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代大上清宫建置沿革辨析——以历代《龙虎山志》为考察
1
作者 朱丽辉 高健 +1 位作者 江凌 胡胜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1,50,共6页
历代《龙虎山志》中关于大上清宫历史沿革的记载是了解大上清宫建置演变发展的重要史料,其版本承变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对历代大上清宫建置沿革的认识。元人阎复及元明善的两篇碑文为明清两代《龙虎山志》所忽视遗漏,碑文... 历代《龙虎山志》中关于大上清宫历史沿革的记载是了解大上清宫建置演变发展的重要史料,其版本承变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对历代大上清宫建置沿革的认识。元人阎复及元明善的两篇碑文为明清两代《龙虎山志》所忽视遗漏,碑文内容记载了元代大上清宫的修造情况,反映了元代大上清宫的建置规模,其史料价值不可忽视。大上清宫得名于大德三年重修后加名“大上清正一万寿宫”,其得益于元代皇室推崇以及教内高士辈出,在元代短短数十年期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修建、增建,形成了宏大的建置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上清宫 龙虎山志 建置沿革 元明善 娄近垣
原文传递
《龙虎山志》的编纂及元本、张本、娄本间的承变
2
作者 王文章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72,共9页
现存《龙虎山志》有元明善初编、周召续编本,张国祥、张显庸续撰本和娄近垣续修本三个版本。由元本而张本、娄本,山志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前后相承的编修历程。三部山志间不是简单的沿袭和增补关系,而是在体例安排和文献辑录上自有取舍,别... 现存《龙虎山志》有元明善初编、周召续编本,张国祥、张显庸续撰本和娄近垣续修本三个版本。由元本而张本、娄本,山志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前后相承的编修历程。三部山志间不是简单的沿袭和增补关系,而是在体例安排和文献辑录上自有取舍,别具面目,各有其特点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山志 元明善 张国祥 娄近垣
原文传递
龙虎山志源流考略
3
作者 罗琴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0-54,共5页
诸官私书目著录历修龙虎山志,既多疏略,且诸说相互扞格。本文系统考索各家所录,参稽载籍,就各修山志的作者、内容及版本予以辨析,以期厘清历修山志的原委梗概。
关键词 龙虎 龙虎山志
原文传递
《元史》正误二则
4
作者 吴小红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1年第1期160-160,共1页
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卷一八《成宗本纪一》载,元贞元年(1295)二月,"以醮延春阁,赐天师张与棣、宗师张留孙、真人张志仙等十三人玉圭各一"。按:引文中,"张与棣"当作"张与材"。据元代元明善编、明... 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卷一八《成宗本纪一》载,元贞元年(1295)二月,"以醮延春阁,赐天师张与棣、宗师张留孙、真人张志仙等十三人玉圭各一"。按:引文中,"张与棣"当作"张与材"。据元代元明善编、明代周召续补《龙虎山志》,龙虎山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史》 元明善 张留孙 延春阁 玉圭 张与材 龙虎山志 续补 点校本 至正
下载PDF
江西元明道释画研究——以江西元明画家存世作品为例
5
作者 江美玲 《影剧新作》 2017年第2期88-93,共6页
中国道释画历史悠久。清代徐沁《明画录》云:'古人以画名家者,率由道释始。'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汉明帝即遣史'写浮屠遗范',并'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而在隋唐以后,绘画中开始更多地涉足道教题材... 中国道释画历史悠久。清代徐沁《明画录》云:'古人以画名家者,率由道释始。'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汉明帝即遣史'写浮屠遗范',并'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而在隋唐以后,绘画中开始更多地涉足道教题材,如吴道子画钟馗,以及著名的八仙题材等。道释画,亦称佛道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品种,通常以道教(仙、道士)和佛教(佛、罗汉、菩萨、僧)内容为题材。道释画在中国绘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家 美术家 道释画 颜辉 方从义 《图绘宝鉴》 龙虎山志 江西 张宇初 元明 存世
下载PDF
龙虎山与炼养术
6
作者 熊少达 《中国道教》 CSSCI 1989年第4期38-40,共3页
“龙虎山”的龙虎二字含意张天师命名宫址为“龙虎山”,是有他的一定的用意。就其山形构造,确有它独特之处。远眺群山重叠峰连峰,近观绝壁破云山离山,侧看象龙龙逼真,斜视似虎虎威山。东西贯通,迤逦连绵,“龙虎”对峙相映,栩栩如生。但... “龙虎山”的龙虎二字含意张天师命名宫址为“龙虎山”,是有他的一定的用意。就其山形构造,确有它独特之处。远眺群山重叠峰连峰,近观绝壁破云山离山,侧看象龙龙逼真,斜视似虎虎威山。东西贯通,迤逦连绵,“龙虎”对峙相映,栩栩如生。但这都是对上清宫景的描素。天师以龙虎二字定山名,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指的是人身的穴位。当时对练气养心者来说,若不知龙虎在人身的部位,又怎能求得长生呢? 龙,指的是心,虎,指的是肾。《龙虎山志·先天图》云:“坎离为真水火,为六卦之主,而六卦为坎离之用是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山志 炼养 上清宫 先天图 阴阳二气 威山 参同契 内丹 天师府 定山
原文传递
龙虎山名胜文物古迹记
7
作者 张宝训 《中国道教》 CSSCI 1989年第1期50-52,共3页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二十公里处的贵溪县境内。是祖天师修道合丹之所,为道教发源地之一,道教称为第三十二福地。据《龙虎山志》载:“其地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迭为吴楚地,秦并天下,属番县,汉属豫章郡之余干,隋唐间属雄石镇。”...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二十公里处的贵溪县境内。是祖天师修道合丹之所,为道教发源地之一,道教称为第三十二福地。据《龙虎山志》载:“其地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迭为吴楚地,秦并天下,属番县,汉属豫章郡之余干,隋唐间属雄石镇。”龙虎山群山绵延,乃象山(今应天山)一支西行数十里而至,山状若虎踞龙盘,或曰因名。这里道教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著名的道教府第——天师府。位于上清镇中部,全称“嗣汉天师府”,又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其府门曾有联曰:“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以示天师在道教和历史上的地位。据《龙虎山志》记载:宋崇宁四年(1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山志 嗣汉天师府 道教史 祖天师 上清宫 阳平治 雄石镇 大真人 江西省鹰潭市 番县
