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龙蟠—乔后断裂剑川段古地震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汤勇 胡朝忠 +3 位作者 田勤俭 王林 杨攀新 熊仁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7-124,共8页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龙蟠—乔后断裂带剑川段晚第四纪以来长期活动,横跨断裂的水系左旋断错量可分为40m、140m、550m、1040m四个等级。经详细考察后选择后菁拉分盆地开挖探槽。探槽揭示了两次M>6.5古地震事件:一...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龙蟠—乔后断裂带剑川段晚第四纪以来长期活动,横跨断裂的水系左旋断错量可分为40m、140m、550m、1040m四个等级。经详细考察后选择后菁拉分盆地开挖探槽。探槽揭示了两次M>6.5古地震事件:一次发生在10010±40a B.P.之前;另一次发生在6130±40aB.P.和6320±40aB.P.之间。结合前人研究,分析得出剑川盆地全新世以来发生了3次M>6.5的地震,发生时间分别为1751年、6230±130aB.P.和10737±468aB.P.,其重复间隔约为5300a。由于1751年剑川6级地震相对于前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偏小,而且其离逝时间较前一次要明显长一些,故本段的地震危险性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复发间隔 龙蟠—乔后断裂 剑川段
下载PDF
滇西北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何付明 常祖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79-591,共13页
根据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剖面测绘成果,结合区域第四系测年结果等资料,对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新发现的桃源断裂、刀郭断裂、合江村断裂及已知的龙蟠—乔后断裂等4条主要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研究。成果表明,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 根据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剖面测绘成果,结合区域第四系测年结果等资料,对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新发现的桃源断裂、刀郭断裂、合江村断裂及已知的龙蟠—乔后断裂等4条主要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研究。成果表明,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在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明显,活动强度中等,龙蟠—乔后断裂和合江村断裂属全新世活动断裂,桃源断裂和刀郭断裂属晚更新世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龙蟠—乔后断裂和刀郭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而桃源断裂和合江村断裂则表现为正断走滑为主。这些断裂的活动性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研究区及附近区域的地震风险和构造稳定性。新的调查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提供了新的资料,并可为深入理解该区的地震地质特征以及工程建设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蟠—乔后断裂 晚第四纪 走滑断层 活动断裂
下载PDF
基于HI应变计的首次断裂带岩体地应力监测
3
作者 韩晓玉 董志宏 +1 位作者 付平 刘元坤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共7页
采用空心包体(HI)应变计进行了首次断裂带岩体应力监测试验。在深埋隧洞施工开挖期,选择合适部位进行了大直径钻孔,利用对中装置、采用水泥净浆灌浆方式将HI应变计埋设在钻孔孔深24 m部位,建立了基于惠斯通电桥半桥测量的云监测系统。... 采用空心包体(HI)应变计进行了首次断裂带岩体应力监测试验。在深埋隧洞施工开挖期,选择合适部位进行了大直径钻孔,利用对中装置、采用水泥净浆灌浆方式将HI应变计埋设在钻孔孔深24 m部位,建立了基于惠斯通电桥半桥测量的云监测系统。确定了只采用水泥净浆和HI材料弹性参数进行修正系数计算,通过分析监测数据规律确定应变计算初始时间后进行了三维应力增量计算。结果显示:以2021年9月16日为初始计算日期、在时段4和时段5期间的应力增量计算结果的第一主应力(σ1)的范围为10.3~15.0 MPa,方向为缓倾角W向;第二主应力(σ2)的范围为3.1~4.6 MPa,方向为陡倾角NEE至SEE向;第三主应力(σ3)的变动范围为0.2~1.8 MPa,方向为缓倾角近S向;最大水平主应力(σH)和最小水平主应力(σh)分量的变动范围分别为10.1~13.9 MPa和0.2~1.8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αH)为近EW向。结果讨论显示:通过监测数据规律分析确定的计算初始时间更具合理性;HI应变计应力监测受多因素影响,包括开挖应力扰动影响和一次监测洞段的应力和变形调整影响;本试验所得最大水平主应力量级及其方向与已有地应力试验结果接近,监测结果反映龙蟠-乔后断裂带的应力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空心包体(HI)应变计 应力监测 应力增量计算 滇中引水工程 龙蟠—乔后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