度计算其成矿温度,进而约束层段内热液活动过程。研究发现:(1)微区硫同位素分布显示黄铁矿(FeS_(2))与黄铜矿(CuFeS_(2))沉淀过程中不仅存在热力学分馏,还存在动力学分馏现象,其中动力学分馏程度可以达到40.1‰,应用NanoSIMS微区测定手段可以有效剔除动力学分馏数据影响,获取热力学平衡分馏数据;(2)黄铁矿(FeS_(2))与黄铜矿(CuFeS_(2))成矿过程或利用不同的硫源,其中黄铁矿沉淀主要利用下覆筇竹寺组硫源(近似等于未经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改造固体沥青δ^(34)S值),存在约2.4‰~2.9‰程度的分馏,指示其成矿流体温度为98.2~135.0℃,而黄铜矿沉淀主要利用目的层地层水中的硫源(近似等于碳酸盐晶格硫酸盐的δ^(34)S值),成矿温度计算结果无实际意义;(3)黄铁矿的成矿温度指示目的层中断裂—热液活动始于生油高峰阶段,并在后期埋藏过程中持续活动,形成目的层中具较高均一温度的铁白云石沉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王庙组 硫同位素 黄铁矿 黄铜矿 纳米二次离子探针 热液活动
下载PDF
龙女寺区块龙王庙组气藏试采效果分析评价
6
作者 周莲莲 肖寒 +2 位作者 周旻昊 罗弘 查家豪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7期48-53,共6页
川中龙女寺区块龙王庙组气藏与磨溪主体区具有相似的构造和沉积背景,是主体区之外最具勘探开发潜力的地区,是主体区重要的产能接替区。龙女寺龙王庙组气藏较主体区圈闭面积小、闭合高度低,滩体分散分布,非均质性强,且无统一气水界面,气... 川中龙女寺区块龙王庙组气藏与磨溪主体区具有相似的构造和沉积背景,是主体区之外最具勘探开发潜力的地区,是主体区重要的产能接替区。龙女寺龙王庙组气藏较主体区圈闭面积小、闭合高度低,滩体分散分布,非均质性强,且无统一气水界面,气水关系复杂。相比主体区生产效果及稳产能力较差,动态储量小,气井产能相对较低,产水机理不明确,试采阶段就有75%的气井产出地层水。龙女寺区块整体试采效果较主体区差的主要原因,一是储层地质条件不如主体区,非均质性较强;二是气井大部分产水,气水关系及水侵机理复杂,导致产能发挥受到影响。为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对策:深入开展气藏精细描述,刻画气藏地质特征;加强气藏动态监测,深化气水关系及水侵机理认识;开展水锁/水封关键因素研究,实施气井储层改造和工艺井,加密井网提高气藏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女寺区块 龙王庙组气藏 非均质性 水侵机理 试采效果 开发对策
下载PDF
川中龙女寺地区龙王庙组沥青质储层分布预测
7
作者 贺川航 赵小辉 +3 位作者 梁虹 卢轶伦 张雨濛 何琛晓滔 《测井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36-41,共6页
以四川盆地龙女寺地区龙王庙组为例探讨沥青质储层岩石物理分析以及地震预测方法。实际地层中沥青质主要以液态形式赋存于储集空间中,分布复杂,容易堵塞孔喉通道、降低储层有效空间,导致储层连通性变差。虽然沥青质岩石与围岩的物理特... 以四川盆地龙女寺地区龙王庙组为例探讨沥青质储层岩石物理分析以及地震预测方法。实际地层中沥青质主要以液态形式赋存于储集空间中,分布复杂,容易堵塞孔喉通道、降低储层有效空间,导致储层连通性变差。虽然沥青质岩石与围岩的物理特征差异较大,但是地层中沥青质含量少,仅占1.08%~4.56%,因此,沥青质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影响较弱,导致含沥青质储层预测难度大。基于岩石物理实验以及测井曲线重构,开展储层段岩石物理分析,发现纵、横波速度比能够有效识别沥青质储层;利用叠前反演技术得到纵、横波速度比的数据体开展沥青质储层预测。实际应用证实,该方法进行沥青质储层预测结果与新完钻井测井解释的沥青质储层厚度吻合度较高,表明研究区存在一套沥青含量在2%以上、平均厚度达20 m的沥青质碳酸盐岩储层。该方法实现了沥青质碳酸盐岩气藏定量评价,对此类沥青质储层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储层 岩石物理实验 曲线重构 交会分析 叠前反演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
下载PDF
四川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滩控岩溶型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02
8
作者 金民东 曾伟 +5 位作者 谭秀成 李凌 李宗银 罗冰 张静蕾 刘吉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0-660,共11页
在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钻孔、取心和室内分析测试资料基础上,研究其储集层特征、不同类型储集层成因和控制因素,并预测有利储集区带分布。岩心上,根据储集空间类型的差异和其与"花斑"状岩溶系统的发育组合特征,... 在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钻孔、取心和室内分析测试资料基础上,研究其储集层特征、不同类型储集层成因和控制因素,并预测有利储集区带分布。岩心上,根据储集空间类型的差异和其与"花斑"状岩溶系统的发育组合特征,可将储集岩进一步划分为针孔、"花斑"针孔、溶洞及"花斑"溶洞等4种类型,其中"花斑"溶洞型储集层质量相对较好,其次为溶洞型和"花斑"针孔型,针孔型储集层质量相对较差。龙王庙组储集层的成因与控制因素表现为:区域浅滩化沉积作用形成了大面积颗粒云岩,以粒间孔和少量粒内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滩相层状孔隙层为后期岩溶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期岩溶水沿先期孔渗层顺层流动溶蚀是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加里东—海西期龙王庙组构造古地貌控制了岩溶水流体势,进而控制了储集层发育。沿古地貌斜坡带(磨溪201井—磨溪9井—磨溪12井一带)岩溶最为发育,往往形成"花斑"溶洞型或溶洞型储集层,是最有利的储集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云岩 储集层特征 储集层成因 “花斑”状岩溶系统 龙王庙组 四川盆地 磨溪—高石梯地区
下载PDF
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地质特征与开发技术政策 被引量:53
9
作者 李熙喆 郭振华 +9 位作者 万玉金 刘晓华 张满郎 谢武仁 苏云河 胡勇 冯建伟 杨炳秀 马石玉 高树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8-406,共9页
