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虬庄遗址埋狗奠基探究
1
作者 范贤君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43-244,共2页
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出现了为建筑建造举行的奠基祭祀,在许多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建筑奠基遗存。长江下游地区的龙虬庄遗址中发现的两座奠基坑埋葬了完整的背部朝向正北方的狗骨架,这与奠基仪式密切相关。笔者认为,龙虬庄... 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出现了为建筑建造举行的奠基祭祀,在许多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建筑奠基遗存。长江下游地区的龙虬庄遗址中发现的两座奠基坑埋葬了完整的背部朝向正北方的狗骨架,这与奠基仪式密切相关。笔者认为,龙虬庄遗址的建筑奠基产生原因和使用狗作为奠基动物与其所在的环境、驯养狗的特性和宗教观念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虬庄遗址 建筑奠基遗存 狗骨坑
下载PDF
功能分析法在考古类型学研究中的应用——以《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敏 《南方文物》 2011年第1期27-37,共11页
考古学属人文科学的范畴,考古学是历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繁杂,涉及的学科甚广,受相关学科(地质学、生物学等)的启发而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考古学方法论。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 考古学属人文科学的范畴,考古学是历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繁杂,涉及的学科甚广,受相关学科(地质学、生物学等)的启发而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考古学方法论。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虬 陶鼎 因素分析法 考古类型学 龙虬庄遗址 功能分析法 考古学文化 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报告
下载PDF
丰厚的成果 创新的道路──《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评介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元邦 邵望平 《东南文化》 2000年第9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龙虬 葬俗 埋葬习俗 龙虬庄遗址 发掘报告 考古学文化 新石器时代遗址
下载PDF
江苏高邮龙虬庄史前墓葬人口状况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夏寒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0-46,共7页
本文利用江苏高邮龙虬庄史前墓地发掘材料探讨了龙虬庄史前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死亡高峰、人口规模等问题。笔者认为史前龙虬庄人们可能有意控制了女性人口的数量。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危险的生育过程都是导致人们过早死亡... 本文利用江苏高邮龙虬庄史前墓地发掘材料探讨了龙虬庄史前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死亡高峰、人口规模等问题。笔者认为史前龙虬庄人们可能有意控制了女性人口的数量。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危险的生育过程都是导致人们过早死亡的原因。最后笔者通过静止人口模式和新石器人口增长模式两种方法探讨了龙虬庄当时大致的人口规模以及可能的增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虬庄遗址 史前墓葬 人口状况 江苏 文物考古 性别比例
下载PDF
龙虬庄墓地葬俗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夏寒 《东南文化》 2004年第4期18-24,共7页
文章讨论了龙虬庄墓葬的空间分布,多种多样的葬式以及复杂合葬现象,通过墓葬要素之间的相关分析来探讨葬俗成因,并且试图从历时的角度来探讨葬俗发生变化的意义。
关键词 龙虬庄遗址 墓葬葬俗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箸问世时期新论——由“箸”字产生演变的历程来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达先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6-11,共6页
箸,今称筷,是在中华文明圈内,人群日常生活所用的一种进食工具。因研究视角的不同,对箸或用箸的历史根源产生了不同的论述,大致可归为两类:"新石器时代论"和"殷商时代论",二者有一点相同,即都把箸起源定在文字初创... 箸,今称筷,是在中华文明圈内,人群日常生活所用的一种进食工具。因研究视角的不同,对箸或用箸的历史根源产生了不同的论述,大致可归为两类:"新石器时代论"和"殷商时代论",二者有一点相同,即都把箸起源定在文字初创或之前,受此推断的框限和导引,人们往往摒弃了认真利用文字史料的可能性。文章另辟蹊径,以文字史料作钥匙,从文字与事物事态的相伴相生关系出发,由"箸"字产生演变的历史过程来观察探索实物工具箸的历史起源和演变过程。由此证明:箸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而非殷商时代,更非新石器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山楚简 诅楚文 龙虬庄遗址 春秋战国
下载PDF
江淮东部地区史前农业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沈志忠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53,共10页
江淮东部地区地处以泰沂山脉为中心的海岱文化区和以太湖为中心的环太湖文化区之间,其史前农业表现出处于粟作经济文化区和稻作经济文化区的过渡特征。根据考古发掘材料,江淮东部地区原始文化可以分为连续发展的四个阶段,该地区史前农... 江淮东部地区地处以泰沂山脉为中心的海岱文化区和以太湖为中心的环太湖文化区之间,其史前农业表现出处于粟作经济文化区和稻作经济文化区的过渡特征。根据考古发掘材料,江淮东部地区原始文化可以分为连续发展的四个阶段,该地区史前农业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距今7000~6300年)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稻作经济为辅;第二阶段(距今6300~5500年)渔猎采集经济与稻作经济互补;第三阶段(距今5500~5000年)以稻作经济为主,渔猎采集经济为补充形式;第四阶段(距今5000~3700年)受环境影响稻作经济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东部 龙虬庄遗址 青墩遗址 史前农业 稻作经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