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于福生 张芳峰 +2 位作者 杨长清 李学良 冯自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关口断裂位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缘,根据构造线走向和典型地震剖面构造变形样式可划分出北、中、南三段。北段走向为北东50°,构造变形模式总体为不整合面所限制的基底卷入式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构造组合;中段走向为北东30°,构... 关口断裂位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缘,根据构造线走向和典型地震剖面构造变形样式可划分出北、中、南三段。北段走向为北东50°,构造变形模式总体为不整合面所限制的基底卷入式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构造组合;中段走向为北东30°,构造变形模式为双滑脱层所控制的分层滑脱断层垂向叠加组合;南段走向为北东30°,变形模式为二叠系内滑脱层所控制的箱状背冲式构造组合。构造变形过程主要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个阶段。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北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斜向挤压(NW300°)和须家河组四段底部发育的高黏度滑脱层;中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正向挤压和双滑脱层的垂向叠置;南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正向挤压和二叠系内部低黏度厚层滑脱层的均匀分布。利用剖面模拟实验结果估算出的关口断裂不同构造段不同时期挤压构造变形强度(缩短率)不同,总缩短率表现为中段最大(39.63%),南段次之(34.93%),北段最小(32.72%)。印支期缩短率与总缩短率特征相似,中段为28.79%,南段为19.88%,北段为14.68%,而燕山期缩短率却表现为北段最大(18.04%),南段次之(15.05%),中段最小(10.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前缘 关口断裂 彭县断裂 变形特征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广元地区龙门山前缘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帅成 王多义 +3 位作者 程建 庞河清 肖艳东 左磊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0年第5期542-546,457,共5页
通过广元地区龙门山前缘的遥感地质解译,野外地质考查以及结合前人地热水勘查成果,对其地热水的热源、水源、构造特征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无附加热源,热源为深循环加热,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具有深部循环的有利地质构造条件,为在正常的... 通过广元地区龙门山前缘的遥感地质解译,野外地质考查以及结合前人地热水勘查成果,对其地热水的热源、水源、构造特征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无附加热源,热源为深循环加热,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具有深部循环的有利地质构造条件,为在正常的区域地温场背景条件下。出现在裂隙介质发育的深部碳酸盐岩地层之中的地下热水环流系统——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具有很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元 龙门山前缘 地热系统 中低温 对流型
下载PDF
探索龙门山前缘物探采集技术 被引量:3
3
作者 丁成明 康家光 钱光萍 《中外能源》 CAS 2006年第1期30-33,共4页
四川盆地龙门山前缘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复杂,资料信噪比低,勘探前景良好。为加快该区勘探进程,西南分公司进行了川西龙门山前缘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攻关,初步形成了适合龙门山前缘地区的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在龙门山前缘地区的地震勘探中发挥... 四川盆地龙门山前缘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复杂,资料信噪比低,勘探前景良好。为加快该区勘探进程,西南分公司进行了川西龙门山前缘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攻关,初步形成了适合龙门山前缘地区的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在龙门山前缘地区的地震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现大园包大型构造圈闭,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前缘 地震勘探 采集技术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缘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14
4
作者 罗啸泉 唐桂宾 《四川地质学报》 2012年第1期32-35,共4页
龙门山前雷口坡组烃源岩为中等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丰度30~50×108m3/km2,生气中心在安县。雷口坡组储集岩为粒屑白云岩,主要发育于雷三段,其次为雷一段,为孔隙性储层。研究表明这些粗结构碳酸盐岩的发育与滩... 龙门山前雷口坡组烃源岩为中等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丰度30~50×108m3/km2,生气中心在安县。雷口坡组储集岩为粒屑白云岩,主要发育于雷三段,其次为雷一段,为孔隙性储层。研究表明这些粗结构碳酸盐岩的发育与滩相沉积环境密切相关。中坝雷三气藏成藏主控因素是:早期的构造,有利的储层和良好的保存条件。龙门山前缘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前景良好,龙门山前缘中北段双鱼石至金河一带为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口坡组 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龙门山前缘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特征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块预测 被引量:43
5
