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彭州雷口坡组大型气田的形成条件 被引量:85
1
作者 李书兵 许国明 宋晓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82,共9页
从2006年开始,经过8年的努力,实现了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彭州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揭示了一个新的海相大气田——彭州气田。研究认为,彭州雷口坡组气藏特征表现为:具有大型正向隆起的构造背景,发育一套厚度大、分布广、纵向连续... 从2006年开始,经过8年的努力,实现了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彭州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揭示了一个新的海相大气田——彭州气田。研究认为,彭州雷口坡组气藏特征表现为:具有大型正向隆起的构造背景,发育一套厚度大、分布广、纵向连续性较好、物性优、含气性好、产能高的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为常温常压、高含硫的酸性气田。总结出彭州雷口坡组大型气田的形成具备3个重要条件:一是多源供烃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二是雷四段发育大规模白云岩孔隙型储层提供了充足的储集空间,三是大型正向隆起带提供了规模聚集场所。同时指出,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气藏充满度高,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龙门山前构造 雷口坡组 大气田 形成条件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形成机理 被引量:12
2
作者 胡向阳 赵向原 +4 位作者 宿亚仙 肖开华 邓美洲 王琼仙 刘汝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25,共11页
研究储层裂缝特征并弄清裂缝形成机理,对于明确储层类型和性质、开展裂缝分布预测、优化井位部署及明确裂缝对气藏开发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 研究储层裂缝特征并弄清裂缝形成机理,对于明确储层类型和性质、开展裂缝分布预测、优化井位部署及明确裂缝对气藏开发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在研究裂缝分期配套的基础上,分析成岩裂缝及构造裂缝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成因类型,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张性裂缝和剪切裂缝,以剪切缝为主,成岩裂缝包括溶蚀缝、构造—溶蚀缝以及缝合线;(2)溶蚀裂缝主要在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及埋藏期不同溶蚀流体溶蚀作用下形成,构造裂缝主要在印支晚期第二幕、印支晚期第三幕—燕山早中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龙门山构造带形成以及不断演化下的北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结论认为,该区雷口坡组构造裂缝与成岩裂缝在各主要形成时期相互穿插,相互切割、限制,形成了储层中复杂的裂缝系统,有利于改善储层局部物性和提高气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前构造 中三叠世 雷口坡组四段 潮坪相 碳酸盐岩 储集层 裂缝期次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液欠提速适应性研究
3
作者 刘勇 《石化技术》 CAS 2016年第4期169-170,共2页
本文通过开展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液体欠平衡钻井技术适应性研究,对液体欠平衡施工井段优选,论证其可行性,制定液体欠平衡提速方案,有效地降低钻井液密度,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
关键词 川西 龙门山前构造 液体欠平衡 适应性
下载PDF
龙门山前中段地震剖面的构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书兵 陈伟 +2 位作者 简高明 罗寿斌 李旻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4,共5页
磁峰场-鸭子河构造属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山前中段推覆构造单元,其下盘隐伏着众多的油气构造圈闭, 是前陆盆地山前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几何变形解析方法,来搭建磁峰场-鸭子河地震勘探区地表至深部的构造变形类... 磁峰场-鸭子河构造属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山前中段推覆构造单元,其下盘隐伏着众多的油气构造圈闭, 是前陆盆地山前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几何变形解析方法,来搭建磁峰场-鸭子河地震勘探区地表至深部的构造变形类型、构造叠加组合样式以及相应的构造模型;以正演平衡地质剖面技术为手段,验证构造模型的合理与否,同时再现龙门山中段山前的构造演化过程;在构造建模的基础上对磁峰场-鸭子河构造进行了三维构造分析,配以计算机可视化成图技术,构建出三维构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前构造 构造建模 三维构造解析 断层相关褶皱 正演平衡地质剖面
下载PDF
龙门山南段山前印支晚期隐伏生长褶皱的构造几何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伟 杨克明 +4 位作者 李书兵 简高明 唐进 赵尧 苏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2-386,共5页
经高分辨率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展示了龙门山南段山前大邑地震勘探区的深部存在一隐伏的生长断层转折褶皱.对地震剖面的构造变形以及褶皱两翼生长前、生长期间和生长后地层的变形几何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利用断层转折褶皱几何变形的... 经高分辨率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展示了龙门山南段山前大邑地震勘探区的深部存在一隐伏的生长断层转折褶皱.对地震剖面的构造变形以及褶皱两翼生长前、生长期间和生长后地层的变形几何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利用断层转折褶皱几何变形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大邑深部隐伏生长断层转折褶皱进行了不同沉积速率时几何变形过程的模拟,提取构造特征与实际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南段山前也存在印支晚期的低角度逆冲推覆过程,构造活动发生在须家河四段(T3x4)中上部沉积期间,与龙门山北段山前印支晚期的逆冲推覆过程相对应,但推覆位移量较北段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地层 断层转折褶皱 四川盆地 龙门山前逆冲推覆构造 大邑(背斜)构造
原文传递
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及气源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鹏 朱童 +3 位作者 徐邱康 陈刚 范厚江 潘树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0-187,共8页
在对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基础上,结合雷口坡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该区不同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气源及差异。烃源岩分析表明:该区雷口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型,R_o大于2%,但有机质丰度偏低,w(... 在对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基础上,结合雷口坡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该区不同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气源及差异。烃源岩分析表明:该区雷口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型,R_o大于2%,但有机质丰度偏低,w(TOC)平均值普遍低于0.3%,普遍未达到有效烃源岩,能为雷口坡组提供的气源非常有限。天然气组分分析显示:新场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更富烃类组分,不含或含微量H_2S,而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更富非烃组分,天然气中H_2S体积分数为3.50%~9.97%,平均值为4.91%,属高含H_2S气藏。受雷口坡组烃源岩生烃有限与雷口坡组多套膏盐层封堵的影响,新场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上覆须家河组烃源岩。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气藏得益于沟通下伏海相层系的断裂与下伏发育的多套优质烃源岩,下伏海相层系为该区雷口坡组气藏提供了主要的气源。两构造带气源的差异导致了天然气组分特征的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雷口坡组烃源岩 雷四段气藏 龙门山前构造 气源
下载PDF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Fields and Crustal Movement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M_S=8.0) 被引量:1
7
作者 Jiang Zaisen Wu Yanqiang Fang Ying Li Peng Wang Wux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3期257-265,共9页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crustal movements, strain field changes and large scal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deformation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 Ms = 8.0) using GPS data obtained from the Cru...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crustal movements, strain field changes and large scal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deformation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 Ms = 8.0) using GPS data obtained from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The following issues are discussed. First, the strain fields of the Longmeushan fault zone located at the epicenter show slow accumulation, because of the tectonic dynamics process subjected to 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Bayan Har block. Second, the different movements between the Longmenshan fault and South China block are smaller than the errors of GPS observation. Third, the high value of compressive strain (2004 - 2007) is located at the epicenter, which shows that the local squeezing action is stronger than before. Fourth, the data from GPS reference station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show that crustal shortening is faster than before in the north-eastern direction, which is part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local tectonic dynamics increase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Ms = 8.0 GPS Crustal movement Strain field Tectonic dynamics backgroun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