原文传递
龙虎山大上清宫的“宫中道院”
8
作者 孔祥毓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3-58,共6页
大上清宫是龙虎山正一道的重要宫观,素有“仙灵都会”、“道家总会”、“百神授职之所”、“昼夜长明羽人国”等美誉。自宋以降,大上清宫高道代出,辅佐天师,光大本山。兴盛之时,龙虎山道士数量长期维持在千余人。1为数众多的道士群体在... 大上清宫是龙虎山正一道的重要宫观,素有“仙灵都会”、“道家总会”、“百神授职之所”、“昼夜长明羽人国”等美誉。自宋以降,大上清宫高道代出,辅佐天师,光大本山。兴盛之时,龙虎山道士数量长期维持在千余人。1为数众多的道士群体在大上清宫祝釐祈祷、修炼以寿,作为道众栖息之所的大上清宫三十六道院应运而生。宫中道院、宫中法派和为数众多的高道群体,其间的传承、兴废、互动,交织成大上清宫一幅幅历史图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清宫 龙虎山志 灵阳 正一道 栖息之所 羽人 岘泉集 张留孙 三十六 夏文泳
原文传递
乾隆朝正一派高道娄近垣品级变迁考述
9
作者 郑永华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50,共7页
娄近垣(1689〜1776)为清代著名的正一派高道,在龙虎山上清宫修绻、香火田购置以及《龙虎山志》编纂等重大道教史事中,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雍正年间,娄近垣自龙虎山来到京师,因为替清世宗(雍正)礼斗驱祟、治疗... 娄近垣(1689〜1776)为清代著名的正一派高道,在龙虎山上清宫修绻、香火田购置以及《龙虎山志》编纂等重大道教史事中,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雍正年间,娄近垣自龙虎山来到京师,因为替清世宗(雍正)礼斗驱祟、治疗头疾有验而受到优崇,先授以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后又敕封为“妙正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一派 龙虎山志 娄近垣 雍正年间 乾隆朝 清世宗 真人 高道
原文传递
面对新时代的教义诠释与创新 《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初论
10
作者 刘仲宇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44,共8页
自张道陵起,历代天师撰述者不多。早期的《老子想尔注》,是目前传世的三张一系最重要的著作。其间从张盛以降,至于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方见到有影响的撰述和语录。及元,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推出一本《道德真经章句训颂》,方填补了张继... 自张道陵起,历代天师撰述者不多。早期的《老子想尔注》,是目前传世的三张一系最重要的著作。其间从张盛以降,至于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方见到有影响的撰述和语录。及元,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推出一本《道德真经章句训颂》,方填补了张继先以来的百年空白。但此书的影响主要在教内,学界不甚重视。实际上,其重要性具有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真经 张继先 张道陵 张与材 张宇初 道教史 正一教 集贤院 龙虎山志 正一派
原文传递
道教辞典
11
《中国道教》 1987年第3期61-62,共2页
张角(?—184) 东汉末太平道的创立者,黄巾起义领袖。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奉事黄老道。汉灵帝光和中(179—184年)创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举凡其教义、教团组织、称号、宗教仪式等,皆依据《太平经》。宣传“积财亿万,不肯... 张角(?—184) 东汉末太平道的创立者,黄巾起义领袖。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奉事黄老道。汉灵帝光和中(179—184年)创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举凡其教义、教团组织、称号、宗教仪式等,皆依据《太平经》。宣传“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太平经》卷六十七)等反对贫富不均的主张,鼓动苦难者为生存而斗争。据“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同上卷九十八)。自称“大贤良师”;又依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认为汉以火德王,汉运衰,兴者当为土德(同上卷六十九),又自称“黄天”。畜养弟子,教人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信者甚众。遗弟子使于四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大贤良师 符水 宗教仪式 教团 张道陵 贫富不均 五行相生 龙虎山志 德王
原文传递
中国道观志丛刊出版
12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2-,共1页
关键词 龙虎山志 宫观 丛刊 连续出版物 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文传递
《黄箓科仪》提要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家溍 《中国道教》 1980年第2期47-49,共3页
《黄箓科仪》十二卷,不著编辑名氏,今所见为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年)和亲王重刻朱墨套印本,每半页九行,行十五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版心上方有《黄箓科仪》四字。卷端题《清微黄箓大斋科仪目录》一行。朱印乐谱工尺。
关键词 黄箓 科仪 墨印 卷端 龙虎山志 黑鱼尾 十二卷 九行 篆科 上清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