作者 何鲤 刘莉萍 +2 位作者 罗潇 吕志洲 王应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7-252,共6页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平面上可划分为3段,北段属印支期褶皱,中段属燕山期褶皱,南段属喜山期褶皱;纵向上可分为3层,下层为印支期原地系统,中层为燕山期推覆构造,上层为喜山期推覆和滑移叠加构造。龙门山构造带经过多期次构造运动,形变强...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平面上可划分为3段,北段属印支期褶皱,中段属燕山期褶皱,南段属喜山期褶皱;纵向上可分为3层,下层为印支期原地系统,中层为燕山期推覆构造,上层为喜山期推覆和滑移叠加构造。龙门山构造带经过多期次构造运动,形变强烈,因此,封盖保存条件是成藏的关键因素。北段断层通天,目的层裸露;中段目的层裸露与掩盖参半;南段地表出露中下侏罗统红层,发育连续形变对破裂构造的封盖,目的层埋深适中,油气藏保存条件变好。据此认为龙门山南段的大邑、高家场—莲花山构造带是最有利地带,可以找到大、中型油气田;中段的磁丰场—亍子断褶带是有利地带,可望找到中、小型油气田;北段油气藏破坏,局部地段可能发现小型残余稠油藏。进而提出在山前隐蔽带首钻大邑、重上鸭子河、探索金马、聚源的部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大邑 磁峰场断高 鸭子河 龙门山前缘 川西
下载PDF
须家河组砂岩组分特征与龙门山推覆体的形成演化 被引量:17
6
作者 林良彪 陈洪德 侯明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30,148-149,共3页
以龙门山前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组分特征为基础,分析龙门山逆冲推覆体的形成、演化。在现有分层的前提下,对研究区须家河组的砂岩薄片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各段砂岩的主要组分特征为:①须二段发育有大量的岩浆岩岩屑;②须三、须四... 以龙门山前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组分特征为基础,分析龙门山逆冲推覆体的形成、演化。在现有分层的前提下,对研究区须家河组的砂岩薄片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各段砂岩的主要组分特征为:①须二段发育有大量的岩浆岩岩屑;②须三、须四段低石英、长石组分,高岩屑组分,且龙门山北、中、南3段的岩屑组分特征各异。分析认为: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在须二期开始了逆冲推覆,并为研究区提供沉积物质;须三期,龙门山逆冲推覆体进一步强烈的运动,并开始成为研究区的主要物源区;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须四期龙门山逆冲推覆体逆冲褶皱成山,从此为研究区提供了大量的沉积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前缘 晚三叠世 砂岩 组分 特征 构造运动 沉积 物源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及其前缘深层海相勘探采集方法探讨
7
作者 苏忠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3年第5期146-149,共4页
随着国内特别是南方在川东北海相勘探的进展和突破,西南油气分公司近年来也加大了龙门山及其前缘地区深层海相的采集技术方法攻关,对资料采集的观测系统、激发因素与接收因素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龙门山区段所获资... 随着国内特别是南方在川东北海相勘探的进展和突破,西南油气分公司近年来也加大了龙门山及其前缘地区深层海相的采集技术方法攻关,对资料采集的观测系统、激发因素与接收因素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龙门山区段所获资料的叠加成像效果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改善,在龙门山前缘平坝卵石覆盖区的所获资料的分辨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为进一步在该区进行海相勘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前缘 深层海相 观测系统 激发 接收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涛 罗啸泉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2年第5期15-18,24,共5页
龙门山前—川西的雷口坡组为在拉张构造环境里较为稳定的碳酸盐局限台地沉积。雷三段滩相规模大,其展布与龙门山走向一致,从北到南依次发育有广元上寺浅滩、江油—安县浅滩和洪雅浅滩;雷一段浅滩较发育,也与龙门山走向一致。雷口坡组储... 龙门山前—川西的雷口坡组为在拉张构造环境里较为稳定的碳酸盐局限台地沉积。雷三段滩相规模大,其展布与龙门山走向一致,从北到南依次发育有广元上寺浅滩、江油—安县浅滩和洪雅浅滩;雷一段浅滩较发育,也与龙门山走向一致。雷口坡组储集岩为浅褐色块状厚层粉晶—细晶藻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雷三段储层发育,平均孔隙度为6.23%,平均渗透率为0.076mD,储集性好。雷一段储层平均孔隙度为3.10%,平均渗透率为0.030mD,储集性较好。主要的孔隙类型有生物孔隙、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等,孔喉配置为中、小孔隙配细喉道。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在江油—灌县断裂以东的川西坳陷,是雷口坡组有利储层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口坡组 沉积相 储层特征 龙门山前缘
下载PDF
四川省芦山M_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传友 徐锡伟 +8 位作者 甘卫军 闻学泽 郑文俊 魏占玉 许冲 谭锡斌 陈桂华 梁明剑 李新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1-683,共13页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4·20"M 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4·20"M 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发现局部分布的NE向地表裂缝、沿地表裂缝分布的喷砂冒水和砂土液化,不规则的边坡开裂等地表变形,以及断裂沿线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房屋破坏。野外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GPS测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芦山县城附近或其以东,而芦山西侧的断裂也可能参与了部分活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GPS观测、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余震分布等结果综合判定,芦山7.0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是芦山之下、大川-双石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脱带。此滑脱带在该段的运动导致了这次地震的发生,并可能带动了它上面的大川-双石和新开店等断裂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 0级地震 发震构造 龙门断裂带 龙门山前缘滑脱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