综合地震、钻井、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针对四川盆地安岳气田磨溪区块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与展布、气水分布等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地质问题开展研究,确定开发技术对策。结果表明:(1)磨溪区块垂向发育4期颗粒滩体,平面呈现"... 综合地震、钻井、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针对四川盆地安岳气田磨溪区块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与展布、气水分布等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地质问题开展研究,确定开发技术对策。结果表明:(1)磨溪区块垂向发育4期颗粒滩体,平面呈现"两滩一沟"格局;(2)储集层可分为溶蚀孔洞、溶蚀孔隙和基质孔隙3种类型,有效储集层以溶蚀孔洞和溶蚀孔隙型为主;(3)储集层基质物性较差,受高角度构造缝影响,整体表现为低孔、中—高渗特征;(4)气藏由西向东,气水界面逐渐降低,呈"三段式"结构,建产区统一气水界面为-4 385 m。在气藏地质特征认识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结果与国内外相似气田开发经验,确定开发技术政策:以颗粒滩主体发育区作为优先建产目标区;在构造高部位集中布井,延缓边水非均匀推进速度,延长气田稳产期;部署水平井,提高单井产能;确定气井合理配产和调峰气井产量,提升气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气田 磨溪区块 龙王庙组 碳酸盐岩气藏 地质特征 开发技术政策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89
10
作者 周进高 徐春春 +7 位作者 姚根顺 杨光 张建勇 郝毅 王芳 潘立银 谷明峰 李文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8-166,共9页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形成主控因素和演化过程,预测有利储集层分布。龙王庙组储集层以残余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形成主控因素和演化过程,预测有利储集层分布。龙王庙组储集层以残余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和溶洞,平均孔隙度为4.28%,储集层平均厚度约36 m,以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为主。储集层形成受颗粒滩、准同生溶蚀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控制。储集层经历4个演化阶段,孔隙形成期奠定储集空间类型和物性条件,表生岩溶期进一步改善储集层的物性,热液矿物充填期孔隙度减小,埋藏溶蚀和沥青充填期使储集层进一步致密化。基于储集层主控因素,预测华蓥山和龙泉山断裂之间的古地貌高带为最有利储集层发育区,广安—南充—剑阁一带有望取得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 储集层类型 储集层形成主控因素 储集层演化模式 储集层预测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用 被引量:44
11
作者 田艳红 刘树根 +13 位作者 赵异华 宋金民 宋林珂 孙玮 梁锋 张长俊 李俊良 尹柯惟 王晨霞 吴娟 林彤 白志强 彭瀚霖 陈会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1-683,共13页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层位。根据钻井资料、测井数据、岩心观察、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碳氧稳定同位素和主元素等分析,对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为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层位。根据钻井资料、测井数据、岩心观察、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碳氧稳定同位素和主元素等分析,对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为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是龙王庙组主要的储集岩性,成岩作用主要有建设性、破坏性和保持性。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溶蚀、破裂和烃类(有机酸)充注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和压溶作用,保持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胶结、白云石化和泥晶化作用。揭示了颗粒滩微相是龙王庙组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基础条件,海水白云石化、准同生期淡水溶蚀和烃类(有机酸)充注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寒武统 龙王庙组 储层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61
12
作者 刘树根 宋金民 +6 位作者 赵异华 钟勇 宋林珂 田艳红 梁锋 尹柯惟 李俊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7-670,共14页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的主力储层。本文基于盆地周缘露头、钻井岩心和薄片资料,通过龙王庙组地层对比、储层岩石学、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等的研究,探讨了龙王庙组储层形成分布的控制因素。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整体上...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的主力储层。本文基于盆地周缘露头、钻井岩心和薄片资料,通过龙王庙组地层对比、储层岩石学、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等的研究,探讨了龙王庙组储层形成分布的控制因素。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整体上具有可对比性,储层岩性主要为粉-细晶(残余)砂屑白云岩、粉-细晶(残余)鲕粒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储层属于中低孔低渗型。