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文石刻述说千古
1
作者 陶灵 《红岩春秋》 2016年第4期61-64,共4页
川江古人为何如此重视枯水石刻呢?根据民间流传,当年冬月至来年春季,川江枯水期水位越低,来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希望就会越大。于是古人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每遇低水位的年份时,便在江中的岩石上一次次凿刻文字,期待低水位时石刻显露... 川江古人为何如此重视枯水石刻呢?根据民间流传,当年冬月至来年春季,川江枯水期水位越低,来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希望就会越大。于是古人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每遇低水位的年份时,便在江中的岩石上一次次凿刻文字,期待低水位时石刻显露,获取丰硕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古 江中 重庆朝天门 龙脊石 水位线 张飞庙 露出水面 题刻 家院子
下载PDF
沉浮·白鹤梁 那些镌刻已久的风雅与历史
2
作者 昆熙 猫小喵 《中国西部》 2015年第20期74-81,共8页
出涪陵城向北,滔滔长江之中有一段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到枯水季节则露出水面。相传唐代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白鹤梁"由此得名。
关键词 露出水面 一段段 题刻 历代名家 仙去 三峡工程 枯水季节 龙脊石 双鲤鱼 江中
下载PDF
“山水画廊”上的忧思
3
作者 于永军 《华人时刊》 1994年第2期10-11,共2页
当山城还在沉睡,川江锁在茫茫的晨雾中。我随着拥挤的人群登上了江渝2号班轮,开始了通向被喻为大自然的“山水画廊”——三峡之旅,从重庆到汉口,58个小时的奔波,近3个昼夜的耳闻目睹,一缕对三峡旅游热的忧思油然而生。 “告别三峡游”
关键词 三峡旅游 屈原纪念馆 瞿塘峡 屈原祠 龙脊石 古绝句 大坝蓄水 诗仙李白 旅游船 凤凰镇
下载PDF
从三峡石刻看长江的“人化”
4
作者 杨斌 《三峡文化研究》 2006年第1期39-44,共6页
"人化"这个概念本为近代德国许多思想家所共有,歌德曾说过,人在活动中给周围的自然物到处贴上自己的标签;黑格尔认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上面刻下自己内心生活的印痕;费尔巴哈提出,对象是人显示出... "人化"这个概念本为近代德国许多思想家所共有,歌德曾说过,人在活动中给周围的自然物到处贴上自己的标签;黑格尔认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上面刻下自己内心生活的印痕;费尔巴哈提出,对象是人显示出来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文 近代德国 题刻 内心生活 龙脊石 费尔 黄陵庙 黄牛庙 摩崖 考古工作
原文传递
石刻所见宋代四川移民——以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华 《南方民族考古》 2018年第2期209-227,共19页
重庆涪陵白鹤梁上保留的历代题刻以两宋题刻数量最多,占全部题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南宋题刻又是北宋的两倍半,南宋题刻又以南宋初期高宗时的最为集中,占南宋题刻数的一半以上。这种题刻时代数量分布的不均衡性,不是白鹤梁题刻独有的现... 重庆涪陵白鹤梁上保留的历代题刻以两宋题刻数量最多,占全部题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南宋题刻又是北宋的两倍半,南宋题刻又以南宋初期高宗时的最为集中,占南宋题刻数的一半以上。这种题刻时代数量分布的不均衡性,不是白鹤梁题刻独有的现象,川江水路上的重庆云阳龙脊石、川陕蜀道要冲上的陕西汉中石门题刻,也都以南宋题刻为主。这一石刻现象反映的是两宋之际,宋朝中原地区的居民因金人南下大量移居四川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与这些石刻地点在清代题刻数量大增现象的历史背景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题刻 白鹤梁题刻 龙脊石题刻 门题刻 宋代移民
原文传递
庙与亭的景致
6
作者 杜鸿 《黄河文学》 2007年第12期92-94,共3页
  江上风清   三国文化是三峡文化中一根很粗的枝叶.   张飞庙就是一种.   张飞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粗人.既然是粗人,丢三落四,缺乏细腻,有的只是莽撞和勇猛,有的只是破坏地建设,有的只是转不过弯的心肠和脑子.我心里很奇怪...   江上风清   三国文化是三峡文化中一根很粗的枝叶.   张飞庙就是一种.   张飞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粗人.既然是粗人,丢三落四,缺乏细腻,有的只是莽撞和勇猛,有的只是破坏地建设,有的只是转不过弯的心肠和脑子.我心里很奇怪,怎么竟给张飞建了一座庙.而且建在江边上,还刻写着"江上风清"如此清秀的字眼.张飞从哪里弄来人们做庙供奉他的魅力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风亭 张飞庙 杜鹃亭 龙脊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