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汶川M_w 7.9级地震同震断层陡坎类型与级联破裂模型
被引量:
8
1
作者
于贵华
徐锡伟
+10 位作者
Yann Klinger
刁桂苓
陈桂华
冯向东
李陈侠
朱艾斓
袁仁茂
郭婷婷
谭锡斌
安艳芬
孙鑫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8,共18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中段形成了两条NE向和一条NW向逆冲走滑型地表破裂。依据同震地表陡坎形态特征,将其分为8种类型:逆断层陡坎、上盘垮塌陡坎、挤压推覆陡坎、右旋挤压推覆陡坎、断层相关...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中段形成了两条NE向和一条NW向逆冲走滑型地表破裂。依据同震地表陡坎形态特征,将其分为8种类型:逆断层陡坎、上盘垮塌陡坎、挤压推覆陡坎、右旋挤压推覆陡坎、断层相关褶皱陡坎、后冲挤压陡坎、上冲叠覆陡坎和局部正断层陡坎。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由以逆冲为主的映秀破裂段和兼具逆冲、右旋走滑的北川破裂段两部分组成,这两个破裂段分别对应于Mw7.8与Mw7.6级地震事件;它们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分别对应于Mw7.5、Mw7.7、Mw7.0和Mw7.5等4个次级事件的4个次级破裂段。这些次级破裂段的级联破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汶川地震的持续时间长达110 s。余震震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倾角随深度的增加而变缓,且从西南向北东逐渐变陡可以用来解释走滑分量增加的成因。此次大地震还表明,沿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抬高的主要驱动力可能是地壳挤压缩短,而不一定是下地壳物质流动和膨胀引起上地壳的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断层分段
级联破裂
龙门山冲断裂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研究进展--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被引量:
3
2
作者
李海兵
许志琴
+1 位作者
马胜利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53-1665,共13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_S8.0)发生后,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汶川地震相关的地学研究,包括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经过十年的持续探究,在地震地质、震源物理、地震实验、地震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和长...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_S8.0)发生后,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汶川地震相关的地学研究,包括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经过十年的持续探究,在地震地质、震源物理、地震实验、地震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和长期监测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重要成果.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地球物理学报》集中在2018年第5期刊发39篇文章作为汶川地震十周年专辑,专辑涵盖了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与动力学过程以及相关领域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汶川地震断层作用、地震参数及地震动力学数值模拟、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性与多参数异常、晚第四纪构造与地震活动及其地表作用、青藏高原东部壳幔结构与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九寨沟地震等六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这六个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收入本专辑论文的研究工作,呈现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提供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九寨沟地震
龙门
山
逆
冲断裂带
地震动力学
壳幔结构
汶川地震十周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川西晚三叠纪前陆盆地研究现状
3
作者
张懿
《世界有色金属》
2016年第13期178-,180,共2页
本文纵观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研究现状,认为目前川西前陆盆地的主要争议在于形成机制、形成时间、前隆位置及盆地范围以及沉积相带划分4个方面。认为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加深对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形成、演化的研究以及沉积相带、物源分析...
本文纵观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研究现状,认为目前川西前陆盆地的主要争议在于形成机制、形成时间、前隆位置及盆地范围以及沉积相带划分4个方面。认为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加深对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形成、演化的研究以及沉积相带、物源分析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龙门
山
逆
冲断裂带
晚三叠世
前陆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汶川M_w 7.9级地震同震断层陡坎类型与级联破裂模型
被引量:
8
1
作者
于贵华
徐锡伟
Yann Klinger
刁桂苓
陈桂华
冯向东
李陈侠
朱艾斓
袁仁茂
郭婷婷
谭锡斌
安艳芬
孙鑫喆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地球科学院
河北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上海地震局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8,共1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4057
40821160550)
文摘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中段形成了两条NE向和一条NW向逆冲走滑型地表破裂。依据同震地表陡坎形态特征,将其分为8种类型:逆断层陡坎、上盘垮塌陡坎、挤压推覆陡坎、右旋挤压推覆陡坎、断层相关褶皱陡坎、后冲挤压陡坎、上冲叠覆陡坎和局部正断层陡坎。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由以逆冲为主的映秀破裂段和兼具逆冲、右旋走滑的北川破裂段两部分组成,这两个破裂段分别对应于Mw7.8与Mw7.6级地震事件;它们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分别对应于Mw7.5、Mw7.7、Mw7.0和Mw7.5等4个次级事件的4个次级破裂段。这些次级破裂段的级联破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汶川地震的持续时间长达110 s。余震震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倾角随深度的增加而变缓,且从西南向北东逐渐变陡可以用来解释走滑分量增加的成因。此次大地震还表明,沿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抬高的主要驱动力可能是地壳挤压缩短,而不一定是下地壳物质流动和膨胀引起上地壳的隆升。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断层分段
级联破裂
龙门山冲断裂带
青藏高原
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fault segmentation
cascading-rupture pattern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Tibetan Plateau
分类号
P315.73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研究进展--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被引量:
3
2
作者
李海兵
许志琴
马胜利
赵俊猛
机构
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53-1665,共13页
基金
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20104006,41330211)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YYWF201601)联合资助
文摘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_S8.0)发生后,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汶川地震相关的地学研究,包括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经过十年的持续探究,在地震地质、震源物理、地震实验、地震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和长期监测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重要成果.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地球物理学报》集中在2018年第5期刊发39篇文章作为汶川地震十周年专辑,专辑涵盖了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与动力学过程以及相关领域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汶川地震断层作用、地震参数及地震动力学数值模拟、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性与多参数异常、晚第四纪构造与地震活动及其地表作用、青藏高原东部壳幔结构与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九寨沟地震等六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这六个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收入本专辑论文的研究工作,呈现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提供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九寨沟地震
龙门
山
逆
冲断裂带
地震动力学
壳幔结构
汶川地震十周年
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Jiuzhaigou earthquake
Longmen Shan thrust belt
Seismic dynamics
Crust mantle structure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西晚三叠纪前陆盆地研究现状
3
作者
张懿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
出处
《世界有色金属》
2016年第13期178-,180,共2页
文摘
本文纵观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研究现状,认为目前川西前陆盆地的主要争议在于形成机制、形成时间、前隆位置及盆地范围以及沉积相带划分4个方面。认为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加深对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形成、演化的研究以及沉积相带、物源分析的研究。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龙门
山
逆
冲断裂带
晚三叠世
前陆盆地
Keywords
Western Sichuan Basin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Fault Zone
Late Triassic
Foreland Basin
分类号
P539.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汶川M_w 7.9级地震同震断层陡坎类型与级联破裂模型
于贵华
徐锡伟
Yann Klinger
刁桂苓
陈桂华
冯向东
李陈侠
朱艾斓
袁仁茂
郭婷婷
谭锡斌
安艳芬
孙鑫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研究进展--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李海兵
许志琴
马胜利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川西晚三叠纪前陆盆地研究现状
张懿
《世界有色金属》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