孔隙度>2%的储层厚度多在20-60 m,川中磨溪地区较高石梯地区厚,向西北方向剥蚀,向东南方向厚度减小。龙王庙组储层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控于3个因素:拉张槽继承性古地貌、同生期喀斯特作用和液态烃充注作用。拉张槽断层下盘形成的古地貌高地控制了龙王庙组颗粒滩的发育;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后期成岩流体的进入和溶蚀孔洞的扩溶奠定了基础;生排烃高峰期的烃类充注作用,既能形成大量孔隙,又能对储层起到积极的保持作用。绵阳—长宁拉张槽东西两侧断阶形成的古地貌高地控制了龙王庙组早期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中三叠世期间拉张槽内下寒武统供烃中心与川中古隆起重叠地区是龙王庙组晚期优质储层最发育地区。四川盆地内龙王庙组优质储层最发育和天然气大规模成藏最有利地区均是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川中古隆起相重叠区的东侧,即高石梯—磨溪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碳酸盐岩 下寒武统 龙王庙组 控制因素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成岩作用 被引量:43
13
作者 杨雪飞 王兴志 +4 位作者 杨跃明 李兴彦 姜楠 谢继荣 罗文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1,共7页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四川盆地一个全新的含油气层,尤其是随着近期川中地区该层位取得重大突破,龙王庙组展现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及X衍射分析等研究手段结合常规储层物性分析方法等对川中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四川盆地一个全新的含油气层,尤其是随着近期川中地区该层位取得重大突破,龙王庙组展现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及X衍射分析等研究手段结合常规储层物性分析方法等对川中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发现龙王庙组储层发育良好,储集岩以砂屑白云岩及粉晶白云岩为主,粒间溶孔、晶间溶孔以及溶洞较为发育,孔隙度集中在2%~6%间,渗透率集中在0.001×10^-3~0.1×10^-3μm2间,结合孔渗相关关系分析认为龙王庙组储层包括中孔中渗的孔隙型储层及低孔高渗的裂缝-孔洞型储层两类。储层在成岩阶段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及多期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使得原生孔隙大幅度减少,对储层的形成具有破坏性作用;白云石化及重结晶作用造成孔隙结构发生改变,进而提高储层的有效孔隙度。研究表明龙王庙组白云岩成因主要与同生-准同生阶段局限高盐度海水有关;而多期溶蚀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次生孔洞成为现今主要的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储层 成岩作用 龙王庙组 下寒武统 川中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杨雪飞 王兴志 +4 位作者 唐浩 姜楠 杨跃明 谢继荣 罗文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72-982,共11页
结合四川盆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区域沉积背景,本文对川中磨溪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测井响应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磨溪地区龙王庙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磨溪地区主要... 结合四川盆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区域沉积背景,本文对川中磨溪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测井响应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磨溪地区龙王庙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磨溪地区主要位于局限台地内,包括澙湖、颗粒滩和云坪三个亚环境,沉积产物以晶粒云岩及颗粒云岩为主。纵向上,龙王庙组由两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构成,旋回底部以澙湖沉积为主,中上部以颗粒滩沉积为主,顶部以云坪沉积为主。其中,颗粒滩亚相根据不同的岩性组合、沉积构造、颗粒岩累计厚度、单滩体颗粒岩厚度等可划分为滩主体(滩核)、滩翼以及滩间洼地三个微相。平面上,龙王庙组上下两段的沉积相展布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较龙王庙组下段而言,上段沉积时滩体的沉积范围、规模均有所扩大,同时颗粒滩具有向东迁移的趋势。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沉积微相的展布主要受沉积期微古地貌以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本文最后建立了磨溪地区龙王庙组颗粒滩沉积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颗粒滩 演化模式 龙王庙组 磨溪地区
下载PDF
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沥青成因与油气成藏史 被引量:32
15
作者 郝彬 赵文智 +5 位作者 胡素云 石书缘 高平 王铜山 黄士鹏 姜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63-875,共13页
运用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了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中高演化沥青的成因类型、形成期次和来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包裹体及构造演化特征等,恢复了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的成藏史。结果表明:(1)川中地... 运用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了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中高演化沥青的成因类型、形成期次和来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包裹体及构造演化特征等,恢复了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的成藏史。结果表明:(1)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储层中沥青均来自于下寒武统烃源岩,沥青成因类型多样,以热裂解成因为主;(2)沥青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氧化水洗型沥青的形成,第2阶段为沉淀型沥青的形成,第3阶段为热裂解成因沥青的形成;(3)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先后经历了5期的油气充注,包括2期液态烃的充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干酪根裂解气的充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原油裂解气的充注以及喜马拉雅期圈闭改造调整阶段干气的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形态 沥青成因 成藏期次 龙王庙组 安岳气田 川中古隆起
下载PDF
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36
16
作者 金民东 谭秀成 +5 位作者 李凌 曾伟 连承波 罗冰 山述娇 周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7-357,共11页
以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为研究对象,结合钻井、测录井、岩心和薄片等资料,对龙王庙组颗粒滩特征、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区内颗粒滩岩石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具有明显颗粒结构的颗粒云岩,... 以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为研究对象,结合钻井、测录井、岩心和薄片等资料,对龙王庙组颗粒滩特征、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区内颗粒滩岩石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具有明显颗粒结构的颗粒云岩,以砂屑云岩或鲕粒云岩为主;另一类为具有残余颗粒结构的晶粒云岩。颗粒滩主要发育向上变浅、粒度变粗的沉积序列,垂向上,与下部细粒沉积物可构成滩间海—颗粒滩、局限潟湖—颗粒滩等沉积相序;横向上,颗粒滩连续性较好,具有大面积连片分布的特征,自西北—东南向发育程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后认为,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和沉积水体能量高低决定了龙王庙组颗粒滩的发育特征和叠置样式,不同级次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使颗粒滩发育层位和发育程度得以定型,而沉积时期的古地貌则最终决定了龙王庙组颗粒滩平面分布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滩 海平面 古地貌 龙王庙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89
17
作者 姚根顺 周进高 +9 位作者 邹伟宏 张建勇 潘立银 郝毅 王芳 谷明峰 董庸 郑剑锋 倪超 辛勇光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共8页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颗粒滩相沉积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利用盆地露头、岩心和薄片资料,结合地震解释,明确了颗粒滩相由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组成。颗粒滩相发育滩主体、滩翼和滩坪等微相,储层主要分布于...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颗粒滩相沉积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利用盆地露头、岩心和薄片资料,结合地震解释,明确了颗粒滩相由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组成。颗粒滩相发育滩主体、滩翼和滩坪等微相,储层主要分布于滩主体微相。颗粒滩包含多期向上变浅的高频旋回,每期滩体厚度达2~20 m,宽0.9~1.5 km,多期滩体的叠置可形成累厚18~55 m、宽7~8 km、延伸长达百余千米的滩带;滩带主要发育在台隆区相对高部位,总体上环绕澙湖展布,受古构造和海平面变化的双重控制。这一认识有利于盆地龙王庙组滩体的预测,并有助于提高钻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寒武统 龙王庙组 白云岩 沉积相特征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川东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28
18
作者 任影 钟大康 +5 位作者 高崇龙 杨雪琪 谢瑞 李卓沛 邓闵心 周勇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02-1115,共14页
在岩石学、矿物学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主、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特征,系统研究四川盆地东部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龙王庙组白云岩多位于地层的中上部,晶粒白云岩广泛发... 在岩石学、矿物学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主、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特征,系统研究四川盆地东部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龙王庙组白云岩多位于地层的中上部,晶粒白云岩广泛发育,颗粒白云岩发育程度低;白云岩的白云石百分含量在48.6%-75%;Mg/Ca值总体较低,并划分为MgO与CaO呈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2种类型;白云岩总体具有高Fe、Na和低Sr、Mn含量特征,仅部分白云岩Mn含量相对较高;相较于同期海水值,多数白云岩的δ13 C值偏正,δ18 O值偏负。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上述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东部龙王庙组白云岩主要为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成因,蒸发浓缩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发育程度较低,整体上龙王庙组白云石化作用并不彻底;进一步总结川东地区龙王庙组白云石化模式,并结合沉积相带展布、白云石化对储集层控制作用等方面对有利储集层进行预测,指出川东地区龙王庙组白云岩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齐岳山断裂带周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寒武系 龙王庙组 白云岩成因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邻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沉积特征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23
19
作者 马腾 谭秀成 +5 位作者 李凌 曾伟 金民东 罗冰 洪海涛 杨雨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3-228,共16页
通过对区域地质调查剖面资料和钻井资料的研究,结合对部分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的系统观察和取样分析,发现四川盆地及邻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颗粒滩主要由颗粒石灰岩(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构成;颗粒滩以未暴露浅滩为主,发育向上变浅和向上... 通过对区域地质调查剖面资料和钻井资料的研究,结合对部分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的系统观察和取样分析,发现四川盆地及邻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颗粒滩主要由颗粒石灰岩(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构成;颗粒滩以未暴露浅滩为主,发育向上变浅和向上变深2类垂向序列。川中古隆起和黔中古隆起北部地区的颗粒滩的横向规模大、层位稳定性和连续性最好,其余地区颗粒滩多表现为点滩且规模较小。研究区龙王庙期总体上为西浅东深,西南缘、西北缘和北缘为古陆环抱,盆内呈"一隆两坳"的古地理格局。颗粒岩在古地貌高地具有广覆式"五线一带"的平面分布样式。川中古隆起、黔中古隆起北部地区是颗粒滩发育最有利的地区,东北部和东南部的水下岛链区是优质颗粒滩带发育的潜在区。古隆起发育演化对颗粒滩和有利储集相带具有明显的控制效应,次一级海平面升降变化影响滩体的垂向叠置样式和横向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王庙组 颗粒滩 古隆起 碳酸盐岩台地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沉积模式新认识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杨威 魏国齐 +7 位作者 谢武仁 刘满仓 金惠 曾富英 苏楠 孙爱 沈珏红 马石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15,共8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的天然气主要富集于川中地区的颗粒滩中,做好岩相古地理研究和颗粒滩分布预测是提高该区天然气勘探成功率的关键。为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分析露头、钻井、地震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及邻...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的天然气主要富集于川中地区的颗粒滩中,做好岩相古地理研究和颗粒滩分布预测是提高该区天然气勘探成功率的关键。为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分析露头、钻井、地震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及邻区龙王庙组沉积相、沉积体系模式,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建立龙王庙组"三滩"沉积模式,预测3条滩带的分布范围,分析"3条滩带"的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进而指出了该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领域。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龙王庙期呈现碳酸盐岩镶边台地的古地理格局,发育混积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和斜坡等沉积相;(2)建立了龙王庙组"三滩"沉积模式,其中一条为台地边缘颗粒滩,分布于该盆地东缘,另外两条为台内颗粒滩,分布于潟湖亚相的东西两侧,分属局限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3)局限台地相颗粒滩是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的主要储集体,分布于川中地区,发育受潟湖和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所控制;(4)台地边缘颗粒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缘和东缘,发育受沉积古地貌坡折控制。结论认为:(1)局限台地相颗粒滩和台地边缘滩储层质量好,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2)龙王庙组"三滩"沉积模式和颗粒滩带分布的新认识,对古老地层的沉积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寒武世 龙王庙组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局限台地 台地边缘 颗粒滩 天然气勘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